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关于齐重一台出口德国的机床引发的一篇口水 -- 所以我才飞好远
当时国家对机床工业是按品种划分的,不是按尺寸: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立式车床
●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铣床
●沈阳第一机床厂:卧式车床、专用车床
●沈阳第二机床厂:钻床、镗床
●沈阳第三机床厂:六角车床、自动车床
●大连机床厂:卧式车床、组合机床
●北京第一机床厂:铣床
●北京第二机床厂:牛头刨床
●天津第一机床厂:插齿机
●济南第一机床厂:卧式车床
●济南第二机床厂:龙门刨床、机械压力机
●重庆机床厂:滚齿机
●南京机床厂:六角车床、自动车床
●无锡机床厂:内圆磨床、无心磨床
●武汉重型机床厂:工具磨床
●长沙机床厂:牛头刨床、拉床
●上海机床厂:外圆磨床、平面磨床
●昆明机床厂:镗床、铣床
首先确实是按车、镗、铣、磨这些加工方式上进行划分的,但我的说法可不算错,原因如下:
我们就单拿出铣床来说,以你给的名单为例(未上名单的不讲),全国干镗床的有沈阳、大连、昆明、北一等等企业。其中,每一家企业都计划规定了各自的制造、研发范围,镗杆直径从110到镗杆直径200以上的,有严格的行业界限要求。这点上你可以求证老一辈的领导。
谁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服从计划安排。干小规格镗床的,坚决不允许你去干中型规格的镗床。
这个情况到了80年代才有改观,但即便在80年代,镗床企业依然不能过分越界。
受教了
飞好远是个好小伙,认真写过不少文章。所以我也认真下,所谓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所有的工业发源地均在东北地区这种说法真是太片面了。远的不说,就说说山西吧,在阎锡山治下山西就打下了相当的近代工业基础,著名的西北实业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民国时期,山西的重工业和军火制造业在全国也是占相当比重的,具体情况我就不一一列举,网上很容易就能搜到。建国后,山西由于是资源大省,同时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所以一直也是国家建设的重点省份,虽然不能和东北三省加起来的整体进行比较,但和其他省份和地区比较的话是不在话下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工业项目,其中有将近百分之十是在山西建设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一共有14个左右的项目,其中最后建设落实了13个项目。考虑到山西的面积以及人口比例,这个项目投资和落实的比例也是惊人的吧。
说这些不是为了和飞好远较劲,就是简单说明下事实。人的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尤其在早期信息流动不够通畅的情况下的记忆。
就我了解的情况,就是传统的燃油汽车,几大自主品牌的技术都上去了,这是指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
如果说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可以跟你这么说:现在的日产的叶子和通用的volt,它们的电池技术方向就是根本错误的。vlot电池受撞击后燃烧的问题已经在受调查了。
中国传统的燃油汽车的最大问题是品牌,汽车是半工业品半消费品,品牌影响力很大。
瑞士貌似不靠海啊
叫牌是设定目标,打牌是完成目标。
拿一手好牌没什么用,只有拿一手烂牌然后超额完成任务才能加分。
看到别人好的东西不是都想拿过来自己用吗?是不是技术上做不到?对那些工程师要保护好,要防止人身谋害。
请问:南京工艺技术实力,产品质量怎么样?
谢谢!
确实说错了。凭记忆回忆的事,刚好身边有从企业那边过来出差的同时,和他了解了一下。
瑞士人不仅仅将上滑座埋入海中进行浸泡,还会把主要的大件有关水平度的部件和相关精密度的部件通通进行这种处理,用在海水中1年的时间对各个部件进行充分的应力释放从而使其自然失效,通过这种处理,部件内部的分子结构会更加均匀,平面会更加的平。至于瑞士内陆,周边没有海水条件,可能是通过对周边国家的上游供应商定制零部件的采购获得的。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机床企业也是这样对各个部件进行处理的,所有的备料也都是提前1年,埋入地下从而达到与瑞士人同级或者接近的精度,这样产品出厂的品质会高。
现在的话,就不是这样了。现在中国机床的产量排名前几个的厂子同类产品的合计数就是1年几万台,来不及做这些慢活处理。而且现在强调现金流,能提前一个月备货都是要有队市场较好的预判和资金支持的。很多企业都是铸件商、零部件商将货送到厂里,然后企业就直接开始装配。条件好一点的企业是建一个特殊处理厂房,将这些部件放进热箱中加热,以便达到人工应力释放的效果,但这个没有自然失效的效果好,部件的精度容易反弹。这个情况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国产机床发货后前半年用的和国外机床完全是一个精度水平,可结果越往后精度就不达标了。而且调试来调试去总是一段时间的反复,等再过一段时间,机床经过充分使用,情况才恢复到之前的精度。这算好的,有的机床厂太急功近利,部件经过应力释放的时间不够,客户来催货,领导顶不住,匆匆在厂内现场装配、调试合格后就拆解、打包全让客户拉走了。结果到了目的地重新组装,由于应力的问题出现了极其微小的公差,怎么也组装不上去了。这事就搞了半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