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 赫克托尔

共:💬41 🌺602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缘起

有个网友查阅家谱,发现自己是康居的后代,让我说说康居,我对康居的了解有限,顺势查阅了一下康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康居的史料真不少,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就引发了下文。

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康居是个中亚国家,唐中期被阿拉伯人灭掉,康居的历史主要见于唐朝和之前以前的几本正史的《西域传》和《匈奴列传》、《突厥列传》。一手史料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北史》、《梁书》、《两唐书》的《西域传》和相关章节,《册府元龟》、《塔巴里史》,《通典》也有一些。二手史料有《中亚通史》、《剑桥伊朗史》等等。

读音

闲话少说,先说康居俩字怎么读。康居二字,貌似应该读作kangju,其实不是,按《史记索隐》的注释,【居音渠也】,康居读【康渠】。康居只见于中国史书,中国人怎么读,洋大人也怎么读,按一张洋人画的前100年的世界地图,上面有乌孙、康居,月氏,都按汉语拼音拼写。显然画图的洋大人对中国史书半懂不懂,知道大宛读【大院】,却不知道康居读【康渠】。事实上,我也是刚刚通过细看《史记 大宛列传》才知道康居读康渠,洋鬼子不懂也正常。相比之下,大宛读【大院】知道的就早了,我小学就知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随机微分算子,kiyohide,德里克,jhjdylj,泉畔人家,文化体制,浣花岛主,玉垒关2,种植园土,leqian,奔波儿,五角星帽子,澹泊敬诚,决不倒戈,波波粥,桥上,dfindy,SleepingBeauty,一介书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2 始通中国

康居的族属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南下征服中亚,此后的3千年中,雅利安人或雅利安化的诸民族是中亚居民的主体。雅利安(Aryan)意为高贵的人,另一种写法是Iran,就是伊朗。雅利安人的诸多后代中,发迹最早的是西亚的波斯人。波斯人等于伊朗人,中亚的雅利安,也被称为东伊朗人,在伊斯兰兴起之前,雅利安、伊朗、波斯三个词大致上可以互换,至少都可以叫伊朗语族或波斯语族。

《史记 大宛列传》说得很清楚:“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大宛在费尔干纳盆地,上图中有,大宛以西包括康居,各个民族语言相通,眼窝深陷,体毛发达,应该都是伊朗语族或雅利安人,所以才能【相知言】。因此,康居的居民属于伊朗语族,或波斯人的分支,问题应该不大。

虽然康居的居民是雅利安,但康居的统治者或王室却不一定是。《北史 西域传》讲述了康居的王室来历:“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北史》记载北朝,时间跨度为公元400年到600年左右。昭武首次见于《汉书 地理志》,张掖郡下面10个县城之一,今甘肃省境内。公元200年左右,中国的秦汉之交,月氏人居住在甘肃省,他们遭到匈奴冒顿单于的攻击,被迫一路向西迁徙到中亚,分裂为许多部族,建立起若干国家。最强大的一支叫大月氏,建立的国家也叫大月氏,是后来的贵霜帝国的前身。来自昭武城的这支月氏,又分为9个支脉,其中的温姓建立了本文的主角康居,也是后来康国的前身。康居人移居到中国的不少,下文会陆续出场,他们以国为姓,自称姓康,这样,康居人至少有三个姓:昭武、温、康。从《北史》的记载往回追溯,汉朝的康居国王姓昭武或温,统治康居、康国直到北朝,长达600多年。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结论:康居的百姓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属于伊朗语族,波斯人的亲戚;王室来自中国,是月氏的分支。王室和臣民的来源不同,就像西夏,臣民以党项羌为主,王室则来自鲜卑,姓拓跋。

康居与西汉

康居首次出现在史书上,见于《史记 大宛列传》。汉武帝即位之后,改变了列祖列宗对匈奴的软弱态度。前133年,汉武帝发动【马邑之谋】,企图一举诱歼匈奴主力,虽然这一计谋没能成功,却拉开了汉匈200年大战的序幕。早在马邑之谋之前,汉武帝就听说远遁中亚的月氏与匈奴是世仇,为了挖匈奴的墙角,结成反匈统一战线,大约在前139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忽悠月氏人从西线夹击匈奴,至少让西域或中亚各国中立。中国人喜欢坐北朝南,右边是西,左面是东,匈奴右臂就是匈奴西面的西域,西域各国要么臣服于匈奴,要么与匈奴关系不错,这个idea就叫【断匈奴右臂】。

张骞出发不久,就被匈奴抓住了,匈奴单于很厚道,骂了张骞一顿,却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匈奴女人做老婆,让他做匈奴人。张骞在匈奴一气呆了10年,孩子都有了,却没忘记使命,利用匈奴人松懈,找个机会逃了。他脱离匈奴国境,首先向西跑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大宛显然和西面的康居、西南的月氏关系都不错,听说张骞要去找月氏,就把他往西送到康居,于是张骞继续西行,前129年左右抵达康居,张骞因此成了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到康居的中国人。

按《史记》张骞的西行路线推断,康居的位置在锡尔河中游北岸,我认为康居的统治中心在塔拉斯河(Talas River)流域。中亚西部有两条大河,基本平行,都注入咸海,南面的是阿姆河,北面锡尔河。中亚东部河流很多,却没有大河,比较重要的有3条: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汉朝时塔拉斯河叫做都赖水,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向西偏北流入哈萨克斯坦,最终消失在内陆之中。怛罗斯河是从新疆向西进入中亚,向西南去印度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塔拉斯河中游有个同名城市塔拉斯,异译为怛逻斯,扼守着东西方的交通, 751年唐军和阿拉伯军在怛罗斯会战,几乎全军覆没。

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康居实行联邦制,或者是个部落联盟。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发现乌孙、月氏、康居都实行联邦制,国王以下还有诸侯,叫做翕(xī)侯,也叫翎侯。月氏有5个翕侯,最著名的翕侯叫贵霜(Kushan),后来把其他4个灭了,建立集权政府,史称贵霜帝国。后来康居和乌孙发生冲突,屡战屡败,康居国王与翕侯们讨论该怎么办,【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与诸翕侯计】,可见康居、乌孙、月氏国王以下都有翕侯,他们割据一方,遇到大事情,国王必须与他们商量着来。

《汉书 西域传》说的更加详细,康居国王以下,共有5个小王或翕侯:

一曰苏薤王,治苏薤(xiè)城,去都护五千七百七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二曰附墨王,治附墨城,去都护五千七百六十七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三曰窳(yǔ)匿王,治窳匿城,去都护五千二百六十六里,去阳关七千五百二十五里;

四曰罽(jì)王,治罽城,去都护六千二百九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五百五十五里;

五曰奥鞬(jiàn)王,治奥鞬城,去都护六千九百六里,去阳关八千三百五十五里。

正因为康居实行联邦制,本文才叫《康居联邦简史》。5个翕侯的具体位置,《汉书》没有细说,《新唐书 西域传》给出了更加精确的位置,4个在河中,只有奥鞬—唐朝叫火寻、货利习弥,就是花剌子模,在阿姆河以西。康居及其5个属国的面积很大,版图从锡尔河以东的塔拉斯河流域,一直延伸到阿姆河以西。

对康居的生活方式,《史记》说得简约而不简单:“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行国,按《史记》的注释是【不土著】,就是行走的国家,游牧民。《汉书 西域传》比《史记》成书晚200年左右,对康居说得更详细,“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将康居的户数、人口、兵力,与汉朝的距离,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说得很清楚。【王冬治乐越匿地】说明康居的王室在冬季、夏季不在一个地方呆着,有冬季、夏季牧场,更说明康居是个游牧国家,农业即使有,也是副业。丝路开通之后,康居充分利用自己的扼守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做生意,康居也逐渐走向定居。

