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我们来研究一下个人资产分配的方案行吗? -- 总公司
理财版好像比较关注与股票和房产。我现在的疑惑是如何在不同的资产类型之间做选择。比如股票:高风险不知道是不是高收益;债券:低风险低收益;货币基金:无风险?更低收益;贵金属,外汇,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等。怎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建立一个合适的方案呢? 啥时候根据啥标准调整呢?疑惑中哦
银行有所谓的理财师,不过好像不太靠谱。大家来集思广益一下吗
个人理解,风险承受,是一种能力。一般而言,人们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调整资产分配。但是这个概念比较难以量化,西方金融教材里面讲了很多关于整体市场风险偏好的描述,但对于个人投资作用不大。对于机构投资而言,总觉得也处于比较初级的“宏观模拟”的阶段。
见笑了,对于这些概念,我还不具备驾驭的能力,只是阅读和感悟,以及因一些华人投资者的文章引起的思考。比如刘海影结合宏观对冲模型和技术分析手段进行操作。
风险承受能力具体到个人而言,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多金的能力强,打工的能力弱;信息灵通的能力强,闭塞的能力弱;分析能力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强,反之就弱。另一方面,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系,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在风险承受能力之外,和个人投资目的也相关。有的人就是为了保值,希图滴水穿石;有的人就是想暴富,长风破浪。这就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联系起来了,是知足常乐,还是安贫乐道,是一步一个脚印,还是总想一步登天。
之前总是鄙薄国内的投资者浮躁,及至瞄了几眼国外的市场,才发现全球的投资者都浮躁;之前总是说散户卑鄙(仿效孔明咩),2008年以来才发现世界上不裸泳的机构还真的不多见。
裸,还是不裸,这是个问题。
幻想一步登天的人啊(听消息,数线图,抢涨停),很明显是不对的。而想着一劳永逸的人(背报表,算盈利,掐价值),又何尝正确?
糊涂,是一种幸福。但起码,小猪要知道跟着大猪跑,当然,这个大猪不能是纸扎的。
我跑……咩哈哈哈哈。
风险对我来说就是要用钱的时候,钱套在里面拿不出来。或者是什么锁定期,或者是市场价值大跌。放着10年不用的钱,我也可以冒较高的风险去投资;问题是我不知道这钱啥时候用,可能是10年,也可能1年,所以为难。
我非常同意您说的不能期望一步登天,也不能放着不管。我想比较理想的是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合适的时间购入;并设立一个更新的机制,基于时间(月,季度,年)或者基于某个指标或者两者结合。
您能聊聊您的想法吗?真心求教!我做了一些基于指数的分析。下次分享出来,不过您可能早知道了。
博时基金提供的资产配置计算器
http://www.bosera.com/wealth/zichanpeizhifenxi.html
华安基金提供的定投模拟, 从2003年初到现在。它的定投可以根据3个均线的变动。试了下,定投深成指,30/90/120天均线系统,按周触发,时点指标的收益较好,总收益率407%。
http://www.huaan.com.cn/service/2010/qsdt/page.html?p=zxmn
工银瑞信提供的理财建议,有关保险的比较中肯
http://www.icbccs.com.cn/gyrx/licai/csp/pages/1.html
上投摩根的家庭理财计划,非常详细,网上见过最好的
https://myspace.51fund.com/myspace/jtlc/lczd/customer.do?method=customerInfo
交银施罗德的理财器
http://www.jyfund.com/jiaoyin/lc/calculator/jisuanqi_jjjyjsq.ha
国联安的理财书籍,可下载 (这个比较独特)
http://www.vip-funds.com/study/sy.html#
投资和理财是一门生意,生意讲究的是成本和利润。但是投资市场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成本问题。您说的“钱套在里面拿不出来”其实也是成本的一种。不计算成本和可能的利润,却只是研究贪婪和恐惧,犹如学武的人不肯“拳不离手”而追求什么“秘籍”“心法”一样。(个人觉得心理素质也是锻炼出来的,没有锻炼,没有经历,就没有总结和积累,也就没有提高。我想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看透这一点。可能有的人天生就懂,而晚辈我痴长好多年后才明白)
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成本。所以投资市场上“神话”层出不穷。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天道》中有一句话,奇迹就是普通人不理解的平常事。用这句话来理解“股神”,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拿来理解论坛里的某些明星。也很有意思哈,咩哈哈)
巴菲特成为股神,我觉得因为大部分人(包括我)不知道老家伙操作的成本在哪里。赚钱,并不是只靠经济的手段。个人模模糊糊的觉得,老家伙现在赚钱根本不需要那么劳神费力,靠自己的名气,关系,就足够了。比如2009年老家伙投资高盛的可转债券。比如2008年(?)老家伙玩的CEG,在市场上得到老家伙看上CEG之前,CEG有一段无端的剧烈下跌,老家伙在之后的操作转手之间,收入几十亿(?)。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普通人能否复制大玩家的成功经历呢?
