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姜维传 孤独的北伐――天意 天意? -- 陈不到底
孤独的北伐
天意 天意?
254年
洛阳十月换了新皇帝,边境大员们也都知道了消息。督扬州军事的镇东将军??丘俭却坐立不安起来,他和二月事件的李丰、夏侯玄私人关系相当好。司马师将几无牵连的夏侯玄也构陷同谋,这位镇东就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地位来。??丘俭早年历任荆州、幽州刺史,曾跟随司马懿攻灭公孙渊,后来大破高句骊国,因功迁左将军,调往豫州领豫州刺史,随后升为镇南将军。后来东兴之战镇东将军诸葛诞和??丘俭等人分三路攻吴失败,返回后,司马师并未制罪几人,只是将诸葛、??丘两人互调(军区司令员互调 嘿嘿……),??丘俭改为镇东将军,督扬州。而他督下的扬州刺史文钦和曹爽一直关系很近,曹爽被诛,文钦也内心惶恐,他和前任镇东诸葛诞私人关系恶劣,这回换了新上司,颇有惺惺相惜之意,两人开始捉摸起事来。
十一月,史载“有白气经天”,司马师问及王肃(王郎子),这位经学家来了精神,“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啊?啊?司马师还没反应过来,王肃又说“君若??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所谓白气经天,就是极光现象,古书上常记载为天裂或者黄、白、赤色等等。王肃给史记做过注,司马师正好问起来,他就拽到蚩尤头上,古时传说蚩尤能呼风唤雨,在天上扯个旗子――小技尔。不过,王肃扯到的东南方向的确要出事了。
(李靖岩兄回帖,我就加上,算改正错误
老陈,关于蚩尤之旗,那倒不是王肃顺嘴扯上去的。史记天官书里说,蚩尤之旗,(集解孟康曰:“荧惑之精也。”晋灼曰:“吕氏春秋曰其色黄上白下。”)类彗而後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可见是星而不是极光。淮南那地方要是能看到极光。那一年的太阳就太不正常了 )
255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二人大喜,以为己祥。本来彗星在古代属于灾星、凶星,有什么好高兴的?不过此二人的起兵,却符合扫帚星的扫意,“彗星主扫除,乃除旧布新之象;除旧布新,有革命之意”。受到天象鼓励的淮南第二叛开始了(*注三十四),??丘俭、文钦假诏太后书,胁迫淮南一带的兵将及大小官员入寿春,歃血为盟讨伐司马师。并向周围求援,分别致信诸葛诞、兖州刺史邓艾、郭淮(*注三十五)等人,可是却无人响应。内外都不得人心的俭、钦两人孤注一掷,将兵五六万渡过淮水,西至项城(属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项城东北)。??丘俭守城,文钦在外为游兵。
项城离魏五都之一的许昌距离很近,俭、钦二人刚开始的气势还挺盛。司马师又去找王肃,说得好准啊,那现在怎办呢?王肃说,“当年关羽进围襄樊,气势无比(曹操竟想迁出许昌)。可是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关羽手下的荆州士卒就迅速瓦解。现在俭、钦二人劫持的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内地,只要防守住二人前进的路线,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像关羽一样覆败的。”
眼上长了个大瘤子的司马师深表同意,又听取傅暇、钟会的建议亲征,闰正月进兵至汝阳(属汝南郡,今河南商水县西南)。魏国当时的名将统统上阵,荆州刺史王基为前军带兵速进;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今河南睢阳)之间;兖州刺史邓文发兵占领乐嘉。??丘俭和文钦虽然尚算战功卓著的猛将,这时被指挥自如的司马氏大军打的缩手缩脚。中间虽然有过文钦幼子文鸯冲击司马师大营的惊险,而俭、钦也有吴孙峻派兵趁火打劫的骚扰寿春之忧。这次淮南之叛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文钦最先败退,后来投吴;??丘俭听说后连夜逃跑,被士卒射死在草丛中。
亲征的司马师收到成效,淮南被迅速平定。因为诸葛诞对淮南熟悉,这次把他又改回镇东,加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督扬州。59岁的邓艾此战表现出色,征调京都任长水校尉(中军五营之一);31岁的钟会随军司马师,献计献策,深得司马的信任;马上也会博得新主子的欢心。唯一的失败就是司马师在文鸯突营之时,因为太紧张竟然将眼睛迸出,虽然文鸯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小伙儿太猛,夜里在魏军营中突击,并大呼司马师之名,举军皆惊。司马师人在大帐,却听见文鸯在外面大呼小叫无人能挡,害怕自己说不定就真挂了,心中惊悸可想而知),但是得不到父亲的接应才撤退。48岁的司马师这么一折腾,身体就不行了,闰正月,司马师返回许昌就见他老爸去了。
