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提到了,在这里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家园 感谢你看完我的帖子。

因为是很激动写下的,里边有些很不严谨的东西。成功人士的确是我自己树的靶子。

但首先呢,请你搞清楚,我骂的是这篇文章SB。我并不是说农村考生如何

那SB文章也就这一段可取了,至少说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是下一句又开始犯傻:

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看见没,超级中学吸收优秀学生,你不能上超级中学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这记者就写这玩意?也TM太好当了吧。我平时写个关于学生打架的情况说明材料都比这严谨。

我这最后一段话并不是说农村学生不优秀,而是说这SB文章的作者写的不严谨,前后矛盾。

但这篇文章里边依旧是偷换概念。

其次,文章明明写的很清楚,

……

记者只是把清华北大作为重点大学的一个例子和标题而已,文章里已经很清楚的写清楚了主题说的是“国家重点大学”并且附有“普通高校”的数据

好吧,我们来看下数据。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这是提到重点大学的部分,注意,他说的是比例不断下滑,但没有给出任何数据。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提到大学的比重,没有说下降多少。温家宝网上的简历是1960年进入大学,那个时候中国农村人口的比例我没查出来,目前好象是4:3,农村人口的比例应该是下降的,温家宝这里没提到这个前提,也是TM信口开河的东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这里又提到中国重点大学,但数据用的是北大清华的数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北大数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清华数据。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国家重点大学,但光说滑落,没有提任何数据。

以上是这篇文章里边提到农村考生比例下滑的数据。奇怪的是,拿出的都是北大清华的农村考生下滑的数据,而没有其他学校的。那么是国家重点大学就等于北大清华呢?还是北大清华的数据能代表全国的重点大学?

如果我写篇文章,说中国人均收入增加,然后举出的数据都是公务员收入增加,那我就是个SB,纯的。我都能想到读者用什么样的字眼骂我。那么,这里提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下降,而给出的数据是清华北大的,和用特定人群收入增加数据来代替全国收入增加数据有什么不同?怎么会被你认为是写清楚了“重点大学”呢?怎么会被认为不是偷换概念呢?

其他的统计数据: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用湖北省的数据来说明全国,更好玩的是,突然冒出了2004年的数据。我倒要问问,为什么在一片大部分都是08~10年数据的文章中,突然出现了2004年的统计数据?是不是只有这一年的数据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2004年之后数据是如何变化的?你认为这是严谨的做法吗?2004年,阿娇还是玉女呢。

最后要说下我的观点,下边一堆人说我这个那个的,说我JY说我会遭到报应的,麻烦你们看清楚,我骂的是这篇SB文章。对于农村生源问题,我自己也有接触,但我接触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在全国统计数据没有人给出的情况下,我会闭上嘴。而不是靠感觉或个人接触到的部分数据胡说。

那么我想请问你们,如果你们认为农村生源下降,靠的是你们的感觉还是实际的数据?如果你们喜欢数据说话的话,是不是喜欢一篇偷换概念的文章里的数据?是不是喜欢用清华北大的数据来代替全国的统计数据来说话?这个数据不难统计,都是有电子表格的,只要找到足够的人手,把它排序合计就可以了。

如果你们说就喜欢用清华北大数据代表全国,那我无话可说,既然你们喜欢用公务员收入增加代表自己的收入增加。如果你们说就喜欢用感觉来判断,那我只能说我也感觉你们是SB。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哥,你能看清我写的东西再发言吗?

我是说那篇文章SB,我举的都是他里边自相矛盾或者偷换概念的话。最后一段话是我用来说明他矛盾的地方,你怎么能看出我歧视农村学生的?

家园 是提到了。

但给出的是结论,而不是数据,我看到了这点才想写这帖子的。如果用数据说话,就都把数据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比如按照文章引用的温家宝的话,他上学的时候80%同学是农村的。我在网上查到他上学的时候是1960年,那么,用那个时候农村城市人口的比例,农村城市学生的比例(如果他记忆准确的话)和2010年(这篇文章里许多数据的统计年份)全国农村城市人口比例,他那所学校,中国地质大学吧,中农村生源比例相对比才是严谨科学的做法。

家园 大哥你到底看清楚我这帖子要写的什么了吗?

我就是说这文章是SB,我什么时候说不同意教育资源不平衡了?

这是我帖子里的原话:

那SB文章也就这一段可取了,至少说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是下一句又开始犯傻:

这篇文章里面偷换数据的现象很严重,从他给的数据,得不到他的论点。而且难道我把它指出来就是帮助既得利益者洗地了?

家园 我希望大家能看清我的帖子再骂。

我骂的就是这篇SB文章,这文章里存在严重的偷换概念和数据片面现象,并不是说我对于教育资源不平衡无视。如果你们认为指出这文章的SB之处就是为既得利益者洗地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这里是关于他们数据上的问题。链接出处

家园 我再说一次,我没为为教育资源不平衡开脱。

仅仅是指出文章的问题。另外,如果你有改革开放早期的数据,欢迎你拿出来,我对于任何教育相关的事情都有兴趣。但如果数据是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就算了,这篇文章是明显的不严谨。

家园 这段引杨东平的数据很奇怪。

关于杨东平的研究结果,文章主题是“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重点高校)越来越少,同时“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而,到了LZ嘴里却变成了“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也可以说明,农村进入大学的比例增加吗?”。LZ再一次把文章主题“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偷换成了“大学”,并质问作者“军事和师范院校不好吗?”