我觉得是可以的,只要你能够在同样的投资机会里面,筹码的成本比他低,并具有足够的持筹耐心。一般人认为第一点不可能,第二点普通人还有机会。晚辈我认为恰恰相反,做到第一点不难,难得是第二点。也是因为第二点,晚辈我还是承认欣赏老巴和最近比较火的芒格的江湖地位的。
第二点难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如何退出,并且和买入的判断基础相关。
巴菲特讲究的价值投资,说找到一个好生意,持有一辈子并传给自己的儿孙。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我非常不喜欢股民这个词)来说,持有一只股票没什么难度,关键是要不断的从这个持筹的过程中获得正向的现金流。而现实中,不能获得正向现金流正是普通投资者相对于巴菲特的重大区别。也是现实中投资和做生意的重大区别。所有的价值投资者信徒,都必须问自己,今天,你流了吗?咩哈哈……
乃们的巴教主,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老家伙总是能够取得正向的资金流入。(这个问题,晚辈思考了几十遍,得到的还是这样半生不熟的结果,没办法,位次太低,经历太少……)
国内所谓价值投资的标杆,但斌们的操作,也并不是一味的持股,我怀疑他们的操作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优点。不相信的银们可以看一看他们2009年的总结汇报。
总之一句话,不要被价值分析的光鲜外表迷惑,要看他们真正是如何操作的,看他们的现金流量是怎么运动的。看他们相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不对称优势(学自林园)在哪里。
生意嘛,不寒碜。反正投资者不管你赚的钱是来自军火交易还是毒品买卖。鼓吹价值投资,让羊们盲目跟随,抬轿子,似乎也是一种生意咩。
另外,前辈不要用“您”来折杀晚辈了。翻看过之前您的不少帖子,收获不少。晚辈的思考属于野路子,向学院派,正规军请教那是理所当然,就是平辈俺也得矮半个肩膀儿。
之后晚辈来说一下第一点,普通投资者怎样得到成本低于大资金的筹码。
----------------------------其实关键在于趋势。
国内不大看得起技术分析,连带着很多概念也被妖魔化了。趋势就是其中之一。但晚辈我认为趋势是普通投资者的朋友,级别越大的趋势越有利于普通投资者。君不见大牛市中普通投资者也能轻易翻番。而跟随大趋势是普通投资者取得不输于大资金业绩的秘诀。
尽管不能用现有的“趋势理论”解释和指导所有的投资行为,但是,趋势是所有影响投资标的价格的因素聚合在一起的外在表现。是交易员误操作也好,是大基金悄然进场也好,是某个概念逐渐成形也好,总是会表现为投资标的的价格变动趋势,并汇聚成整体市场的趋势(和您的指数研究类似)。并且我总是认为,技术分析上的趋势和基本分析上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联系起来,互相佐证。
例证之一,2003年之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面,虽然不能推断出之后的大牛市(尤其是中国股市正处于股改漩涡,一度臭不可闻。时至今日,个人认为股改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投资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是对大宗商品来说,一轮大级别的上升周期却是可以预料的。老巴悄然潜入当时香港的市场上的中石油,根据公开资料立足点就是这个。按照当时的价格,得到低于老巴成本的筹码并不难。
例证之二,2008年,美国市场上哀鸿遍野。老巴进入GE和GS的价格基本上距离大底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当然老巴买的是可转债,GS每年都必须给10%的债息。人家根本不玩成本这一套,人家要的是无风险收益。
当然风险也是存在的,比如索罗斯在20块左右(?)操雷曼的底,老鳄鱼大概没有想到雷曼会被凌迟处死。俺觉得之前摩根被迫10块钱(5倍于开价的2块)接手贝斯登,这一事情误导了老鳄鱼。
说起2008,2009年,普通投资者的机会那是一堆又一堆。比如GM重组后FORD的机会,比如花旗能够跌破1块钱,再比如老巴鼓吹几十年的SUN trust 和WFC。这个时候跟着大猪跑,风险小,成本少。
例证之三,在各国表态开闸放水之后,虽然不能就此推断之后大级别的见底和上升,但是大级别的反弹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在美国股市完成筑底的期间,许多受到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板块早已经开始反弹了。比如LNC,MET、HIG……
