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大臣:入木三分的英式政治情景喜剧 -- 九畹兰
最近看了是大臣(Yes,Minister)和是首相(Yes,Prime Minister),这两部80年代拍摄的政治情景喜剧对英国政治体系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更妙的是那些讽刺几乎全数可以移到今日的中国,可见政治这个东西,天下乌鸦一般黑,而英美的好处便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自由自在的自嘲。相比之下,中国各式愤青比起英式愤青的辛辣幽默一针见血真正是大巫见小巫。摘抄几段有趣的言辞以兹推荐:
You can be open, or you can have a government.要么公开,要么政府,这俩是反义词。
There are four words if you want a Minister to accept a proposal. Quick. Simple. Popular. Cheap. And there are four words for a proposal if you want it thrown out. Complicated. Lengthy. Expensive. Controversial. And to be really sure the Minister doesn't accept it, you say the decision is courageous. "Controversial" means "this'll lose your votes". "Courageous" means "this will lose you the election".如何确保大臣拒绝一个提议,只要告诉他一个议案时有争议的就行了。
再有诸如如何质疑一个人的报告的四部曲的最后一步是质疑报告人的人品,比如他曾经在某个大公司呆过有利益倾向,如果没有怎么办?简单,就说此人希望去这个大公司,反正人人都想去大公司。
是没有汉佛来这种固定的公务员团体。所谓“流水的大臣万年的次长”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中国没有明显的“吏”的团体。
所以清朝才有“任你官清如水,也难挡吏滑如油”的讲法。
宋江就是典型的吏吧
譬如人员冗余,屡次精简机构去越简越多,公务员体系的拖沓和低效率,腐败和利益交换等等
实际上中国的行政司法立法整个都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公务员体系一家独大,没有议会首相法院的制衡,这个体系的问题理论上应该是更为糟糕一些
这剧一段关于看报纸的人的属性的论述也很有趣,可以挪到现在上网的人的属性分析,找了一个翻译:
《镜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
《卫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
《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真的在治理国家的人
《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夫人
《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手里攥着国家的人
《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别国治理的人
而《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觉得我们正被别国治理着
首相 那《太阳报》的读者呢?
——《太阳报》的读者不在乎谁治理国家,只要她前凸后翘就行
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稳定的公务员体系,但是缺乏一个“流水的大臣”。无论是大臣还是底层都干到老。
中英之间的最大区别是,英美的大臣是选举出来的班子,往往很多没有在底层干过的。以奥巴马为例,他就没有干过底层的公务员,一开始就是州议员。
而中国,无论胡还是温,当年都在基层摸爬滚打过若干年。
换句话来说,欧美是官吏分开的,官是选举出来的,吏是逐级提拔的。好处是,官比较理想化,做事容易先想想“选民”,这也是这段台词蕴含的含义之一。但是缺点是官因为缺乏实际经验,而往往被吏耍团团转。“是,大臣”就反映了这对矛盾。
中国正好反过来,官是从基层的吏中提拔出来的,是吏中的“人精”,熟悉各种吏的把戏,所以吏很难用“是,大臣”中的那些浅显手段糊弄官。中国吏要糊弄官,需要下更大的本钱,表面的手段是不管用的。比如在官视察的时候,把另外一个地区的粮仓搬过来,呵呵。
在中国这种情况,如果官想做点实事,执行效率要比英美更为高,但是如果想贪的话,同样执行效率高。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官不是来自选民,就可以无视选民的态度,而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官上。
但是严格说,以前干部、工人的区别有点类似官吏之分。所以才会出现以工代干的情况。
后来的事业编制也有这个意思。
现在的“临时聘用人员”也有吏的意思在。
《是,大臣》里面三个人代表了三种类型的政治生物:一是以哈克为代表的爱唱高调一切以党派利益出发围绕选票活动的大臣。二是以汉佛莱为代表的万年不动按部就班的行政官僚。三是以伯纳为代表的纠缠于技术细节的技术型官僚。伯纳的职位其实相当于助理。
这是一步讽刺喜剧。在这部连续剧里面是没有“好人”的。但是虽然比较夸张,也可以看出,国家的运行最终还是靠汉佛莱那种行政官僚,也就是公务员机器。哈克虽然全剧都有点傻乎乎的,但是在参选首相的那几步棋上还是很有水平的的。
如果现实一点的话,其实反映了英国政党政治的两重性。我觉得这种形式最典型的应该是日本。
差别就在于奉行的行政理论是西方发明的,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而且评论人也观察不到中国体系里面的“自我清洁”功能。
全世界搞三权分立的国家一百多个,成功的其实只有美国。英国崛起的时候还是国王说话算数的时代。欧洲国家就不说了。其他亚非拉国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亚洲四小龙里面,台湾和韩国当时都是专政社会。香港和李家坡靠了地利。没一个是靠民主政治发家的。
秦汉之际,和现在一样官吏不分的。
这部剧确实不错。我反复观看,玩味。
但是对你后面说法不敢苟同,这部剧移到当下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希腊、俄罗斯。。。。。。也是再贴切不过了,不仅仅是中国。我们饭桌上的段子调侃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不敢公开说,呵呵,先不说网易之流的尺度之大世界少见,CCAV各大卫视那么火的清宫剧、穿越剧、民国谍战剧,你真看不出是讲当下政治么。
我第一次看大概是90年代正大剧场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无聊,毕竟那时候流行的是神探亨特之流的,不过越看越被吸引,最搞的有一集,大臣被一个年轻人,大概是什么社会团体的头头,满口政府黑暗,我们要真相,要为民众谋福利之类的话,大臣头疼不已,我也被之感动,心想到底还是资本主义言论自由,老百姓敢说,谁知到结尾,大臣的幕僚献上一计,让大臣成立了一个什么政府检查组织,并且让那个年轻人当头头到处检查,这个年轻一脸正气:“你是不是要贿赂我。。。。。。”“”尽管这个工作很重,但是为了人民。。。。。。。。
真的很搞
他想让大臣把公营机构给砍了,不然就把调查报告给公开。
小汉就说砍了怪可惜的,不如成立一个更大的公营机构研究怎么把这些个公营机构改造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后就是一大堆高帽把政治顾问晕迷糊了,最后说因为要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可能要满世界调查研究,什么美国、日本啦这些,大臣就不失时机的加了个太平洋岛国。
就这样把政治顾问给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