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现在的问题出在金融资本挤压产业资本的利润,这才是大问题。钱荒?嘿嘿,前段时间钱荒的时候财政部的一家全资国企到那时手里都还有1千多亿的额度没放出去,不是不想赚钱,是保守。而且就各大银行来说,今年的额度还非常多。所谓的钱荒不过是各大银行本来预料央行要降低保证金,为了资金的利用率提高提前把钱贷出去了,结果6月份时候保证金没降,导致措手不及。
是外汇占款大量减少,导致的钱荒.泡沫吹得这么大,美国要退出QE,外资当然会逃.在这种情况下降准,就等于是继续吹大泡沫帮助外资抢中国人民的钱.
我父母两年买了一套新房,在所谓的新城吧,图的就是周围绿化好,还有两条河流,沿岸栽种了很多柳树,当然现在柳树还都很小很细。距离市中心远了一些,不过他们觉得退休了就无所谓了,环境好空气好是关键。
那一片区域在2011年底开始交房,最后一批房大约在2013年2月交给用户。可是现在了几乎没有人住,可能对有的人来说算是鬼城了。有一个原因是,物业说了,今年仍然不会供暖(2014年底才会供暖),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到2014年3月以后才会有大规模的入住,我父母也计划明年春天左右搬家。其实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因素拖延的大家的入住,就是周围超市,便利店还有小饭店都没有起来,实在不是很方便,而发展这些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在2012到2014的两年时间那个地方是不折不扣的鬼城,但是不代表那个地方永远是鬼城。事实是如今那里已经是很热门的地方了,很多人因为没有买在那里而后悔。我爸很自豪自己的投资眼光,他是仅仅观察了地段和图纸就买了房,4200元每平米;而在他们刚刚拿到钥匙的时候同样的房已经是9000元一平米了。我爸还总是抱怨我妈说是她阻挡了买房,否则在他看中的一开始就买的话只要3600.
所以说,鬼房的出现有很多的原因,我家经历的只是一种而已,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不能随意的把一片新城叫鬼房,要有一定的考察期 》4年。
记得哪里看过,CNN 还是BBC 类似的外国媒体也 笑话过中国的一个在郑州还是洛阳的鬼城,上了一些照片做例子,被转到国内论坛。结果他们的消息显然太慢,很多网友就住在如今繁华的“鬼城”里面。还有的人自己说当时没买,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更多的人求“被鬼城”这样好便宜的买房。
有些人,那些西方言论的支持者,有一部分是你说的智商低、见识短(不如阿甘 ),通常表现为:鼠目寸光。下辈子都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且还特别爱信谣传谣。可是还有一部分就是属于用心险恶的了,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脸皮很厚,刚刚被打了脸,没脸没皮的又去乱咬其他的了。那个“高铁,一定要私有化”的描述准确而形象的勾勒除出了那些人的嘴脸。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狗有两种,一种是豢养的家狗,而另一种是野狗。
人民日报:治理造城之风到了必须下猛药的时候了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不时曝光的“空城”“鬼城”问题,让人们忧虑,“造城”运动会带给城市怎样的未来?
这种与实际脱节、与规律相悖、与民意相违的“造城”之风,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一些城市盘子做大了,骨架撑开了,高楼起来了,却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在后面。
更多是铁公基、地铁、能源等,很多是在既有城市内、既有设施内的。武汉市内号称上万项目同时开工,新城内的只有工厂和配套道路水电。
造新城主要是搞房地产的--这确实是目前最大的隐患。
自己翻他前面写的帖子。
地方政府投资铁公基,是为了拉高地价,从中牟利。有趣的是,高地价和过高的土地收益恰恰扼杀实体经济。
私以为,对中国经济解读的最好的就是官办经济
以下内容出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的报道。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西南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也就是说,至少需要15年才能完全消化现有的住房。
尹稚:在经济方面,地方政府胡乱贷款,拿地方信誉胡乱担保,这股风刹不住你说什么都没用的。这种东西如果是市场力量在做的话谁也不会傻。房子卖不出去,他就不会去干了。地方政府不管这茬,他贷完款,最后成为政府坏账,甚至寄希望国家给他埋单,这种心理是很严重的。
人民日报称地产泡沫蔓延 多地新城遭抛弃成空城
新城建设往往耗资巨大,那么,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呢?
记者了解到,新城建设中,卖地建城成为一种常见的开发模式。卖地获得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抵押靠土地;融资、还债也靠土地——一切都来自土地。
以某县为例,新城于2005年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2.97平方公里的片区是通过围填海建造的,计划投入16亿元。该项目2011年报批,2012年开工建设,至今都是政府在投资。
“造城”,在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造城”并没有给很多地方带来预期的繁荣。
有地方干部告诉记者,“造城”资金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但新城建成数年,工商业发展不起来,居民区入住率又低,资金无法回流,地方压力极大。
“这很让人担忧”,王梅说,城市大小应取决于有没有规模效应。现在很多地方建的新城,既没有足够的人口聚集效应,也没有交通枢纽或者产业支撑,“在没有合理动态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建设而建设,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
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也在加大。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隐忧也已浮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三、四线城市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产业空心,市场需求不足,只能留下大量烂尾项目。
卖地建房的开发模式,加上规划缺失、供过于求、配套不足,除了催生房地产泡沫,加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消耗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届政府卖下届政府的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此外,一位专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看成一次圈地“良机”,以新城建设的名义,将大量农业用地划为建设用地,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下降,侵占耕地、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年初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表示,中国投资效益逐步下降的突出指标之一便是投资弹性系数,即投资增长1%带来GDP增长的比例。就历史数据而言,该指标最高的时候曾接近1%,但近年来不断下降,根据2012年 前11个月数据测算的结果大约是0.3%,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参见:链接出处
现在,人们的焦虑不一样了。
焦虑永远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