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 赫克托尔

共:💬320 🌺189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都是庸俗化的解释,当然和翻译也有一定的关系

古兰经第30章31-37节的张承迁译文:

31.敬慎的人们必获成功:

32.花圃和葡萄园,

33.年青的伴侣[2970],

34.满溢的杯盏[2971]。

35.他们在那里听不到空话和谎言。

36.那是来自你养主的还报,结算的

赐予。

37.诸天、大地及其一切的养主──

普慈者,他们无权和他说话。

2970下的注释:这节在经堂讲解中受旧注释的影响,在中译本里差异很大,实际上阿语只有两个词,即复数形态的“凯瓦尔拜”和复数形态的“艾特拉班”。前一个词的原意有乳房隆起或胸部突出,如果涉及到少女,则表示青春期的象征和成熟的意思,但这里并不是形容少女,而是说在那一天,敬畏真主、谨言慎行,取得成功的人将处在花园葡萄园里,那里没有衰老,一律都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伴侣。读者可参见《古兰》52:24节和脚注[2618]及[2621]。复数形态的“艾特拉班”,它的原意就是同伴、对手、同年岁的人。所以这节译为“青年的伴侣”。读者也可参见其它几位译者代表性的译文:

“一般年龄相等隆乳的青年”,(王静斋教长)

“年龄相等的青年”,(时子周先生)

“他们有(年龄)相若的伴侣”。(仝道章先生)

“和两乳圆润,年龄划一的少女”。(马坚先生)

看来马坚的影响最大,却有歪曲;72这个数字在古兰原文里没承诺过

家园 古兰经里提到天堂虽多,但具体的描述可没这么写的

古兰启示中“占乃提”多有译为天园和乐园的,但其中的“天”和“乐”都不是来自原文,原字就是园子,比较接近是花园,经常有“诸河流于其下”的形容词。这是用今生情景来比喻后世,切不可以人间的物质享受去解释这些比喻。因为使者先知说过:“那里的享受将是眼睛没有见过,耳朵没有听过,心里也没有想过的” (《布哈里圣训实录》59:8)

47章15节敬慎的人被约许的花园的比喻是:其中有水质不腐的河流,味道不变的奶河,饮用可口的酒河,清新纯净的蜜河;他们在那里还有各种果实和他们养主的宽恕[2531]。与那些住在火狱之中,饮着撕肠裂肚的滚水的人一样吗?

请注意,穆斯林是不饮酒的,天堂里却有酒河,这不是很荒谬吗,所以对于天堂的描写,各派解经都不一致,但是正经的宗教人士可不拿72个处女来诱惑信徒,阿萨辛派在当时就是其他各派公认的邪教。现在的正统伊斯兰教徒也不会拿本拉登当真正的同志

家园 其实不矛盾

正因为酒是天堂的,所以人间的酒是不能饮用的。不然人间跟天堂的差别不是没有了嘛。

家园 请教

按说书同文是政治统一的重要标志啊。为什么坚持一种语言的乌拉马和坚持拉丁语的那个基督教派反而做得很差劲呢?

请教
家园 我的意见是

书同文的确是政治统一的标志,所以之前欧洲各国政治实际上是不统一的。泛国家的教会有着很大的权力,几乎相当于现代的立法机关。教会权力最大的时候破门出教能吓死不少人。

权力最集中的英国是因为地方小,王权比较容易控制全国。克伦威尔之前的英国没有完全掌控爱尔兰和苏格兰。完全掌控的仅限英格兰和威尔士。换到了德国和法国就四分五裂了。例如德国八大选帝侯里面三个都是教会的。国家四分五裂,德国最后能统一,路德功不可没的。德国人的国族主义第一信条就是路德宗的“神通过我的母语来到我的心中”。从此统一德国就有了宗教使命的意味。最明显的是俾斯麦上台后排斥奥地利成立德国原则。这是因为奥地利是天主教系而不是新教系。不符合德国国族主义的定义。

法国则狂打宗教战争。不过法国好在出来了几个牛人国王,最猛的时候搞过两皇并立。王权较强。所以还是能维持住统一国家。而且法国一直是天主教国家,在教会里势力很强(例如贞德后来也封圣了其实就是天主教会中法国系统的操作)。这和现代乌拉马中最能闹的瓦哈比系基本全是沙特约旦来的是一个情况。但也是反复折腾。直到太阳王上台,有条理的法国国族主义才算初步形成。