听说兄长病重的司马昭从洛阳赶到许昌,接掌了后事。15岁的曹髦派尚书傅嘏命令司马昭就留在许昌,以防备东南。傅嘏到了许昌,反而和司马昭、钟会商量,觉得这不过是小皇帝想摆脱司马家的控制,所以才趁机布置司马昭在许昌。三人商议妥当后,由傅嘏上表,司马昭迅速率大军开往洛阳。二月,大军到了洛水南岸,曹髦赶紧屈服,又下令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这样司马昭才真正从兄长手中接过了大权,钟会也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
换了首辅,司马昭也要上任三把火,三月,15岁的曹髦立了卞皇后。边境的大员也有所笼络,雍州刺史陈泰接替郭淮为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冀州清河人王经为雍州刺史。四月,以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七月,以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
魏国又经历了一次大的人事变动;吴国那边,又有人在秋天要谋杀孙峻,和去年一样事泄失败。
蜀国这边,返回成都的姜维打算再次北伐,这是费掉死后连续第三年出兵。蜀汉内部的反对声音终于爆发为公开对抗,时任征西大将军的张翼竟然在朝堂之上和姜维争执起来。张翼是益州本地人,以前做?蚪刀级健⑺缒现欣山?时督南方四郡,但是由于张翼性持法严,手段不够灵活,对夷人的控制并不见效。233年,马忠代替张翼任?蚪刀级狡蕉?南夷刘胄的叛乱。张翼本人调到成都,此后一直辅助北伐事务。
上次北伐254,张翼也随军前往。这时255年夏,姜维又想出兵。或许是因为同是本地人的张嶷的阵亡,张翼控制不住自己的直脾气,在朝堂上反对说,蜀是“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姜维对此不能同意:找不到别的相关记载,也不知道姜维是怎么在蜀国君臣面前应答的,困惑……
255年夏,54岁的姜维再次出兵,随行的还有车骑将军夏侯霸,和不太高兴的张翼(*注三十六)。七月大军又逼近陇西。
新任的雍州刺史王经向上司陈泰汇报说: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请求陈泰下令由讨蜀护军(不知道新任是谁)向祁山、自己进兵为翅(挡住往石营方向蜀军)、凉州军至?⒑保ǖ沧⊥?金城方向蜀军)。王经所得到的情报,可以参看地图。
会发现这俨然是场大战役,蜀军的动向仿佛如扇形将陇西包围。陈泰接到禀报后大是疑惑,蜀军有这么强的兵力吗?不可能,蜀没有这个实力三路并进。而自己一方:兵力不宜分散;凉州军也不适合越境作战。于是,陈泰给王经答复说,“仔细分析蜀军的真正意图,看姜维到底想去何处,(我们)必须东西(王在西、陈在东)合力并进。”
这时姜维的数万大军到达?⒑保?正往狄道方向行进。陈泰立即命令王经进驻狄道城,等到陈泰军到达位置,再共同对付蜀军,陈泰自己则向陈仓方向进军。
可谁知王经却没把陈泰的命令当回事,擅自进军。判断王经这时率领的军队很多,起码和蜀军旗鼓相当。王经没有把姜维放在眼里,贸然进军至故关(洮水上游,狄道以北),狄道在洮河东岸,故关在洮河西岸。准备给远道而来的蜀军以迎头痛击。
可这时的姜维已不是当年见到郭淮就跑的军事生手了,54岁的姜维已经经历大小数战,从军20年。既然王经想试试,那就尽管来好了。
八月,两军在洮河西岸展开大战,几无军事经验的王经惨败,上万魏军要么被歼,要么被逼入洮河淹死,王经率剩余的万余魏军抢渡洮河,退入狄道城中。
关于此战,三国志各传记载都很简略:姜维传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张翼传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陈泰传说“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
这些简略的记载使得这次“狄道之战”默默无闻,但却是姜维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胜仗,也是最后一次胜利。(*注三十七)
陈泰听说王经并未坚守狄道,料定他必然失败。于是先派部分军队在前,陈泰率军后赴援救王经。这时王经已然惨败退守狄道,洛阳方面得知陇右魏军战况,生怕陈泰应付不了。于是将刚调入京城的邓艾为代安西将军赶赴陇西配合陈泰。邓艾刚走,司马昭不放心,又派他叔叔太尉司马孚坐镇关中,统督军事――实际上是为了给陇西魏军作充分的后勤保障,司马孚太尉的身份适合各方面的调控,刚掌握大权的司马昭还不敢离开洛阳。
蜀军这面,姜维要趁着士气旺盛再攻下狄道城。这时张翼进言说,“撤军吧,不宜再进军,否则会毁此大功,岂不是画蛇添足。”姜维好不容易得了一场大胜,怎会轻易撤军?听到张翼又在反对,姜维勃然大怒,你说画蛇添足?我偏要画成龙!蜀军随后将狄道城团团包围。