在中亚各国中,能称得上大国的只有月氏、乌孙、康居,他们的富强程度也是这个排名顺序,我称他们为中亚三强。康居比匈奴弱小,只得“东羁事匈奴”。康居和月氏是亲戚,关系一直不错,所以康居很友好的把张骞送到月氏,《史记》说康居还臣服于月氏,“南羁事月氏”,但《汉书》没有这句话,我认为成书更晚的《汉书》说的更准确些,康居只臣服于匈奴,不臣服月氏,与月氏的关系还相当好。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康居与东面的乌孙不合,关系极其恶劣,于是依附于匈奴,让匈奴撑腰,从东面牵制乌孙。

话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目的月氏,请月氏出兵帮助大汉打匈奴,遭到婉言拒绝。从结果来看,张骞的通西域失败了,却也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汉武帝听说大宛盛产骏马,是天马和凡间的马的杂交品种,神骏异常,就派人带着大笔钱财去大宛求购天马,还有一匹金马做礼物。大宛人说天马是国宝,多少钱我都不卖。汉朝使节一听就怒了,把金马砸碎,愤而离去。他一番脾气,大宛人也生气了,汉使者回国途经大宛的郁成城,大宛王命令郁成王杀了他。

张骞通西域前后,是汉朝第一次听说西域,也是西域第一次听说汉朝,西域各国对汉朝啥样不摸底。以大宛为例,认为汉朝只是个远方国家,即使强大也远在天边,能奈我何?汉武帝听说使节被杀,也来了劲,如果不出兵讨伐大宛,中央帝国的威信何在,今后如何号令四夷?

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将军,率领大军西征攻打大宛。李广利的第一次远征,正如大宛所想,路途太远,补给不上,汉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大宛,也失去了战斗力,被大宛轻松打败。汉武大帝不屈不挠,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前102年,李广利第二次出兵。汉军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亲自率领,顺利抵达大宛首都城外。另一路人少,只有千余,路过先前汉使被杀的郁成城,郁成王见汉军人少,以3000人突袭,汉军自校尉王申生以下,几乎被全歼,只有几个人逃脱。

大宛人一面死守都城,抵御李广利的大军,一面请外援,这个外援就是我们的主角康居。大宛人对李广利说,你们来不就是为了天马吗,别把我们逼急了,否则我杀了所有天马。李广利一听,对呀,我干啥来了?与此同时,康居的大军也来到外围,别看李广利包围了大宛,自己也被反包围了。康居与大宛接壤,基本上是主场作战,但看到汉军声势浩大,没敢轻举妄动。李广利两头害怕,里面怕大宛杀了天马,自己无法向皇帝交差,外面怕康居夹击,于是汉、大宛都让了一步。大宛给了李广利好马数十匹,中等马、母马3000多匹,李广利拿到东西就撤了。

李广利的汉军回国的路上,还要路过郁成城,郁成王见汉朝强大,国王连宝贝疙瘩天马都送人了,怕被国王卖了,逃到康居政治避难,想来康居敢于出兵威胁汉军,应该有能力和胆色收留自己。李广利当然不能放过两次得罪大汉的郁成王,派搜粟都尉上官桀追杀,康居正好把郁成王卖了,送给汉朝做了投名状。上官桀在这次天马战争中表现出色,日后的仕途一帆风顺,汉武帝临终前任命他做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再往后上官桀的孙女还做了汉昭帝的皇后,可以说康居出卖郁成王,多多少少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康国在西汉时代,本质上是个弱国,一直是其他大国纷争中的背景墙,这次汉朝和大宛的天马战争,康居就是个背景墙和打酱油的。不过也能看出,作为一个弱国,康居很会审时度势,看各方的脸色行事,既然认定汉朝强大,就很爽快的卖了郁成王,反正现在是匈奴的附庸,对改换门庭投靠大汉,表示毫无鸭梨。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在神爵3年(前59)设置西域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乌孙、康居最多在名义上成了汉帝国的属国,实际上连这个名义也难说的很,《汉书 西域传》说康居【不属都护】。乌孙、康居是中亚3强之2,实力远非新疆的城邦小国可比。在名义上称臣于汉朝的各国中,康居距离汉朝最远。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说:“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在檄文中说:“陛下即位,存抚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首来享。”董仲舒、司马相如都把康居视为汉帝国声威的西部极限,说明汉人视康居为极西之地是共识。至于更西方的安息,完全不屌汉朝,汉朝虽然自认为天下共主,却也意识到安息是顶级强国,将安息置于汉朝的影响范围之外。

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旷日持久,前106年卫青死后,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不断打败仗,成建制被全歼就有3次。但是,相比汉朝,匈奴毕竟人口少,国力经不起消耗,按汉奸中行说的说法,匈奴的人口不到汉朝一个郡。汉武帝以国力拼,即使匈奴总打胜仗,也是皮洛士的胜利,长期看根本支撑不住。到了武帝的曾孙宣帝朝,匈奴内部乱套,5个单于争立,打起了内战,经过几轮淘汰赛剩下2个,匈奴因此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的单于,就是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被北匈奴郅支单于,打的走投无路,只能投奔汉宣帝。

汉宣帝如获至宝,给呼韩邪出钱出枪,让他回去打内战,这下子郅支单于挺不住了,郅支单于先逃到西伯利亚南部,打垮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坚昆,暂时安顿下来,不过西伯利亚太穷,养不起兵,郅支还得找个更好的地方去。正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远在大西边的康居送来橄榄枝,邀请他去中亚发展。原来康居和乌孙不合,又打不过乌孙,希望郅支单于去帮忙助拳,就这样,郅支单于带着手下去了康居,与康居国王相见甚欢,【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他俩互相嫁女儿在对方,倒也对等。

康居国王让丧家犬郅支单于来,不是度假的,而是帮忙打仗的,郅支吃人家嘴短,就带着兵打乌孙。郅支把乌孙胖打一顿,抢来牛羊人口,越发强大,加上祖上的威名。【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塔拉斯河)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那位嫁给单于的康居公主被杀,从上下文来看,可能被肢解扔进塔拉斯河。

匈奴本来是游牧民,受到汉朝的影响,开始修建城市,匈奴的第一个城市是赵信城,郅支沿袭先例,来到康居大兴土木,日夜动工,修城自保。修城的好处是容易防守,缺点也很明显,一旦遭到敌人围攻,别人倒是进不来了,自己也出不去。郅支就是典型的例子,修的这个城市最后成了自己的坟墓。经过攻打乌孙,与宿主康居龃龉,郅支成了中亚最强大的君主,他的强大引起了大汉的不安。

前36年,郅支单于的两个杀星来了。一个叫甘延寿,新任西域都护,相当于大汉的西北局书记。另一个是西域都护下面的副骑兵司令—陈汤。陈汤不甘心籍籍无名,一心想立非常之功,立非常之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估计是学他的。陈汤觉得在内地当官没意思,去边疆打仗才能尽快出名,他和甘延寿在建昭三年(BC36)来到西域,建议长官甘延寿出兵攻打郅支和康居。甘延寿说我同意,但这么大的事,必须请示朝廷,陈汤说拉倒吧,朝中的那帮人肯定不同意。于是陈汤私下集结军队,征集了汉军、皇协军4万多人,等军队调动完了,找到甘延寿要求出兵,甘延寿说朝廷还没同意呢,陈汤立即怒了,拔出宝剑说 “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现在大军聚齐,你不想干也得干了。事已至此,甘延寿不得不干,完全被陈汤绑架了。汉军还好说,上万中亚皇协军来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抢劫发财,给谁干不重要。人家千里迢迢自带干粮来,不是学雷锋的,不给打仗发财的机会必然兵变,到时候谁都弹压不住。就这样,汉军、皇协军出发,一路狂奔到了塔拉斯河/都赖水边上。

汉军来的时候,正遇到康居一支人马进攻乌孙向西回家,这帮康居人打了胜仗,满载而归,想来速度很慢,这才被汉军追上。“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这里说的很清楚,陈汤派出去打康居人的是【胡兵】,就是皇协军,胡兵给汉军打工的目的就是抢劫发财,陈汤深知用兵之妙,知道怎么使用他们,“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乌孙)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解救了470个乌孙人,送还乌孙,至于康居人从乌孙抢来的战利品,汉军自然不会还给乌孙,就当解放乌孙人的报酬了。此役是汉朝与康居第一次冲突,规模不大,纯属遭遇战。