这是那篇文章引用的杨东平的研究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首先,这里用的是湖北省。但我们知道地区差异在中国有多大。如果用江苏省的数据,肯定不一样。

再看他说的,专科和军事、师范类农村学生比例增加。但这个增加是什么导致的?有没有可能是扩招后,本来没有机会读大学的农村子弟有机会读大学导致比例增加?而且是“提前批次录取”。提前批次录取的学校一般都是分数较高,比较好的学校,那这提前批次里边农村子弟比例增加到底是说明他们上了好大学还是相反?

最让我奇怪的就是这句话

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这说明什么?如果说城乡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和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后者子女入学数量是前者17倍是个很吓人的数字。问题是,他们是相等的吗?任何一个想要稳定的国家,无业人员和失业人员都要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比例吧。

另外,这里边“提前批次录取的军事师范院校”和重点高校是有交集的。那么,杨东平先生先是说农村学生集中在专科和地方高校,接着给的数据是提前批次录取的农村生源比例增加,这是不是矛盾。当然了,这很可能是文章作者引用问题。但我说的就是这文章的SB之处。

这次是LZ自己树立了靶子自说自话,文章里从未提到什么“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文章只是说“不平等的起跑线”和“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这没错吧?不能否认读个大学比低等教育程度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吧?可是LZ把“向上通道”硬是偷换概念成了“有几千万的资产”以便于批驳

至于名校与不是名校之间的差别,我说不好,只是大家当年用功苦读的目标,是名校呢还是个普通学校呢?你会告诉你的孩子,“不用那么用功只要上个学校就成,别管是不是名校”吗?

我知道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也十分赞同那倒霉加分制度该取消。但是,不是清华北大,依旧是向上的通道。而这篇文章恰恰就一直拿清华北大的数据做文章——虽然他不停的说重点大学,但却在用清华北大的数据。

另外,每个人的资质不同,目标不同。如果我有了孩子,我要首先看他的能力到哪里再帮他定目标,而不是非要他盲目的考清华北大。

另外,我本来以为这SB文章就一个写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可取之处,但还有一个我没在意,就是加分导致不公平。我非常痛恨加分和保送生制度。

我同意这文章的观点,但从文章的论据看,依旧是片面的数据。文章本身依旧是SB。[QUOTE][/QUOTE]

家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个现象再正常不过

现在西南地区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招生不足、闲置,另一方面是城镇、小城市的学校爆满,严重超出其招生能力。

家园 就我了解的情况,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低,是一贯的

自打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直如此。就我家乡的情况看,现在和以前相比还算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涌入县城读高中,就连乡下的中学也不像过去那样、出现连续多年高考“剃光头”的现象。

所谓“寒门子弟上好大学的通道被堵塞”完全是个伪命题,在任何时代、任何一所称得上“好大学”的,“寒门子弟”永远都是少数,因为以他们成长的客观环境、要通过中国的高考选拔、进入这些学校,只能是特例。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废除、这个现象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个问题,过去没有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全社会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寒门子弟”,不要说上北大清华、就是考上重点大学都是奇迹中的奇迹,能够上一个普通本科、专科,无论本人还是周围的亲朋邻居,都已经是心满意足、赞许有加。

现在不一样了,大扩招后,高考录取比例增大,普通本、专科根本不入人法眼,标准高了、眼界高了,这个时候,依然基本维持扩招前原有招生格局的一流重点大学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于是么,南方系敏锐的嗅觉,终于发现了一个好的新闻话题。

在“一流大学招生”这个问题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没有更公平过、也没有更不公平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变得更公平——除非废除掉现有的高考制度。当然,这不是说因此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毁掉了这个话题的基础、这个问题也就随之消失、由其它新问题取而代之。

家园 回顾一下过去,什么家庭的子女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最高?

什么家庭?

答案:教师。

所以,一切都明了——这个问题不是什么阶级分化、社会矛盾的范畴,纯粹是一个家庭环境、成长环境问题。

以一个小县城为例,县委书记、县长、局长、乡长的“阶级成分”肯定比中学教师、小学教师“高”吧?问题是,哪个群体的子女上大学、特别是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更高?

所以,问题的关键,关键的关键,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原因。在这个因素面前,官员子弟也罢,富商子女也好,“寒门子弟”也罢,都是一视同仁的。

PS: 顺便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至少到2000年为止,越往基层走,那些基层官员的子女,但凡考得上好大学的,十之八九,父母至少有一个人是教师出身……因为在过去,教师是基层最重要的干部后备资源。

家园 抨击夸大其词的文章固然好,不过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事实。

从中学到大学,我眼见着我们那里的重点中学日益膨胀,同时学费高涨,挖走了周边中学的好老师,于是有钱的差生能上重点,没钱的中等学生只能去差校。

还有小学老师正式上课不好好教课不批作业,迫使学生上他们的补习班。没钱上的就被耽误了。

家园 简单说说你提到的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其实从来如此,在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的集中化,这个现象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如此,无解。我十几年前参加高考的时候,农村中学基本上剃光头、一个学校能录取那么一两个就算例外(只要录取就成,不论学校的成色),县城的两所中学(职业中学排除在外)、又是一中独占鳌头,所有重点大学、大部分比较好的普通本科,都被一中包圆。

而你提及的第二个现象,和教育资源分配无关,和学校的管理有关,这一点确实非常突出。最近若干年,在县一级,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精神简直是大滑坡,混蛋百出。越往中心城市、一线城市,情况越好。

家园 南方系为农村学生说了句话, 于是楼主就。。。

凡是敌人提倡的, 我们都要反对。

对人不对事, 莫此为甚。

家园 其实就是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很难上得起重点中学了

在我们读书那个时代, 只要成绩好, 上重点中学的费用, 贫困家庭咬咬牙, 再加上亲戚朋友帮忙, 还是够的。

现在一个重点中学读下来要十几万甚至更多, 基本断绝了他们的道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