蜀军的主帅和副将意见不能统一,魏军上下也产生了分歧。陈泰行至上??,邓艾、胡奋、王碟各路援军都已到达。这时邓艾等人向陈泰建议说,“王经的精锐损失惨重,蜀军气势大盛。而我军匆匆集合,又是在败军之后,这样的士气恐怕无法面对姜维的乘胜之师。古人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也说过‘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都是丢弃局部保障全局的做法。如今陇右的形势,正如被蝮蛇螫咬的手腕。狄道之城,也并非坚守之地。不如现在放弃王经和狄道,避开蜀军的锋芒,安静等待蜀军的疲惫再考虑进兵。”
陈泰反对说,“姜维是轻兵深入,就想和我军争取野战,以求一战之利。王经本来应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如今贸然作战,正中姜维下怀,导致王经败困狄道。如果姜维乘战胜之威,继续往东进兵,一旦取得屯粮之所,再招纳羌、胡,那是就真的惊动整个关陇地区,这才是我所担忧的情况。”
陈泰歇了口气又接着说(实际是我歇口气:),“现在姜维以乘胜之军,却停滞在峻城(狄道)之下,锐气必失。孙子兵书中还说‘??橹尥?X,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两军交战,攻城是最下等的取胜之道,像攻城器具、土山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孙子兵法的后文还说‘将不胜其忿’,陈泰就想说明姜维的士气会因攻城磨灭)。姜维这次轻军远来,这些都无法准备,而且粮草也不能及时供应。这正是我军速进破敌之机,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地势上:地处洮河沿岸的狄道就在河岸平原,姜维军队处在平原之地。我军从狄道附近山岭自上而下攻击蜀军,姜维必定败退。”
最后,陈泰环顾众将,“对待士气高涨的蜀军不能放纵,处于围城之际的蜀军士气也不会保持长久。此所谓‘寇不可纵,围不可久’,众位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陈泰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众将再无异议。(对比双方,无限感慨……)
随后陈泰进军穿越高城岭(狄道东南山岭,今甘肃渭源西北),夜里到达狄道守军视力所及东南高山上,并且高举烽火,唱鸣鼓角。城中的守军真是黑夜中寻到了光明,士气振奋可想而知。城外的姜维也曾料到魏军会前来支援,却没想到这么快,不禁说出魏军有“奇变宿谋”的话来,蜀军看到统帅也如此惊讶,内心都剧烈震惧。但是姜维却不想轻易放弃,之前姜维为防止魏军增援曾在狄道周围山岭设伏。可是陈泰出发时就考虑到姜维会来这一手,他的部队都是“潜行”“诡从”,居然避开姜维伏军突然出现狄道之南。(*注三十八)当即姜维率军顺山岭突击陈泰(又是突击的老招数),可是这时蜀军士气狂跌,居然打不过远道翻山而来的魏军,无奈之下,姜维又重新退回平原地带。
这个时候,在狄道北,洮水上游的凉州金城郡传来魏凉州军增援的消息。而狄道城南的陈泰已经和城内的王经联系上,准备内外冲击蜀军,断掉姜维的退路。姜维得知后,在九月,无奈悄然撤军,暂时退到狄道南,洮水下游的钟堤。
狄道终于解围,王经迎接陈泰,感慨道,“城中的粮食根本就支持不了十天,要不是您来的及时,此城必破,而雍州也就危险了。”
当初陈泰听说王经被围,认为魏军将士素皆一心,不是轻易就能被姜维破城的。陈泰向洛阳上表要救援狄道,朝中众臣却担忧王经挺不到陈泰援军,一旦姜维断陇西之道,据关、陇之险,陇西四郡就完了。所以最好是(中央)集结大军,做好长期讨伐的准备。司马昭摆手说,“以前诸葛亮不就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吗?他尚且办不到这么大的事,更何况今天的姜维呢?再说蜀军也不是马上就能破城,他的粮草倒是很快会告急。这次陈征西的速救实乃上策。”
九月狄道之围被解,陈泰慰劳将士,布置防务,修葺城垒,又还屯上??。没多久,陈泰就被征召至洛阳任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他的征西将军后任是司马昭的堂兄,司马孚之子司马望,这位司马宗族也还是个人才,除了有些贪财。这时的雍凉军事(大部分)由狄道之战后实任安西将军的邓艾负责,59岁的邓艾从此就成了蜀汉的克星,姜维又碰上了一个“郭淮”。之前那个轻敌战败的王经也被调到洛阳,后文还要提他。接替雍州刺史的是邓艾讨伐淮南第二叛时的部下诸葛绪。
在钟堤的姜维不久也撤回蜀中,他心中已有了下次北伐的计划,可是没想到秦岭里有个大结巴早就想到他心里去了……
*注三十四