至于国内的市场,了解少一点。但是思路可资借鉴。但是 国内对金融市场的涸泽而渔,掠夺式开发的惯例,让我始终不觉得会在2007年见顶之后隔4、5年再来一次大牛市。当然个股和板块的机会总是有的。至于坚持用价值投资而不考虑成本收益的朋友,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可以等到成功,那就是有其他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进来支撑。
要声明的一点,努力取得低于大资金(或称庄家)的成本,思路来自anmin00001老师《股票翻番》。
最后回到前辈的话题,您对于指数的分析,之前已经有所透露。期待您的大作。
个人的看法,都是基于自己的操作经验,如前所述,都是野路子。可能不合大部分河友的胃口。
我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短线,对大盘,板块(分类指数或者有条件的话自己编制指数),龙头股票和一般股票进行分类和比较。只有在发现板块整体处于比较明确的较大周期运动中的时候,才进行中期分析,很少。而且技术面必须和基本面结合(信息渠道和分析能力有限),能够互相佐证。所以一年下来能够操作的机会并不多。而且由于工作在其他行业,操作极少。
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合适的时间购入;并设立一个更新的机制,基于时间(月,季度,年)或者基于某个指标或者两者结合。
我想问一下,您的想法,是基于自己的研究分析,还是来自他人的影响。如果是后者,您对于这一策略的优缺点,前提条件,退出条件,考虑的是否清楚明白。如果是前者,我想,不用考虑其他人什么看法,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就是了。
能够看到您和我思维的不同,已经是很有收获了。我的观点,始终是,裸,还是不裸。在冷静分析自以为比普通投资者高明的人,并不一定能取得高出市场平均水准的成绩、
年复利的取得,是一种能力,非常不容易的能力。
投资,是一门生意,和其他生意没有什么不同。
复制别人,不如寻找和锻炼自己的优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数据来源:Callan Periodic Table of Investment Returns
数据对象:S&P500,S&P500 Value, S&P500 Growth (大盘股) Rusell 2000, Rusell 2000 Value, Rusell 2000 Growth (小盘股), MSCI EAFE (发达国家), MSCI Emerging Market (发展中国家), BC Agg (债券)
观察到的现象
1. 没有哪个指数在观察期内没出现过负回报;换言之,投资有风险。出现负回报的次数最多为MSCI EM (40%的年份)Rusell 2000 Value 和 Rusell 2000 (30%)最少的是 BC Agg (10%)
2. 单个年份回报最高的指数很分散。MSCI EM (45%的年份),S&P500 Growth (20%)Rusell 2000 Value(15%);BCAgg (10%),
3. 购入/持有策略的回报。假设在1991年初购入,一直持有的回报分年如下:持有到91年底,Rusell 2000 Growth胜出;1992到1997年,Rusell 2000 Value胜出;1998到2000年,S&P 500 Growth; 2001到2010年, Rusell 2000 Value胜出。
资产配备方面流动性的重要性我是意识到了,所以象银行理财、保险这种流动性非常差的我是不考虑的。这里的保险是理财型的保险。
房产现在基本无法考虑了,一是价格另外也被限购限死了。
流动性最好的是活期存款,总归是要有一部分的,用于日常开支。
定期存款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货币基金大约可以做到3年定存的水平,一般2~3个工作日就可以变现,所以我现在是用货币基金代替定期存款。
另外一个指标是操心度,对于上班族也很重要。股票无疑是操心度最高的。但追求收益显然是股票,而且流动性好,1个工作日变现。但操作上也是最难的,风险也最高,时间成本也很高。如果相信基金经理的水平比自己操作高(如何获知这点也是个问题),那公募股票基金、封闭基金、私募股票基金、卷商集合理财都是很好的替代。因为长期看指数收益是有保证的,所以指数基金是更好的选择(但我没有买,还是在期望能跑赢指数),但选择跟踪那个指数也是问题。更麻烦的是股票类资产天生就有配置问题,满仓?重仓?轻仓?空仓?