乌拉马和天主教会首先宗教气氛比较浓郁。在国外就很明显,天主教家庭的女孩子一般比较保守,不太关心政治。新教的女孩就两个极端了(极端保守如井大当年看的深南的美国女或者极端放荡)其次说原教旨的语言比较能吓唬人。在信众普遍比较愚昧的时候利于掌控权力。最后,像我上面说的,教会说是大家是兄弟,实际上根本不能掩饰各国国族主义的渗透。比如最能闹的瓦哈比几乎都是阿拉伯系的。来了就打击当地的苏菲系(例如车臣)这就是为什么乌拉马坚持一种语言,因为它根本就不想当地政治统一,而纯粹是借助宗教幌子来搞不见硝烟的征服。其本质还是个帝国主义。

伊朗人的什叶派和东方的苏菲派其实都是个好开头,都已经有国教国授的影子了。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却没有进行下去。没有进化到路德宗那样的程度。加上瓦哈比崛起。所以绿教在当代我意见已经是没有希望了。我认为从历史角度来讲,绿教必须要经历一场大屠杀,彻底毁灭自己,才有第二次机会获得新生,例如德国也是经历了三十年战争,整个德国差不多打平,文明几乎沙漠化的时候。德国知识分子才认识到了宗教的危害,国族意识才崛起的。当然绿教也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落后。选择总是双向的。那样绿教也就只有毁灭一途了。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1章 崭露头角

420年伊嗣侯离奇死于赫卡尼亚 (Hyrcania)之后,皇帝身边的权贵们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首都泰西封,身为亚美尼亚王的伊嗣侯皇长子沙普尔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率领忠于自己和伊嗣侯家族的大军,沿底格里斯河而下,直趋泰西封城,以皇长子的身份无可争议的做了皇帝。但沙普尔的宝座还没做热,他就被权贵们暗杀。沙普尔横死之后,权贵们没有召伊嗣侯的其他儿子回京城即位,而是另立皇族远支库萨和(Khosrau)为皇帝,库萨和的皇族远支地位,远到什么程度呢?远到他是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后裔,与伊嗣侯及其子孙的血缘关系疏远的可以忽略不计,权贵们这么做等于剥夺了伊嗣侯的后裔们的继承权。

这位库萨和皇帝在位只有1个月左右,是个标准的伪帝,正统的萨珊皇统把他排除在外,可他是帝国历史上第1位叫库萨和的皇帝。库萨和(Khosrau)是波斯语,也拼做Khusro, Khosrau, Khusrau, Khosro, Khusraw等等,在巴列维文中拼做Kasra,许多近现代中文典籍按这个发音译作库思老或库斯鲁;在希腊文中拼做Osroes或Chosroes,转成中文译作科斯洛埃斯或科斯洛伊斯,安息帝国有两位皇帝叫Chosroes,分别是科斯洛埃斯一世(109~129)和科斯洛埃斯二世(190);突厥文拼做Husrev;在亚美尼亚文中拼做Xosrov,Khosrov,有多个亚美尼亚国王叫这个名字,前文译作库斯洛夫;《旧唐书 西域传》译作库萨和,本文采用这种译法。

库萨和本意为【令名远扬者】(with good reputation),它能被多位安息帝国、亚美尼亚安息王朝和萨珊帝国君主采用为名字,是因为它是古伊朗/雅利安神话中伟大国王—凯-库萨和的名字。在记载了许多古伊朗/雅利安神话的祆教典籍《阿维斯陀》中提到,上古伊朗高原有个伟大的凯扬王朝(Kayanian dynasty),该王朝的国王们,名字前面都有【凯】(Kay, Kai, Kei)做前缀,意为国王(King),凯扬王朝的太祖叫凯-库巴德(Kai Kobad 或 Kei Qobad),王朝最伟大的君主是第3位凯-库萨和(Kai Khosrow)。凯-库萨和的父亲是Siavash,母亲是中亚图兰(Turan)公主法兰吉丝(Farangis)。关于凯扬王朝和凯-库萨和的故事,在后世菲尔多西的名著《王书》(即‘列王纪’, Shahnameh)中,有着更为详尽的叙述。田中芳树的《亚尔斯兰战记》大量取材于《王书》,田中把凯-库萨和改造为英雄王凯-霍斯洛(Kay Khosro/Kai-Osuro/Kai Khusrau),凯-库萨和的母亲法兰吉丝(Farangis)的名字,则被安到亚尔斯兰手下女祭司的头上。