淮南第一叛的王凌当年(251)也是因天象起兵,当时“荧惑守南斗”,王凌受到启示说,“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荧惑就是火星,在古代有主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说法。斗中有星,古时的说法是“斗为帝车,运于中央”,此处为北斗。王凌看到主扬州的火星落到小斗里,觉得自己会有好运,拖着80岁的身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
*注三十五
文钦一个月后兵败投吴,还是心有不甘,给郭淮写信说自己起兵反抗司马师的原因,自己失败投吴是准备以后当伍子胥,希望郭淮能够站出来,可以先投降蜀汉,将来好和自己东西共同出兵。可是他消息也太闭塞,郭淮这时已然病逝,文钦茫然不觉的还在给冥界饱诉衷肠(……毛骨悚然),他所臆想的也太夸张了。后来,文钦给吴的降表中,还是把已死的郭淮当成了同伙。
*注三十六
姜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还带着张翼。并且“进翼位镇南大将军”。本来张翼是征西大将军,按照征、镇、安、平的顺序,这次张翼反而是降职了,而且征西是实职,镇南就像虚职:(蜀)西向就是凉州,南向是南夷。不知为何陈寿此处却说进翼位,困惑――蜀汉够混乱的。
姜维出兵,却带了这样不情愿的副手,怎能不失败呢?
写到这里,又想起前文的张嶷,他给刘禅的上表里说:要是能够攻下凉州之地,愿意留下作藩镇太守。以张嶷个人的才干,和他对各个民族的了解,他如能在陇西做太守,为蜀汉稳固开拓的疆土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又这么支持北伐。我要是姜维的话,张嶷战死军前,我都要悔断肝肠的……
*注三十七
姜维这场胜利从结果来看是巨大的,却找不到任何过程的记载,甚憾!(莫不成又是两军硬拼,晕――要真是如此,姜维的突击战还挺拿手)
此役战绩,魏方面的记载都比蜀的记载缩水,但也掩盖不住魏军的惨败。
十月,曹髦下旨慰问陇西郡民:“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为了安抚当地居民,差遣陇西各郡典农将(主管农业生产、民政、田赋的官员)及安、抚夷二护军(主管夷、戎各族的武将)和地方官员进行慰恤,并免除赋役一年。从魏高层对陇西各郡的事后安抚可以看出,魏对此战带来陇西吏民士气下降――这一严重后果的重视,特地指令各种官员在多方面进行补救。
十一月,曹髦再次下旨说“陇右四郡及金城”因连年受敌,如果有人投靠蜀国的,赦免其留在本土的家属。
十几天后,又下旨说,“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陈战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弃於原野,吾常痛之。”特令陈泰(或是司马望)、邓艾等人率所部专门去洮河打捞尸体,妥善安葬。这个时候离八月王经惨败已经过去近百天,魏还在做善后处理。
后来邓艾谈及此战,说“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
*注三十八
这段记载于三国志陈泰传的两人斗智斗勇的文字,却受到裴松之的怀疑。
“(陈)自军之发陇西也,以山道深险,贼必设伏。泰诡从南道,维果三日施伏。定军潜行,卒出其南。”
臣松之案:此传云“谓救兵当须众集,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上下震惧”,此则救至出於不意。若不知救至,何故伏兵深险乃经三日乎?设伏相伺,非不知之谓。此皆语之不通也。
我倒觉得姜维设伏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维果三日施伏”的具体天数倒是很不通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的原文
[十一月,史载“有白气经天”,司马师问及王肃(王郎子),这位经学家来了精神,“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啊?啊?司马师还没反应过来,王肃又说“君若??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所谓白气经天,就是极光现象,古书上常记载为天裂或者黄、白、赤色等等。王肃给史记做过注,司马师正好问起来,他就拽到蚩尤头上,古时传说蚩尤能呼风唤雨,在天上扯个旗子――小技尔。不过,王肃扯到的东南方向的确要出事了。]
[李靖岩 [blackdragon99056@sohu] 发表于04-19 21:08
老陈,关于蚩尤之旗,那倒不是王肃顺嘴扯上去的。史记天官书里说,蚩尤之旗,(集解孟康曰:“荧惑之精也。”晋灼曰:“吕氏春秋曰其色黄上白下。”)类彗而後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可见是星而不是极光。淮南那地方要是能看到极光。那一年的太阳就太不正常了 ]
―――――――――――――――――
本来我查“白气”找了很多资料,后来我还纳闷明明是南北两极的极光,怎么会出现在淮南呢?
