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中国经济会踩急刹车吗? -- 蛭石粉子
- -- 系统屏蔽 --。
俺只是菜牛(有没有这个词?),因为炒股,对经济又点研究,大致说一下浅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明日又加息了,看来真是不加不行了,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超过20%了,没有再长的余地了,加息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多是干打雷不下雨,即使下了雨,也是毛毛雨,这次又是毛毛雨。
中央的谨慎是对的,美国的金融危机不就是加息引发的吗,况且中国已经是长时期的低利率了,各种大规模的建设又在紧锣密鼓之中,现金流的如果断裂,那可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一定要给企业做好准备的时间,但疯狂中的人们给些时间就能冷静吗?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有死亡才制止疯狂。
一切的关键在于能否制止通胀,中国的通胀远比统计数字来的高,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但通胀却没有停歇的意思。其实,早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通胀之火已经燃起来了,因为这两年的扩大投资,更是火上浇油。导致中国通胀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却也是很多人避讳的,就是银行改革——大规模的美元注资,大规模的上市,大规模的增发,地方政府不断注资地方银行,全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在玩这一套把戏,这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可以说,银行改制就是中国的金融创新,只是这种创新异常的粗放,1987年美国的股灾就是金融创新引起,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金融创新引起,中国这种粗放,甚至粗暴的金融创新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我们正在见证。
当然,结果或许不会很糟,一方面是中国劳苦大众的忍耐力是世界第一的,其极限无可限量;另一方面则是现在世界的情况很糟,中国可以借势消火;最为重要一个方面的则是中国特殊的举国体制,再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和银行储蓄,任何事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任何问题到中国这里都可以迎刃而解,化险为夷。
说一千道一万,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中国能否控制住通货膨胀。如果过了这道坎,不论是站着过去,还是躺着过去,中国经济仍会快速发展,因为中国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几棵树或许会被洪水冲走,整个森林是不会被冲走的。因此,中国即使出问题,也只是现在的问题,而不是永远的问题。
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日薄西山,不过是高山挡住了那些人的视线而已。
文章写的很中肯,对中国的国情了解比较通彻。
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日薄西山,不过是高山挡住了那些人的视线而已。
这句话说的非常之到位。
体系——是决定经济的根本,中国经济的体系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尽管还很不完善,但基本的架构已经形成。
中国经济走的是数量成就质量的道路,可以媲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先数量,也就是规模——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跨越,最后实现创新的超越。
数量(规模)——质量——气量(创新),中国经济要走的路还很长,道路或许会有些曲折,但前途绝对是光明的。
菜牛就是肉牛,杀着吃的。
这话说得有点满...如果是像89年那样,解倒是解了,不过可真就是迎“刃”而解了。
解决问题不外乎两种,要么压缩泡沫,消灭过剩。要么就是吹一个比现在更大的泡泡,再搞新的金融创新,把更大问题留给后人去面对。
换一种思路,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是在国内搞平衡来试图减缓危机的到来。不过消灭过剩产能,其实未必需要消灭国内的产能,如果能挑动朝鲜半岛的战火,加上日本的核危机,或许可以把中国产业升级路上最大的两家拦路虎日本韩国的产能给消灭掉。
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压力下,中国会把朝鲜这只老虎放出来呢?
什么是泡沫?什么是产能过剩?