伊嗣侯的死,本就很蹊跷,萨珊权贵们害死伊嗣侯长子沙普尔之后,放着伊嗣侯的次子巴赫兰、三子泥涅师不用,反而拥立远支皇族库萨和为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谋逆,在萨珊家族拥有崇高地位的萨珊帝国,这种行为注定无法获得多数贵族和平民的支持。

库萨和的上位,刺激了正在希拉城观望的皇次子巴赫兰,和站在他背后的莱赫米国王孟迪尔一世(al-Mundhir ibn Nu'man 418~462)。这位莱赫米国王,是个雄心勃勃的人,虽然莱赫米王国只是萨珊帝国的藩属国,但经过130年的发展,莱赫米王国已经十分强大,孟迪尔希望通过拥立一位亲莱赫米的国王,达到干预萨珊内政和提高国际地位的目的。于是孟迪尔借给巴赫兰2万大军,资助他回泰西封与库萨和争夺皇位。

库萨和与巴赫兰的权力之争很有戏剧性,很难让人相信相关记载的真实性,根据《王书》和一些古伊朗文献的记载,本着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精神,权贵们将皇冠和黄袍放在两头雄壮的狮子之间,声称谁敢、谁能格杀狮子夺取皇冠和黄袍,谁就是未来的皇帝。库萨和被雄狮吓麻爪了,没敢动手,自幼生长在阿拉伯沙漠中的巴赫兰则抽弓搭箭,将雄狮全部射死,从容拿到皇冠和黄袍,登上了皇帝宝座,轻松化解了这场帝位之争,史称他为巴赫兰五世(Bahram V)。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赫兰五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幸福之国的捍卫者,巴赫兰,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delightful realm, Bahram, King of Kings)。他的皇冠正前方和正后方各有一个巨大垭齿,头上的球状物下面有个新月,脑后无丝带。皇帝没穿斗篷,穿着无领圆口上装,佩戴巨大宝石穿成的耳环和项链。

背面火坛的火焰中有巴赫兰的皇冠,火焰两侧各有一个新月,火坛基座较细,两侧装饰有丝带。火坛两侧各是皇帝和一位皇子,头戴有前后两个垭齿的皇冠,两人相向而立,双手持握无花果木制成的权杖。左侧有铸币厂的标志【ZFRI】,说明这枚银币来自巴里黑(Balkh)的Zafrania铸币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中央的那位,是晚期莱赫米骑兵。头戴萨珊式头盔,身着锁甲,外罩阿拉伯式长袍,装备马刀和复合弓 =====

巴赫兰的上位,并未经历残酷的流血,无论他是否杀死了那2头倒霉的狮子,都少不了与权贵们的妥协。最具备标志性的人事安排,是留用的前朝重臣,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如果把短命的沙普尔和库萨和都算上的话,米赫尔-泥涅师前后当了4朝宰相,前面说过米赫尔-泥涅师是个老派的贵族官僚,对基督徒和犹太人都有着深刻的敌意,留用他就意味着巴赫兰必须沿用伊嗣侯朝迫害基督徒的既定方针。有了皇帝的支持,米赫尔-泥涅师掀起了迫害基督徒的新高潮,萨珊境内的基督徒,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剥夺财产并被迫背井离乡离开萨珊帝国。两国边境附近的基督徒,大都被迫抛弃了财产,逃入东罗马帝国境内,寻求政治避难,并向东罗朝廷控诉萨珊帝国的暴政,强烈要求东罗政府为他们做主出气,出兵讨伐巴赫兰五世。看到东方奏报的东罗皇帝提奥多西二世,此时已经20岁了,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年纪;在姐姐普尔喀丽娅女皇的影响下,提奥多西二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更以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巴赫兰对基督徒的迫害,激起东罗军民、僧侣的一致愤恨,见民心可用,他调集亚洲的驻军,利用萨珊帝国内政紊乱,1年中换了4位皇帝的机会,入侵萨珊帝国。

