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798艺术中心 -- 大西洋14
在京城,798已经火了十来年了。印象中,本世纪初,一些艺术家们纷纷在此地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展艺术创作,很是前卫,令人耳目一新,渐成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虽然798火了这么长时间,我却是一直没去过。前几年一位海外华人朋友在那里开了一个画廊,邀请出席开幕式,也因故没去成。
虽然没有去过,对该地区却也不陌生,知道那里原来是几家大的国营电子工业工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前苏联帮助援建的。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中学一位同学就在该厂工作,家就住在厂区附近酒仙桥。当年在城里和平门上学,酒仙桥属郊区,以当年的眼光看,就很远了。当年去酒仙桥只有两路无轨电车,东-酒和北-酒。东-酒是东直门至酒仙桥,北-酒是北京站至酒仙桥。
说到这里,又记起当年一事,“长途跋涉”赴酒仙桥会友不遇,悻悻而归。当年我家住丰台,西南郊,酒仙桥地处东北,整个一个大调角。当年的交通情况自然无法与现在相比,地铁一号线尚未开通,公交线路不足百条,穿城而过,换乘数次,所以称“长途跋涉”。
早上八点出发,乘40路公交车到广安门,换乘109无轨电车到西单,再换乘长安街1路公交到北京站,最后是北-酒无轨电车。当年的车虽然没有现在的多,但路面不好,晃晃悠悠走了三四十分钟才到目的地。下了车又是一脸茫然,工厂宿舍区是苏式建筑,四五层小楼,表面都差不多。好在有地址,各楼是按“街坊”排序,印象中朋友家是七街坊。
悲催的是,好不容易朋友住的楼,几层记不得了,敲了半天门却是无人应答(后来才得知,那个点儿他正好出去办事了)。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就算在附近也是无法联系,几近中午,肚子也叫唤了,只好在酒仙桥商场边上的一个小吃店,吃了一份烩饼,悻悻而返。
又扯远了,岁数大了,说点儿什么事总是喜欢唠叨些以前的经历。有人说,人老了,眼前的事总是记不住,几十年前的事却总是历历在目,看来是真的。
现在的798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06、707、718、751、797、798等几个电子工业厂,属原电子工业部。当年在我们的眼中也是挺神秘的,用数字替代厂名,按照当年的思维,当然是涉秘单位,能在里面上班,用现在的话说,很牛了。
这个厂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项目,由苏联、东德帮助援建。其历史颇具中国特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十年代建厂到1964年,六厂联合对外称“718联合厂”(注册应是“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1964年六厂开始独立经营到2001年。当年,除751厂外的五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合并(由后者控股)又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
“718联合厂”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建设、国防建设、通信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厂区的很多厂房、设备逐渐被淘汰,变为废墟。
此时,一些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所谓的慧眼识珠吧,这种慧眼可能是艺术家们独有的,一般人比不了。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将废弃的厂房变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也算是废物利用,变腐朽为神奇了。
1.当年的751厂标
2.高大明亮的车间
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东德人设计建筑,据说是典型的包豪斯风格。
3.由厂房车间改造而成的停车楼
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包豪斯风格,还是据说,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见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
4.车间巨大的风扇
5.消防栓
当年的遗物随处可见,字还是繁体的。
6.历史的见证
现代的年青人都不看“毛选”了,手机替代了“红宝书”。
7.“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这位洋兄可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左派学生。
8.?
这是不是所谓的“现代抽象派”?材料应该是老旧的。
9.当代“门神”?
9.引吭高歌
10.像模像样
11.山寨版“维纳斯”?
12.?,据说挂在那里已经十年了
13.“八不像”
14.公益广告
让人想起了京城的阴霾天气,说实话,我也不想吸入。
这次去798是为了看一个巴西摄影家的摄影展,这是为庆祝中巴建交40周年举行的巴西文化月活动之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影展的最后一天,抑或艺术家们的作息时间与众不同,到了11点,展厅尚未开门,只看到了门外的两幅放大的照片,顺手拍下。
15.男人
16.少女
有人说现在来北京要看三个地方,一个长城、一个故宫,再一个就是798,我看有点言过其实。在我看来(当然是凡夫俗子),在外国人的眼里可能有一些所谓的“看点”,在国人眼中,798不过是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而已。
798,去过几次,除了所谓当代艺术的集中,没看出其他什么来~~
当然我也是凡夫俗子~
就一个装逼的地方。
包括所谓的现代艺术,尤其是798那里的所谓现代艺术品。
用我妈的话,那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人在胡搞。
有个朋友的两字评论非常到位:媚外
说白了还是媚钱
798已经成旅游景点了,再也不是什么艺术家聚集区了,完全的商业化,彻底失去了艺术的属性。
但是798和苏荷区完全不同。纽约苏荷区是工厂区,随着美国工业外迁而萧条空旷,艺术家为了追求廉价的房租和空间聚集在这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北京的宋庄有点像。
而798呢,周围全部是稠密的居民区。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完全是因为纽约有艺术家住在厂房里面,他们就也要找个厂房住,这样才显得有艺术家样子,可谓东施效颦。
更加可恨的是,798区域本身都是国营大厂,厂子逐步停产之后有大批的下岗工人需要补助,再就业和改善居住条件。酒仙桥社区大片的苏联式宿舍,老工人一大家子人挤在一起,有点像8,90年代的上海。798这些厂子政府原来的计划是将大片厂房拆除将土地卖掉,换了钱就可以盖廉租房或者补偿给下岗工人。结果呢?这些艺术家们上串下跳,上书上访,非要政府保留这块“艺术天地”。几千平的厂房,挑高几十米,就住几个人,大隔断大空间才能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连带着早就不用的各种锈迹斑斑的蒸汽管道,动力设备,占着大片的地方也要给他们保留着,否则就不像纽约,不像苏荷区,无法激发他们艺术的想象。至于成千上万下岗工人的需要,他们才不关心呢。
这些所谓的艺术家们,心里只有怎么创作光怪陆离的作品取悦洋人,哪有一点济世的情怀。
酒仙桥社区,连片的贫民窟似的住宅之所以存在,除了被外界突然强加的“艺术区”帽子,导致土地改造困难以外;社区居民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社区从5,60年代形成,历史极为复杂。很多产权人早已发财致富搬离了这里。结果拆迁改造的时候,形成了一部分有房的人不着急,漫天要价,不同意坚决不搬待价而沽;而大部分人嗷嗷待哺却束手无策的结果。
所以798连带酒仙桥电子城社区,看起来是欣欣向荣的文化社区,实际上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私,摆脱了贫困的工人阶级也自私的名利场。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3;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3
争名逐利世人皆然,没什么可说的
但用这么恶心下作的手段,就让人看不起了,顺带鄙视其智商
我对现在的所谓公知艺术家之流恶其为人哀其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