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绝望的震撼-“Der Untergang” 观后感 -- 赫然
绝望的震撼-“Der Untergang” 观后感
前两日,看了这部片子。不像“Pianist”那样有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Der Untergang”非常压抑,但又说不清楚。于是胡乱划几笔,大家分享一下。
“Der Untergang” 英文翻译是 “The Downfall”,是去年德国的一部新片。讲述了希特勒在地堡中那最后十天。片子拍的相当好,很有深度。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据说此片首映那场,片子放完了,人们却没有离开位子,好像还有更多的未完成。此片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主要反对的声音是把希特勒宣传的太人性化了。
我看了以后,感到这部片子传达给我的,不是希特勒是否还有人性的一面,或者第三帝国那十天里干了些什么。我感到电影表现了一种绝望,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绝望。面临军事上的彻底失败,第三帝国的美妙幻想破灭了。绝望和理想的缺失弥漫在帝国的每一个人身上,从元首到普通孩子。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活着还可以干什么,什么正在等待着他们。真正的国破家亡了。
电影展现给我们的是这样的场景。希特勒已经疯了(不管真的假的),还在指望那些不存在的军队打败俄国人。戈培尔准备杀身成仁了,并准备拉上德国老百姓陪葬。将领高官们要不彷徨了,要不开始考虑希特勒以后的德国。对于那些相信第三帝国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人们,彻底失落了,理想破灭了,生活的动力消失了。他们要么非常痛苦的接受事实,像行尸走肉一样为了活着而活着;要么拒绝事实,宁愿随元首而去。
看着戈培尔的妻子把他们的孩子们一个个杀掉,而后夫妻双双自杀。讲不出什么感受。戈培尔疯了吗?也许。
人类社会是个紧密合作的组织,人又是一种有理想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服从于某些规定,团结是人类能成功的从动物类别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总体的团结和对个别人利益的牺牲保障了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于是部落,国家,主义都一步步出现了。戈培尔的出现是有历史的必然的。人类的发展是血腥的残酷的,因为人是自私的,贪婪的。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民族,宗教的斗争还会延续下去。人类还有很多血要流。直到觉醒的那一天。
看这部片子绝对不是愉快的,它太沉重了。但是我还建议没看过的看一看。我认为是2004最好的一部片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然怎么有“希魔”这个词呢?他毕竟还是个血肉凡人,有功有过。德国在短短的五六年里一举摆脱大萧条的阴影,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化强国,德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嘛。今天的大众汽车还是他搞起来的,当时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德国家庭都能开上汽车,Volkswagen者,People's Car也。二战中造坦克发动机的梅巴赫Maybach今天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呢。不能全把屎盆子往他一个人头上扣,德国老百姓也不可辞其咎。
我可不是要否认他血债累累,2千6百万苏联人和6百万犹太人的冤魂至今四处流荡。但是他如果不去侵略苏联的话,二战胜负还很难说。死在二战的德国军人有三分之二是死在苏联人和苏联天气的手下。斯大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搞的大清洗传到中国就成了苏区肃反和延安整风,多少中华英豪间接地死在他手下。他害死的苏联人可能也不比希特勒少到那里。
德国如果打赢了,今天的历史书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可能口号要改成国社主义就是好呀就是好,全民学习党卫军,纳粹旗帜高高飘扬,希特勒万岁。也自会有那无聊文人去编写新民歌:“西方红,太阳升,德国出了个希特勒。他为人民谋幸福呀,呼儿嘿哟,他是欧洲人民大救星。”
已经有许多关于总理府地下室里最后末日的书,包括“第三帝国的兴亡”和英国人Beevor写的“Berlin, The Downfall 1945”,但其艺术感染力显然没有电影来得强烈。
什么叫如果德国打赢了?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那样的反人类集团就是不会赢,就好象现在的极端穆斯林不可能赢一样.
几个月前还要从德国寄DVD来。美国电影界好像对此片不太感冒。影评也是通篇内容介绍,不往深里说。估计不太符合美国式的思维和价值观。好莱坞崇尚个人主义。不过,个人影评反响比较大,但大多是些对二战比较熟悉的人感兴趣多一点。在德国反应强烈,表现了德国人对二战又惜又痛的心情。
"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化强国", "不去侵略苏联的话,二战胜负还很难说"云云, 最好还是踏踏实实去看历史, 不要想当然.
德国如果打赢了,今天的历史书......至少作为黄种人, 我估计是看不到了.
编歌, 也只有现在写德国革命历史著作的那些西方文人去写了. 拿中国歌去套希特勒, 无聊.
还有斯大林, 胡乱联系也要有个限度.
不然咱们现在全要说日语或德语了。
只是当时的德国老百姓并没有认识到纳粹集团是反人类的,全都被洗脑了啊。
有事好商量啊,怎么摆出教训人的口气呢?你看历史就是踏踏实实,我看历史就不是踏踏实实?