东罗大军越过边境线,新一轮的罗马、萨珊战争爆发。关于这场罗萨战争的过程,有多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塔巴里史》的记载最简略,也最不可信:巴赫兰五世的4万大军不仅战胜了对手,还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迫使战败罗马皇帝求和,向萨珊帝国支付岁币。东罗编年史作家约翰-马拉拉斯(John Malalas)则记载道,战争是由巴赫兰挑起的,东罗皇帝提奥多西二世被迫任命普罗柯比(Procopius)将军为东道大行台(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迎战,罗、萨两军展开阵型之后,巴赫兰派人通知普罗柯比,他手下有个出自不死军(the division known as the Immortals)的叫Ardazanes的杰出勇士,如果罗军也派出一位勇士与Ardazanes单挑并获胜,他就与东罗签订50年的和平条约并撤军。面对巴赫兰的狂妄挑战,普罗柯比将军选派哥特勇士Areobindus迎接对手的挑战。就这样,2位勇士全身披挂骑马上阵,各自持矛冲杀,Ardazanes纵马挺矛就刺,Areobindus侧身向右躲过对手一击,二马相错之际,Areobindus扔出自己的绝密武器—大概从匈人学来的套索(lasso),套中并将对手拉下马来,然后调转马头将其格杀。在罗军的万众欢呼之中,巴赫兰倒也遵守承诺,与普罗柯比签约退兵。回到君士坦丁堡的Areobindus,因功被提奥多西二世被授予执政官头衔。

最可信也是最被广为采信的记载出自希腊神学历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因为他是与提奥多西二世和巴赫兰五世同时代的人,他记载道,许多来自萨珊的基督徒流亡者,向君士坦丁堡大牧首Atticus投诉并求救,于是Atticus跑去忽悠年轻气盛的提奥多西出兵东征,惩戒萨珊皇帝。恰在此时,巴赫兰拒绝一批来自东罗的、劳务合同期满的金矿挖掘工人回国,另外还没收了一批东罗商人的财货,这一切都让提奥多西找到了足够的战争借口。另一方面,巴赫兰要求提奥多西遣返逃亡东罗的基督徒,同样遭到东罗的拒绝。既然话不投机,两国之间的新一轮战争注定要开打。

首先动手的是提奥多西皇帝,421年,他派遣阿尔达布里乌斯 (Ardabur, Ardaburius)将军率军东征,蹂躏了萨珊西北部的阿扎基尼(Azazene)地区。阿尔达布里乌斯是阿兰人,他和他的儿子阿斯帕(Aspar),是提奥多西二世朝的东罗最重要、最出色的大将,没有之一。阿尔达布里乌斯遇到的对手是萨珊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泥涅师不是阿尔达布的对手,被击败后只得撤出阿扎基尼。泥涅师虽然兵败,却并未伤筋动骨,他不甘心就这么撤军,反而打起了围魏救赵的主意,他利用萨珊骑兵多而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身杀入东罗的上美索不达米亚。阿尔达布里乌斯的动作也很快,迅速蹂躏了阿扎基尼之后,返回上美所,再次战胜泥涅师,将后者逐回萨珊境内城。被打得毫无脾气的泥涅师,龟缩进尼西比斯坚城固守,并派人向巴赫兰求助。得到前线失利,尼西比斯被围攻的噩耗,刚刚坐上宝座的巴赫兰,与他的恩主孟迪尔一世,率领拥有战象的数万(many thousands)波斯-莱赫米联军西进,巴赫兰的战争方案并非直接去解尼西比斯之围,而是打算横渡叙利亚沙漠,直接进攻安条克,切断罗军后路。不幸的是,当萨珊、莱赫米联军渡过幼发拉底河时,按苏格拉底的说法,上帝突然显灵,让不善于水战、渡河、游泳的莱赫米人发生了严重混乱,1万莱赫米人落水身亡。