看了靖岩兄的回帖才明白。哎,不能尽信书啊,还好老李看的书多。
:)
孤独的北伐
对手
255年九月狄道城解围后
59岁的邓艾回到6年前工作过的陇右地区,和以往的习惯一样,邓艾每到一地观察地形地貌,布画军营处所。这时众将议论说,撤退的姜维军力已竭,短期内恐怕不会再出兵了。
邓艾一听,这么说可小瞧姜维了,我也学学陈征西教育教育你们。
“咳咳,不能这么说。姜维肯定还会回来的,因为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洮西之败,非小失也。我方损失的将士、军资、百姓都很严重。蜀军因此还是有乘胜之势的。
第二:蜀军常年备战,经验装备都比我方现在要强。
第三:蜀军可以乘船前来,而我方却只能以步行支援。
第四:我方必须在陇山以西各处(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分兵防备,而蜀军却可以集中兵力。
第五:蜀军既可以依靠羌人支援军粮,也可以偷袭我方在祁山一带的屯田。
总之,敌人是狡猾地,也是聪明地,如今的形势还是强敌弱我,所以姜维还是会回来地。”
(周围众将纷纷点头,“嗯,嗯,这回邓安西说话利索多了。”“9494。”邓艾“……”)
其实邓艾所说的五条理由除了第一条是挺严峻外,其余诸条好像是为了让众将莫要掉以轻心而特意强调的。
2,邓艾说蜀军“五兵犀利”,我方“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以魏的雄厚实力,太尉司马孚亲自坐镇关中做后援,这样的对比只是暂时的。
3,“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我理解也不同,蜀军可以利用的河流,都是发源秦岭的,蜀军要出秦岭到陇西都须逆流而上,即使蜀军利用陇西境内的洮水、渭水也得自己准备舟船。这样蜀、魏两军对水力的应用几乎是平等的,甚至蜀军还处于弱势。
4,邓艾说魏军要分兵防备陇西各处,但这几个地方都是区区小地,平时魏军并无重兵防守。雍州刺史治所在上??,这个地方在天水境内,离祁山、南安都很近。而且蜀军在陇西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处,就算攻下某地,必定要分兵攻击别处。而魏军得到信息反而会集中兵力,两者对比正好相反。――姜维对此点应该认识很深,此前姜维出战陇西数次,头两次吃了分兵的亏(筑城分兵坚守)。后来姜维虽然会攻下某地(比如李简出降狄道那次),却不敢再分兵据守,而是将蜀军集中寻找魏军主力决战。与之对应的魏军(郭淮、陈泰)也没有分兵据守各个小城,同样是集中魏军,侦探蜀军动向再考虑对策。邓艾现在还是要以前两任的老规矩行事,再强调一下以给属下加深印象。
5,邓艾说蜀军“因食羌谷”,我在前文已经解释过了,自从姜维带“数”万军出陇西后,羌人的友情资助显然是供不应求,所谓的“羌谷”只能是蜀军的加餐罢了,还成不了主食。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祁山的千顷田地应该是指当年因为诸葛亮北伐,魏军在祁山、上??附近设立的屯田。这个地方就在刺史驻所上??的眼皮底下,当年诸葛亮也想打这里粮食的主意,《汉晋春秋》说“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之东”,但也是打败魏军趁空割的麦,随后蜀军就碰上司马懿。况且这一战说法众多,诸葛亮还真不一定把魏国的粮食吃到了肚里。再退一步讲,魏之所以敢在这交界敏感地带屯田也是有准备的。处在上邦的屯田,是当年司马孚的建议,司马懿又支持,才由明帝曹睿下令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邦”,这帮人都干什么呢?“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干活的时候是农民,不干活的时候就是支部队啊。蜀军要是想在这里抢粮食,还真得掂量掂量。
当年陈泰初任雍州刺史就对陇西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得到上司郭淮的信任。这次邓艾故地重来(上次任南安郡太守时间很短),他也必须得到陇西属下的信任。前任雍州刺史王经就是不了解情况导致失败,虽然没治罪却马上被调离,否则他就算不羞愧死,也得被陇西阵亡将士的亲友用吐沫淹死。所以邓艾对属下的议论及时地反馈是要向他们证明:这次的统帅可真真儿的是姜维的对手,更是克星。
256年春,姜维因之前大胜王经进位大将军,之后蜀军再次出兵陇西,这是55岁的姜维第七次北进。
