-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茗谈(三十三) -- 本嘉明
<易经>本身,是占卜的解卦,很多卦辞是专为解卦而撰写的。如果完全无视这一功能,而把全部内容挪为他用,当作心灵鸡汤,应该也不尽正确。
既然大家在忙总带领下,对易经的兴趣逐渐加大,那么不可避免,要面对这一问题:占卜算卦,有所趋(吉)避(凶),从而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这个,您是信,还是不信?
这不单是研读《易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小本对这个,其实所知甚少甚肤浅,不揣冒昧,在这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破出一个题目来,希望大家讨论吧。
之所以说这个,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现代的“全球地缘战略”,本身就是一种进化了的“超级风水观”。
今天的中国,如果不发展/蜕变一下旧有的文化,那么空有经济繁荣,也不过是浮云。因为经济活动有周期律,总要起伏,像日本90年代一样,稍一蹉跎,推进文化的机会就失去了。
另外,在<论语>的《雍也篇》和《先进篇》里都说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大家不要误解,孔子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距离的,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一定完蛋。所以,他坚持对“鬼神道”敬而远之比较好。
(一)
先从“狮子座a星”兄解“履”卦说起。他解得好极,对我有突破性的启发。
20年前我就读过一遍易了,但今天刚刚理解,原来可以反过来看一些细节。
64卦,是两两上下对应的,就是说,你把任何一卦的卦象上下颠倒过来,一定是另外一卦。但是,如果我们把卦的正反,也颠倒一下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卦象,是印在纸上,是两维的。如果我们想象这卦是由六根积木搭出来,是三维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转到背面去看一看呢?
所谓“转到背面”,就是把一部分系辞,按善恶,凶吉,生熟(就是元亨利贞),咸淡(这个不算,一思考严肃问题就又想到吃了),反转来看呢?
所以这一节的主题,就是:bad is beautiful。
我们在中学时就学习过,美国黑人在60年代争取平等的权利时,自尊地喊出:black is beautiful。今天我照抄过来,颠覆一下下自己的大脑。
在<易经>里,“凶,不吉”等等,都是常见的,看到这里,往往心生惕惕------老祖宗已然指条明路,生怕自己行差踏错,也跑进这么个坑里,对不起列祖列宗。无疑,这些都是“坏”字眼,好比今天我们说“差劲,不良,孬”等。但问题是,列为“坏”,可以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客观的,比如说,机器坏了;一种是主观的,道德的,比如说,这人很坏------他/她显然不是像机器那样无法运转了。那么问题就在后一种了。
我们当老师的,可以说“差生”;在银行干“风控”的,可以说“不良贷款”。这都是坏的,是不是?
不全是。我们从英文来看。“差生”,不是“bad student”,应该是“weak student”;不良贷款,不是“bad loan”,而是“non-performance loan”。
注意,这两个英文里的“坏”,全部是中性的,没有道德上的指摘。差生,是在“课堂学习”这个狭窄领域能力较弱的学生,其他方面说不定是个天才,也可能生性良善,比那些哈佛管理学院出来的CEO好太多。不良贷款,是运用得无效的资金,可不是刘跨越的赃款。
我个人觉得,中国文化的总根子,是“道家”和“阴阳家”,儒家的辈份要低很多。
我的理解,<道德经>是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相对应的,<易经>是探讨“鬼神道”与“人道”的互动。
当然老子是集中了前人的智慧结晶,集大成者,不是他一人之功。“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不仁”,自然界的最高规律也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句大逆不道的,这个最高规律,换个名字,就是各宗教的主神吧?)
但后世------不单单儒家------把这一切涂了一层“善恶”的油漆,“天人合一”,那么“天”就必然地人格化了,有了喜恶,有了是非感了。天子(人皇)如果很会做人,老天就会喜欢你,降些祥瑞给你,送几百个通宝之类------完了完了,你要这么想,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了,在哲学上你堕落鸟,或者说,你把“天格”堕落鸟。
在“道”的角度说,人,是绝对配不上“天”的。人不配让“天”有人格,有善恶。这些是是非非,不过是渺小的人类社会自己折腾自己的“小儿科”而已!不过是人脑子里毫无意义的幻像而已!
