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南方系在新闻实时性方面确实是领先的,虽然经常夹带私货,

其实这个农村孩子比例下降一点都不奇怪,举一个例子不一定合适:我同学里第一个是女儿的,都想生二胎,但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正式职工,没有敢的,可我住的小区门口买水果的,有三个闺女一个儿子,几个女儿也帮他收废品买水果,那么这些孩子在受教育的条件上肯定要差吧,她老爸要没钱,也许就不让她们上学,我们也刚从新闻里看到民工小学因为有问题被解散了,这样下来到大学里的比率农村孩子肯定下来了。

家园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情形不知在美国怎样?像

奥巴马这样的毕竟凤毛麟角吧?

家园 不是说没有例外的,但是有多少呢?大的环境就是如此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

再说了,你是什么时候上的学?我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收费呢。现在好点的中小学,一开学就发调查表,家长干什么的都门清。时不时暗示学生家长送礼。烟酒什么的实物都过时了,购物卡,红包直接上。不送的或是送的少的时不时刁难一下。现在教师的名声好吗?你说你要多优秀,心里素质多好才能走完这十来年呢?成年人都难说,何况是孩子。

再说现在的重点,都是留出相当数量的名额来招收费生的。某市重点高中以前招200人,但是2000年后划线只招140人,另外的按照分数的情况收3-10万不等。这能叫公平吗?我上的时候(八十年代)班上一半多的是农村来的同学,现在呢,能有10%就不错了。这是不是说现在农村的学生就不优秀了呢?同样智力、甚至更优秀一些的人,如果得不到同样的教育资源,也是不行的。如果换了你,你能心态平和吗?如果以前一直是这样还好些,问题是以前不是,他们的上辈人经历过更公平的时期,现在这种情况能没有怨气吗?这也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园 俺是85后,呵呵,前辈您好

差不多比您读大学晚20年吧。

要说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花钱把书读完,俺手头没有直接数据,只能举举身边的例子。至少俺和俺家LD都是这么把书读出来的,俺LD读的大学也很好。俺身边的绝大多数朋友,高中的大学的,虽然家境有好有坏,但是也都是自己努力读书读出来的。俺和俺LD的大学班上都有及其及其有钱的富二代(这些人自身也很聪明很努力),也有家境苦寒的贫困生,但是更多还是普通家庭子弟。我的普通家庭子弟的定义是没有缺钱到要靠打工维持的地步,也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支撑不起任何奢侈活动,往往出去打个牙祭就要精打细算了。

现在教师的名声好吗?你说你要多优秀,心里素质多好才能走完这十来年呢?

从小学读到高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一些对不起教师这个职业的老师。猪头老师每个人都会碰到,但是要拿这个作为孩子成绩不好的理由,那就纯粹是借口。俺小学的时候就近入学,学校里有很差劲的老师,俺最后两年老是无缘无故被一个猪头老师拿教鞭打,弄得我有一阵子还怕去学校,但也没影响到俺最后考初中的成绩。俺LD说起为啥语文学不好,也总是归咎于童年时代的语文老师及其不待见。

你的观点错误,就在于把孩子的成绩和花钱的多少联系在一起,而且主观上认为两者是成正比的,钱砸得越多,孩子的成绩就应该更好。这一阵子给老师买的礼品多,孩子的成绩就应该直线上升,不然就是老师势利眼,嫌给的钱少。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班上真正的几个好学生,对老师来说,简直就是心尖尖,哪怕自掏腰包也会好好呵护。

成绩的好坏,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一位的,只要小孩愿意读书,啥都不是问题。其他作用,比如说送礼,好坏都很难说。我们小学原来班上就有一个家长一天到晚和班主任套近乎,但是成绩一塌糊涂的同学,反而会被大家疏远。大家都觉得他是狗腿子,什么事情老师都偏向他,玩啥都不带他,现在想想也蛮可怜的。

看您的回帖,孩子应该在读初中了,遇到一堆烦心事,所以怨念极深。就俺的经验看来,给老师的礼物您还是照买,求个心安(家长的心安)。但是您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孩子身上,多陪陪您孩子。就孩子的成长来说,钱的用途绝对没有你想的那么大,家长的重视和以身作则才是第一位的。

家园 按照中国的标准,奥巴马不算出身底层

人读的是夏威夷最好的私立学校,一直读到高中毕业。私立学校的学费很贵的,呵呵。

奥巴马只能算是单亲家庭长大而已。

家园 这个讨论真是专业水平了
家园 你例子举错了

非要举出身底层的例子,你可以举克林顿。他算是出身不怎么富裕的家庭,又是遗腹子,不能算底层,至少也算不太舒服那种。

奥巴马算个不怎么富的富二代吧。

美国大致情况也差不多。不过,美国国力强一些,机会也就多一些。有些学校也许排名低,但是不影响它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在那种学校混,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混出来的机会还是不小的。

家园 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大量减少是不是事实?

