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影响中国人创新的重要文化障碍-----尊重的稀缺 -- 思想的行者

共:💬54 🌺140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影响中国人创新的重要文化障碍-----尊重的稀缺

什么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创新,很多人从制度分析出发,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另外一个方向----文化因素也是值得认真的探讨的。

即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

中世纪以后欧洲为什么能够迎来知识创新的狂潮,与西方文化的革新有关,当然也与思想方法的革新有关。

当一个哲人喊出,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的时候,西方文化就开始了蓬勃的多元化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人大概都懂得“我可以不懂得你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的话,但是在中国创新,依然,阻力重重,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缺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的强调,因此在中国,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经常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对对方的隐私的揭短。

一个很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中国人在BBS上争论来争论去,经常以你秀智商下限啊,你脑残之类的结束,也就是说大家都不再挖掘逻辑了,都在攻击对方或者炫耀自己的“智商"l了。

现在的问题是”智商这个概念真的是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伪概念吗?

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我有过非常痛苦的经历,我差不多整个青春的浪费与这个问题是有关的。我最终能够从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几乎为0的状态中走出来---或者说一种强迫症的状态中走出来,与我重新建立了对每个人的尊重有关。

而我放弃了对他人的尊重则是从中学时期的学校排名开始。

记得当初初一暑假的时候我收到了成绩单,我第一眼扫了一下最后的班级排名和年段排名,我看到那两个排名都是第一,我十分高兴,但是20年后的我却认为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陷入了强迫症的漩涡.

此后到了初二刚开学的时候,我就感觉好像做什么事情都特别困难了---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迫症症状了----当然这也是我十多年以后才认识到的。

为什么年级的排名会让我陷入到使我几乎浪费20年青春的强迫症当中呢?

这是因为年级排名至少在当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包含了一种对个人的否定或者肯定,特别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

而这种肯定或者否定实际上是错位的,是一种二元思维模式的体现,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意味着你可能在这个维度上你弱势的,但是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是强势的,这个就好像1+2i和2+i两个复数难以比较大小一样,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是难以进行简单的比较的,而中国中学里面流行的年段排名实际上就是企图以这样的一种简单的比较来达成一种激励机制。

正是当年的年段第一让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傲慢,以及对自己的过于苛刻的要求(害怕自己失去傲慢的资本而强求自己要每一次都的第一名)这导致了我在此后的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中都失去了方向,当然了到了中学毕业的时候,我也几乎失去了一切,本来我在数学方面小有些特长,例如当年小学时候我就自学了相当多的初中数学,当时学习数学那叫不费吹灰之力,到了中学毕业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自己进行最简单的加法都没有信心,因为我的关注度发生了散射,当我在做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脑里常常在想另外一个问题,然后就经常把自己在做的问题和自己想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例如在做1+1的时候,我有的时候就会算成10,这是因为我算1+1的时候,常常想到1和9对于10 而言是互补的,不知不觉就算成1+9了,于是等于10.

这种关注度的散射实际上就和近视眼的散视一样,实际上使我失去了基本的计算能力。

如果我当时不去追逐名次,而是去追逐那些我在中学毕业以后才开始关注的历史,文化,高等数学,现代物理等等我此后的路会顺利太多。

而智商这个词语实际上也曾经让我紧张过一阵,记得当初初三的时候,自己在做智商测试的时候的紧张劲,实际上那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智力状况在各个不同维度上都不同,每个人的智力状况都可以说是一个接近于无穷多元的复数,你怎么比较大小呢?所以才会出现类似于彭加勒这样的20世纪数学奠基者做智商测试竟然只得了30多分的可笑的情况,至少现代微分方程,拓扑学等等最重要的领域都是他开拓的,你敢嘲笑他吗?