接着汉军进入康居境内,包围了郅支的首都,这下好了,郅支出不去了,汉军大举攻城,在城外的一场战斗中,郅支手下的一只部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现代有人考证说,这支摆鱼鳞阵的部队,是一路东来的罗马共和国克拉苏的残兵败将,鱼鳞阵就是罗马的龟甲阵云云,相应文章很多,此处不赘。

匈奴军顽强抵抗,汉军的包围却越收越紧。别看郅支杀了康居公主,汉军也刚刚歼灭了一支康居小部队,与康居结下了梁子,郅支和康居还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在这场战争中,汉朝、乌孙是一伙,北匈奴、康居是一伙。眼看汉军包围郅支单于,康居派1万多骑兵来帮忙,形势和66年前李广利攻打大宛差不多,都是汉军围城,康居军在更外面虎视眈眈的做出解围姿态,汉军随时可能被反包围。康居的1万多人分驻10多处,与城里的匈奴互相呼应。到了夜里,康居人动手了,数次向汉军发动夜袭,都被打退,索性在天亮之前撤军了,扔下单于自生自灭。

次日天明,汉军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攻城,最后匈奴人被全歼,单于被杀,这就是修城的坏处,一不小心就被全歼。按《汉书 西域传》的记载,康居全国有【胜兵十二万人】,本次作战属于主场作战,只要康居稍微认真些,出兵1/3也有4万人,事实是康居只来了1万,压根就没认真打,试探一下汉军的意图和实力,看看形势不妙就扔下单于不顾。康居和汉朝太远,陈汤的远征军不可能久留,也不能把康居怎么样。

仗打完了,陈汤的问题也来了,他出兵没有朝廷批准,属于自作主张,学名叫矫诏,砍头都是轻的。陈汤是个笔杆子,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好文章:“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千古名言,多数赞同和反对这句话的人,以为这句话在武帝朝,其实是汉元帝朝—元帝是武帝的玄孙。朝廷对陈汤也犯难,嘉奖吧,矫诏的先例不能开,否则朝廷的权威何在;不嘉奖吧,寒了将士们的心。最后的结论是嘉奖,陈汤封侯。

都赖水战役后3年,汉元帝死,其子成帝(BC33—07)即位,以凿壁偷光出名的丞相匡衡,又拿陈汤擅自出兵说事,又说陈汤贪财好货,【盗所收康居财物】,将陈汤罢官。陈汤怨望之余,又恨上了康居。康居为了表达臣服大汉的诚意,向汉朝送来质子,就是人质。陈汤以中亚问题专家的身份,指证这孩子不是王子,冒牌货。经过调查,人家是真货,按照汉朝的法律,陈汤应该处死,靠着过去的大功,陈汤保住了脑袋,辛苦挣来的爵位却丢了,【夺爵为士伍】。

《梁书 康绚传》记载:“康绚(xuàn),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康绚的祖先,大概就是在都赖水战役后来到中国做【侍子】的。这一支康居人几经迁徙,在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永初(420—422)年间,来到襄阳定居,成了襄阳康姓的祖先,要我写本文的那位网友,就是襄阳人,这支康居人的后代。

建始4年(前29),中亚第二强国乌孙与汉朝反目,发兵进攻西域都护段会宗。前线派人求援,朝廷开会研究,请熟知西域事务的陈汤来参谋一下。陈汤说,汉军的战斗力强大,加上武器优势,1个能打5个胡人,现在乌孙学了汉朝的军事技术,战斗力有所提高,汉军依然能1个打3个。西域和长安关山万里,消息阻隔,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跟不上形势,不如先等等,我估计5天之内就有好消息传来。果然,第4天捷报传来,说乌孙人围攻汉军不下,撤了。陈汤知己知彼,确是一代名将。段会宗也因为以少破众,【西域敬其威信】,战后不久回到内地,出任沛郡太守,又调任雁门太守抵御匈奴。

成帝阳朔年间(BC24--21),段会宗第2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在第一次任都护期间,就威望卓著,听说老段再来,中亚各国纷纷派人迎接。一些政治失意者,也把段会宗视为靠山,前来投奔或通过他寻求汉朝的背书。乌孙的小王(小昆弥)安日,是段会宗在上个任期扶植的,现在不顾翕侯们的反对,亲自跑来拜会段会宗。一贯与汉朝貌合神离的康居,内部发生了分化,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打算投降,段会宗就派遣他的属员卫司马带领戊已校尉的人马前去受降,遗憾的是,派去的这位卫司马是个胆小鬼,见到来投降的保苏匿带的人马太多,害怕生变,竟然命令保苏匿让他的手下人互相捆绑起来。说来他的担心并不多余,投降的人假装投降或临阵反悔,反击一戈的事例比比皆是,当年霍去病受降,匈奴人就临场生变,霍去病靠铁腕屠杀才稳住局面。保苏匿对卫司马的举动大为失望,带着部下逃了,一场好事变成坏事,严重影响汉朝在中亚的天威,汉成帝将段会宗免职。保苏匿是第一个名字出现中国史书的国王级人物,此前的都没留名。

康居在长安有质子,依然只是名义上臣服于汉朝,仗着路途远,我行我素,对汉朝使节很不尊重。成帝晚期的西域都护郭舜上奏说,别国送人质,那是衷心臣服,但康居不是这样,他们仗着遥远,不屌汉朝,他们表示臣服的目的只是“欲贾市为好”,利用地缘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做二道贩子。咱们要是杀了质子,双方撕破脸皮,咱们却不可能打康居,杀了白杀;如果不杀质子,那还要质子有啥用,其他国家会以为我们软弱可欺。我看这样,咱不要他的质子了,将他们的王子轰走,两国断交,一拍两散。中央经过一番讨论,没接受郭舜的意见,继续维持现状。

从郭舜说康居“欲贾市为好”来看,张骞凿孔西域以来100多年,丝路畅通,商贾通行,康居从一个畜牧业立国的行国,逐渐转为定居,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为康居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7年,成帝死在宠妃赵合德的床上,之后朝政紊乱,王莽篡汉,继而天下大乱,西域与大汉的关系断绝。

通宝推:德里克,浣花岛主,医言堂,种植园土,花大熊,
家园 【原创】3 黄金时代

王莽篡汉,在中国历史上不算特别大的事,在世界史上却影响深远。就在王莽篡汉前后,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耶稣诞生和受难,洋大人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另一件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西游记》记载道:“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

东汉开国之初,国力有限,汉光武帝刘秀极端厌战,不愿意劳民伤财打击匈奴和通西域。中国人和西域的联系断绝,也就谈不上对康居的记载了,康居的历史陷入黑暗。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共性,历史全靠别人书写。人家愿意多写点,你的事就多点,少写不写,甚至丑化你,你也得受着。

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匈奴的东方鲜卑人崛起,威胁匈奴左翼安全。光武帝晚期,匈奴人自己也乱套了,分裂为南北匈奴。内忧外患之下,匈奴走向没落。不过鲜卑崛起和匈奴分裂,都是人家自己的事,东汉也在想办法,寻求主动出击,削弱乃至灭亡匈奴。

东汉的办法和汉武帝一样,从中亚入手断匈奴右臂。一个杰出人物应运而生,此人是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早年是个文官,摇笔杆的,一直混不出头,终于干烦了,说出他3大名言的第一句,【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这段话引出一个成语:投笔从戎。

东汉朝廷企图从中亚打开缺口,想法固然好,但中亚远在天边,没几个人爱去,也就班超这样,混的不好的,以及各种罪犯才去,班超说他们“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同理,西班牙的北美征服者、英国的印度征服者们,都多是这种人。就这样,班超去了西域,利用西域各国的矛盾,组织皇协军,打一个拉一个,打这个打那个。

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在位期间,班超组织皇协军攻打一个小国。这些皇协军中,就有康居人。“建初三年(78),超(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班超空手套白狼,10000军队全是皇协军。这是东汉第一次和康居打交道,康居给班超打工。当然反过来说也行,康居打着汉朝的旗号,为自己干私活。