夏秋之际,姜维的军队往祁山(天水郡境内)方向进军,还未到达,听说邓艾有了准备。蜀军又往回走准备从董亭(南安郡境南,祁山以西)走进攻南安郡,探知消息的邓艾又占据蜀军前进方向的武城山。姜维和占据险要的邓艾接战却失利。夜里,蜀军悄悄撤离武城山,往东北渡过附近的渭河向东进发,企图顺着山岭偷袭上??。就在蜀军再次渡过渭河到达段谷(上??东南)时,却被等候多时的邓艾迎头痛击。
连续攀山越河的蜀军本来要达到奇袭的目的,却突然受到以逸待劳的魏军攻击,当然是以惨败结束。七月(蜀卷作八月),魏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军姜维于上??。
在蜀卷的记载中,这次姜维进军上??,本来还和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但是胡济却“失誓不至”,所以姜维的军队才被邓艾破于段谷。(*注三十九)
此战蜀军损失惨重,魏方面嘉奖邓艾的诏书称:“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这个“馘”的意思是割取敌首左耳计数的意思,这么算的话还不包括俘虏。另外的诏书就称“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
蜀方面的记载是“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有怨恨、诽谤、憎恶好几个意思。对于长期北伐的前魏国降将姜维,蜀国的老百姓对他的怨??,大概每一个意思都包括了吧。而陇西郡暂时处在魏国势力之外(钟堤以南)的地方也骚动不安。
姜维各方面遭受的压力巨大,上表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收拾残部的蜀军向成都退却。
(*注四十)
我下面附了一个修改过的地图,假设姜维从钟堤出兵,以后行军的路线
曹髦对这次胜利非常高兴,特地派遣使节“犒赐将士,大会临飨,饮宴终日”。并且升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这个任命将邓艾从征西将军司马望的手下分出来,以前督雍、凉军事被分为了两部分:督陇右诸军事和督关中诸军事。这个改制是因为蜀军数次侵扰陇西四郡而作的特殊改动,也为日后晋朝初建时再度把雍州分为关中一部分的雍州(治所长安)和陇西一部分的秦州(治所上??)――这一州制改动作了铺垫。(*注四十一)
不知撤退的蜀军是否能看到魏军饮宴终日的篝火,而姜维终究也看不到邓艾映照着在篝火前同样苍老的面孔……
*注三十九
这位没有赶到的镇西将军胡济在蜀卷中并无传,从蜀卷中零零碎碎大概可以知道胡济和姜维是同时代的人,活动时间基本一样,先后任中典军、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镇西(大)将军、督汉中各职。裴松之在董和传的注引中提到了这位神秘人物:胡济,字伟度,做过诸葛亮的主簿。诸葛亮说胡济多次对他谏议,把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相提并论,认为此四人都能给自己诚恳的建议。“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贾荽淌罚?至右骠骑将军。”胡济督汉中的时间是258年,就是上??惨败的两年以后。很不明白,如果真是胡济的部队没有按事先计划到达上??的原因,导致蜀军段谷惨败,岂不是要受军法治罪?就算他是孔明时代的老臣,也没有见到任何方面对他的批评。
对比反差最大的就是西汉的李广,公元前119年,前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约定分兵出击匈奴,因迷路迟到。卫青截击匈奴单于不成,回军后派长史责问李广,问他为什么“失道”,还要“责广之幕府对簿”。李广说,这不干属下的事,还是我亲自对簿吧。然后对部下说,我六十多岁了,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我可不愿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狱吏)。说完就抹脖子死了,当时和李广同行的右将军下狱,用钱才赎回一条命。
卫青当时只不过没能围捕匈奴单于就要治罪“失道”之将,可这个胡济不见治罪,两年后反而升迁,地位仅次于姜维,比张翼的位置还高。难道怕吵了他,这老头也学李广自杀不成?