也许是中国人普遍 接受的将人进行简单比较的教育使国人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或者说文化习惯,国人在辩论的时候最后也就开始拼“智商”了。

一个人要创新需要什么呢?---需要一个平静的心境,而当你被人说自己智商如何以及自己说他人智商如何的时候,你都会丧失这种平静,你会走入一种莫名的激动当中。

而当你忘却了这个词语的时候,真正的尊重每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有更平和的心境已进入更深刻的思考当中。

所以,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不仅为别人,也为了你自己。

只有你尊重别人以及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你才能有那样的一份平和,排斥一切心理上的噪音。

反之,在心烦意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性的工作,让一个心烦意愿的艺术家来创作一个作品,最终会变成什么呢?

守护我们的精神安宁,才能够真正拥有创新的广阔的天空---这是一个经历了近20年的强迫症的人的忠告,直到现在他也没有能够完全 恢复记忆力和计算力,我特别的希望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所有花季年华里的人不要再重蹈我个人的覆辙。

通宝推:墨虎,黄土布衣,
家园 先花一个

反思是一件好事,我与教主一样,最近几年也有很多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不过没时间写出来,但我对自己还是更喜欢强迫症。

正如美国的高等教育可以锻造出无与伦比的科学精英,但是对于整个国家却未必合适,那只是适合不到10%的人的情况。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强迫症还是适用的,正如我国的教育一贯面向中等学生而言(不过大学好像面向了班级里的下等学生,一般过不了课的学生都很少),很有效果,这在河里多有讨论。不过对于个体而言,情况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教主能摆脱强迫症的迫害,那是最好不过了。

另外,欧洲的崛起和复兴,恐怕不是什么对人的尊重,而是上千年地被地理因素造成7、8个文明相互交融却又无法征服,这些文明在无奈之中四处乱撞于是有了地理大发现,加上英国无意中出现的工业革命——也就是物质文明给了文化以新的载体和空间,才有了后来的好事。要不然所谓的文艺复兴也值不了几个钱。

家园 人性的创造力只有在平静的心态下才能发挥出来

而权力会导致心态失衡,异化,最后失去创造力。

结论,人性的发挥需要公平的环境。

家园 中国教育的优势在于家长的倾心付出和儒家的尊师传统

可以说家长和老师实际上都是非常热心于少年的“学习进步”的,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教育上投入比西方更多得多的资源。

但是不尊重个体的差异,削足适履式的一个模子式的教育,忽略学生对自己尊严的渴求,这个是大忌。

导致了巨大的投入在相当多的方面产生了苦涩的甚至是有毒的果实。

中国的“精英”们相当多的思想极端,与教育本身的压制是有关系的。

家园 创新的最大障碍恰恰是尊重

尊重领导,尊重专家,不敢提自己的想法。

记得有个教授发表自己的数据,拼命的查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东西,有类似的才放下心来,别人做过的,那就没错了。

创新是要有自己新的东西,老是所谓的尊重怎么行。

当一个哲人喊出,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的时候,西方文化就开始了蓬勃的多元化的发展

其实还有另一面,他们也会攻击你的不同意见,只有互相交流、讨论,才会发现真的创新观点

家园 我觉得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

我觉得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创造力的体现不是体现在拿了多少个诺贝尔奖!你能说工厂里的工人师傅解决了一个提高单位产量的技术难题不是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是要放到现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看的。现在中国社会刚刚摆脱物质贫乏极端,前几十年人们的创造力都被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占用了。你看看这几十年,各大科研院校帮助工厂企业解决了多少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就知道了!要知道,各大科研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基础科学研究,生产技术问题应该是各个企业技术部门的事情!我们其实是在为我们前几十年贫乏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基础还债(文革对中国科技基础的摧残可比老毛子的休克疗法厉害多了,要知道我们那是彻底打倒。而且是以10年计的,算上师资力量,文革的影响是持续到80年代末的。)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不是看你生产了几个核弹头,发了几枚火箭,而是看能不能实实在在的大批量高质量的生产出老百姓的日常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基础!饭都吃不饱,谈别的都没用!至于说考试对于创造力的压制,我觉的更是废话!创造力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扎实的数理化等知识,你不能让一个高中物理知识都不懂的人去分析中子对撞吧!都说中国学生高分低能,我接触的大学同学及上班后认识的各大院校的毕业生怎么也有三四百了,学傻的有几个?个顶个比猴还精呢!再说了,那不叫学傻了,那叫人格障碍,老美就没这病了?为人处事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吃一堑长一智么!但是掌握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记忆力,领悟能力强的时候。谁敢说毕业后,社会上混个三五年,在煞下心来学习能考过那帮学校里的小生荒子?再说了,高考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终归给各位小门小户的子弟一个和富二代,官二代公平竞争的机会!要是都象哈佛,剑桥那种校董带推荐的!清华北大还有咱们寒门子弟的一席之地么?