所以,初生的赤子,野外的动物,没有这些头脑里的污染和折腾,比饱学的读书人要纯洁高贵。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狼图腾>,同野生世界打交道惯了,更理解什么才是“长生天”,看不惯“文明化”了的孔乙己那幅屌样嘛。
所以我们回过头看孔子重编过的文王64卦,就可以想想,他老兄说的“不吉”,吃了到底会不会拉肚子?
但公允地说,孔校长治学是很老实的,哪像今天的学术带头人,经常把人家扒光了乱来。所以他老人家基本尊重了中华文明的第二代核心周文王的工作成绩(第一代核心是考古发掘出了“河图”的伏羲),那么这些“凶吉”,就是文王本人在工作中高瞻远瞩地指出的。所以文王算是主犯,我们只判老孔这个从犯坐牢,那就枉法了。你既然要说“凶吉”,那当然就带了人类的喜恶色彩了,我们人不喜欢的,才叫“凶”嘛,其实说不定对自然界来说,减少人口,低碳环保,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吉”呢。
那么说,<道德经>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面向整个自然界的红宝书;而易经呢,就是人类专用的“人间指南”。
但这个“人间指南”,是针对既得利益团体的,不是针对某社会全体国民的,更不是针对别国的。要知道,善恶是因,凶吉是果。“恶”是一个某方用道德界定的行为,发展成了实际结果,被主流舆论所反对,那就是“凶”嘛。而同时说,如果敌对的双方都用<易经>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同一个事件(比如一场战斗),都认为自己行动得当,是贞吉的一方,那又谁对谁错呢?战斗的结果,谁会输呢?(小本在《本嘉明科幻系列》里说起过,日本有个易学家,用易经事先算出,甲午之战,日本会胜。)
在履卦里,六三身为弱势的一方,从正面看,从主旋律看,当然被认为是不吉的一方(在印度教里,大概就是不可触摸者吧),他就是否一定要认命,承认自己是差的,孬的,坏的,脏的,边缘的,然后,就找块豆腐撞死算鸟?如果我们转到背面一看,乖乖隆地冬,千顷地里一棵苗,整个旧中国就这么一个可操作的革命思想,这不就金贵了吗?
(二)
<易经>在占卜上的应用,首先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有鬼神。
不信不灵嘛。
起卦,就是惊醒鬼神,打开一个窗口,界通阴阳,同鬼神进行“交易”,首先是交换信息,因为鬼神可以知道你的未来,而你不知道。其次,是央求鬼神替你改变未来的命运,这你凡人也做不到,这一步,就是所谓“祈福改运”之类。
那么首先的问题是:本嘉明,你信不信有鬼?
这个问题,小小本早问过我了,因为加拿大的儿童电视节目里,“捉鬼”是永远的热门。我是这么回答儿子的:
“没有可重复的科学实验,证明有鬼;同样没有可重复的科学实验,证明没有鬼。”所以马照跑,舞照跳,捉鬼烂片照看。
我们先从“相面”说起。
除了中国,犹太等古文明,都有类似的学问,比如西方有十二宫,看手相,塔罗牌算命。中国的“相面之术”,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那么,现在拿来看外国人(比如白种人)的面相,合用不合用?整过容的面相,还能不能看?这些问题,专业命理师们自有一套说辞,退一万步,承认这样看相就不准了,这个,我们吃了几年“科学文明”饭的,还能理解。
但你要说,巴菲特有钱,从面相上看,是长了个好鼻子,那我小本整容整出同样一个鼻子,就自然时来运转,跟老巴一样有钱了,你信不信?
我们当然不信。但对于“风水”来说,似乎很多人信“风水”,图的就是这么回事:改运。自己布个风水局,似乎就可以不劳而获,坐等大运上门。
人不相信自己能预知未来,就求助于鬼神;人不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就求助于鬼神。
如果真的有鬼神,小本跟孔校长的意见是一样的:与其跟那边有这层来往,不如没有。就是“敬而远之”。
因为,如果这一念咒一起卦,常常是不灵的,你拿来干什么?有了好过没有,就是安慰自己,去除一些鸭梨和焦灼感?长此以往,跟磕麻醉药上瘾,有很大区别吗?出门买菜,左转还是右转,先起一卦,你烦不烦啊?
如果这样一念咒一起卦,常常是很灵的------那就更麻烦了。人自己不能改运,求助于鬼神,五鬼搬运,人家有这个能力,替你改了。但是,这是交易耶,你到老拿什么还人家?像浮士德那样,抵押自己的灵魂?