如果是,确实有检讨的必要,

家园 从我的母校的情况看,不是

这所学校从60年代起就是重点大学了,全国第一批重点院校。

把我进校的时候(将近20年前)和现在相比,农业/非农业户籍学生的比例变化不大。

家园 记者用农村学生的数据代替寒门学子数据

用清华北大的数据代替重点大学的数据,还不叫误导?

我本来说的就是这篇文章有漏洞,我找出了漏洞,还要做什么?

而且我也说了调查数据的方法,以他们的身份,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这个调查并没有什么难的地方,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这些都是有存档的,比如我们学校,一个最烂的大学,每年也要统计贫困生档案上缴。如果想普查数据的话关键就是两个:一是人家愿不愿意给你看,二是有没有足够的人手整理数据——比较早期的数据是纸制的。

我完全可以把我们学校近几年来贫困生变化情况(至少是我们系的情况)给统计出来,因为这些统计的烂事最后多半会落到我头上(“你做事仔细”怎么不给我涨点工资?)但别的学校就不行了,我不可能去看他们的资料,即使我说我是想搞研究,他们不会见一个搞个人研究的小辅导员。

但大教授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有能力看到这些资料,至少本校的可以,为什么不去调查呢?

是的,可以通过抽样调查,但抽样也要讲究样本的合理性吧,清华北大本身在中国就是顶尖的大学,用这两个学校的数据,跟用比尔·盖茨的家产来说全球人均收入有什么区别?

家园 “不大”到底是多少变化?

如果没变化,那说明以农业户籍学生相对比例提高了,这我认为是个特例,不具普遍性。如果你觉得有普遍性的话,请说明一下。

家园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书本知识方面,再差也不会比过去差

Alarm: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书本知识而论,再糟糕也不过去差

别的地方不知道,至少在北京,四年前开始,公立小学、初中就开始无条件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弟,我妹妹的同学里面就有这样的孩子;而且,这些学生连书本费都可以免交,开一份证明交给校方就行。

家园 嗯,俺不稀罕了,现在得草容易多了。
家园 估计你耿耿于怀的是这句话吧:

俺说的:

总体而言,我支持南方的这篇文章,而反对你这种“理性”的分析。

我再具体量化一下:

我对媒体文章的要求是80分,南方这篇可得70,及格。

我对网友文章的要求是60分,你这篇只能得40,不及格,而且离我的要求差距更大。

我再次建议你用自己分析南文的方式去分析一下自己的文章。

希望你能搞清楚样本举例和偷换概念之间的区别。

也请你看看我写的文字,为什么你会不合理地引申出一些不是我的观点?这是你的一个大问题,会影响你和别人的沟通的。如果你很年轻,那还好,说明你发散思维还不错,只是阅历不够,没法从那些发散的思维提取正确的判断或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你年纪很大,俺就不作指望了。

还有,不要看到一篇有漏洞的文章,就把文章所有的地方都拿来攻击。攻击那些正常的地方,只能暴露你为了欲加之罪,搞一些牵强误会。

原文最差的就这段:

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

从这一段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文章了。你罗哩叭嗦一大堆,让人感觉不知所云,为反对而反对。“极力骟情,偷换概念”这个帽子实在是盖不踏实。顺便指出错别字:“煽情”不是“骟情”啊,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啊。“骟”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的吧?

最后一次回这个主题贴。诲人倦了。

家园 这个事实,必须要由统计数据来说话的。

而且如果是重点大学,至少不能光拿两所学校的数据来说事。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农村城市化进程。我从国家统计局网上查到的资料,1964年(温家宝上大学的年代),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多,1982年(文中寒门学子的黄金时代)则是20.6%。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到了49%多。也就是近三十年城市化进程相当惊人,根本不是个可以忽略的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专业上的差异,就像前边有朋友提到的,农村学生多报理工科,城市的报文科的多。

而且要明确到底调查的什么,是农村学生比例问题,还是寒门学子比例问题。如果是农村学生,那就只接说农村生源,不要用寒门学子煽情。如果是调查寒门学子,那么我也写了调查方法,比较麻烦,但绝对是可以做到的。

而不是像这篇文章一样,把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煽情用寒门,数据用农村。

哦,还有个问题,不是典型性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要考虑,拿出来说下吧。重点大学本身也是有变化。这个是我上大学时老师说的,我不知道真假,就是说中国地质大学,本来排名一直在我们学校下边,自从温家宝当上总理之后,排名立刻超过我校。

如果说把这些数据都认真的给出来了,大家直接就可以对比,得出结论。而不是这样,甚至要弄出一个2004年的,没有参照的数据充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