[IMGA]https://by2.storage.live.com/items/C7C2CBEFDC5A4AF7!656:Scaled1024/0421.jpg?psid=1&ck=0&ex=720[/IMGA]

===== 420—422年的罗萨战争。粉色是东罗军队行军路线,绿色是泥涅师的行军路线,泥涅师战败后逃入尼西比斯城。红色是萨珊—莱赫米联军路线,本打算渡过幼发拉底河,淹死1万人之后掉头指向尼西比斯 =====

一仗没打就损兵折将的巴赫兰和孟迪尔,放弃了西进安条克的计划,掉头指向尼西比斯,打算在尼西比斯城下,与泥涅师的守军内外夹击,击破阿尔达布里乌斯。听说王中王和阿拉伯王的御驾亲征的大军将近,阿尔达布里乌斯大为惊恐,焚烧掉所有攻城器械,解围而去,退入东罗境内。之后两军在两国边境附近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战役,其中包括雇佣兵将领Areobindus将军在一次单挑中击杀一位出身极为高贵的萨珊勇士;阿尔达布里乌斯以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击杀7位顶级萨珊贵族;Vitianus将军大破另一支莱赫米人等等。总之东罗军与萨珊-莱赫米联军的小战不少,却缺少决定性战役。

到了422年,双方都对这种缺乏战果的战事感到厌倦,提奥多西二世派遣东道大行台Anatolius与巴赫兰谈判,双方归还占领的对方土地,全面恢复战前态势和边界,简单地说,从战争结果来看,双方的不到2年的战争白打了。由于亚美尼亚王、巴赫兰的大哥沙普尔已经去世,东罗的东征又无果而终,巴赫兰五世册立巴赫兰-沙普尔(Bahram Shapur, Vramshapuh)的儿子阿塔薛西斯或阿尔达希尔 (Artaxias, Ardeshir IV)为亚美尼亚王,进一步加强了对亚美尼亚的控制。

虽然萨珊帝国在这轮罗萨战争中没得到任何好处,但巴赫兰并非一无所获,首先他通过与提奥多西的合约,换取了西部的安全与和平,解除了为他在东方战争的后顾之忧;其次,巴赫兰虽然是个优秀的勇士,却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这一战让他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值,为日后的大举东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位名叫马尔西安的(Marcian)的东罗军官,本来应该率部参加这次远征,但他行至小亚细亚的吕底亚(Lycia, 土耳其东部)地区时,身染重病以至于无法前进,所以错过了这次远征,让我们记住这个马尔西安,日后他当上了东罗皇帝。

罗萨战争结束的次年,423年8月15日,西罗皇帝霍诺留去世,他的支离破碎的帝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之争,欲知详情如何,请看下一章《垂帘听政》。

家园 太少,不爽啊。

感谢帮助,可以进一步完善亚战的考证了

家园 呵呵,我脚着《七美图》挺好,但没找到完整的英文版

看了不少关于《七美图》的节选和简介,都把它说的跟成人小说似地,这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只可惜没找到完整。

《王书》,我也没找到完整的英文版,节选倒是不少。

家园 王子殿下介绍的太平实了,有几个小问题

1 野驴的哥哥沙普尔,一般好像也不列入萨珊王统,是没继位就被害了,还是来不及正式加冕和建坛?

2 野驴有没有在对东罗战后搞掉那个表现不佳的宰相?

3 从您的介绍来看,除了塔巴里书的混扯,只有萨珊方的战败纪录,可是好像吉本也提到,边境地区的一个主教,帮忙出钱赎回了七千多东罗俘虏,这场混战的记录真是没个准的

4 野驴拥立的亚美尼亚王是谁的亲戚啊,是他哥哥的儿子吗

家园 《七美图》怎么拼?

