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 本嘉明
中国的高级“宝船”开始亮相了,就是2万吨级的“直升机母舰”(直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已经在泰国曼谷的2012年防务展览会上亮出了模型。
既然是锐意开拓出口市场,显然中国海军自己不打算用。中国的武器,好东西一般是自己用久了的,才出口;一开始就出口的,那自己就不一定用了。
一开始就不打算自用,不打算保密,显然这个船有短处。这个短处,大概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中国的军事势力,将来可影响的范围,就是:两洋三洲。(太平洋一半,印度洋大部;欧亚中央岛一半,澳洲,南极洲)。这里面,空军太空军和陆军最吃重,海军其次。所以建设海军的经费,要用在钢刃上。哪怕给美国拖进军备竞赛,也要以下驷对中驷,找到少花钱的路子,才经得起消耗。
从少花钱的角度说,6万吨以上的重型航母,中国是不能多建的,日常运行太花钱了。那么搞个五六条中型和重型航母,外加20来条两万吨的两栖攻击舰,比较节俭。毕竟美国除了11条重型航母,还有8条4万吨级的Amphibious assault ship(LHD1号到8号)。中国海军比美国海军小一号,再加上全球到达的空天轰炸机,东风蛋蛋什么的,少花钱也能办大事。
但这2万吨的宝船(大约甲板长225米,宽36米),实在是派不了大用场,有人固定翼喷气空优战斗机无法起降。怎么办?
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甲板长320米,宽76米,但蒸汽弹射器做功距离,大约也就100米;用于降落的斜三角甲板全长227米,在阻拦索的作用下,一般100米的距离就够了。
换句话说,2万吨级的“宝船”,如果甲型舰只负责弹射起飞(不管是何种弹射器),乙型舰只负责拉四道阻拦索降落,那么各自的甲板都足够大了!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交换飞机?
两艘军舰在并行开进中,是可以“横向补给”的,就是拉管线补油水,用吊桥补固体物资。中国已经有世界最发达的港机设计制造技术,设计一个特别的“铲车”,能把一块巨大的“货板”横向从乙舰的飞行甲板移送到甲舰的甲板上,在货板上固定承载一架无油无弹的喷气战斗机,可以不可以呢?
或者,在两舰甲板间临时搭一座特大的坦克桥,一头固定,一头活动地压在甲型舰的甲板上,电瓶车拖着飞机过桥,战斗结束后把桥收起,两舰各自开走,可以不可以?
或者,两舰呈L型或V型,两个舰尾靠拢,再用坦克桥靠帮。飞机转移过来后加足油弹,两舰分离,甲舰再全速逆风行驶,弹射飞机。
如果可行,这个好处就很大了,因为平台越小,使用越柔性。如果只需要动用一条直升机母舰,那么随便出动哪一艘都够了。如果需要一条大型航母的战斗力,那么用一条甲型舰,一条乙型舰,外加若干条集装箱货轮(装油弹和飞机),组合起来也够了。
中国轻航母想象图
美国LHD-8,最新一艘
横向补给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觉得对中国海军而言,这类baby航母还是非主流,就像枭龙虽说性价比不错,但空军也一直未采购,不过这类思路很适用于中小国家,尤其是不需要直面美帝但又同邻国有海洋争端或需要打打海盗的国家。要是他们接受了这种理念,美欧俄都在这层面上都竞争不过TG。
在航行中,没有使用船吊传送货物。固体货物,一般采用缆绳滑移搬运。
说明啥?说明在海上航行中,吊机吊货物非常困难,不能批量操作。
请百度或者谷歌:船用克令吊。
老码头会传说,码头上的老吊工法师,有被吊钩或者钢丝绳打死的。风雨天气,码头要停工。何况在海上。
两条做前后上下左右摇摆运动的船,互相传递物品,那是相当地困难呀。哪个水手看见那不规则运动的吊钩或者卸扣,不胆战心惊?