愤慨!我不是愤慨胡济,而是愤慨陈寿,他怎么记史的?这么大的事记的字数,拿脚指头都数的清!等写完这个,一定把他的帐全算算……
*注四十
此战在蜀卷姜维传和后主传里的记述都很简单,这里的描写是魏卷邓艾传里的记载。但有一点点疑问,就是这次姜维是从什么方向向上??进军的――是从蜀中还是钟堤?。
如果按照邓艾传里的记述,姜维应该是在上次撤狄道之围退守的钟堤出兵的,但是姜维255年九月撤到钟堤,256年春(资治通鉴为正月)被任为大将军,夏秋之际(六、七、八月)在陇西作战失败。这一系列时间,姜维升任大将军肯定要返回成都(没有见到谁去任命),那么钟堤(以南陇西郡)可能有蜀军留守,或者处于魏、蜀两不管的真空状态(邓艾不愿分兵去这样的“有所不守之地”)。所以蜀军夏秋之际轻易的就到达了这一地区,(更合理的是从陇西郡南)从而向东进发上??(参看地图)。而且,蜀卷姜维传记载姜维败退,“陇已西亦骚动不宁”指的就是这一地区。既然蜀军撤退,那么这一真空地段自然被魏的空气补进。
*注四十一
在晋书志第四地理上中记载,雍州条这一栏里却写着,“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此“秦州”怀疑是雍州笔误,但时间又不对,翻遍三国志都无秦州的说法。治所上??的秦州是蜀灭亡好几年后的269年,分雍、凉、梁州(即原来的益州一部分)置秦州,是为了对付这一地区日益严重的鲜卑族问题,又特别任命胡烈为刺史,这个胡烈我们后面还会再提到他―― 之前的事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崔州平、徐庶难道曾经跟诸葛亮共事过?崔州平您在前面提过好像去了魏国(白在刘备跟前说了半天出世),徐庶后来干什么去了?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提,他母亲要是真让曹操逼死了,他自己不自杀,也不能留在曹营啊(难道是当间谍?)。
蜀国灭了之后怎么在秦州出了鲜卑,他们不是从东北来的么?这么快就蔓延过匈奴、羌的地盘了。
最可恶的是陈寿好好的一个蜀臣,居然把蜀国的事写得最不明白,连他老爸是谁都没弄清楚,算怎么回事啊。莫非就是因为这个晋才把他选为正史?
“姜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还带着张翼。并且“进翼位镇南大将军”。本来张翼是征西大将军,按照征、镇、安、平的顺序,这次张翼反而是降职了,而且征西是实职,镇南就像虚职:(蜀)西向就是凉州,南向是南夷。不知为何陈寿此处却说进翼位,困惑――蜀汉够混乱的。”
赵云也是由征南迁转为镇东的。
为什么四镇高于四征呢,我的一个臆测――大概是刘备早年做过镇东将军的缘故
因此蜀书成了最"薄"的一本.