《霍斯洛和席琳》我倒是能找到,《蔷薇园》也有,《王书》原来图书馆有,让人偷了

这里有本还可以的《王书》

http://www.enel.ucalgary.ca/People/far/hobbies/iran/shahnameh.html

家园 逐一回答

1 野驴的哥哥沙普尔和伪帝库萨和都没列入王统,在常见的萨珊世系表中看不到他俩,至于沙普尔是否加冕建坛,我不知道,从他在位时间很短来看,我认为沙普尔还没来得及走完形式,就挂了。

2 由于东线战事紧急,野驴封三弟泥涅师为呼罗珊王,镇守东线,鉴于泥涅师年龄太小,野驴把米赫尔-泥涅师打发到呼罗珊,做泥涅师的相国。巴赫兰东征时,路过呼罗珊,米赫尔-泥涅师肯定要负责后勤。很难说野驴对米赫尔-泥涅师的这个安排,算不算【搞掉】。

3 吉本的多数记载,我能找到出处,他说的赎回俘虏的事,我没找到对应的原始记录。再说,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萨珊胜少败多,怎么会有这么多东罗战俘,道理说不通啊,所以我舍弃了。

4 这个叫阿塔薛西斯或阿尔达希尔的亚美尼亚王,他爹巴赫兰-泥涅师的身份有争议,有说他是安息王族的,有说萨珊皇族的,我认为他是萨珊皇族,是沙普尔三世的弟弟、伊嗣侯三世的叔叔,按辈分算,阿塔薛西斯是巴赫兰五世的叔叔辈。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记载的史书,多出自教士之手,宗教色彩太浓,剥掉宗教外壳本身就有难度,剥掉之后也不剩啥了,所以我看得很痛苦,写的也难受。我现在知道为何吉本等人写史的时候,为毛有那么多关于基督教的记载,实在是原始资料中宗教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法完全剥离。

家园 《Haft Paykar》或《Bahram-Nama》

作者:阿塞拜疆诗人 尼扎米,Nezami Ganjavi(Nizami)

《七美图》的波斯文音译为《Haft Paykar》,意译为《巴赫兰书》《Bahram-Nama》,另一种意译是《七美图》(The Seven Beauties)。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2章 垂帘听政

霍诺留一生喜好男风,先后娶了斯提里科的2个女儿,而她们俩至死都是处女,其结果是霍诺留423年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子女。西罗帝国唯一与他有足够血缘关系的男丁,是他的外甥,普拉西迪娅公主与已故的康斯坦提乌斯三世皇帝的孩子—年仅4岁的瓦伦提尼安(Valentinian, 419~424~455)。不过霍诺留去世时,普拉西迪娅与瓦伦提尼安母子不在西罗首都拉文纳,而正躲在东罗首都君士坦丁堡提奥多西二世的宫廷中。

原来在421年霍诺留的首席大将康斯坦提乌斯三世去世之后,西罗军界缺乏一位能镇住场子的人物,当时有影响的军头有3位:卡斯提努斯(Castinus)、埃提乌斯(Aetius)、波尼法提乌斯(Bonifacius, Boniface),他们仨都想步康斯坦提乌斯三世的后尘,通过战功和迎娶普拉西迪娅当上皇帝。因此在康斯坦提乌斯三世去世后和霍诺留去世之前的2年间,西罗的政争和内讧空前激烈,普拉西迪娅害怕自己被某位将领强娶或儿子遇害,便与儿子从拉文纳出海,投奔了外甥东罗皇帝提奥多西。

霍诺留死后,有资格当西帝的只有2个人,霍诺留的侄子提奥多西二世和外甥瓦伦提尼安,从血统来看,东帝提奥多西二世更强一些,事实上如果提奥多西愿意兼任西帝,没人能拦得住,那么罗马帝国将再一次统一,但提奥多西对危机重重、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的西部毫无兴趣,不愿意趟西部的浑水。另一个西帝人选瓦伦提尼安与母亲普拉西迪娅又担心人身安全,不敢回拉文纳,于是西帝的位置悬虚了3个月。到423年11月,大将卡斯提努斯拥立一个叫乔纳斯(Joannes)的人做皇帝,然而这一人事安排遭到了其他军头和外地省份的一致抵制,尤其是波尼法提乌斯把卡斯提努斯的行为,视为打击对方的最佳把柄,他代表忠于提奥多西家族的将领,要求卡斯提努斯和乔纳斯下台,并向君士坦丁堡表达捍卫皇室的忠心。

