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del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反衬出了当今那些持极左立场的网友立场何等顽固,何等执谬。不过我理解,这样的立场对立与其说是出了一群脑残,还不如说是说明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断层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在他们看来,文革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坚定的相信,文革要对付的那一群人和当今他们认为的对手是同一群人的延续与继承。这是他们存在的基点,所以绝对不容动摇,动摇就意味着对自己政治观点的背叛。
但我相信能够心平气和读史的人都会知道,文革太复杂了。很多东西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灰色。文革的本质是政治资源的再分配,但凡政治资源的再分配,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与剥夺,和道德这种东东是扯不上太多关系的,尤其和圣人这种神一样的东东不沾边的。
我在河里有一个超级大坑叫“厂城记”,笔下的那个“Y厂”是真实存在的。就是这个“Y厂”,在常常被统称为文革十年的那段时间里,它的经历真的是大起大落。既经历了建厂以来(含民国)时期第二个亏损时期,它的第一个亏损时期是在国家内战高峰期的1948年到1949年之间——随便说一句,它的第三个亏损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老李当总经理的后期与老朱当总经理的前期——更关键的是,即使是在抗日战争和之后的内战中这座工厂也没有因为战争造成一个员工的伤亡,可就在文革亏损的同时工厂每年都有员工因为杀伤性武器造成死亡,文革对这座工厂的损坏是不言而喻的。可就是在文革期间,Y厂也经历了建国以来工厂第二个发展高峰时期——它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是在“156工程”建设时期。Y厂的规模在文革时间确定了其作为行业国企大厂的地位,受益至今。造成这样的反差看似困惑,说白了就是五个字的主题:“无序和有序”。
有机会,我单独写一些文字,不说什么观点,就说说那时候的事情。我的观点都在这些事情里面。
葡萄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即从教育部的“事实”和统计局的“事实”出发,求到的“是”是不同的。这个例子也说明,“求是”的前提是“实事”。
另外,建议大家不要用西西河的收藏功能收藏葡萄的文章。因为西西河的收藏功能只能保存链接,不能保存内容。而葡萄的很多文章的内容都变成了省略号,或将要变成省略号。我现在的做法是用 Firefox 的插件 Scrapbook 保存网页内容。Chrome 也有类似的插件。
在高一百多米的水泥坝旁边(真的很高,从上往下看,人有晕晕的感觉)的一个水泥平地上面用瓷片砌成的简介,其中建成年份是1971年,当时感觉总是有点问题,不是说那啥浩劫嘛。。。。
在我们那地方好像很多水库、拦河坝旁边都会用瓷片砌的简介,印象中很多都是70年代前期修的。不过嘛,现在很多这样的拦河坝之类的小水利在历经30年的风雨中都基本败坏得差不多了,很多都失去了原来的功效。这几年越演越烈的无雨就旱,有雨就涝,我觉得和小水利的年久失修很有关系的。
30年前,某人为共和国封印下的护身符,现在一个一个的失去效用了。有些人也应该反思一下,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厉害了吧。在珠峰跳了一下就觉得自己比世界都高,其实只是珠峰高而已。
被老俞的党课刺激的。
他就不想想,改开这么伟大,为什么现在反思的思潮这么大?以至于高层(家里受过文革严重迫害的)也承认文革的动机并无什么错误,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人天性中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于是我们看到有的人在文革中遭了罪,就对文革恨之入骨,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平静度过了文革。有人拿改开来对比文革以证明文革经济一塌糊涂,有人也举出了数据证明文革时期的经济并没有那么不堪。
人倾向于将自己的情感确认为客观事实,一直以来,有一种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史观盘踞在普通人当中,就是以一己一时的得失为全体人的得失,比如有人说,改开有肉吃,文革没肉吃,所以改开比文革好。这种史观不能说有多大错,但也实在高明不到哪去,跟凯歌《无极》中昆仑奴的“跟着你,有肉吃”一个性质。这种史观的人往往最向往的就是每天四两肉,一杯酒,吟诗作画的小资生活。而近来这种观念的盛行,跟动荡社会中人们失去方向感、渴望安逸的焦虑情绪有关。这也是人之常情,若说它是普通人的生活憧憬,也情有可原,若要作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那就贻笑大方了。
乌兄所看的很深啊. 但是,并不能证明与文革的必然联系吧?
完成工农基建,打开与美国(及世界)的局面,文革难道是必要条件?说不通吧。
del
这样的优越感是不对的。后一句对意见相左者态度的指责就显示了你自己的不心平气和,不愿意看到对方的事实。而楼主的那些事实,这几座楼里都有人用其它事实作了回答。自命心平气和的你们视而不见。
但这一点“改革实际是把建国前三十年用社会组织形式几近无偿人力劳动的社会积累用货币重新分配了”确实是事实。
那个水库我读书的时候常去,真的很大,据说在我们省内都是排得上号的。若干年后,和俺老婆的一位长辈聊天。惊闻他是那个水库的建设者之一。当年,我们那个县和我老婆的县属于同一个地区。当年就是调动了同一个地区的所有县的青壮年去修建的这个水库。长辈的描述,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大家热情很高。山长水远去到一个山区里面,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长辈的工作是用车来回20多公里拉水泥。如果这个水库也给盘活了,这些当年的建设者是不是应该要点股份什么的呢?哈,谁还记得当年的这些人。
不过这个水库在98年水灾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差点就让下游的几个县都水淹七军了。后来没事,据说是因为当年修建的时候把坝体修到了两边山体的岩石里,余量预得很足。
总是觉得,现在我们遇到的诸多不顺是因为一些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基础开始慢慢的破败了。30年前下的封印都解封之后,会是什么呢?对未来的迷惘,让我们觉得原来领路人真的很重要的,谁给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就说小水利吧,俺估计就算扔n万亿下去也是没用的,这些东西太基础了,靠钱去推动很难有效果。而且得不断的岁修,现在哪有人有这闲功夫,大家都忙着捞钱去了,反正今年淹的是你家,俺家没事,明年的事,天晓得。离开了理想,离开了信仰,人只是个欲望动物而已。
一句是最近听到的:毛刚死,就成了反革命家属了。
另一句是以前中学政治课本上的: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世界上没有一定的事情,理有固然,事无必至。1+1=2够确切吧,一个黄瓜和一个香蕉相加,那是2个啥呢?设想棋盘格事件提早十年发生,那又如何。。。
毛选择了那条道,有其理由,这点就够了。方式方法的讨论那是面对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