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目前表意文字处于劣势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文明暂时处于劣势。拼音文字所承载的文明处于优势之时正好赶上航海、航空时代的全球化。
如果说唐宋时代全球化,那么就该欧洲人忙不接跌地学中文了。或者说三、五百年后中华文明彻底超越了西方文明并进入星际时代,那么银河系中流行的就是中文。
以上有点科幻了。
还是说现实吧。楼主已经说过了,两种语言总体看差异不大。我也觉得拼音化没意义。关键的是,如果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明在历史中长期处于劣势,其语言沦为方言、文字地域缩窄甚至消失,是有前车之鉴的。
刚看到老先生进入生物物理学研究,不禁一笑。
似乎使人脑生物性质的必要补偿,因为人脑细胞总是会逐步被替换的(这句话也许是错的),因此需要这种功能,当然也许是需要遗忘,以及选择性遗忘。
以上都是些胡说八道,使我阅读中的一些想法,可能再读到后面就又变了。
特殊任务功能区域,其分化基础是经验。……
不同的大脑区域有着一个相同的、强大的通用算法,如果将这些区域按照合适的层级结构连接起来并输入信息流,它就能学会了解周围的环境。
要说真正从日语引进的,无非是卡哇伊,雅蠛蝶等。
网上有中文视频。
买个电子书,可以看大量的电子图书。
现在还有微信,要和人讲中文也很容易。
今天看了一个陈平的讲座,他说交易成本下降时社会进步的动力是错的,不过我看他很可能是错的。
向下反馈比向上传输信息量高一个数量级,难道是要接收到自己想要接受的信息么?
进化没有一个宏观的远大目标,人脑是补丁叠补丁,新脑套旧脑,暂且放下对精美宏大理论的渴求,有助于对一个个问题各自理解。
后文会提到预期的重要性,接收信号,是尝试各种已有的“预期模式”,和接近感官的区域进行匹配尝试,选择出最接近的模式。以视觉举例,人脑并不具有数码相机那样输入点阵的能力,必须在中间环节就完成提炼。
孙子论语之类的书籍,不用翻译也能看个大概吧。
哈哈
比如激光和镭射。音译就丧失了中文极强的望文生义的优点。
橡树、柳树、榆树,大家一看一听就大概齐知道是啥了。
oak,willow, elm. 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方向上都没法猜。
不过音译也有音译的很好的,比如基因 -- gene。雷达就不是很好了。坦克、汉堡包、热狗都不好。
读中文书大部分不认识的字可以望文生义。很多时候生字的读音虽然不一定能准确知道,但也最多念的时候让人笑话。
读英文的大部头书绝对痛苦,相对而言学术著作还好。因为一般不认识的词都是专业术语,一查就能很准确地知道定义。
不知道英语母语的人读《双城记》的感受如何。但是到今天,我还没碰到几个读过英文巨著的老外。可是中国人大部分看过三国、红楼。我想,国人看石头记的时候不费劲吧。咱们看春秋原著的人也不少,可是老外能有几个能看懂亚里士多德原作?
不过要给男猪们三年潜伏期,学学拉丁语或希腊语,然后再出人头地。怕就是这语言还没学好,就先被卖做奴隶上斗兽场了。
女主嘛,不用语言用美貌与气质就能征服世界啦。
或者这样设计剧情,某一攻读古希腊语的男主博士,不幸穿越回到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科林斯。。。嗯,不行,那时所有的男人都被屠杀了。换成女主,被当作奴隶卖到罗马,然后让嫁给谁呢?差不多可以当凯撒的祖母。
看来从记忆到接收之间有一个整合形成模式的过程,这也许就是大量反馈的作用,这个整合是通过比较与试错完成的。
看来大脑比计算机要简单,其逻辑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