在海上,有一种情况下,货物在船舶之间传递。我国大量从印尼进口的煤炭和红土镍矿,是在锚地装船的。用大型驳船把这些散货运到抛锚的海轮边,缆绳带好,用船吊或者浮吊装卸。在长江口外的绿华山锚地,也有类似操作。这种情况,装卸的基本是矿砂之类散货,用抓斗装卸。木材这样的件杂货物,都不大在锚地装的,太危险了。
说一个多年以前的案例,80年代初,连云港码头装棉花。有一包棉花,在吊起过程中,擦过一个工人的后背,倒地即亡。
第一个方案是用重型直升机将飞机从B舰吊运至A舰。这个方案的缺点是重型直升机体积太大可能进不了机库。如果将重型直升机停放在甲板上则影响固定翼飞机降落。
第二个方案是造一个长臂吊车。其吊塔位于军舰的侧面(舰岛?),可上下伸缩。不用的时候,吊塔下降到低位。吊臂也是可伸缩的,不用的时候缩短,沿着甲板长轴固定。使用时吊塔上升,吊臂伸长并转向,朝着B舰。吊臂前端到达B舰甲板上方,放下钓钩将飞机吊过来。
第三方案是用舰舰之间的钢缆吊运飞机。
这三个方案的共同问题是系统承重是否足够。转移飞机的作业效率甚低,严重影响飞机的出动率。
都是些馊主意,不高明,仅仅为参加讨论而已,别当真。打口水战的恕不奉陪。
既然200米的甲板起飞降落都够了,那就干脆回归传统直通甲板航母,本舰回收自己放出的飞机,只不过起飞回收不能同时进行而已。
斜角甲板的优势就是降落操作不影响前端直甲板的起飞工作,无降落时斜角甲板弹射器也可以工作,提高起飞密度。
老本你这么用两个船,把打击力量搞成一次性的了。飞机出去后,两舰要是不碰头就啥也干不了。先不说各种情况下海上搬飞机技术上怎么解决,要是一舰受损故障怎么办?另外这样两船在任务全程只能利用一只船的搭载能力,总有一半机库是空的。
谢谢大家的意见。
(一)
首先,我想说的是,美国由于是“岛国”,必须拥有两洋海军;由于是全球帝国,必须拥有全球打击的海军。中国处于中央岛,只需要有“半球打击的海军”就够了,因为中国需要的主要资源基本就在这半球之内了。就是说,美国海军是很乐意跑到黄海,不惜擦枪走火的;而中国海军根本没兴趣到纽约对开洋面去跟美国的航母对峙,或者主动到北大西洋去跟美国海军掐起来。
这样的格局使得中国更需要灵活,可柔性组合的海军力量,更注重费效比,而不是一味追求豪华的战斗力。
况且,从英国,到美苏,凡是追求全球打击的帝国,最后都经济破产,撑不下去,中国何苦跟风?中国有了东风导弹,很明白大舰的弱点,又何必授人以柄,美国就山寨不出东风吗?
(二)
海上两条大船,能不能交换20吨一件的超大超重固体物资?
困难当然非常大,但世界科技发展到今天,没有突破性思维,怎么能有突破性成就?如果不是Apple强硬地要求音乐版权所有人,ipod下载乐曲,99美分一次,把所谓的智慧产权硬性改造,那么版权的“可侵犯”,以前可以想象吗?
而且这个“海上转运”本身,不单单是军用。两艘集装箱货轮在公海交汇,不必借助码头或驳轮,可以迅速安全地交换集装箱,这是多大的商业革命?
如果在外太空,两艘高速移动的,脆弱而经不起碰撞的飞船都可以精密对接,反而在海面上(当然是适当的海况下)交换物资,就是不可触碰的禁区?
