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安徽话?没有这个东西 -- 西瓜大丸子汤
我是安徽人。经常有人问,“你们安徽话里这个怎么说?”,类似的,“你们安徽的口味怎么样?”,“安徽的气候是这样吗?”。
我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世界上并不存在“安徽话”,“安徽的口味”, 或者典型的“安徽的气候”。安徽内部的差异是这样大,几乎没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一个整体。这么说吧,皖北(比如阜阳)和皖南(比如徽州)的区别,就象瑞典之于瑞士,或共和党之于共产党(别看就差一个字)的区别或更大。
当初江南省分割(注:1661年清江南省,也就是明朝的南直隶,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如果要按地理,文化,人文,不妨按江淮分水岭分成“徐扬省”和“苏徽省”更自然一些。不过这样“徐扬省”不免太彪悍而“苏徽省”不免太富裕,结果南北画了一道人为的界限,造就了安徽和江苏这样两个拉郎配的省。两个省别扭就别扭在各有一个极穷的北方和一个极富裕的南方,言语不通,经济方式迥异,衣食住行无一相似,民风极不一致的两个部分,却非要一起被管理,其诡异和矛盾可想而知。从统治者的角度,这样可以防止两省内部强人坐大,尾大不掉,其实本来是极有心计的安排。
皖北人(比如我)要感谢太平天国,把皖南经济彻底摧垮,所以今天不至于象苏北的同胞一样被南方同志称为“江北人” (这个词的味道要用吴语说出来才到位)。不过随着皖南经济最近的快速复苏,这个雅号也许不久就要从江苏传染过来了吧?呵呵。
好像苏南人喜欢叫苏北人“刚波”。
若从容貌讲,皖北更易出美女;若从皮肤讲,皖南更易出美女。
综合来看,淮南质量容南北于一,不错,不错。
淮南淮北,长丰以北统称,侉子,老侉. 不过这个词的贬义程度非常低,除了不能自称以外,喊别人老侉似乎不会带来多大的反感.
称呼南人似乎有一个蛮子,很少用. 倒是对桂系军阀的老部队有个雅号,广西猴子.
语言上说,江淮分水岭附近及北部,基本是江淮官话.再北是中原官话,南部就不好说了,徽语,吴语都有.
复杂.
太平天国战乱,如芜湖,安庆这样的大城市皆被摧毁.不要提小地方了.
整个皖南徽州府以前农耕社会是非常富裕的.
gang be(k).
江即是刚
北就是be.入声.
话说我有次去一个面店吃饭.架子上赫然摆着
江门排粉. (江门在广东)
毕竟省会也在江北,皖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可以帮皖北挡一下南边来的那个“雅号”合肥这个东南西北皆不靠、又没有什么历史渊源的省会也是省会中的一朵奇葩啊。
合肥一个市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皖南四、五个市,再加上六安、滁州,皖中是真正的中心。
人为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地方,出于政治目的造出一个大城市来。离开合肥50里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如果安徽省会放在芜湖,安庆,甚至蚌埠,都会好很多
放在皖南情况会更糟,本来皖南底子好,再加上一个省会,皖北就更没有抬头的日子了。
放在皖北倒值得思考。
另外,国家级贫困县离合肥近与合肥是否为省会城市应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与整个安徽发展滞后有着更大的关联。
说到吸血,78年以来,国内最大的吸血地区就是江浙沪、广东这些地方了,安徽这些周边地区的人才、劳动力、资金都跑这些地方去了。这也没有办法,先富论给定了调子了。
不过,南京也是经历了一样的洗劫,却依然风华卓越。当然在其有苏南诸多城市的众星拱月,好处多多。
民国期间,安徽省会就在安庆和蚌埠之间轮回。合肥是到了抗战以后,才第一次成为省会的。
吃的是安庆菜,自然就聊到嘹安徽.
这几年政策受益最实惠的就是安徽嘹
且不说长老里安徽人有其三,部委里掌实权的发改委,工信部,教委,高院也都是皖人当家,回良玉和安徽的渊博也颇深.
不论老百姓看不见的政策面的东西,光看看这几年安徽修了多少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大桥就知道,这还不算在建,待建和规划中的,现在应该是每个县都通高速了吧.这个广东都没做到.
从我直观的感受来说,安徽是近五年发展最快最踏实的省份了,没有之一.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经过十几年的折腾.皖人切实知道了工业化城镇化才是富省强省之路,加上赶上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和地缘优势,可谓天時地利人和,再发展不起来确实说不过去了.
最近干脆把巢湖吃掉了
居然还要上地铁,拿钱不当钱啊
如果如此,那偶然性就稍微大了点,而且也就不是纯粹的农耕社会,当然是仅从如此富庶说,好像见过有说皖南地少人多,所以很多人只能外出经商,结果很多人成了大盐商,带动了皖南的富裕,不愿衣锦夜行。但经济结构一变,皖南的那种富庶就延续不下去了。胡说见效。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