打完这一小战,班超的买卖做大了,向皇帝上奏说,先帝通西域,是为了从西面夹击匈奴,换言之:欲征服匈奴,必先征服中亚,欲征服中亚,必先征服龟兹……班超的历次军事行动中,汉军数量少的可以忽略,打龟兹还得靠皇协军,班超说,现在中亚的国家都恨龟兹,可以此为旗号,召集军队:“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月氏、乌孙、康居是中亚3大强国,通过打击龟兹,他们会聚拢在东汉的旗下,将来还可以利用他们对付匈奴。班超说的很直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班超的办法是同类的征服者的常态,利用当地的矛盾,拉一群打一个,直到统统被打趴下。朝廷同意,班超率领皇协军灭了龟兹。

84年,东汉在西域的实力越发壮大,班超出兵攻打疏勒,就是现在的新疆喀什。在之前班超攻打姑墨石城、龟兹的战事中,疏勒都出兵帮忙。龟兹等国完了蛋,班超又找借口攻打疏勒,大概是班超里挑外撅的行为,引发了西域各国的众怒,疏勒向姑墨石城、龟兹战役中同扛过枪的战友康居求助,康居派兵来救。算起来,这是康居第3次干这种事,都是汉军进攻某个国家或势力,被围困者向康居求助,康居应邀出兵,前2次康居都妆模作样的援助,结果没救成,被围者屈服或被全歼。这次疏勒与东汉的战争与前2次的结果不同,康居出兵的效果很好,班超没打下来疏勒。班超不死心,他知道康居和月氏的关系很好,两国刚刚缔结婚姻,请月氏劝说康居退兵,月氏照办,于是康居撤军。班超趁势进攻,攻破疏勒,逮捕国王。

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康居向东臣服于匈奴。一晃200年过去,康居不再称臣于任何国家,反而越过越茁壮。喀什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再往西是高耸的帕米尔高原,距离康居不仅远,而且道路艰难,康居不仅出兵了,还能阻止汉军攻破喀什,最终让班超走外交渠道,从这次喀什战役来看,康居的国力今非昔比,是中亚顶级强国。

86年,疏勒又勾结康居反汉,班超耍了个花招,请国王来吃饭,在筵席上杀了他,这次风波中,康居还没来得干预,疏勒就亡国了,因此康居和东汉没发生冲突。

88年,汉章帝死了,儿子汉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皇后摇身一变成了窦太后,临朝听政,开启了东汉太后、外戚专权的历史。章帝去世时才31岁,窦太后可能还不到30,不耐寂寞,和一个刘姓侯爵关系暧昧。太后的哥哥窦宪,怕这厮分自己的宠,刺杀了他,窦宪又怕遭到妹妹的报复,主动提出北伐匈奴赎罪,太后同意。以袁绍的祖宗袁安为首的一批文官坚决反对出兵,一个大臣上书说:“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犹父母爱其子……柰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再骂匈奴为代表的边疆各族:“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与鸟兽无别”,劳动中国人民征讨这帮禽兽没有必要,所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现在讨伐匈奴是大错特错,“恐中国不为中国”,一副征讨匈奴就要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的悲惨前景。对这帮腐儒之见,窦太后的态度就俩字“不听”。

89年,汉军大举北伐。汉军总共出兵8000骑兵,南匈奴单于出10000多骑兵,南匈奴左谷蠡王出10000骑兵,南匈奴左贤王10000骑兵,还有羌胡8000骑兵,总共出兵4.6万+,其中只有8000汉军,其余的3.8万全是皇协军,汉军、皇协军的比例高达1:5。5路大军会师之后,窦宪又挑选10000骑兵出发,其中有多少汉军、皇协军就不知道了,这10000人大破北匈奴。

89、90、91三年间,汉军连续打击北匈奴,91年,汉军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单于不知所终。此役之后,北匈奴事实灭亡。在窦宪对匈奴的3年打击之前,东汉在中亚也在活动。

如前文所述,康居与疏勒勾结,让班超很费了一番脑筋,请月氏出面劝康居撤军,班超才拿下疏勒/喀什,月氏因此觉得自己对东汉有功,要求娶东汉公主,班超断然拒绝了月氏的求婚。月氏皇帝迦腻色伽大怒,于公元90年出兵7万翻越葱岭而来,汉军上下都很惊恐。班超说不怕,他们虽然人多,但补给线漫长,我们坚壁清野固守,他们粮食吃光了必然撤军,我们尾随追击,必然大胜。果然如班超所想,月氏失败,从此再也不敢跟东汉较劲了。这次战事是中国与贵霜帝国唯一战争,从此东汉称霸中亚,遮断了中亚各国与北匈奴的联系,窦宪才能放心大胆的北伐攻打北匈奴。

《后汉书 西域传》没有专门的康居列传,却提到康居有3个附庸国:

“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

“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

“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

奄蔡/阿兰聊,必须说说,他就是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很重要的阿兰(Alan)。《史记》说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概在里海以北到黑海之间,以游牧为生,兵力10多万,比康居的【八九万人】(《史记》)还多些。到了东汉时期,奄蔡改名为阿兰聊,臣服于康居,足见康居的强大。东汉的200年间,是康居最强大的时期,不仅不再臣服于匈奴,反而能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随着贵霜帝国的重心南移,康居成了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灭亡之后,中亚的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北史 西域传》说:“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就是说,北匈奴被东汉窦宪打垮之后,残部向西迁徙到了乌孙,接着继续西迁到康居,改名为悦般,还有一些老弱病残逃不掉的,住在龟兹附近。

悦般或北匈奴到了康居之后,被当地的高度文明俘虏,生活变得很精致,俨然成了定居者,【其人清洁于胡。俗翦发齐眉,以饣弟糊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420年代,悦般王听说东方有个国家叫柔然,就来洽谈建交,到那一看,吓坏了,原来柔然【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口舐器物。】碗盘子脏了不洗,让妇女用舌头舔干净,把悦般国王恶心坏了,对手下人说,你们这帮混蛋骗我,柔然是个【狗国】,“汝曹诳我,将我入此狗国中。”柔然可汗叫大檀,听说悦般国王骂自己是狗国,也怒了,派人追杀,从此两国成了仇人。悦般和柔然的这番互动,发生在420年代,因此我认为,北匈奴或悦般迁徙到康居,至少在公元400年之前,在加上他们本地化、养成洁癖的时间,他们来到康居占据康居的地盘,在350年左右。

东罗人记载,在350年前后,中亚有个强大的民族匈尼特人(Chionites),从东线袭扰萨珊帝国,王中王沙普尔二世(309--79),顾不得在西线和东罗对抗,跑到东线和匈尼特人打。萨珊和匈尼特不打不相识,打成了朋友,匈尼特人派出一支皇协军帮波斯攻打东罗,带队的是个王子,死在西线与东罗马的战争中。

对比东西方的史料,我认为匈尼特人就是悦般,就是正宗北匈奴。350年左右,匈人(Huns)利用追击一头小鹿的机会,越过莫斯提大沼泽(亚速海),进入东欧,之后大举进攻东西哥特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进攻罗马帝国,就是所谓民族大迁徙。匈人到东欧的时候,匈尼特/悦般还在中亚呆着,至少呆到420年代,所以匈人不可能是匈奴,而是被匈奴从中亚赶出来的民族,很可能是乌孙。因为中亚三大国,康居后面再说,月氏早早南下印度了,只有乌孙不知所终。

在匈人大举西迁的过程中,阿兰人也被向西挤压。阿兰西面是各个日耳曼民族,东、西哥特、汪达尔之流。日耳曼人善于步战,却不善于使用骑兵。阿兰人往往与某个日耳曼部落结为联盟,日耳曼人当步兵,阿兰人做骑兵。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就是西哥特人守住阵地,抵挡住罗马军团,阿兰骑兵背后包抄,前后夹击,消灭了罗马大军的,罗马皇帝瓦伦斯(Valens)阵亡。这批阿兰人跟着西哥特人去了西班牙,在西班牙东北部定居,留下一个地名—加泰罗尼亚。加泰罗尼亚(Catalonian)的原型加泰兰(Catalan)是个复合词,前面的Cata是哥特(Goth)的变形,alan就是是阿兰,Catalan==Goth-alan,意为哥特-阿兰。另一支阿兰人与汪达尔人合作,跑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

说到这里就有问题了,北匈奴在东汉灭亡之后来到中亚,占了康居的地盘,那么康居人跑哪去了呢?