所谓地球是平的,首先要求我们的思维是平的,没有人造的沟壑。
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其实不仅仅是军事技术问题。
(三)
再回到细节上来。
两艘2万吨级的大船,即便用北斗精确定位,在深海无法下锚的海域以辅助动力保持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点,那么为了防止碰撞,距离还是不能太近。在两者间转运大件物资,有三条路:海路,陆路,空路。
海路就是用驳船摆渡,这太低效,我们不考虑(但舰上可以保留为应急预案)。空路就是用大型直升机吊运,海战繁忙时大直升机升空盘旋,把甲板让出来,免得碍手碍脚。
陆路就是在两舰之间搭桥,用自走平板车(运输机器人)把飞机运过去。飞行员搭直升机摆渡,人机分离,避免出事故把人也搭进去。
我们假设这个桥这样搭:
首先,在甲舰和乙舰上都备有斜拉索桥塔,装在岛式建筑的一侧(不影响跑道),平时可以缩起一半。使用时升高,放出斜拉索,同时隐藏在飞行甲板下的伸缩桥面一节节伸展出来,每伸出一节就挂上两根拉索。
同时,在舰尾下水的,不是“欧洲水牛”气垫船,而是特种浮筒。这种浮筒是自走的“浮式桥墩机器人”,按北斗的精确定位自力行驶到指定位置,顶部升起液压支撑杆,变成一个浮桥的桥墩。两舰各释放两个浮筒,就会有四个桥墩。
这样在两舰之间,就形成一道“泸定桥”,晃是晃了点,不过不走人,没关系。桥面上敷设有特别的轨道,就像是放大了的自行车传动链条。
“无人自走平板车”是一个特大特宽的坦克底盘,但两边(也可以是三排甚至四排)不是橡胶轮胎或履带,而是巨大的齿轮状车轮,齿轮的齿啮合进桥面轨道,向前行走,这样即便有颠簸和切变风也不会脱轨。飞机或其他物资就用钢缆固定在平板车上。
因为有桥墩承受重量,所以这个运货节奏可以很紧凑,一个平板车刚开出,隔出几米第二个载货车也出发了,甲舰收到平板车后放松固定缆,把飞机推到甲板上加油加弹,所有的空平板车可以接在一起,稍后集中放回,由乙舰的升降机送回机库。
同时,桥本身是松的,桥板间不是刚性连接,那么两舰随波上下颠簸时,桥也在不停轻微扭动,但不影响运货,最多是扭动剧烈时运货效率比较低。
这套装备,也可以用在民用货轮上,大大缓解繁忙码头的压力。当然,这只有我们中国的COSCO货轮可以装备,技术不许外传,不然走私和KB分子就乐了。
(四)
一艘10万吨航母,最大的威力是可以快速释放飞机,就是一次攻击的强度比6万吨的要大很多,原因就是甲板够大,飞机够多。我们这个设想中,一旦需要装备固定翼空优战斗机,肯定是两条(甚至更多)轻航母配套,外加2-3条从COSCO征用的集装箱船(其中部分带有搭桥装备)。作战时,甲乙两舰自备的大型吊运直升机和其他直升机都转飞到集装箱船的甲板上,让出本舰甲板。
乙舰负责回收固定翼飞机,凡受伤不能用的飞机立刻吊走,移到集装箱船上灭火修理(美国海军在战斗紧张时会把受伤飞机推进海里);可用的战机回收8-12架后,乙舰的甲板停机坪就满了,必须暂停接受飞机,同时用浮桥和直升机双管齐下,把飞机转移给甲舰,清空自己的甲板。甲舰虽然有200多米的甲板,但前120米是弹射跑道,后面的甲板堆满待弹射或正在加油加弹的飞机,也会十分繁忙。但这样拼凑出的战斗力,跟一条6万吨航母的差距,应该不大了。就是说,如果一条中国自造瓦良格加两条轻航母的话,一次飞机出动强度可能就不弱于一条尼米兹了,而抗打击的战场生存能力则比单一一条尼米兹强很多。
说到轻航母的机库,其实大多数时间,轻航母是搭载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甚至螺旋桨飞机的,军民共建撤侨救灾啥的,大的战斗这一辈子未必碰得上。真需要搭载大量空优战斗机的时候,事先准备的集装箱船就可以派用场了,所以不存在机库放空的问题。
