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债务,近期的两件事 -- 闻过则喜
连接
其实我还真不是最初从杂志上刊物上看到这个东西开始理解的。和连接里提过的应用中那样,我是对实践过程中节省的物料与时间来判断他的商业价值的。也就是说,我计算能耗、工作时间的损耗以及在物料消耗上的损耗,在其中我看到了他的应用前景。
我这样说你就理解了,我们现在熟悉的计算机,最早是从打卡机演变过来的。IBM是二战前美国最大的打开机生产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IBM早期大型机特别是商用机型,你可以说那些技术是不成熟甚至走了技术弯路的。但是,在当时因为这些机器在时间效率上对比传统的打卡机等机械计算设备其效率提升还是能以倍数来提升的。所以,就有企业愿意用大价钱来买这些早期机型。而因为这些商业上的应用价值,再加上冷战产生的特别需求带来的持续不断的投资。所以才有了我们熟悉的IT业的今天的成就。这样的成就,伴随着IT技术一起成长的就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成长。
同样,我在学模拟电路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课后相处的时候,经常和我们说起晶体管的故事。今天,看到在3D打印机技术面前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其实和当年我看到的晶体管与电子管之争的场景。说实际点,没有多少电子电路基础的人。是很难理解,自从晶体管出现后,集成电子电路才有机会成为一种可以实践的设想。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今天的成就换个表达就是电子芯片。简而言之,我对这个技术的认知,是建立在当年学晶体管之余模拟电子电路的工作效率,然后是电子集成印刷版怎么被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每一次这样几近推到重来的产品更新,都是成百上千倍的性能提升。
我在说什么。我实际在说,我提到的这些技术一开始都是幼稚的在现实里有一般应用难以逾越的缺陷的。但是因为这些技术说表现出的技术优势异常明显。所以就不断的有资本和技术的偏执狂,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在应用领域不断强化这些技术优势并不断克服在现实应用领域的各种瓶颈。我再说的简单点就是,这个新技术优势明显。而在其理论实现突破后,他应用前景上各种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工业领域的成就来借鉴来应用加以克服。再说的直白点,只要这个技术应用在某个领域,其时间效率,物料成本以及能耗等优势带来的应用价值与现有技术生产同一产品出现性价比的可行性之后。他的追加投资及其不断升级,不仅是不可预期的而且是是不可避免的。说白了,这种对一种技术及其应用持续不断投资于深切应用领域大探索,恰恰是我所说的后进企业说缺乏必要条件的地方。
这个也是在关于3D打印机技术出现后,有人担心这个会带来强者恒强效应的原因之一了。
我在这里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看我帖子反对的人没有反对到点子上。
在这里我一直很难理解的是,我在讨论什么的时候,往往被认为是鼓吹什么。尤其是我提过的那些很自负的人。我说他们自负原因在于,他们只局限在我简述的范畴为反对而反对。
我一直说,我贴的讨论,其实想表达的是一个技术的出现,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支撑。而一个系统工程的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在支持。我提及的3D打印机技术,不过是这个庞大工业体系正在开始启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一个小小波澜。为什么我说这只是一个体系调整的小小波澜,我记得我最早是在2005年之前提经济改革背后的新技术革命的前提。这里自负的人从来对此都是不屑的。而在我这里所知道的是,我一个朋友在2009年参与融资的一个跨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在美国相关产业全面升级之前获得相关技术专利。而相关产业标准的提升,在有关报告中会带来美国电力设备70%的升级换代。而美国的升级换代,会带来欧洲日本乃至中国有关设备的新一轮投资。在报告你这样的产业升级会带来的市场规模是5000亿美元。而这个5000亿美元,在一个朋友眼里还是规模太小,那是不足以撬动现在的危机重新走向繁荣的。他说的没有错,而我说服他的是。那么如果美国启动电动汽车标准呢。这个标准其实,各大国政府早已经在做布局。这样的布局,就有前几年我提电动汽车被这里工科人讥笑为胡说八道的并声称相关应用突破遥遥无期的时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将有关技术早已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稳定使用超过一万小时,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我实际在说,如果类似信息高速公路一样的系统升级启动。那么你看,我提到的设计周期更短,生产时间效率更高,以及更能灵活接受在前沿的市场多样性的技术工具并且还能大大节省相比传统工艺说需要的能耗和物料,这样领域的技术工具以及工作方法,会不会引起各种资本的追加投资。而且,这还不过是一个工业体系实现具体目标的一个手段之一。
在上面的连接中,你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工业化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工业自动化是从当时在我们这里多数人看来多么不起眼的小玩意开始的。这些小玩意,在我亲身经历的进化过程中,其性能优势背后的缺陷甚至一度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脆弱。早期大规模继承电路非常娇气,动不动就出各种难以预料的故障。这也是电子管与晶体管有关争论到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的主要原因。然后我们今天对这些不是应该有比较一致的答案了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关3D打印机的讨论群了,国内也已经有了相关论坛。你可以在那里和关心这个技术的人讨论。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一些技术方面的介绍说,这个技术的关键部分实际在1994年就已经开始成熟与应用了。
西方技术一个趋势是更大更重更复杂,一个就是强调在前沿在现场的对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你可以看到我最早关于3D打印机和技术宅的讨论范畴就是,这个东西对我们很实际的好处就是,象日韩台湾制造企业控制在大陆制造企业的两大利器,模具和核心部件。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实现突破。同时,缺少工业化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会被这种技术出现后不可避免带来的设计效率的提高而边缘化。