通宝推:浣花岛主,种植园土,某人a,五角星帽子,
家园 【原创】4 撒马尔罕

东汉之后的几百年,中国史书对康居的记述很少,到了南北朝又多了起来。《北史》说北匈奴跑到康居定居,改叫悦般,康居哪去了呢?还是《北史 西域传》记载,康居整体向南迁徙,渡过阿姆河到了河中:“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康居王室姓昭武,昭武有很多分支,建立9个国家,叫昭武九姓。康国是昭武九姓之一,在昭武九国中,康国最为富强,其余8国都称臣于他,因此昭武九姓相当于康居联邦。比如昭武九姓中有个史国,【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国王之支庶也】。可见昭武九姓地位不平等,康国是老大哥,其余8个都是康国的分支。

450年之后,中亚第一强国是嚈哒。嚈哒(yàn dā),西方叫白匈奴,南灭印度笈多帝国,西破萨珊波斯,迫使萨珊称臣纳贡,连两大世界级强国都不是对手,河中的昭武九姓自然不值一提,无一例外的对嚈哒称臣。北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嚈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贺。……四夷之中,最为强大。不信佛法,多事外神,煞生血食,器用七宝。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嚈哒有个极其罕见的习惯,一妻多夫:“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女人头上戴着多角帽,几个老公就几个角。《洛阳伽蓝记》也说:“嚈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与(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王妃的帽子只有一只角,则王妃有国王一个老公。

不过嚈哒作为游牧征服者,并不干预农耕各国的内政,满足于称臣纳贡,你给我钱就行了,你的内政我懒得管。《北史》对康国或康居说得很详细:“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素冠七宝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发,幪以皂巾。丈夫翦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祆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犎牛、黄金、硇沙、<贝甘>香、阿萨那香、瑟瑟、獐皮、氍、锦、叠。多蒲桃酒,富家就是致千石,连年不败。”

康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定居国家,法制完善,农业发达,善于经商,精通音乐,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葡萄酒(蒲桃酒),信仰祆教和佛教。不仅如此,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都臣服于康国,康国或康居无疑是中亚各国中最强大的,虽然康国臣服于嚈哒。康国首都阿禄迪位置不明,《新唐书》、《大唐西域记》说康国首都是【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Samarqand),我姑且认为阿禄迪就是撒马尔罕。

中亚两条大河之间,有一条从东向西流的大河,泽拉夫善河。就经济地位来说,泽拉夫善河可能是中亚最重要的河流,除了水量充沛,还在于他东西向流动,阿姆河、锡尔河基本上是南北向的。丝绸之路东西走向,无论你从东往西走,还是相反,都要渡过这两条大河。到了泽拉夫善河,可以沿着河走,沿途有粮有水。从南北看,它还是从中亚到印度的必经之路。

撒马尔罕(Samarkand)的名字来历有2种说法,先拆开Samarkand为Samar, kand。kand是波斯语,或雅利安语,意为城市,中亚叫kand的城市多如牛毛,比如现在的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Tashkand),再如中国的叶尔羌(Yarkand),各位看官可能觉得Yarkand发音和叶尔羌有点远,但是在元朝,叶尔羌叫鸦儿看,读音与Yarkand完全一致,看洋大人的史书和中国边疆史,必须具备一定想象力。

好了,kand就是城市,唯一问题是Samar啥意思。英文维基说,Samar是古波斯语,意为石头的,撒马尔罕意为石头城。蒙古帝国早期名人耶律楚材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他在《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中说:“感恩承圣勅,寄住到寻罳(sī)。” 耶律楚材做了注释,寻罳是【寻罳虔】的简称,【西人云寻罳肥也,虔城也。通谓之肥城】,【寻罳】(Samar)意为肥,虔(kand)意为城市,寻罳虔/撒马尔罕意为肥城。

600年后波斯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说撒马尔罕是个好地方:

论幅员,它是算端(花剌子模沙摩诃末)诸州中最大的一个,论土地,它又是诸郡中最肥沃的一个,而且,众所公认,在四个伊甸园中,它是人世间最美的天堂。

假如说这人间有一座乐园,

那乐园便是撒麻耳干(撒马尔罕)。

哈,要是你把它跟巴里黑相比,

苦和甜能彼此一般?

它的空气微近柔和,它的泉水受到北风的抚爱,它的土壤因为欢畅,有如酒火之质。

这国家,石头是珍珠,泥土是麝香,

雨水是烈酒。

这段话通俗易懂,我只解释一个名词:【四个伊甸园】。穆斯林认为,世界上有4个人间天堂,撒马尔罕是其中之一,其他3个是: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两河流域、伊朗南部的法尔斯。

老虎巴布尔在《巴布尔回忆录》也猛夸撒马尔罕:“在世界上所有可居住的地区中,很少有哪个城镇像撒马尔罕这样令人喜爱。它位于第五气候带,其经度为99度56分,纬度为40度40分……撒马尔罕的所有水果,无论葡萄、甜瓜、苹果、石榴,都很好。其中有两种水果最为著名,即苹果与萨希比(葡萄)。”

撒马尔罕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泽拉夫善河中游,是东西南北四方荟萃之地,不富裕都难。所以在1000年中,撒马尔罕是中亚最重要的城市,没有之一,西辽时期叫河中府。靠撒马尔罕的经济实力,康国才能成为昭武九姓联邦的老大。当然反过来说也行,九姓中的最强者才能夺取撒马尔罕做主人。

560年代,新兴的突厥把嚈哒灭了。突厥人原来住在阿尔泰山,世代给柔然当锻奴,南北朝晚期强大起来,先灭了柔然。接着突厥汗国与萨珊波斯合作,灭了嚈哒,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盛极一时的嚈哒的地盘,从此中亚臣服突厥。突厥的地盘太大,到第2代可汗就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为东西突厥,中亚处于西突厥的宗主统治下。

《隋书 西域传》说康国国王代失毕,娶西突厥达度可汗(达头可汗,576~603)的女儿,做了驸马爷。西突厥的公主可不是随便就能娶的,给个公主是莫大的荣誉。再如世界顶级大国萨珊波斯,王中王库萨和一世(531--79)迎娶西突太祖室点密可汗的女儿,库萨和一世之后的所有萨珊皇帝,都是这个西突公主的后代。西突对康居联邦如此看重,不仅仅在于康居联邦或昭武九姓有钱—那样只是下金蛋的鸡,还在于康居联邦颇有战斗力,绝非待宰的羔羊。国王代失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绝非善茬。

隋炀帝时(604--18),康国国王屈术支又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615--28)的女儿,突、康的关系更好。东突在内外蒙古,只能游牧,必须南下抢劫隋唐。与东突相比,西突的武力值差很多。中亚的农业发达,又在丝绸之路上,商业也极为发达,有钱了自然惜命。就是在西突的宗主统治下,康居联邦或说昭武九姓达到经济繁荣的顶点。

前文说过,西汉的康居就实行联邦制,国王以下有5个翕侯,分别驻于苏薤、附墨、窳匿、罽城、奥鞬城。到了隋唐,随着中国人对西域的了解加深,给出了明确的五翕侯的位置,下面就大致说说汉5翕侯和昭武九姓的对应关系。

1. 苏薤(xiè),史国。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沙赫里伯兹(Shahrisabz),也叫渴石(Kesh),1336年瘸狼帖木儿诞生于此。

2. 附墨,何国。撒马尔罕西面,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3. 窳(yǔ)匿,石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4. 罽(jì),安国。乌兹别克斯坦西部,河中第二名城布哈拉。