至于说两艘配套轻航母中有一舰被击中,当然就麻烦了。不过这个危险,尼米兹是一样有,甚至更大。因为我们这两艘轻航母加3艘集装箱船,扎在一堆,个头近似,集装箱船还可能更大点,敌人的导弹和潜艇一赶过来,愣找不着哪个是主犯。至于DF-21找尼米兹,那就太容易了。
(五)
另一种方法,是建造一种独立的“中转作业船”,所有的搭桥设备和龙门吊都集中在这条船上,别人只准备好相应的接口。这就好比机场的登机楼,所有飞机都绕着它停。这条船能一次搭出几座桥,连接不止两条轻航母,而且坞登,补给舰,医疗舰,88号训练舰,只要吨位够大甲板够高的舰船,都能接上。这个“八爪鱼”本身没有多少储存库容,基本是左手抓来,送给右边,就是个水管里的“三通”,运输大队的干活,但因此让别人倍增的战斗力,就不得了了。
而且,这个作业船民用价值也很大。现在的集装箱货轮,经常有“倒箱”。比如COSCO一条跑美国旧金山的货轮,在宁波和青岛装柜时,如果有运往温哥华的货柜,也装上,跑到韩国釜山港后,把往温哥华的货柜卸在釜山的堆场,自己再装一些韩国货柜,直接开往旧金山。而下一班去温哥华的货轮进釜山港后,会卸下运往美国旧金山的货柜,把这些存留的温哥华货柜再装上。
这样做,固然增加了货轮的收入------反正空着仓位,多趁几个脚力钱。但大家必须都停釜山,那釜山港务局就很赚了。而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几条“作业船”,搞个国际协议,大家都承认这交换合法有效,然后停在公海几大航线交汇处,谁都可以来停靠交换,等于是赶集。我们就收个作业费,没有啥引水/清洁/港区费,大家认为如何?
一边管起飞,一边管降落,中间甲板上是舰桥,甲板下是机库
民用船相比军用船生存能力差的劣势非常明显。如果遭遇美国海军海,空,天的联合打击,就算不沉,军舰也许可以存活,但是失去了民船的支持,战斗力也肯定要受很大影响。本大的设想也许很有效,但风险很大。
我们在这里,纯是作为民科来想象一下。
《微山湖》号补给舰(福池级,舷号887),标准排水量23000吨,满载近3000吨,长171米,宽24.6米。
空优单座舰载机,这图片是歼-15。我们按苏-33的数据:空重18吨,满载起飞33吨,机长22米,翼展14.7米,机翼折叠后翼展7.4米。
如果把“微山湖”改造一下,在船中部甲板上空平行加装这样的双梁龙门吊(两臂再向外伸出各45米,用斜拉索承重)。龙门吊之间的间距为9米。
然后,可以如图,双梁龙门吊一起工作,吊装一块宽8.5米,长20米的货板。无油无弹的舰载机固定在货板上。此图中,这台安装在厦门的龙门吊吊起的游艇重17吨,长15米,宽4.4米。
作业时,甲乙两艘轻航母在两侧,中转舰(同时也是本编队补给舰)在中间,按横向补给列队(可以同速缓行),龙门吊把装有飞机的货板从乙舰(回收舰)吊起,横穿本舰甲板上方,移到甲舰(弹射舰)后甲板上空,缓慢放下。货板下附有一个气垫,有自备充气马达。货板落到甲板上时,是气垫先触地,这样即便有突然颠簸,货板一不会磕坏甲板,二不会压伤水兵,三不会震坏飞机。
如果民用,一个40英尺集装箱不过是2.5米X 2.5米X 12米,连货物总重不超过22吨,起吊也很轻松,而且直接吊4角,连货板也免了。
最后八卦一下,上海振华港机生产的重型龙门吊“哥利亚”,用船运了2.6万公里,抵达英国,2011年底交付使用。没有这个,英国在建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就别指望完工了。