见西部民心可用,提奥多西最终决定让表弟瓦伦提尼安去西部做皇帝,但在表弟临行之前,提奥多西把他和奥多希娅(Aelia Eudocia)皇后的女儿李锡尼娅-欧多西娅(Licinia Eudoxia),嫁给表弟做皇后,这对帝后虽然差了一辈,年龄却很般配,一个5岁,一个2岁。办完了婚礼,提奥多西正式册立瓦伦提尼安为西部副帝,即凯撒(Caesar),史称瓦伦提尼安三世,并派遣一支强大的东罗军队,由大将阿斯帕(Aspar)率领,护送这位表弟兼女婿去拉文纳即位。当然东罗军队不是仪仗队,要讨伐伪帝乔纳斯及其后台卡斯提努斯。

卡斯提努斯见东罗军队势大,自己的支持者又太少,便派爱将埃提乌斯去向匈人领袖之一卢伽(Ruga, Rugila)求援。卢伽是前任匈王乌尔丁的儿子,对击杀了自己父亲的东罗帝国恨之入骨,对东罗支持的普、瓦母子很不待见,既然埃提乌斯来求助,正好借机干预西罗事物,于是卢伽很慷慨的借给埃提乌斯6万大军。可当425年埃提乌斯率匈军返回意大利时,东罗军队已经攻占拉文纳,伪帝乔纳斯被杀,卡斯提努斯不知所终。得到战报的匈军马上撤军,成了光杆司令的埃提乌斯只能跑去向成了太后的普拉西迪娅效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伪帝乔纳斯的钱币 =====

425年,坐稳宝座的瓦伦提尼安三世改副帝/凯撒为皇帝/奥古斯都头衔,做了西部的正式皇帝,由于皇帝太小,帝国实权操纵在普拉西迪娅太后手中。作为对东帝提奥多西的酬劳,瓦伦提尼安将帝国东部的达尔马提亚和西伊利里亚,即今天西巴尔干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割让给对方。这次领土割让非常重要,日后入主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就是从以东罗代理人身份,从西伊利里亚出兵进入意大利的。

埃提乌斯出生于390年左右的莫西亚(Moesia, 保加利亚),父亲是效力于罗马军队的斯基泰蛮族,积功成了骑兵大将,母亲来自富有的罗马贵族之家,像埃提乌斯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分吃香,所以少年时代的他就成了西罗炙手可热的人物,从400年代起,多次以人质的身份在蛮族国家渡过了很多时光,他的东道主中包括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匈人领袖卢伽。长期的人质生涯,让他精通夷务,熟悉蛮族的风俗、语言和作战方式,还结交了一批蛮族朋友,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提拉。这次卡斯提乌斯他去向卢伽搬救兵,正是看中了他精通夷务和认识卢伽的特点。

普拉西迪娅太后对朝三暮四的埃提乌斯十分厌恶,却也还得重用他,毕竟他的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夷务关系摆在那。为了制约埃提乌斯,掌握西罗实权的普拉西迪娅太后,一面扶植坐镇北非的波尼法提乌斯,一面把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给了相对中立的菲利克斯(Flavius Constantius Felix)。菲利克斯是个能干的将军,很快就以一系列胜利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大约与此同时,波尼法提乌斯却在北非不断失利,打败他的是北非的摩尔人—即努比底亚人,对菲利克斯而不是自己做大司马大将军心怀芥蒂的他,轮到自己难堪了。一直与波尼法提乌斯不合的埃提乌斯,趁机在朝廷、菲利克斯和波尼法提乌斯之间里挑外撅,四处煽风点火。

终于在428年,西罗朝廷认定波尼法提乌斯图谋割据北非造反,菲利克斯组织远征军渡海讨伐波尼法提乌斯。听说朝廷派兵前来,波尼法提乌斯手下的罗马军队一哄而散,好在他的日耳曼雇佣军还忠于他,于是他利用官军的组织不统一,击破了来犯之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波尼法提乌斯的经历说明,当时罗马的将军和军队,有些像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的晚晴时代,特点是罗马人组成的国军战斗力低下,也不受将军们的信任,将军们倚重的是蛮族雇佣兵组成的私兵或家丁,他们不仅战力强悍,还忠于将军个人。而倚重蛮族私兵的将军们,必须向蛮族国王们献媚讨好,至少不能与他们作战,导致罗马将军们不能对蛮族开战,任由日耳曼蛮族在国内外胡闹,只能退而打内战,追求个人地位和财富,靠财富和权势来招募、养活更多的蛮族私兵,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和西欧蛮族国家的建立。