连接
连接里的内容就是我对尚未工业化地区被边缘化观点的理由所在。不过,更多的前景讨论我已经在关于晶体管有关表述中有所涉及这里就不重复了不好意思。
相关连接在这里。
连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机体、制度、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破绽不断增多的过程。一旦发展到某个临界点,机体本身就无法支撑其发展了。而不能发展,便意味着死亡。生老病死,周期律,苏联解体去工业化等等都是这个规律的体现。而这一次,是整个工业体系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持续性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但愿是杞人忧天。
这个就是说,马克思在晚年给朋友的信说,只要资本主义还能不断自我更新,资本主义就不会走到尽头。
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资本主义走到今天,某种程度说,全球化分工走到今天。就全球市场一体化角度来说,不管是什么资本主义,这种一体化几乎就是一种无可违背的逻辑。在这一体化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比你担心的什么更衰老更无力的会出现破碎与死亡。
我想在资本主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碾平横亘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宗教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各种矛盾之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前进脚步,就始终会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贪婪强而有力的去推动它。
现在重要的只是先活下来。
有这个技术不等于就能生产合格产品,你还需要这个技术怎么做才能生产合格产品。也就是说你有了这个技术才是实现生产目的的开始,你绕不开对产品性能的熟悉,对控制机器编程的掌握,以及在实现各种技术要求的技术工艺的深切了解。
一句话,要用好这个技术背后是一个系统工程来支撑。而支撑这个系统工程的则是一个工业体系。
所以我才会判断,这个技术开始推广后,现在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以及独立关税区,基本没有进入工业化再循环可能了。这个是更快的产品技术更迭的时代来临后的一种预期。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不明白你为何这么冲动,写了一大堆。然后把我屏蔽了。
文理科这些争论,俺就不参与了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我不知道错在那里,从历史看,西方的迅速追赶,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在枪炮面前,无论你是什么制度、什么文化、什么信仰,只要你是飞舞大刀向前冲的那一群,一切都是浮云。难道先进的mz制度的军队拿着大刀能战胜坦克开路的专制军队?三体中,mz的地球人在专制的水滴面前,p都不是。只是爬虫。
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制度、文化才是能生存下去的文明。所以葡萄说最重要的是工业化,其他都是浮云。能生产出对抗f22的装备,才能好好坐下来谈谈,这个事如何办好。不信,你问问印第安人,mz再好,与差不多消失了的种群何干?
你说的那么一大堆东西,和技术是否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无关。
就3D printing 而言我几乎没有朝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方向考虑过,只是就葡萄的说法做个评论。
2006年的时候,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申请经费的时候,我就用SLA方法作了一个简易模型。讨论3D printing, 不会对SLA都不了解。说到底,哪怕是“设计师直接将设计模型卖给最终用户,用户自行选择材料进行生产的产业模式”,就现有的 3D printing 而言,也几乎是天方夜谈。 关键就处在“自行选择材料”上面。现有的技术中,绝大部分材料不过是塑料,polymer之类, 仅有EBM和DLMS可以使用金属材料。EBM是电子束熔融,相关技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使用过(EBPVD 和EB lithography)。各位可以想象一下电子束的聚焦点有多大。
唯一算是对材料适应性强一点的是DLSM, 大部分的合金材料都可以用。我个人看来, DLMS是比较有可能实用的技术,但其加工尺寸和材料性能还是受到限制。有些报导说做出了航空发动机叶片,那纯属胡扯。事实上做出的是steam turbine bukets, 现在能用的材料最好也就是做这个应用,与航空发动机还有相当距离。
最后要说的是,技术固然是进步的,但不宜过多解读。世界是复杂系统,技术的后果很难做预测,商业模式等等自然会有市场来帮忙决定,空想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理由有两:
1:你所谓脆弱的材料是指塑料。而工业用的3D打印机还有种是打印金属件的。
2:模具生产不是单指生产成型后上生产线的模具,可以先打个模型出来,再用这个模型来制模。模型本身脆弱不是问题,搞不好在特殊情况下还就是需要模型本身的脆弱呢。
能加工的金属粉末成本多少?需要多少度?
打印模具模型??注塑模具还是冲压模具?
用cad制图在电脑看就是了,打出来糊弄谁?
“特殊情况下还就是需要模型本身的脆弱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屏蔽我的水果大神说——“技术工作方式之一,是把粉末状态的原料,组合成特定的成果,极大的节省物料。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学过车床铣床,对我而言我很小的时候就不理解,在金属切削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特殊部件需要切削这个部件以倍数计的金属原材料。同样昨天,给我补充这个话题的内容还是,同在在塑胶行业的加工过程中,物料消耗与成品的比较是3:1。”
不知道哪种塑料(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都行)哪类产品消耗3/4的原料?
为完成特殊部件消耗倍数计金属的能有零点几个百分点?那些强度怎么达到?即使切削下来,也可以回收,如果“打印”,1、材料性能达标问题;2、成本问题,99.99%浪费更大;3、精度和使用问题
“无意中在看到搜索到的3D打印机20小时打印一所建议住房的介绍中,看到这样的表述:时间比原来的建造方法节省四分之三,物料减少三分之二。”
不知道成本增加几十倍?还不说强度、精度降低了多少
还大言不惭地说“你绕不开对产品性能的熟悉,对控制机器编程的掌握,以及在实现各种技术要求的技术工艺的深切了解”
仅仅为忽悠,他要是肯花两个月到一线工厂盯着,能蒙蔽的肯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