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对国内学术界的几点看法 -- 断桥残雪
在proposal里吹得天花乱坠,让人感觉如果这个东西搞出来了可以得诺贝尔奖,但实际上根本行不通,最后草草发表几篇文章了事。如果把评审会上发表的成果跟最初的proposal作个比较会发现其中的荒唐之处。
这点在国外要好一点,项目审批卡得相当严。记得我申请第一个项目时,怕上面觉得项目缺少深度,就报了个比较大的题目,大老板二话没说就打下来,后来报了两次,每次都把题目缩小,最后缩到一个比较切实际的主题,再附上两篇已经录用的文章作reference才通过。
要说国外的科研经费的确不少,但没有一个老板会随便给你钱让你去打水漂。所以同样一笔钱,在国外出的成果就会多一些。
那一篇篇文章得以发表真的就象是自己的孩子诞生时带来的喜悦,打下的每一个标点,记号不知道要考虑多少次...,可是俺实在不能想象的是去参加一次学会因资金问题而在国外受辱(最近夏威夷的那件事),这不都是穷的吗.实在没有信心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之余搞好研究(按理应该是搞好研究之余处理好各种关系),所以如果回去的话,俺选择放弃!或许也会跟您的那位朋友一样,常常也会怀念自己的孩子们吧!
无论在哪里搞学术研究都要有受委屈的心理准备。
前阵子我们这个group投了一篇文章去某著名期刊。那篇文章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我们也报了比较大的希望,但后来给退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审稿者之一正在做类似的研究。大家心里很清楚,但有什么办法呢?人家比我们权威。我们能做的只是再加点料投其他的期刊去。
我记得我在做postdoc时老板私下聊天说他在做politician, 其中的含义就是他不得不做很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也正是他做了这些工作,他手下的人才能好好地搞研究。我现在当然还没混到他那种地位,但也慢慢觉得不得不处理一些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科学家和教授们也都是人嘛,都有私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其中的甘苦也只有自己知道。当然相比国内,还要跟形形色色的官员和商人打交道,也许就在我的能力之外了。
本来国内收入分配就不合理,都是摸石头过河,自己尽量给自己争取,那也是理所应当。如果石头不牢,掉了那只能自认倒霉。
关键是拿了钱得办事情,如果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多拿了又有何妨呢?
现在国内急功近利思想太重,都想搞短平快,不想踏踏实实做事,很多人特别希望一夜暴富,报纸媒体居然宣传三十而富,并说三十以后你就没机会富起来了之类的话,简直是胡说八道。这种风气下,搞学术研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说实话,十多年前在也骗过福特基金。审查很严,还有中期审查,一大堆专家前报告、答辩,一样的,最后钱到手项目做出,说起来也是先进水平,也就是“水”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