5. 奥鞬(jiàn),火寻。花剌子模,谭其骧先生的地图将它画在阿姆河以东,笔者认为在河西。

昭武九姓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康国,正牌康居的嫡系传人,康居联邦或昭武九姓的老大哥,康国“名为强国,而西域诸国多归之。”在中亚是西突之外的第二强国。

第2层是汉5翕侯的继承者,史国、何国、石国、安国、火寻,他们实力比康国稍弱,距离较远,独立性较强。

第3层是其他3个小国,如米国、曹国,他们距离撒马尔罕很近,完全听命于康国,比如在玄宗朝,康国国王向玄宗申请,立自己的一个儿子为米国王,另一个做曹国王。

康居联邦各国对西突的态度各有不同,比如何国有个很有趣的习惯,“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菻等诸王,其君旦诣拜则退。”婆罗门是印度,拂菻是东罗马帝国,何国这么搞,说明他在5大强国之间骑墙,并非完全或只臣服于西突。又如石国(塔什干),在隋炀帝朝与西突发生冲突,国王被杀。

唐太宗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回来写下《大唐西域记》,他从东往西走,路过康国的时候,说这个国家及其君主很厉害:“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玄奘到康国大约在贞观3年,因为他出发在贞观元年,5年到印度。《旧唐书》记载,康国国王屈术支在隋炀帝时代娶了西突厥公主,“遂臣于西突厥”。屈术支挺长寿,到了唐朝,改为给唐朝朝贡。他最晚的朝贡记录在贞观11年(637)。《旧唐书》和《大唐西域记》对比一下就能断定,玄奘说的【其王豪勇,邻国承命】的国王,肯定是屈术支。《新唐书》说这个国王叫屈木支,与《旧唐书》的写法相差一个点,肯定是传抄过程中写错了,我以屈术支为准,两唐书经常有细微差别,不足为奇。

玄奘说康国有一个武士或骑士阶层,叫做【赭羯】,【赭(zhě)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战斗力相当强大。玄奘没说赭羯究竟是啥玩意,《新唐书 安国传》做了解释【勇健者为柘(zhè)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王国维认为赭羯就是柘羯。柘羯的战斗力强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将封常清招募了一批柘羯,与叛军作战,【禄山渡河……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杀贼数十百人】。

柘羯、赭羯也可能是意译,意为红胡子或红皮肤的羯族,相关考证文章不少,我只简单罗列史料如下:

1. 五胡乱华的时候,五胡中有个羯族,石勒就是羯族,羯族的长相很特殊,高鼻深目多须,后来汉人冉闵屠杀羯族,男女老幼屠杀殆尽,区分羯族的办法就是看谁鼻梁高胡须多,结果有些长的特殊的汉人也杯具了。《北史 康国传》说康国人“深目、高鼻、多髯”,与羯人的长相一致。

2. 《晋书 石勒载记》说石勒“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羌渠与康居的本音“康渠”很相似。

3. 唐玄宗的老师张说,在描写康国【泼胡乞寒】游戏的诗中说,康国人“紫髯胡”。【赭】意为红褐色,与紫色相似。

4. 石勒的石姓,可能来自昭武九姓中的石国,而石国也叫柘(zhè)支、柘折、赭时,石国境内还有个瞰(kàn)羯城,唐高宗在此地设置大宛都督府,封石国国王为大宛都督。

康国首先有钱;其次有战斗力;第三与其他小国组成联邦,抱团取暖,“邻国承命”;第四西突本身的战斗力不足,这些都让西突对康国十分忌惮。《隋书》没说康国臣服于西突,《旧唐书》的用词很有意思“娶西突厥叶护可汗女,遂臣于西突厥”,西突用公主换取康国的臣服,而不是靠武力硬上弓。综上所述,我认为康国对西突的臣服只是名义上的,西突对康国更多的采用怀柔,而不是强行压制,康国实际上维护了国家独立,和西突的地位基本平等。

康国富强的证据,还在于有能力干预突厥内政。628年西突内乱,流亡康国的一位西突王子回国即位,是为肆叶护可汗。4年后,肆叶护可汗在内讧中失败,投奔康居王屈术支寻求避难。按常理说,推翻肆叶护可汗的人,会追杀到康居,向屈术支要人,何况康国还是突厥的附庸,张嘴要求引渡,是宗主权威的体现,事实却是肆叶护可汗啥事没有,最后死在康国。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造反,起兵之初,李渊的买卖还不大,向东突求援,并称臣纳贡,十分谦卑。武德9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老爹退位,自己当皇帝,他刚上台,东突就南下了,一直推进到渭水河边,李世民硬着头皮到河边与东突谈判,典型的城下之盟。但是唐朝的国力增长很快,让其他国家和部族看到了摆脱两突厥控制的希望。

康居联邦并不甘于臣服于西突,一直希望有个强国牵制西突。随着隋朝的崩溃,屈术支又看上了唐朝。两唐书都说,武德10年,屈术支遣使献名马。这段记载有个大bug,武德没有10年,武德9年李渊下课,武德10年可能是贞观元年(627)的讹误。

贞观5年(631),屈术支更进一步,对大唐【请臣】。面对康国的【请臣】,小李说的冠冕堂皇,说我不喜欢虚名而拖累百姓。如果接受臣服,康国有难我必须出兵帮忙,万里行军去中亚,必然劳动百姓,那可不行,婉言拒绝了康国的称臣。然而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小李说的是谎话。贞观5年是个很敏感的年份,就在1年之前的630年,唐朝两员大将李靖、李绩一战击灭东突。北方两大强国,两突厥少了一个,大唐声望波及中亚,康国希望大唐牵制西突。唐朝刚刚结束对东突的战争,还没空搭理西突,以不能劳动百姓的名义,婉拒了康国。

转眼到了贞观9年(635),康国又来朝贡,这次唐太宗就笑纳了。因为大唐腾出手来,可以对付西突了,不再说劳动百姓的词了。由这些事情看得出,屈术支不仅善于经商、打仗,还很会察言观色,擅长外交,一再忽悠大唐对付西突,给自己火中取栗,当然屈术支为国家利益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638年,西突厥内乱再起,西部拥立乙毗咄陆可汗,与另一位可汗打内战。次年,后者败亡,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即位,咄陆、沙钵罗叶护继续内讧。沙钵罗叶护亲唐,【累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勉……赐以鼓纛】,承认他是合法的可汗,康居联邦的多数国家也承认他,【受其节度】。咄陆可汗则与大唐为敌,进攻大唐的伊州、天山县,被大唐名将郭孝恪打退。咄陆可汗狂妄凶狠,对唐朝使节元孝友说:“我闻唐天子才武,我今讨康居,尔视我与天子等否?”康居/康国此时听命于沙钵罗叶护可汗,也是沙钵罗叶护可汗最重要的属国,咄陆可汗前面说唐太宗【才武】,后面说要打康国,足见他对康国的重视。

641年(贞观15),咄陆可汗裹挟着唐使节元孝友,【攻康居,道米国,即袭破之,系虏其人,取赀口】。米国是昭武九姓之一,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小城,受康国控制很深,康国倒数第2位国王就册立一个儿子做米国王。【攻康居,道米国,即袭破之】中的【之】,可能指米国,也可能是康国,我倾向于米国,咄陆可汗攻破米国就撤了,没有攻打康国。屈术支最后一次朝贡唐朝在637年(贞观11),641年的康国国王极可能是屈术支的继承者,这才让咄陆可汗认为有机可乘,即便如此,他也没能攻破康国。咄陆可汗好日子并不长,在大唐的挑动下,西突的内讧有增无减,653年,咄陆可汗败亡,他没给大唐和大唐的代理人造成实质性伤害。

康国以其富裕和强兵,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不仅没受到损失,反而稳坐钓鱼台,用口头上的臣服,换取了最大好处。