就拿普遍认为存在泡沫的房地产来说吧,中国的首付最低为30%,还要限购,能有多少泡沫,相比其他的金砖三国,相比较大多数国家,中国的泡沫是最少的,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政府没有对弱势群体提供住房,这与中国的医改、教改是一回事,所谓医改以后看不起病,教改以后上不起学,房改以后买不起房,这全是政府的责任,但学者专家们不知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竟然围着所谓的泡沫打圈圈。
中国最多只存在相对的产能过剩,并没有真正的产能过剩。即使是相对的产能过剩,也是由于摊子过多,产业集中度过低造成的。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没有相对过剩的供大于求,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者反对国进民退,呼吁保护中小企业,也不看看中国的中小企业与西方根本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小而精,中国是小而散,小而乱,同质化十分严重。前几天,奶制品行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就淘汰了不少企业。
所谓泡沫,主要是政府没有尽到责任造成的结果;所谓产能过剩,是产业整合的必然前提,而中国的产业整合,就是中国的产业升级,这将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要课题。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但这些经验主要是西方的,很多方面与中国并不适用,西方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几百年,主要是自发的,而中国是在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既是自发的,更是自觉的。可以说,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后发优势。特别要强调一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可类比的参照系的。
中国经济当然有很多问题,但大多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会在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问题严重起来的时候,外国的问题已经爆发了。
忧患意识是应该有的,但更要有乐观的精神。
美国爆掉之前,买房可以零首付。没有收入也可以贷款。这才叫疯狂。
中国要这样,一平方10万是打不住的,估计奔着一百万就去了。
我觉得还是土共在价格闯关为主,并不是生产流通信贷过量之类的问题。
粗放的金融创新,是为银行的呆坏账解套,也是金融改革的必然,但大小金融机构蜂拥而上,造成信贷失控,绝不应是中央愿意看到的,现在的问题是能否管的住这些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和限制信贷额度,都是为了控制过量的信贷。
现在的通胀是世界性问题,中国由于是世界工厂,在发展中国家里相对还算好的了。中国现在需要价格闯关的商品已经很少了,如果这次的通胀有价格闯关的部分,也是资产、能源、资源的价格闯关,一方面是为了减少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好准备,但我还是认为,价格闯关至多是国内外信贷泛滥的附产品。
醒醒吧,物价内外倒挂已经快要成常态而不是特例了。
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不是在产能是否过剩,而是作为消费者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是否够多。
产能过剩压泡沫,就像当年经济危机把牛奶倒进河里一样。资本家把牛奶到进河里,是因为卖不掉。牛奶卖不掉的原因不是没有人想喝,而是想喝的人买不起。压泡沫究竟对解决危机有没有好处呢?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不过对于积极推进压泡沫的业内人士来说,一般都是有好处的。比如还拿奶牛场举例,原来有五家奶牛场,经济危机一来,大家都买不起牛奶,牛奶只能消费20%的产量,多余的牛奶只能到进河里。那怎么办呢?肯定是奶牛厂上多了,得压泡沫。关掉一两家,剩下的就不用倒那么多奶进河里了,最好是能关掉四家,剩下的那家就完全不用把奶到进河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不是有什么意外的话,积极推进压泡沫的,肯定都和最后能剩下的那家奶牛场有利益上的关系。
产业是不是要整合,怎么才算是产业升级,大的就一定精,大的就一定好,我看不一定。像美国的两房,日本的东电,都是大的巨无霸企业。一个政府要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就少制造些巨无霸企业,必须严格反对垄断企业,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培育公平的商业环境,扶持竞争。不过这点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难以做到,谁都想搞几个自己的腿。在我国还有要坚持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特殊考虑。不过副作用都是一样,就是这些依靠某届政府或者某位政府领导成长起来的企业,养大了之后,早晚会在这个政府身上狠狠咬一口的。
泡沫啦,产业升级啦,这些都是借口。我们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是分配问题,是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论述过的问题。是一切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社会经济都会遇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时间长,危机遇到的多,已经在系统上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几年来一次的问题(改变了,就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了),但是对于治这个病还是有两招的。核心是劫富济贫(以前是掠夺殖民地,现在不是每次病都能恰好有合适的肥羊宰,所以首先还是要立足于国内的财富再分配)。一般是一手劫富,以前搞加税,但是对抗很大,现在大多用发国债,印钱,负利率;另一手是济贫,以前有以工代赈,现在有失业保险,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
我们的问题和全世界其他资本主义经济体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经济发展起来的话,当然能用新钱去填旧钱的窟窿,看上去是解决了问题,而且我们政府压泡沫什么的干得也是挺起劲得。不过要是像房地产这样嗨到这么大的泡沫,解决起来就是有点难度了。办法也不是没有,一个是向上看齐,就是把大家的收入,主要是低收入的人的收入加上去,同时抑止高收入,缩小差距,这样的房地产乃至整个经济会是软着路。再一个是向下看齐,就是压泡沫把大家的钱都消灭掉,房价掉下去适应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反正我脚着,凡是不在分配上多做文章的,经济硬着路,社会大动荡的机会比较大。
这个算是自己交出去的把柄吧。
美国的危机是加息引发的,所以中国就要缓加,慢加,问题就解决了是不是?温总理说了,要相信道德的血液,资本也是有良心的,我们就仰望以待吧!
一边压泡沫,一边加收入。
所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解决各项问题非常重要。我的意见就是外部越乱越好,牵连的国家越多越好,别人都倒下了只要我们不倒下,最后的胜利就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