诸葛亮说的这段话,是董和死后的事。他做丞相时跟属下讲起董和的好处,就顺便提起其余三人,意思是这几个人都能给自己很好的建议。
前文提到过孟公威和崔州平,
他们在三国志里都是在犄角旮旯里被提及,我一时也找不全,就用网上搜索的内容给你看。
汝南人孟公威仕魏,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
颖川人徐元直仕魏,任右军中郎将,御史中丞;
颖川人石广元仕魏,历任郡守,典农校尉;
博陵人崔州平,北归欲仕魏,不幸早死。
徐庶是当年襄阳败退时,得知母亲被曹军俘获才向刘备告别的,我等会在演义贴个帖子,会有提及。呵呵
鲜卑说起来话就长了,我还不太了解,还是摘引中国民族史中的一段
――――――――――――
鲜卑为我国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先秦时已游牧狩猎于大兴安岭山
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谓鲜卑源于春
秋以前的山戎或白夷。战国前后,与乌桓等加入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
成为东胡的余类及别支,语言习俗与乌桓略同。秦汉之际,匈奴破东胡后,
两者又各以其族类相聚,分别恢复鲜卑和乌桓之称于世。自东汉三国以降,
鲜卑不断南迁西进,据有匈奴故地,遍布于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一带。
―――――――――
历史上的鲜卑挺有名的部落有拓跋、慕容等姓,在陇西的鲜卑是河西秃发鲜卑,后来有个叫秃发树机能(~汗,这个名字,其实秃发部是从拓跋里分出来的,秃发是拓跋的谐音),这个秃发树机能就是河西鲜卑的一个头儿,因为魏晋对这一带的鲜卑族又是压榨有时让他们当炮灰,后来因灾荒,他们就起事反抗晋朝。
269年,秦州置,胡烈做刺史。
第二年,胡烈就战死了。
这个秃发又接着连败凉州刺史牵弘(被杀,灭蜀的时候,牵弘是其中一支部队),凉州刺史苏愉。
晋朝只好派马隆派兵进剿,最后马隆大败秃发树机能,这个秃发战死,这个部落后来辗转反复,还建立了个西凉。看塔塔的五胡录吧,我已经说得很心虚了――对这段历史不熟。
这个马隆也是名将,他是以前淮南第一叛王凌那个早死的外甥令狐愚的属官。
要说他也得长篇大论,其实晋初有很多大将都被埋没了。
最后,陈寿这个同学疑点是太多了,咱就不再他身上耗功夫了――前朝多少史家都为他争昏头了
持保留意见,
刘备是建安元年被曹操表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后来吕布被灭,曹操为进一步拉拢刘备“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么感觉,镇东比左还低,
本来征镇安平就是不常置将军,虽然高于常置四方(前后左右,我忘了顺序)将军,但好像后者更特殊一些。
而蜀国按东汉传统,应该是按征镇安平的顺序吧?
我还没仔细对照别人的官职,但看三国会要里也是按这个顺序排的。
蜀太混乱,持保留意见,或者把这个也当成鸡肋放弃不再浪费时间去研究他了
呵呵
蜀汉史官没法置.刘备是因为汉献帝"遇难"才登基的.说穿了这么简单的谣言要不是刘备需要根本就生不出来.史官上来就面临难题,是否如实纪录?"遇难"是说谎,如实纪录蜀汉立国的法理基础都要失去,只好不了了之.怪陈寿是没用的.
之前和李靖岩讨论过这个问题
题:有个问题,不是说蜀国不置史官吗?但是
作者:陈不到底 发表日期:2005-04-01 20:44:51 [表状]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是怎么回事?
主题:关于蜀国不置史
作者:李靖岩 发表日期:2005-04-01 21:03:11 [表状]
网上争论多多,象琅琊的辽东管宁老大就坚决认为这是陈寿同学的不负责任。
这个问题上偶也米什么新的见解,因为资料少,可供假设的无非几种可能,一,陈寿故意说谎。二,蜀汉确实没有国家级的史官,但可能有稍低级的。三,蜀汉的观察天象跟记载历史是两个不同的班子。比如周群他们家就三代精研这些门道。但都没有相应的史料支撑,偶也懒得翻书,所以现在只能胡说八道。
主题:楼上二位说的是
作者:陈不到底 发表日期:2005-04-01 21:32:19 [表状]
(除了陈寿自己说蜀国不置史)
大概最先指出的是
唐?(此处省掉一作者) 李延寿著北史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里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现在只要看到陈寿三国志的介绍,就说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但也没有别的依据。
偶暂时的看法,为了节省薪水,孔明就不专派人记史了,历法就沿用后汉《四分历》,天文方面留个官报喜不报忧。
胡乱推之
刘备登基说献帝翘尾巴,我也觉得是欺瞒蜀地百姓,总之这个山沟沟里的政权,疑点太多(官职,官制,纪传等等)。
本来陈寿是蜀人,还巴望着他能多写一些东西,米想到。
暂时的怀疑:陈寿做晋臣,还是言语有所顾忌
要么是陈寿死后,晋朝派去陈寿家里抄写三国志漏抄了许多(有意或无意)
同样胡乱推之
这几个老朱的朋友在三国演义里还以为会成为终生隐士,大话说的不小,结果还是看曹魏实力大就投靠了。结果被在人才济济的魏国被淹没,史书上汲汲无名
很久以前在琅琊论坛上就蜀汉四征四镇有讨论,大致认为“四镇》镇军中军抚军》四征。
按照<<通典>>记载,东汉建武七年后不再置前后左右.而第一位四征(征南)将军似乎是建武二年的冯异,这么看双方仅仅共存了五年,直到东汉末年战乱起才又并置.根本上感觉很难比,有东汉以四征系统替代前后左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