通宝推:种植园土,五角星帽子,
家园 上图在哪儿?
家园 【原创】5 最后百年

649年,唐太宗去世,儿子唐高宗即位,继承了一把好牌,将大唐的强盛推到顶点。高宗重点打击西突,657年,派大将苏定方西征,一举擒获西突厥可汗,西突灭亡。

从此中亚名义上并入大唐版图。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只能控制新疆,对中亚鞭长莫及,只能实行羁縻,给当地的国王、可汗封官。最高职务是都督,康国国王受封为康居都督府都督,昭武九姓9个国王,只有康国、石国国王是都督。都督府下面是州、县,比如昭武九姓中的安国,被改编为安息州,国王做刺史,米国、何国也是州。唐朝的都督,有大、上、中、下4级,在大唐的官职体系中,4级都督分别是正二、从二、正三、从三品,宰相通常是正三品,我估么着,4级都督相当于天朝的4级将军:大、上、中、少将。康居都督是哪一级都督我不确定,我估么至少是中都督,正三品,与宰相同级。

即使在大唐的宗主统治下,康国依然是昭武九姓的魁首。康国国王乌勒向唐玄宗申请,【请封其子咄曷为曹王,默啜为米王,诏许】,曹、米都是昭武九姓,唐朝并不直接控制中亚,康国国王的请封,只是求得大唐的名义承认。说明康国与曹、米两国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乌勒死后,曹国王咄曷回国即位为康国王。

康国与大唐的朝贡十分密切,“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甿瓶、驼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胡旋女子就是胡旋舞女。《新唐书 五行志》说: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白居易《新乐府 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开元年间有2个著名的胡旋舞高人,一男一女,男的是安禄山,女的杨贵妃。看到胡旋舞在大唐很流行,康国国王很识时务的送来胡旋舞女,让中国人看看,正宗的胡旋舞还得属我康居。

650年代,就是唐高宗朝,阿拉伯人来到中亚,从此彻底改变了中亚。阿拉伯人的崛起,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伊斯兰、穆罕默德。穆圣是先知,真主的使者,632年去世,学名叫归真。穆圣的继任者是凡人,不是先知,头衔叫哈里发,意为继承者,继承穆圣。第2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大举扩张,经过3大战役打垮萨珊波斯,萨珊末代皇帝伊嗣侯一路向东逃窜。651年,伊嗣侯在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被杀,萨珊波斯亡国。

在传统上,阿姆河是中亚和大伊朗的天然分界线,按现在的世界政区区划,阿姆河以西的土库曼算中亚,但是在古典时代,阿姆河西面是大伊朗,东面叫河中或河外,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亚。

伊嗣侯虽然死了,他的后代却跑到了大唐求助,最后萨珊波斯的王室融入中国,消化的骨头渣子都不剩。但在当时的阿拉伯人看来,只要伊嗣侯的后人还在,阿拉伯人在伊朗的的统治就不稳固,必须斩尽杀绝萨珊王室。

654年,阿拉伯人第1次渡过阿姆河,来到河中。《册府元龟》记载:“永徽五年(654)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及米国(撒马尔罕附近),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俟(即伊嗣侯)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罗,遣使来告难,上(唐高宗)以路远,不能救之。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

米国在康国首都撒马尔罕附近,一个小小的城邦,是康国的附庸,13年前曾被西突厥咄陆可汗攻破。这次进攻显然是试探性的,打完就撤回河西。657年,唐高宗灭亡西突,中亚全部臣服于大唐,康国被改编为康居都督府,国王做了大唐的都督。

此后的几十年,阿拉伯人忙于清理阿姆河西岸各地,不急于渡河进入河中。唐朝对新疆控制比较严,安西都护府最重要的安西四镇,有3个在新疆,只有碎叶在吉尔吉斯。碎叶更西方的乌兹别克斯坦,只是名义上的管辖而已,大唐满足于称臣纳贡,康居联邦没有西突这个太上皇,大唐又太远,实际上独立了。

唐太宗晚期,吐蕃强势崛起,直接威胁河西走廊和长安,就对大唐的威胁来说,远远不是阿拉伯人、西突厥能比的。670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大非川开打,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失利后,河西走廊立即受到吐蕃的致命威胁,大唐与新疆、中亚联系随时可能被吐蕃切断,大唐只能战略收缩,撤销安西四镇,新疆都不要了,更西方的中亚更加管不了。

之后的几十年间,大唐和吐蕃在新疆反复拉锯,加上大唐朝政紊乱,唐、周变换,对边疆的控制力大幅度削弱,这就给了阿拉伯人入主中亚的机会。704年,阿拉伯人屈底波来到中亚,着手征服中亚,712年左右,屈底波攻占了撒马尔罕。具体怎么攻占的,中国史书完全没有记载,阿拉伯人的史书有点记载,却语焉不详。

阿拉伯人说,中亚的居民是粟特人,中亚最强大的君主是粟特王乌勒伽;《旧唐书》说,康国倒数第二任国王叫乌勒,《新唐书》说他叫乌勒伽。这个乌勒可能就是阿拉伯人说的粟特王,大致能对上号。对不上的地方依然有,按阿拉伯人说法,712年之后,撒马尔罕一直在阿拉伯人手中,中国的两唐书却说乌勒一直是康国国王,似乎撒马尔罕还在他手中。如果非要将中、阿史书的说法融合,那只能说乌勒伽丢了首都撒马尔罕,在城外某地居住。

710年,唐玄宗发动兵变,杀死姑妈太平公主,彻底掌握了实权,大唐焕发了第二春。唐玄宗在解除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威胁之前,支持费尔干纳的西突厥余脉突骑施汗国,作大唐的代理人,与阿拉伯人作战。此后的20年,是突骑施、粟特王乌勒组团与阿拉伯人作战的20年。

731年,突骑施汗国与康王乌勒的联军,在撒马尔罕城外大破阿军,但是突骑施人的攻坚能力不足,没能拿下撒马尔罕。随着阿拉伯人势力衰退,突骑施对大唐的利用价值也就不大了。突骑施又勾结吐蕃,大唐转而与阿拉伯人合作,从东西两侧夹击突骑施。《册府元龟》记载,733年阿拉伯使者摩思览达干来朝于唐,跟大唐套近乎。

734年,唐、突骑施正式开战,735年,大唐和阿拉伯人正式建立反突骑施和乌勒伽的同盟。在西线,737年,阿军大破突骑施可汗苏禄。738年,《旧唐书 突厥传》说:突骑施可汗的大将【勒兵夜攻苏禄,杀之】。《旧唐书 玄宗本纪》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北庭都护盖嘉运以轻骑袭破突骑施于碎叶城,杀苏禄,威震西陲。】

突骑施汗国就此事实灭亡,乌勒孤掌难鸣,反阿斗争也搞不下去了。乌勒对大唐称臣,进贡。751年,大唐输掉著名的怛罗斯战役,永远退出了中亚。康国等中亚各国对大唐还有幻想,继续对大唐朝贡,最后一进贡在754年。再过1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中亚驻军调到内地平叛,彻底失去了对中亚的影响。康国何时彻底灭亡无法确定,我只能把康国最后一次进贡的754年作为亡国之年。

从公元前129年张骞通西域,到康国灭亡,康居/康国的国祚持续了900年。

康居人后代中的名人,最早的是南朝的康绚,他的事迹见于《梁书》,梁武帝萧衍手下的大臣。名气最大的是安禄山。《旧唐书 安禄山传》说安禄山是杂种胡,没有姓,冒姓安,同时代的邵说在《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中说:“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远自北黄,来投中夏。思顺亡父波主,哀其孤贱,收在门阑;比至成立,假之姓氏。”大意是安禄山的祖先来自远方的康国,来到中国定居,安禄山早年认识了安思顺,冒姓安。

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国还有一种文化遗产,意译叫【泼胡乞寒】,音译叫【苏莫遮】、【苏幕遮】,《旧唐书 康国传》说【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泼胡乞寒在南北朝传入中国,盛行一时。从进入中国那天起,就遭到一些儒生的反感,有个要求禁止泼胡乞寒的人说了反感的道理:“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从这段话能看出泼胡乞寒和泼水节的本质区别,泼水节穿衣服,泼胡乞寒不穿,【裸体跳足】,类似裸奔。另外泼水节在云南,亚热带气候,中亚属于温带气候,农历11月非常冷,体质差点没法玩,因此泼胡乞寒又有些像冬泳。

皇帝们也喜欢玩,当然皇帝只能看,不能参与。以荒唐著称的唐中宗,于705年亲自光临,观看裸奔:“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后尊号曰顺天。……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11月己丑是西历啥日子我没查,按现在的农历、西历的常规,西历比农历晚1.5月,比如农历春节—农历新年,通常是西历的2月15日左右,十一月己丑,肯定距离圣诞节不远,可以认为是圣诞节大狂欢。

唐玄宗的老师张说,写过几首关于泼胡乞寒的诗: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摩遮就是苏莫遮、苏幕遮,后来成了一种词牌。

全文完

通宝推:Javacai,玉垒关2,花大熊,煮酒正熟,kiyohide,种植园土,李根,五角星帽子,河蟹,桥上,晨池,
家园 冉闵后,羯胡还残存一支,直到南朝梁末。

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 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确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于是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花了很大代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

家园 看这张吧

http://www.worldhistorymaps.info/images/East-Hem_100bc.jpg

这个网站有很多历史地图,缺点是图上 没有城市。

家园 这个好像结论反了吧?

