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搞笑好图】抗美援朝开打之前中美双方的相互战斗力评估 -- 李根
谁说的,胡长官不是全身而退了,以一敌了二十多......万!
这里面,倒不是与士兵的士气和觉悟相关,而是与他们的组织动员能力相关,这就是现代与封建的关键。
KMT的军队是靠一层一层的恩主、门生、裙带、老乡等关系维持的,类似于分封制下的藩国,要打仗,就会层层讲条件,自然会消耗掉战斗力。
TG的军队则完全相反,这是控制到个人一级的郡县制。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
消费两通宝推荐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3;铢钱:4。你,乐善:4;铢钱:-24。本帖花:3
稍后将自动关闭
即使革命胜利了,其实也只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而不是一劳永逸,甚至远没有到可以值得夸耀和停止进步的程度,按部就班都不行,因为后面的道路依然曲折和漫长,甚至革命的成果随时被葬送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和自我批评
怎么可能低估,当年那么多人反对,可见他们都不瞎。
共军10个进攻国军10个,打的国军只剩下1个了,国军90个赶来增援,共军撤退了,
国军悍勇!以一敌十!共军无可奈何狼狈逃走!
共军大挫败!
国军在北伐前后,对各路军阀都基本是以少胜多,因为中央军的训练、装备、后勤、战术和指挥都是他们当中最强的,所以以强击弱,当然可以以少胜多;如日寇在对国军也是这样,以少胜多,但不是以弱击强,当遇到比自己强的时,需要以多积强而取胜时,他们都不会做了。
共军从开始就是以弱击强,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子弹不如人,兵其实也如人(优秀的士兵多为俘虏兵,解放战士),所以必须抓住机会,在局部形成兵器数、人员数的绝对优势,形成局部战场的以多打少,逐个战场取胜,最后形成全场胜局,如田忌赛马,先赢了两局,最后一局可以放弃也赢了。
所以国军也好,日寇也好,基本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就不怎么会指挥了,他们不会组织局部以多打少的战斗,共军常会组织牛刀战术,找到敌人的弱点后,集中几乎全部力量,以数倍当面之敌的人数,奋力一击,战胜对手。
你说的红军战术,类似于蒙古崛起时期的战术。
双方对阵,能拉多宽拉多宽,交锋之后寻找敌军薄弱点,发现之后,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往死里突破……
但是为什么能够找到这样的战术呢?
或者直接点说,为什么红军能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呢?
草头将军说起来是不擅长以弱敌强,其实是压根就不擅长组织军队。
北伐前后,委员长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军事表现。因为,北伐军的优秀表现大多体现在苏军战役指挥能力的高超以及革命军队作战意志的顽强上。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点,苏军对北伐战争进行了战役部署,这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第二点,我们在看北伐战争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北伐之前,军阀混战的战役烈度都是什么样的。十几万大军对抗,死伤十余人。万分之一的伤亡率,这样的战役烈度,就是北洋军阀在平时经历的战争。吴佩孚当年崛起,就是带着几百人打垮了对方主力。而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北伐军的精锐,叶挺独立团,不过就是一个独立团,和其他部队比起来,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不怕死。不怕死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承受更高的战争烈度。北伐前后,这样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
北伐军不是草头将军培养起来的。他的确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北伐军是一支政治军队。蒋介石并没有培养这样一支政治军队的能力。他实际上主要是做了一个摘桃子的工作。实际上,军阀在掌握部队的时候,其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摘桃子。至于说种桃子,他们其实是不会的。军阀对于种桃子只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就是往死里浇水,也就是拿钱砸。
这样的军队,不具备学习能力。
白军和红军比起来,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是质的差别。
其实日寇也是,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会战组织能力很差。就战斗而言,可用兰切斯方程:但战役和战争用时往往不适用。
如果双方士兵战力相当,那么在一个战斗中,往往是双方投入士兵数量平方差,是人多一方战斗结束后的剩余士兵的平方数。而一下将足够多的士兵投入到一场战斗中,就能取胜。但人数、兵器再多,而不能一下投入,那么就成了添油战术,消耗大,但战果小。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取胜,就是这个道理,而日寇、果军失败,就是不能把自己优势集中体现在战场上。单点压强值不够。
同一个现象,你说的是这样的现象特点是什么,我说的是为什么别人能呈现这个现象他不能呈现这个现象。
只要党的组织在,随便从政治局常委,开国元帅,开国大将里拿去两三个,不影响结果,大概会影响下速度。
毛的过人之处在文革,这个是超越历史的努力,虽然失败了。其他的无非是顺应历史潮流。
只是那一瞬间。要是总能这样,800万国军就可以横扫世界,统一人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