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中国青蒿素的发现 -- qinhaosu

共:💬28 🌺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RE:同意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贡献最大这一点

青蒿抗疟有活性,是古书中记载的,但现在没人用,说明疗效不理想,原因显然是因为活性组分浓度太低--因为是复方药,中药的通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屠呦呦率先提出用乙醚萃取,改进了提取方法,确定了粗提物的生物活性, 之后有与人合作解出青蒿素分子结构,伊的贡献比别人高一个数量级,这就是拉斯克奖给伊的依据。其它单位的贡献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跟风而已,Period。

家园 你的讨论中有太多的主观臆测

我的主要观点前文已经说明了,不想再费口舌。

家园 参考一下青霉素的发明和提纯

佛莱明并没有提纯青霉素,也没有明确的临床试验。10年后其他人做出的临床试验和提纯。而现在仍然把佛莱明作为青霉素发明集体的首要代表。

以此为参考,屠xx当然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家园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一例。

1986年1月,德国科学家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和瑞士科学家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发现陶瓷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超导体。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与台湾物理学家吳茂昆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温度壁垒”(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

但是,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德国和瑞士的两位科学家。

家园 个人意见.....

个人意见青蒿素的发现, 屠呦呦贡献最大, 可以参考一下青霉素的发明和提纯, 同意益者三友的意见, 她解决的是有无和大量制备的问题。作者本人的科研经历资历还稍欠缺,包括有些背景材料读的不够,有时候先有结论,再找证据。并且在本篇的说法也有矛盾之处,如药典的权威性等等。

以下全凭影响,读过的东西太久远了,错误之处还多包涵。

1.植物来源: 最开始的时候,屠呦呦并没有采用含量最高的黄花蒿,所以提取的时候,青蒿素的含量并不是最高的, 反而比较低。应该是在后来协作交流得到的信息,才用得最好的黄花蒿。这个植物来源是她后来很多问题的原因。包括其他植物化学研究都有这个道地药材的问题(植物分类鉴定)

2.在植物化学提取中,很多时候都是初提物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当进一步提纯时候,要不就是疗效消失,或者是毒性增加。所有的植物化学提取分离过程有一个假设就是:存在有单体(纯的化合物)在植物的疗效起作用。但是这个假设并不一定正确。只有在最后提纯到单体表现出植物的整个或部分的疗效,才能证实这个单体的存在。这样的研究很多,数不胜数, 成功的像麻黄碱,靛玉红,包括奎宁。不成功的就在笔记本中了。

3.温度确实可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溶剂绝对是。七十年代的水能和现代的双蒸水一样吗?要是水里稍微有那么一点酸或金属离子什么的,整个的分子结构就完蛋了。

4.煎煮法确实能得到青蒿素,但是如果你有科研的经验,你必然要考虑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的成分起作用。煎煮法不是最好的,再加上当时的植物来源,青蒿素的含量不高,几个因素加到一起,必然就要考虑溶剂的问题。当不确定是温度还是溶剂的问题,换成低沸点的脂溶性溶剂,就比较合理的选择了。而且这个方法还有效,当然就坚持了。如果没有植物来源较杂的问题,乙醇也许可以用,但是显然乙醚是更好的选择。到底她这时候知不知道石油醚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5.在乙醇水的体系中,80度可能分解,可是在Soxhlet 提取器在100ml石油醚60-90摄氏度提取3个小时, 却不一定分解哟。

6.鼠疟模型中获得100%的抑制率,这提取物里就一定含有青蒿素么? 确实不一定,这同样是有个假设前提。但是估计多方面的试验结果可以支持这个假设。最后她得到了这个单体,当然是贡献了。有实物。

7.双氢青蒿素或还原青蒿素。经Zn(BH4)2、KBH4、AlLiH4还原。虽然没有提到硼氢化钠NaBH4。但是我倾向于确实是得到了,只不过还没有完成结构鉴定。屠呦呦研究最有力的就是当时只有她有大量的 青蒿素单体。而这是初期研究的最重要的。

8.以后的研究是锦上添花的。后来的纠纷最多是人品问题,但是不能否定贡献。

9.她要是像弗莱明一样淡薄名利,同样也能够提及他人的贡献,那也就没后来这些事情了,网上也就和谐的多了。

家园 有人知道二战后日本有没有原创的新药发明?
家园 因为他们是开端

后面的几位还是照他们的路子走的。类似的有电子显微境的发明者,30年代他最初的系统,精度还不如光学显微镜呢。。。但开创了一条新路,炸药奖也是给他(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人一起获奖,感言是要活的足够长。。。)

家园 有,我知道有个药物在日本上市近十年了

美国一个公司买断了独家代理,做了个大型的多国、多中心的三期临床实验,不到一年因结果很差,临床实验被终止了。三、四年后我对相关疾病的研究结果显示该三期临床的设计方案有错误,还发现主持这个临床实验的教授还是我们课题组里的。去年我审查了一篇药物开发综述,发现该日本药还是这类化合物近三、四十年来唯一成功的。由于美国、欧洲的临床做坏了,该药没有任何药厂再感兴趣了(专利可能今年到期)。我们课题组教授承认当初实验设计方案有错误,现在美国一家药厂已合成另一个相同功能的化合物,准备让我们做临床,用我的思路,但至少五年以后才能开始。

这个日本药所治疗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治疗防治方法,发病率很高,特别是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所以有战略储备的价值。该药的出现应有很大的意义,但不幸给毙掉了。

由于中国药监独特的法律,虽然没有专利,但在国内仍然能够做成一个一类新药,获得六到八年的独家市场垄断(医保药物)。过去一、两年我试图在国内寻找感兴趣的投资及合作药厂,但这两年房地产太火了,没有人对长线的项目感兴趣。

家园 日本从1970年起本土开发的新药同美国的新药旗鼓相当

1970-1987年日本本土开发的新药、引进国外新药和美国FDA批准上市新药旗鼓相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赵忠贤

赵忠贤就算了,据说那事水很深。朱经武和吳茂昆后来也获了不少奖项,足以回报了。假如这几个人能得奖,后来不断改进Tc的都能得奖了,那是没有道理的。德国和瑞士的两位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氧化物的临界温度可以超过21K还是多少,表明这不能用传统BCS理论解释。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氧化物的前景了。

家园 花这句话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但这两年房地产太火了,没有人对长线的项目感兴趣。

做医药没有几十年时间积累是做不大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的武田制药(Takeda)的经历值得研究。

创新药方面:1989年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注射剂上市、1991年兰索拉唑上市、1997年坎地沙坦上市、1999年吡格列酮上市。目前武田1989-1997年上市的四款创新药占公司收入的比重,仍然超过60%。

家园 第一不一定是最好

但诺贝尔奖只给第一而不是最好。

家园 西方有一句俗语:成功有很多老爸,失败永远是孤儿

-- 科学史上后来居上的事情常常发生,而科学家的内斗也并不因为国籍,宗教,政体,性别而改变。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这篇有关胰岛素发现的长文,

http://www.clinchem.org/content/48/12/2270.full

西方科学家斗起来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这期间,McLeod,Collip 阵营对Banting、Best阵营的很多遭遇和相互斗争也和屠老师,钟,倪老师,余老师中医院阵营对云南罗老师山东魏老师阵营的很多遭遇和相互斗争非常类似。

类似的,我也写了激光的发明---

http://www.cchere.com/alist/3083231]纪念激光发明50年曁NB颁奖季节讨论

http://www.cchere.com/alist/3663713

http://www.ccthere.com/alist/3083231

与人斗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呀!这才是普世真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