嚈哒有个极其罕见的习惯,一妻多夫,可能与老打仗,男人死的多有关。“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女人头上戴着多角帽,几个老公就几个角。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解释,一个女人多个老公,不妨碍一个男人多娶几个,那就是多夫多妻制度了。《洛阳伽蓝记》也说:“嚈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与(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

如果打仗男人死的多,一般会形成一夫多妻制度,而不是相反,盖男少女多之故也。

一妻多夫的习俗在藏地仍有留存。某些母系氏族尚存的民族虽然没有婚姻概念,但在外人看来也是一妻多夫。而北胡诸族则素有子收亡父妾,弟收亡兄妻妾的习俗。在不知就里的外人看来也会表现为一妻多夫。

家园 你说的对,我理解错误
家园 我来思路广一次

如果赭是说红胡子,赭羯有没有可能是东欧日耳曼人雇佣兵后裔呢?游牧民族西迁,东欧部落也有可能东进吧?

纯属胡思乱想

家园 很喜欢王子这个系列

我一直纳闷康居或者叫粟特人吧

后来都去哪了?

阿拉伯人虽然宗教上同化了他们

但不至于灭族

今天中亚的那些民族,如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是否和粟特人有传承

家园 小国近千年不堕,自有其保身之道啊

中亚这些多姿多彩五色斑斓的国家,都沦落成穆斯林,真是一大悲剧

家园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有吹毛求疵之嫌,抱歉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所谓的雅利安征服只是传说,甚至是胡说而已

不能简单地定义康居人以及中亚人为雅利安人的后代。所谓雅利安人种的定义,和过去所谓蒙古人种、马来人种等的定义一样是基于不成熟的外貌分析、语言分析、和风俗文化的分析,但因为能服务于过去西方种族主义的征服需要而被反复宣传。

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所谓的单一和纯正的雅利安人种所形成的民族很少很少,可能就北欧三国算是,因为在大陆的边缘地带,所以成分教纯。第二批走出非州的人类是中东、欧洲和亚洲多数民族的共同祖先,称为"暗白人",是犹太民族、阿拉伯民族、地中海很多民族的直系祖先。但以后"暗白人"中分头进化出了"浅白人"和"新东亚(黄种)人",就是北欧白人和中国人的直系祖先。而这是两万年以前的事情,后来除了欧亚大陆边角的地区,如北欧和中国,其他欧亚大陆腹地的各民族都是各个人种的混血后代,因为基因组合的不同,象鸡尾酒一样呈现出不同体貌特征。

比如纯正暗白人种的特征是深眼、高鼻、乌黑或棕黑色眼睛和头发,卷曲的头发与胡子、体毛教多。

而纯正浅白人种的特征是金发碧眼,半深眼窝,半高鼻子,直发,体毛比较多,但因为是金毛所以不太显眼。

而纯正新东亚黄种人的特征是浅眼窝,蒜头鼻,直发,体毛少,棕黑眼睛和棕黑头发(看中东人就知道什么叫黑眼睛黑头发了)。

原来西方种族主义者定义的所谓纯正雅利安人种应该是指浅白人种,其基本特征应该是金发碧眼才对,但中亚人多数仅仅是深眼、高鼻和卷曲的胡子而已,顶多是有些人是绿眼红发,这是典型的混血种族。而从最近在新疆和中亚的考古挖掘加分子生物学分析的结果看,也证明那些人种都是中华人(新东亚黄种人)和浅白人的混血民族,可能也外加二者的共同祖先-暗白人的基因混合,甚至还混有更早的棕种人的基因。历史上在新疆和中亚,中华人和浅白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其后代就是现在的新疆各民族,所以绝不能认为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没有血统关系,当然也谈不上是'中华文明西来说'对,还是'西方文明东来说'对,过去二者在那里一直是共存共容的关系。但因为是混血,所以他们相貌体征是既不同于中华民族,也不同于欧洲民族。

金发碧眼是隐形基因,一旦混血,与新东亚黄种人和暗白人的黑发黑眼的人结合,就要么彻底成为黑发黑眼,要么成为红发绿眼,这就是康居、月氏和其他中亚与新疆民族的外貌特征的来源。而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则变化很快,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鉴定人种的基本依据,否则新加坡人就得算英国人了。说白了,中亚与新疆各民族有很大程度的中华基因成分和北欧/西欧人(现代意义)的基因成分,外加一点棕种人和中东人的基因成分,因为基因的混合,你会发现在中亚和新疆很多家庭里出来的同家族的兄弟姐妹都会呈现很不同的相貌差异,类似于拉丁美洲同一家庭里的兄弟姐妹的相貌差异,都变化很大。而不太强势的特征基因往往被强势的特征基因掩盖,所以深眼、高鼻和卷曲的胡子成为这些黄白混血的人群为数不多的共同特征。列位网友要是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和西方人结婚了,其后代子孙就往往和新疆人很象,直到再下一代看是和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结婚了,如果是和中国人结合,就会回归为中国人的大部分相貌(如李小龙、谢辉),否则就彻底被同化为西方人相貌了,如(李维斯)。

而这些中亚与新疆的众多民族因为在地理上处于东西帝国的中间地带,象中欧一样,几千年来被从几个方向来的强大帝国反复碾压,多次蹂躏,形不成统一的国家,就更加剧了自身所受的欺凌,最后迫使他们寻求共同的团结纽带,以利生存,这就是这些民族最后都归于伊斯兰教的原因。

所谓的历史上的雅利安人种其实只是个传说而已,类似于'阿Q祖先也姓赵','韩国当年也是超强帝国',等等,都是所谓的'当年也阔过'的心理安慰而已。真实的中亚从古到今居住的都是些可怜的,黄白混血的弱小部族,你方唱罢我登场, 轮流坐庄过家家,谁坐庄了就打个高贵者(雅利安)的旗号,可东边、西边和北边的哪个帝国一发威就不是让匈奴砍了脑袋做酒壶,就是臣俯于汉家,要么就是没命狂奔,最后跑去了欧洲。最近一次这些民族又都被北边的俄国所征服,这才刚刚独立。

所以,所谓的雅利安征服只是传说,甚至是胡说而已,纯正浅白人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从北欧出发,一支成为斯拉夫民族,作为野蛮人,先给东方民族做奴隶,后来独立成为俄国和其他东欧斯拉夫各国,另一大群成为日耳曼各族,作为野蛮人,先给罗马人做奴隶,后来把罗马帝国给搞跨了,来了个五胡乱罗马(初期的罗马人多数是暗白人种),但不能说是日耳曼白人征服了罗马,因为那些北欧日耳曼太原始,连象样的政权都没有,就是一群一群的土蛮部落,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后来靠基督教才改头换面, 慢慢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搞了几个小土邦国家,可还是被东方来的奥斯曼帝国压制于西欧一角,直到侥幸发现了新大陆和侥幸爆发了工业革命,才算仰眉吐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