历史是不能假设地,这点我同意啊。但二战前的德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化强国”应该是没有争议地。人家的军工业实在是强,造出来的飞机大炮就是厉害,不然是怎么横扫大半个欧洲地?
拿中国歌去套希特勒是我的自由,还真得庆贺文革已经过去了,不然老兄一个报告不还得拉咱去给子弟兵练枪法?
二战前的德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化强国”没错, 可是, 没有希特勒之前, 德国早就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化强国了, 一战被毁可是基础尚在 希特勒最多是恢复了而已. 其实二战前德国工业相对水平, 还不如当年. 所以才让你去看历史. 打苏联那假设, 更加离谱
拿中国歌去套希特勒是你的自由, 看你这一套不顺眼出声也是我的自由. 不必双重标准.
又拿文革来说事了啊, 又想打擦边球, 更加的无聊了.
看不顺眼出声咱欢迎,出言不逊就有违西西河有容乃大的宗旨了。之所以整天泡在河里,就是因为这儿的气氛祥和,大家是来探讨的,既然是探讨,谁也不用摆出口含天宪的样子。吵架,出口伤人,互相之间对骂,那是别的网站,不是西西河。
老兄可知道希特勒上台前要几千万帝国马克才能买条面包的事?我还真有一张EBAY里买的10亿面额(Eine Milliarde)的帝国马克,有这么个故事说的是一妇人提一满篮子的钱去买日用品,没留神让贼把篮子偷了,钱还在原地。通货膨胀到了这种地步,还谈什么工业呢?当时的德国人是病急乱投医,只是没想到这个医将他们拖入了深渊。
老兄既然认为“打苏联那假设, 更加离谱”,那么可否讲出您的道理呢?
出言不逊云云, 你自己的理解吧.
经济状况, 和工业国没什么关系. 通货膨胀到了这种地步,那中国一战期间没有参战得了不少好处, 德国战败的时候经济状况比德国肯定要强点吧, 中国仍然不是工业国. 要让两个国家同时发展, 德国可是容易不知道多少. 恢复就是恢复, 比没有基础的从头发展要快n倍. 希特勒恢复经济是不假, 把德国发展成工业强国这种彼得大帝型的评价, 只能说是贴金了.
德国不攻打苏联, 英国他也拿不下来, 除非美国不存在. 德国之后的下场, 会更惨. 其实, 从希特勒发动全面战争开始, 就输定了, 最多就是时间和程度问题.不过这和反人类集团无关, 西班牙, 美国什么的现在活的可是很舒服的.
咱中国的工业基础那时简直可以说不存在,但德国一战后凡尔赛条约也是割地赔款,搞得民不聊生,让希特勒这样的奸雄得以乘虚而入。
印象里39年前德国的高速公路网(AUTOBAHN)已是四通八达,今天还在用,还不限时速的。
如果他不去打苏联,要拿英国确实不太容易。一是英国海军虎死不倒,二是后面有美国撑腰。而德国的海军尚未发展到可与英海军势均力敌的程度,潜艇战又动不了人家的筋骨。如果希特勒满足于欧洲大陆的话,它的精锐部队就不会消耗在东线战场。当时英国能够自保已是万幸,不可能主动渡过海峡来摸老虎屁股的,美国则多数会隔岸观火。
话又说回来,老兄讲的“从希特勒发动全面战争开始, 就输定了”这句话我还是很赞成的。以希特勒的狂人性格,不把他最后一点老本输光他是不会罢手的。
反人类说的不太精确,应该用先进落后,建设破坏,社会反社会.德国开始侵略了这就不是德国内政,不能说德国老百姓的认识,应该说所有牵涉到的老百姓的认识.而且德国老百姓认识到的也不少的说,那么多科学家逃亡了.
以英国作为桥头堡, 美国会像一战一样选择一个更加合适的时机进入战场.
德国对英国而言精锐只是陆军, 又没有地利, 想在英国威胁存在之下想消化整合占领的资源已经没什么可能性了.另外, 背后俄国的威胁始终存在着. 罗斯福我认为是当时有远见的大国领导人, 隔岸观火也只是蓄势待发的前奏, 顺便给盟友输血. 邱吉尔的英国为了打倒德国(或者说任何企图一统欧洲的国家), 不惜一切代价. 斯大林, 乘人之危这个任何领导人都会做的他更加不会放过机会. 德国最终还是会两线作战, 这个最痛苦不过了. 其实巴巴罗萨时机选的相当不错, 苏联红军当时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 正是战斗力最弱的时候. 不过德国自然资源不足, 人口资源相对于他们对世界的胃口来说也不够, 最后一败涂地无论如何是免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