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翻译】足够真实----学会在后事实社会生存 -- 南方有嘉木

共:💬57 🌺3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之接受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好象不是什么新发现

在市场营销中,perception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有很长的历史了。不知道这本书有什么新的内容?

家园 要是都持相同观点就坏了,和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是一个道理
家园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不同”这个实然态,而在于“为什么”不同

就像我们并不因“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而不去探寻“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样化”:)

家园 我当然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解答,

在一个健康均匀发展的社会中,没有谁有可能真正的垄断话语权。

1.什么是你定义的“健康匀称”?

2.什么是你定义的”真正的垄断“?你有没考虑过绝对性和相对性?比例问题?

3. 如果你生活在《1984》的老大哥统治之下,你会否在重复洗脑之下,认定那个社会就是”健康匀称“的?你是否会认为有一个具有真正垄断话语权的声音,才是社会的常态?

4. 为什么“一个健康匀称的社会”就”没有谁有可能真正的垄断话语权呢”?这两者之间,其实不是因果,从你的表述来看,后者更像是前者的一个特征。既然如此,你的这个答案,基本没有对作者的问题做任何解答,对反向解构洗脑手段就没有什么助益。

不过,我同意你最后一段的观点,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的终极追究,必然是每个人深藏内心的“自由还是奴役”的选择,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的追问,到了最后关头,信或是不信,其实取决于每个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精神和思想的独立性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家园 水晶宫和蚂蚁窝

既然没有隐士,也就不存在走进沙漠喝雨水吃蝗虫的人,最后无非是二者选一,究竟是理性的巅峰水晶宫,还是组织的巅峰蚂蚁窝,请君入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当我们真正得到真正的自由的时候,也许会像拿到烫手的山芋一样,交给宗教大法官们,并称他们为凯撒。

家园 其实还有个互换的问题

那就是世界上为什么会一致化。我认为一致化来源于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而真实规律总是一致的。对于客观规律认识的越多,采用的越多,则越一致。而多样化,则是这个世界的常态。用熵的概念来解释似乎很容易。

生物的相似性,不也就是对于环境运行规律的认知进而改造自身的结果么?

西方非常多的所谓哲学难题,在我看来就是出自于对于世界客观性的否认。很多人本质上说是唯心主义者。而对于世界客观性的认定,则是唯物主义优越性之所在。

你例子里面提到的那个HIV患者,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否认了客观规律的存在;第二则是否认了到现在为止的HIV相关的主流科学研究对于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第三种则是否认自己对于客观规律有认知能力。第一种前面已经谈到了,那么再谈谈第二种。

当然科学研究不能保证对于世界客观规律100%的认知。但是通过过去百余年的事实积累验证,我们起码可以说,科学研究方法论99%是正确的,是能够找到客观规律的。而这条经验总结起来就是是否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至于第三种看法,更是到处都有。对自己认识世界能力的不自信。觉得世界是某些强权构造的人造物。但是随着个体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能力,或者换句话说,掌握了较多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被建构的伪世界是非常容易看穿的。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并没有不均衡到这样一个程度:少部分人可以搭建一个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识破的系统。而个体如何认知一个真实的世界?又回到了上面一个问题。实践...

所以归根结底,是个唯心还是唯物的问题。就我看来,我们被熏陶了几十年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个好东西。认识世界必备工具。

以上纯粹个人理解。

家园 看见下面您说要翻译,我觉得是做实事,很支持。但就这个问题

如果我没理解错,应该是讨论在什么样的个体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人更倾向于相信,或者拒绝相信什么样的事实。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心理学的问题,如果真的把这个问题当做研究对象,就要脱离诸如什么“好的”,“不好的”之类的判断。因为这是一种现象,是在实际中广泛存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甚至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前就是这样的。就像生物多样化,有的在选择中成为强势的,有的是弱势的,但我们不能就此下一个好或者坏的价值判断,其实正是大量的多样性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层,才可能被我们看到金字塔的塔尖。

当然一本书不能要求像论文那样,纯粹讲事实,讲研究方法,讲数据和分析,这样就太枯燥了,多少有点价值判断这也是必然的(这恐怕也就解释了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就是情绪上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一种简化认知的手段,既然大量简化了,出点错也很正常,概率上讲只要样本足够多了,必然性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作为个体,有了价值判断,事情记得清楚,信息的存储自然优化了,否则就会枯燥,也许很快就在记忆中抹去了,就像老虎没见过驴,第一反应是害怕一样,如果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就没有后来的强烈关注了)。

再次支持楼主的翻译工作。

家园 是,对那个例子中母亲的心理状态的分析,

我也有过和您相似的思考,关于人类的认知,这个帖子下有一些很好的讨论:

texasredneck:读史有感(休谟和波普尔)

贺若飞: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正如试图给复杂非线性系统寻找解析解

我和阿壳讨论科学、认知、检验、实践的关系时,这个阶段的他和河友贺若飞比较相似,认为核心的一个概念是“近似",说实话,对他这个结论,我只能言辞解,尚未达到心解。

家园 这几个帖子都是挺有意思的讨论

首先自我解剖下,怎么话题总会说到哲学层面。就我个人经验,每个人在做自己研究的时候,最终总会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一些思考。没有某个固定哲学角度的指引,研究总会是一团麻。不过由于个人研究问题通常相比哲学都是很实际的话题,因而一般对于哲学态度也只能浅尝而已。

但这样也有好处。哲学家太抽象,太抽象就会隐藏很多难以测试的论点。而我们正在操作的实践可以大大简化这些论点的证明或者证否的难度。

而我现在的世界观则是和上面某一位提到的很相似,部分可知论。外在世界是最大的未知来源,人类就是在不停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未知世界。从科技发展历史上看,至少在可期的百余年内,我认为这个部分可知论的观点是适用的。

其实人类开眼看世界的时间很短。基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在一个时空范围内谈问题。具体说,要推测千年后的世界,又或者其他平行宇宙,这些问题就目前人类的认知限度来看,尚属未接触领域。这些问题就目前来说,就连可否认知这个答案都是无法提供的。

不过,就人类发展来看,能把我们这百年内的发展趋势看清就很好了。对于过于长久未来的预测,或者试图发现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甚至确认这些理论到底存在与否,人类现在是没有能力认知。幸好,也没有太急迫的需求去认知。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个人的世界观也沾染了点实用主义哲学的味道。

总结下来,我的世界观应该是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有效的部分可知论。

家园 类似的有如 fair enough...

也是妙就妙在那个enough上, "行了行了,够了吧"...

家园 我脚着,AIDS病人总体生存率比30来年前有

极大提高,原因:1,医学进步?2,病原的毒力随时间在减低?3,人对其产生新式抗体,或密集的抗体?

同样,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的毒力也貌似降低。

家园 抗生素搞定大半的细菌感染,另

有一部分细菌感染者产生抗药性,还有一部分无效。

比如,很多高龄病人最终死于各种感染,而且,多经过抗生素治疗,不知此现象如何解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