说到底是排水量问题,太小不能发挥作用。
而吨位太大,又实在费钱,有些“和谐外交”,轻航母一样可以完成。这里我们通过增加一个普通的“辅助组合工具”,挖掘轻航母的潜力,花小钱办大事,化腐朽为神奇。补给舰加这么一套龙门吊,花不了几个钱。
这个战术,能用到的只有中日韩三国,但中国可以走数量路线,搞个20条轻航母,满世界转,弄得尼米兹们下不了班,生生累垮。
因为飞机技术不行,不能造中型或者小型航母
所以3万吨以下的都只能用做直升机航母或者干脆两栖攻击舰
美国海军自己也搞过论证,最后证明在执行同等条件下的军事任务时,大航母的优势比小航母大很多。
虽说话无禁忌,但有些技术性太强的话题嘛~```还是让专门搞这行的人去说吧~``
吨位轻了没威慑力,人家根本不把你当回事
任何所谓航母,如果不能起降喷气战斗机,就是没有牙。如果只能起降垂直/短距起飞喷气战斗机,就是有牙,但只有食草动物的牙,就是白兔的板牙。只有能弹射起飞空优战斗机,才是有狼牙。
美国海军在1970年代也尝试搞轻航母论证,但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具备,黄了,这个我们说起过。但今天的技术条件基本具备了,就差一点突破的勇气了,美国又不肯搞了。一个是抹不开面子,一个是美国已经走入“白色腐败”的社会成熟期,看看同志们都很廉洁,其实军工利益集团把持朝政,触动他们利益的改良想也不要想------他们已经不会造常规动力的轻航母了,造核动力大航母利润又高,怎么肯改?
如果按篮球赛的死规则,火箭队上场5个姚明,尼克斯队上场5个林书豪,那就不用比了。但如果我们改变规则,尼克斯队一次上场15个林书豪,那就轮到火箭队输了。2个林防守一个姚,那还是富余的,双拳难敌四手嘛。
如果中国有2条大型航母(7万吨以上,甚至13万吨也可以),4条7万吨航母,20条轻航母,那么可以组合成16个可搭载空优战斗机的编队。而美国只有11个重航母编队,其他两栖攻击舰最多搭载F-35和AV-8B,谈不上空优。双方在大洋上的制空能力,就比较接近了,尤其是中国的编队数量多,可以游击战术,你顾不到的地方我就去跑一跑,累死你。
现在,中国只要利用福池级的图纸,改一改,加装一个“海上大件中转系统”(这个,振华港机应该3个月以内就能出图),船尾改成可以下放水上预警机和水上加油机,这样试造一条试验舰,外加造两条轻航母,配套实践一下,搞不成也不浪费,三条船都还可以用。
抢占海军舰船的外贸市场,是一个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中国的轻航母,应该马上着手造起来,别人买不买的不管,自己先试用着,逐步改进,以实物吸引买家。
低成本加上数量,逼美国军费翻倍,甚至乘3,走苏联的路。趁着中国目前工业成本还低,兵员还足。拖垮美国后,这些舰船直接充当世界警察。
就是凡是出口的东西,都是自己不用的东西。
现在这个轻型航母是在泰国的展览中出现的,很有可能是tg不愿意用的东西。因为轻型航母由于短腿,实际上只适用与在掌握制空权后的登陆作战。因为据说美帝的战机的第一次降落成功率也就是70%左右。当拦阻索挂不上去的时候,航母必须提供飞机再次起飞的空间。所以飞机降落的理论最短降落距离必然只是航母程度的一小部分。
估计由于美帝的大航母是天下独一份的东西,所以极贵,利润极高,如果tg山寨之,由于现在tg的生产规模大于美帝,成本应该低于美帝,如果tg可以将利润降到合理范围,大航母这个东西也许没有现在这么贵。也许tg养10艘航母会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