但股票类资产有个很大问题,就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如果不看好的话,那显然应该更多的配置海外资产。美股、港股、海外基金。
外汇、贵金属本质上都是对本币的风险的分散,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非常明确,外汇方面恐怕还是更加相信一些咱们人民的币吧。贵金属就是对通胀的预期了,但以前看到一种说法是,买黄金不如买黄金股。
模模糊糊的觉得,指数基金+货币基金是一组低风险低操心度的资产配置组合。但对这个问题
我也在寻找答案。
传统银行理财流动性不好,收益也不是太高;同意仁兄的看法。不过有些所谓的新式银行理财,可以向基金一样T+2赎回,或者有的干脆就是基金的基金(投资基金的理财产品)。
保险,我现在很犹豫。上有老,下有小,的确有保险的需求。例如对主要收入来源做寿险,对小孩加些医疗的保障等。不过没买过一个。希望有识之士可以教我。
活期存款,我只留了够2-3月开支的备用金。其他的用货币基金取代了。在存准率不断上升的时候,特别是提高后的1周,货币基金的7天年化利率可以到3%。有的基金公司开通了‘现金宝’,提取基本上T+1, 可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
债券基金,准备入手,不过时机觉得有点早。准备在加息1-2次后建仓。
指数基金我也没买,希望可以找到主动管理好的基金。现在买了2个,套住10%左右。 外汇没动,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觉得只有资源导向型国家的外汇可以考虑。贵金属也没碰,现在买黄金的人很多,不过众散户一起进场的时候,估计价格回调也不太远了。
总的说,准备构建一个股票+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组合,长期持有;但是定期加以调整。如何动态调整,这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把理财型和保障型分开,理财型收益低变现能力差,没有考虑的必要。
保障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医疗。社保的医保几乎就是没用的,因为都会去选择相对昂贵的自费药品和治疗方案。不知道市场上有没有好的医疗商业险,希望各位河友能推荐一下。我差点买了平安的医疗保险,粗看还不错,但最后发现了一个条款把我气笑了:
“连续续保也只能保到60岁”。
人寿险之类对中国人来说意义没有外国人大。中国人多半都是两个人工作,而且手上都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财产。一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发生意外,对家庭的影响比外国人小不少。
不知道你买的主动管理好的基金是那个,选基金好像不比选股票简单。我订阅了一个叫做基金好买网的邮件,推荐还不错,确实可以做到前1/2,但也是管杀不管埋那种,从不告诉以前购买的基金如何处理。整体上我并不希望频繁更换基金,交易成本太高。但中国公募基金的特点就是人员流动非常快,好的基金经理一走,业绩立刻下降。
理财型的保险,保障功能弱;收益也不见得战胜通胀,所以同意您的意见。商业医保,我的一个同事买过中宏的长保无忧,给小孩的。保期到80岁,赔付上限30万,年费7千多。期末有返还。链接 [URL=]http://zhrs.unibao.com/chanpin_xxy.asp?id=564 [/URL]
基金的选择,我倒是自己做的。首先可以注册了帐号在‘财帮子’ 外链出处,那里提供了不少基金的数据和分析。然后我用了最近1年的数据(诚如您所言,好的基金经理跑得很快,所以我只能看比较近期的数据)比较了基金的夏普比率,ALPHA,BETA和标准方差。选出来的有的已经无法申购;剩下的看了他们当时的重仓股,选择了2个和我想法类似的。一个银河行业,一个汇添富策略精选。经过双汇事件的洗礼,现在差不多亏个9%-10%。准备再亏的时候,补点。
分红型的,然后附加疾病险。
疾病险和医疗险的区别在于:
疾病险是在得了某些特定疾病后一次性赔一笔钱。
而医疗险则是不针对特定疾病的报销门诊费用、住院费用、药费。
这个就是平安的医疗险,仅限京、沪、穗三地,保费很高(计划2一年要1万多),但保障很不错(自动带了电话医疗咨询、看病直接走VIP和每年体检及牙科保健)。他们不太愿意卖给个人,如果没有60岁的限制,我就买了。
外链出处。
要是这个险能团购就好了。
(3)利用同样的数据,让我们构建一个基于均线系统的简单的模型。规程如下:
如果前一年的Rusell 2000 Value的年收益率大于前4年的移动平均值,购入Rusell 2000 Value 并持有一年。
如果前一年的Rusell 2000 Value的年收益率小于前4年的移动平均值,购入BC AGG (债券指数)并持有一年。
每年初重复以上的判断。假设1993年底投入100美元,2010年总投资达到1034; 同期Rusell 2000 Value达到496美元。
不知道如何贴图和EXCEL,不然把模型上传给大家玩玩。如果您想试试其他策略,我也可以帮你跑一下数据。我想其他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模型应该很有趣。
同时感谢财迷心窍兄!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的,所以你先要去做一套风险承受力的评估。
现在基本上每家银行的网上银行都提供的
和年纪也有关系
风险曲线是从高到底还是低到高到低?我忘记了
如果你没结婚没孩子的话现在可以投资一点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
结婚有孩子的话,稳健进取到稳健为主,买一点保险
40岁以后保本为主
另外和收入也有关系,收入比较高的话,会有一点闲散资金,一般都会投定存,但是更好的选择是投保本基金。
活期存款改为货币基金或者7天通知存款。
其实我觉得这种反而很操心,自己看着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