所以,我比较赞成的基本态度是:我用“风水”,不是风水用我。
我根本不懂风水,家居摆设,流年运程,从不关心。因为道理很简单,人家德国人,北欧人,似乎从来没有这些个花花肠子的,也似乎过得不比我们这些“更文明”的人差,可见直接无视,是可操作的。万一我家摆了个很恶的风水局,我走到哪里随便一坐,正好坐在“刑杀之位”,我根本不懂,又从何恶心起来?做人岂不快活许多?
但,这仅仅适用于阳气盛的平头小百姓。大户人家如李嘉诚,甚至比尔-盖茨,对风水都是恭信如仪的。这可以理解,罩着那么多人吃饭的,责任重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信一信也不坏,多买道保险嘛。而且商场之上,很多是暗箭杀人(商人不同于军人,没有“暗箭伤人”之说,出则必杀),莫名其妙就着了道,木有道理可讲的。
当然,对国家就更不是小事了。前几年上海造“国际金融中心”,风传是日本风水师故意来破上海,甚至中国的龙脉风水,大家应该还记得吧?上海当年造高架时,因为一根桩子打在龙头上,据说龙华寺的住持出手,拼出自己性命才打下去,也传得很盛的说?(这两件事,小本都不辨真伪)
但是,承认是靠鬼神之力显威,很多人是反感的,于是堪舆界(风水界)又与时俱进,有了一些新的理论。同以上的“鬼神论”一样,小本把这些新理论罗列在这里,并不是支持这些理论,而是觉得有几分道理,不容易反驳,拿来看看,并不一定是瞎耽误大家工夫。
堪舆界这个新的理论是:没有鬼神,但有宇宙神秘背景力量存在。风水布局,峰谷陡峭,可以改变神秘粒子流(也就是所谓“龙气”)的走向,烘托出一个好的结局。
我将做一文以和之
这就是变卦啊
如果本大相信易经,那他就不是西西河上的本大了。呵呵。
本兄说的好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而善易者不卜。
人们往往对客观条件无能为力,主观上做些什么才可能让祸化为福呢?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好好琢磨,受益无穷。
想到谈一谈《易》,没有什么深意,只是把我自己朴素的想法说出来。其中一个想法就是:中国的古文化体系,总的说是博大精深,但具体到每一本典籍,每一派学问,都不是那么完美无缺,那么值得仰视的。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如此发达,一个好处是,我们平头百姓,其实用不着五体投地地崇拜任何一种学说了。所有以前的东西,都是有缺点的,就如同冰箱里的剩菜,很难说没有过时变质的部分。值得崇拜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人类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大未来”,多么明丽的明天啊。
木乃伊可能是很美的,但是我不大喜欢。古籍即便还有鲜活的生命,总不如一棵新摘的青菜养胃。
今天倡导“绿色”,说地球暖化了,这仍然有争议。但大家静下心来,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的过去未来,是一个RIGHT TIME了。
所有的古文明,四大文明,古玛雅文明,古犹太文明,“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某种基础。当时的人类,跟今天的人类也不同,披毛茹血,跟野生动物群的差别不大;人体器官的功能,对于自然界的感应更敏锐,直觉(或“通感”)到一些事物,无法解释,但有效,就包装到“巫”里面去。直到后来因为使用工具加上社群化,可以大规模改天换地了,人类沟通自然的一些“特异功能”才渐渐退化,以至于今天我们会非常惊异,一些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思想,都是在人类极早期就奠定规模,后人只是小修小补而已,比如说中医中的经络图,古玛雅的天文学------而老祖宗们却觉得稀松平常,很多人都“特异”到了呀,村里几个老梆子都认啊。这些知识结晶的出现,以我们今天的人类来看,固然匪夷所思,但我们今天的人类,出门要穿鞋,要涂防晒霜,生病不敢扛,不能冻不能饿,又怎么能理解老祖宗们“半兽化”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生存智慧呢?而反过来,老祖宗们基于自己当时的生存条件所定的种种规矩(也就是经验总结)------比如说“风水”和64卦,有没有必要全盘照抄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呢?
童鞋们,不论是何种经卷古籍,《圣经》也好,《道德经》也好,《易经》也好,那一切一切老古董,它们既教导着我们,提升着我们,也束缚着我们!