通宝推:Gr18Ni9Ti,tesst,赵沐浴,
家园 你能把你的意思简单表达一下吗?是不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好,

美国的教育制度好?还是两者相结合,比较好?

家园 中国教育制度不好,但是人好

如果说制度类似于士兵的武器,那么现在的情况就类似于八路军的情况了。

中国目前能够产生大量的中等层次的人才,与 教育制度的优劣无关,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父母的牺牲精神。

但是对于创造性,中国教育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如果制度也变好的话,那么就如同八路军得到最新武器,前途绝对不可限量。

所以虽然我认为中国现在教育制度相当差---比如我,20多年了,还没有彻底从中学教育的噩梦中走出来,我把中学的感觉遗忘一点,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就增强一点。

但是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我是有信心的

因为

1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几千年下来都这样

2 中国的父母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愿意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付出大量的金钱,精力方面的牺牲。

家园 他那个不是尊重,是怕别人不尊重他

尊重并不意味着要迎合对方的观点。

相反,欢迎不同观点的提出并且体谅对方的思考的努力,不过分追究对方的错误-就事论事,这个才是尊重。

家园 中学的那薄薄的教科书能够叫做打下扎实的基础吗?

就好比力学,就中学那一点内容跟大学课程里面的多少门的力学课程相比,知识量最多1%罢了。

靠在中学打基础是不可能的,要打基础就要在大学开始。

现在问题是,你在中学学得累了,到大学怎么打基础呢?

例如我自己,我感到很悲剧的是到了大学,我发现连很简单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弯矩图,建立图我都很吃力,当然原理不难,甚至可以说简单,但是我的精力,记忆力已经遭到了巨大的损耗。

家园 花花你,但不代表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
家园 我们的教育系统,是大批量生产工程师的生产线!~
家园 至少就我所读的功课院校而言,几乎所有专业都与化学无关

这样,如果当时高考的时候改变个考法,化学等相关专业不需要的学科只需要通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开考试而不计入高考成绩(60分就够了),那么就可以极大的节约资源。

对于我来说,如果采取这种学制的话,一方面在粗读化学的过程中(因为要通过统考,相当于要取得学分),能够了解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这也就已经够了,即便是以后想专门的向这个方向发展,也不耽误。

现在考所谓的理科综合,实际上在真实的应用中,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可以说极少---当然有生物力学,物理化学等等方向,但是相对所有的方向而言是非常小的比例,高考做一个改革,非专业的学分制(最低限度60分),高考只考一门,那么就可以一方面达到重点突出,其次达到减低学生负担作用。

家园 这个就是对创新误解了!

我说过创新不只是体现在高精尖领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创新!能改进现有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巧妙解决生产中遇到各个问题的都是创新!这些用不到分子力学吧?经典力学就够用了吧?大学里的是基础研究,跟应用研究是人的两条腿,缺了一条你就站不稳!

家园 高一的物理学包括了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根本夯实不了基础

力学对创新当然很重要,例如流体力学,就对飞机的研发是根本性的学问。

问题在于你在中学阶段能够打下怎么样的流体力学的基础呢----阿基米德定理----属于流体静力学的范畴,貌似除了这个中学物理教材就再也没有流体力学的内容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