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纸上谈兵说赵括 -- 迷途笨狼
他老爸的赫赫战功有一大半是他的功劳
可惜,算敌清,知己难,灯下黑,对自己的软肋看不到。
地缘看世界外链出处
总体来说:赵括年轻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创新,适合出奇兵闪电进攻;廉颇老成思维缜密,防守滴水不漏。上党赵占据地利人和,而秦军势大,应该用廉颇防守。
但长期对峙时,
1秦国的国势更盛,后劲更足
2秦是一面作战,而赵是四面受敌,西战秦、东征燕和北抗匈奴,同秦、燕、匈奴是三线作战,只是强秦的存在,才与南面的魏、齐、楚等国暂时缓和了敌对局面。不利的战略形势不允许赵防守相持,只能起用赵括,冒险进攻,争取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赌赌命。
秦赵的上党之战,同二战的苏德之战战略形式相似,只不过德国比赵国更激进:抢先发动进攻。
即令同意你和笨狼的看法:对于赵国很重要,非取不可。
也应该:一、趁韩国与秦国斗得正酣时,以此为要求帮助韩国打败秦国,然后取之。——这样,名正言顺,既得实利,又可做好人,还可抑制秦国;
二、趁韩国将败未败之时,取之。一是秦国腾不出手来,二是我取自韩国,自然与秦国无干,今后韩国想割地只能割别处,再来割上党,就是调动秦赵不和。如果秦国真的来攻,可以予以其他补偿。
我还想请教,关于赵括帮助其老爸打仗的出处。
重温了一下,阏与之战外链出处
据这位高手考证,正是阏与之战让赵括父子名声雀起,赵括肯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阏与之战的起因,正是由于韩国借道与秦国,才让秦国兵临邯郸城下,当然远征伐兵不是秦国的目的,兵指邯郸、意在太原才是秦国真实的意图。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的复杂,指望赵助韩抗秦,在韩没有表态前,赵是不敢奢望的:这不是一个陷阱?而对于历来奉行“事大”主义的韩国来说,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也不会全面倒向赵国的。
当年晋国正是拥有了上党,居高临下,才能截断秦国东进的步伐,将秦国堵在渭河平原,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埋葬秦伐郑的10万精兵。
呵呵!
请问何为考证?有文献?有文物?
所说的皆是想象加意淫。看个热闹就好了,要认真,你就输了。
请问哪里有文献说阏与之战的总参谋长是赵括?
大胆假设,是够大胆的,只是没有看到任何一点小心求证的“考证”
全文上下,看不到任何一点文献,有的只是自己的臆想,当然,好听些就是(无根据的)分析
这个要是考证的话,那“窃明”可以做正史了。
甚至单独带过兵,打过仗,取得过优秀的战绩。——正由于如此,他才敢如此轻狂。
从那个帖子也可看出来,上党地区即使对于赵国有战略意义,但韩国破败后,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秦国可以轻易通过韩国境内攻击赵国,即使上党在赵国手里,也迟早会被秦国包饺子。
所以,我的看法依然是,帮韩国打秦国,可以客观上起到让韩国替自己守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待到韩国完全失败,再去插手上党,就相当于等到了金日成退到了东北,才想到去守鸭绿江一样,一切都迟了。
让赵国帮助韩国抵抗秦国?如同日本唆使中国进攻驻扎流球的美军,让日本坐收渔利?
这问题的主动权不在赵国,在于韩国是否真正倒向赵国,赵国才能考虑是否帮助韩国抵抗秦国,而不是在为韩国作炮灰。
正是在韩国真正倒向赵国后,赵国才加入了上党地区的战争,主权权掌握在韩国手中,赵国是干着急使不上劲。
上党地区的意义不在于有没有韩国,赵、韩为统一的晋国时,晋国就是凭借这一高地将秦国死死的堵在渭河平原的。而秦国掌握这一高地,不仅切断了赵国西部太原和东部邯郸的联系,而且居高临下,随时能对赵国发起全面冲击。
韩国是身不由己,这点你要看到,它是在求援不成,打又打不过的情况下,臣服于秦国的,打比方的话,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在得到晋国以及中原各国的帮助之下还是反对楚国的,如果中原诸国不给力,那它只好向楚国求和结盟。——拿日本来打比喻是不恰当的。
不过既然说到日本,愿意多说一句,我们作为战略,还确实要在日本危难的时候,主动施以援手的,你既然关心地缘政治,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详见我的这个帖子:楚庄王:在丛林法则中,固然弱肉强食是第一原则
韩国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主动抓住上党这块秦、赵、魏3个大国的睾丸在3大国间玩权术,抓不住上党这块战略最高点,韩国就是郑国第二,无非是秦国吞并,还是赵国侵占的问题,对于韩国来说有区别吗?所以韩国要将上党这块睾丸抓到最后,直到抓不住了,才扔给赵国与秦国纷争。
原来是韩国在捣鬼,难怪六国合纵不成。
即使如你所说,也可趁秦国和韩国激战的时候,取之。不要等人家腾出手来,再去重启战端。
廉颇设想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要将秦挡在上党西面的山区外,不过赵秦接触面最终稳定在丹水,基本上赵秦瓜分了韩国控制的上党地区.
这种秦赵平分上党从而对峙的局面,正是韩国在无法保住这块要地的情况下,最希望的局面,只不过赵国自身后院各处起火,无法坚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