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是书三分毒。真正的路,还是靠你自己的脚去走。
风水,很可能是真有点功效的。但在提供功效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产生了依赖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很多大企业家,不看风水不做道场,不能启用办公大楼和厂房,造好了也搁那儿干等着。他们自己,觉得毕恭毕敬一本正经是应该的,是为你们小人物们好。我们凡人小子,是不是看到又一件“皇帝的新装”?
这个时代,我们用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每年武装了几百万的青年劳动者。但,大家都忽视了,怎样在人格上,思想上,独立起来,平等起来,不卑不亢地看待前世今生。
比如说,忙总解《易》,我敢说一多半人不看前面的系辞解释,而只看最后的“牵强附会”故事。但生活中一个商业案例,是个相当复杂,牵扯方方面面的事件。实际结果固然是如此(比如“亚细亚百货”失败),其中的原因,能不能这样一言以概之?忙总有没有遗漏什么因素?或者主观取舍了素材?
总之,大家凭自己的人生历练,总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也要提点自己,功夫在书外。
当然,我这绝对不是打击忙总说《易》的积极性,您一定得继续说,不说我头一个跟你急。您且说着,我们就在下面磕磕瓜子,笑嘻嘻哈地……
马丁教授赶紧拦住话头:什么呀什么呀,这能叫“围观”吗?读书人的事……我们叫“论文答辩”。
老引叔打观众里头站起来,大手一挥:瞎子摸象,越说越离谱嘛,讲点法制好不好?我们是目击证人。
本大英明,俺就是这样看忙总解易的。
这话说得太痛快了,只是若不把古今中外的书读个大略,也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来。就好像吃药,你终究还是得吃过一些,才能分辨哪些是药性,哪些是毒性的。
以我读书的量来看,“毒死”一次肯定是有富余了,到了现在这个点儿,正好是“毒死”两次,以毒攻毒,负负得正,所以又重新激活了。
这里我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读,但肯定会“毒死”不少人,这就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已经读了很久,都没能读完,太枯燥了,因此拉大家陪绑。
我当然没有读原著,而是台湾谢宗林先生的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翻译得极好,温总理多次表扬这本书,但我认为总理也没有读完,摘取其中片断而已。因为真读完的话,执政的风格应该会同今天的实际情况不同。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人,14岁进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学哲学,25岁任苏格兰最高学府爱丁堡大学(EDINBURG)讲师,28岁回格大当教授(大家要知道,那一段时期,这两所大学的口碑和学术水准,只在牛剑之上,至少不在其下)。46岁(1759年)把他上伦理课的讲义汇编,即为《道德情操论》(初版),一出版即洛阳纸贵,在英国赢得巨大声望。因此书,他被英国财政大臣聘请为自己养子的私人教师,年薪极其优厚,以至于这个工作完成后,斯密虽然没有今天的余秋雨教授那么肥,至少是衣食无忧,可以专心致志著述,于是1776年《国富论》问世。而且英国ZF慕其盛名,1778年给了他一个爱丁堡关税局长的闲差,算是养国士。
在斯密心目中,《道德情操论》远比《国富论》来得重要,他一生修订过5次。这本书不单在欧洲学术界引起震撼,而且在平民百姓中也获得一致好评。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英国普通老百姓会喜爱这样一本枯燥无味的学术讲义?这跟英国当时的崛起,是什么关联?我相信,大家要硬着头皮看下去,才能体会到。
另一当面,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时拿这些有趣尖刻的论断,同中国圣人们的东东比较,结果发现,中国思想家们真是不成体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我们不能说谁好谁差,但不容易比较,是事实。
我从不推荐什么书给大家,但我建议大家去买一本这个。不能借,借了来不及看。
另外,“中信出版社”的翻译书籍,常常很不错,选材有水准。
"我当然没有读原著",
难道本大的英语还不够读原著,呵呵
我估计本大读原著应该问题不大
而且很多时候中文翻译的枯燥,但
英文的就要好理解些
等我去弄本原著来试读下
天黑,请闭眼
兄弟,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是吧?
久知其名,一直觉得太冗长了就没去读,刚才搜了下,当当刚好有谢宗林先生那个译本,先买回去再说。
不过呢,总觉得本先生在对文化典籍的评价上,有点扬外抑中的嫌疑呢:)窃以为中国古典思想家们也是各有体系的,只是表达方式和西式典籍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