获胜的波尼法提乌斯的危机并未缓解,因为他手下的蛮兵太少,而且他的反抗坐实了他的造反行径,他必将迎来更强大的讨伐军。万般无奈之下,波尼法提乌斯决定招募外援,他看上了正盘踞在西班牙南部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便派人邀请对方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来非洲,帮助自己抵御即将到来的官军。

哈斯丁汪达尔、西林汪达尔、苏维比、阿兰联盟于409年进入西班牙,并建立起4个国家之后,他们之间就不断发生龌鹾,加上更强大的西哥特-阿兰人进入高卢,从北方向西班牙渗透,4国不仅无法拧成一股绳共同对敌,反而为了争夺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而大打出手。418年(也有说428年),阿兰国王Attaces被西哥特王瓦里亚击杀,国中大乱。盘踞在西班牙西北角的西林汪达尔王君德里克,趁机和平演变了阿兰人,兼任阿兰王。419年,君德里克被苏维比人击败,只得率领哈斯丁汪达尔人和阿兰人投奔西班牙最南端的西林汪达尔人,迫使后者接纳自己做国王,这样汪达尔人的两大部落和阿兰人统一了。

借一系列驱虎吞狼之计,在蛮族林立的西班牙,西罗朝廷势力复振,422年西罗将军卡斯提乌斯,在西哥特人的支持下率军进入西班牙,打算趁机一举剿灭最弱的汪达尔-阿兰人,并成功的将对手逼入缺水的绝境,君德里克无奈之下准备投降,看起来西罗官军的形势一片大好。可君德里克的异母弟弟盖塞里克却认为还有翻盘的机会,他利用卡斯提乌斯的贪功和急躁,将对手诱入山区,并大破对手。经此一战,盖塞里克威名大噪,成为最令罗马人胆寒的日耳曼首领,盖塞里克在汪达尔-阿兰人内部,也隐隐的与哥哥分庭抗礼。

到428年时,除了西罗帝国的残余势力,西班牙还剩3大势力,根据地在高卢的西哥特王国、西班牙西部即葡萄牙境内的加利西亚苏维比王国(Suebic Kingdom of Galicia)和西班牙最南端的汪达尔-阿兰王国。这3国彼此攻杀,征战不休,玩起了半岛三国演义。波尼法提乌斯发函的时候,汪达尔国王还是君德里克,但使者到达西班牙时,君德里克已经战死,当仁不让的坐上王座的是他的弟弟盖塞里克(Genseric, Geiseric, 389~477)。

民族大迁徙时代英雄辈出,勇士猛人层出不穷,但若评选最有谋略的,则非盖塞里克莫属,与他相比,包括阿提拉、埃提乌斯、克洛维在内的众多名君猛将,都幼稚得像孩子。这位高人于389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巴拉顿湖(Lake Balaton)附近,中等身材,因意外坠马而一足微跛,他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后世的帖木儿。虽然盖塞里克已经声名在外,可他的王国依然是西班牙最弱的势力,他的地盘在西班牙最南端,随时可能被北方的对手推下海,所以他的王国地处背水的绝地,地缘形势最差。

正当盖塞里克为国家和个人发展而发愁时,波尼法提乌斯的邀约如久旱逢甘雨,让他欣喜若狂,立即满口答应出兵非洲,帮助对方对抗罗马官军。欲知盖塞里克将在北非有何作为,请看下一章《非洲攻略》。

家园 罗马的将军们没试图组织被蛮族扫荡过地区的罗马人么

搞个还乡团什么的。

家园 罗马人不怎么移民, 所谓的罗马人其实大部分是罗马化的蛮族

老兵退役后理论上是有封地的, 就是大多数人宁愿呆在城市里吃福利。屋大维之后,老兵都是在行省老兵殖民地退役。 于是这些殖民地城市就成了当地罗马化的种子。很多蛮族首领和罗马贵族通婚,后代和族人就以罗马人自封了。西罗一直在和蛮族打打和和。 基督教势大后,同化蛮族的工程才逐渐收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