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GDP的一些感言 -- 梅轩济
GDP的产生过程,简单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原材料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商品。这本来应当是一个过程,但在一个商业发达分工细致的社会形态之下,由于“低端生产”与“高端服务”两个过程存在巨大差别,一件初级产品出厂伊始,直至最终作为商品,到达终端用户手中时,早已经面目全非了。比如,《满汉全席》剧情描写,竟可以将极其普通的“豆腐”,经过高级厨师的精工细作,最后做成“猴脑”的品相!从产品到商品,所经历的中间环节不同,包含的服务程度迥异,直接导致商品价格天差地别。
陈经先生讲,发达国家的GDP,绝大部分是由“互动环节”产生的,他算是把西方(尤指美国)GDP的实质揭示清楚了!发达国家的GDP,是建立在不可控制、无限庞大的“中间环节”无比繁荣之上的,因为从原材料到终端商品,每一个中间环节都向政府缴过税,既然缴税那就合法,就必须得到保护,于是,无论中间环节多么庞杂,政府再头疼也无计可施不能干预。
但是,中间环节的存在,对于GDP的增加,具有“指数级效应”!你想啊,同样一件产品或者商品,从生产厂家到终端用户,假设100元的利润,由于每一个中间环节,从进货到出货,都必须保证实现最基本的利润率,假设这个利润率为10%,由于整个产品流通环节的总利润是100元,那这个中间环节的数量,最多也就10个左右,不能再多了。要想再增加更多的中间环节,就必须提高这类商品从产品(或者原材料)到商品,整体的利润额,比如提高到200元总利润,就可以在整个流通环节,再多容纳10个中间商,达到20个。但从100元到200元的利润总额,10个中间商到20个,商业经营者数量倍增,社会总体的GDP也就倍增了。
再比如T+0这种证券交易模式,同一笔资金每天操作十次,其中九次都是相当于证券机构对于股票投资者的“信用放款”,GDP却被放大了10倍,虚增了9倍。
但这些都是经济泡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格水分,因此,发达国家的GDP就其泡沫程度而言,远远大于中国的GDP。正是由于这个“互动环节”过于多,咱中国人说“中间环节”过多,致使经济泡沫严重,才导致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中国能够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全在于中国GDP实实在在,经济泡沫得到了严格控制。
其实,中国人对于这其中所蕴藏的经济规律,从来就懂深谙其道。商品从原料产地到终端用户,这其中的“中间环节”,一直以来是被国家严格控制的,一旦“超标”即被指责为“投机倒把”受到打击,但政府对于各种各样的“绿色通道”、“直通车”的建设,始终不遗余力。国际上可以笑话中国没有繁荣发达的商业社会,但不能说中国政府不会搞经济。
陈经先生讲的非常正确,发达国家的GDP总量,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互动环节”,诚如斯言,互动环节多,导致终端产品价格就会高企(马克思说价格决定于劳动时间投入的多少)。并且,商品价格更多地决定于中间环节的多与少,因为每增加一个中间环节,都必须保证有利可图,商品价格必须使每一个“互动环节参与者”有利润可赚,而且不会出现利润被摊薄的情况。所以他们这幢GDP大厦的最终建成,虽然表面数字非常光鲜,其实质却是中间环节对于商品价格的不断推高,都是虚头巴脑的经济泡沫!这番道理中国人也懂,不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嘛,简单!但我们为了提高中国GDP增速,却肯定不会走美国的老路。
请搜索河里老广的大作闲谈GDP
这个名号,是外国人给我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商品供应国”,“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处在世界经济链条的低端水平”,对于这些论断,我们很多人非常地愤懑不平,但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廉价商品”说明什么?说明在外国人看来,这件商品的价值,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巨大的价值提升空间等待发掘,在这件商品上面,还能够附加或者“搭售”更多的产品服务,才可以最终成为高端商品。比如“贴牌”加工业,一艘外国商船不远不近地停泊在海关外,其实隐藏着一条贴牌生产线,单等廉价的低端中国产品出口到这艘船上,立即展开贴牌生产,这个过程完成后,随即以翻了几倍的价格重新入关,卖到中国市场。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是“过度包装”,是被极其厌恶的。我们不是有句老话:货卖一张皮?那到底你是青睐这件商品的包装,还是那个被层层包装裹挟的严严实实,实质却是俩个简单至极的字:“挠挠”(请参考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段子)?但中国还有句成语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是极其形象地描述了一块风干福橘皮的实质?!
一件商品包含了无以胜计的产品服务之后,才能称之为商品,最终来到消费者手上。商品的价格所包含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产品服务,其真正价值却被压缩到极低的位置。发达国家的GDP不就是这么个产生过程吗?不就是这么个来由吗?中国人从来中庸,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的概念。这些在我们看来严重逾度的产品服务,却被现代商业繁荣已极的发达国家乐此不疲,视为商业社会的强大支柱,直到经济危机爆发,才明白这种“过度服务”就是经济泡沫,悔之晚矣!
放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当然无比正确。但在市场经济下,基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了。
这也恰恰证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多么的水火不容,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是南辕北辙。
所以对当前的混合经济真的不看好
比如衣服上绣几个花,把衣服裁剪出几个破洞,通过设计师赋予某些审美价值,也能卖出大价钱。
市场经济对于调节易感人群的高层次欲望和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作的更有效率点。
但本质一样的。
我常去老美这里的estate sale,发现比如名画雕像这些名家所做价值不降,有些还升值了。 如果红木家具瓷器之类实用类,价格一半打折。但是如果是啥电影音乐碟片, 名牌衣服鞋帽,统统1块2块都没有人要。
简单说下,市场经济很简单,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最终用户肯掏钱买才是真正实现了价值,才能算商品。马克思曾经总结过,从产品到商品这个最后一公里是惊险的一越。鲤鱼跳龙门啊。
而计划经济之间把这个忽略掉了,产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用户统统计划分配。这个惊险一越完全不存在了。
正是这个在根本点上的差异导致了后面的不同。
市场经济要把东西卖出去,前面需要创意,需要研发,后面需要广告,需要营销。最有名的微笑曲线说的就是这个,而这两部分对商品的惊险一越恰恰最重要,所以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当然要把这两部算进去。
而计划经济统统按照计划分配,这部分几乎不存在,当然在计划经济核算体系中这当然不需要统计。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简单的状况。其他复杂的可以类推。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不是没有计划,尤其在垄断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不能互相倾轧恶性竞争,而都要相互协作,服从服务于企业的整体规划。但这仅仅是小团体内部的计划行为,在企业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各企业只能服从于丛林法则,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生优汰劣。但这是一种整体无序的经济状态,是不成熟的。为什么西方国家那些大型垄断集团,一再追求市场垄断地位?不就是为了将竞争对手纳入自己的“计划”之下,以便展开协作?但同时,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天然无序,充分自由,一旦这个集团的垄断态势达到一定程度,即被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依法摧毁。
继续我前面的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在产品和商品之间有根本的分歧。由这个根本性的认识不同,引申出“劳动价值”理论在两个体系内的根本不同的看法。
正如前面所说,计划经济只有产品的概念,那么理所当然,价值当然由劳动所创造。而且这个劳动的范围是非常狭隘的,不包括创意,研发,市场调研,也不包括广告,推广,渠道,营销,售后服务。基本上大致就是涵盖体力劳动的范围。
而市场经济关心的是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所谓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顾客。这个过程中,前面的创意,调研,研发,后面的推广,服务之间关系到消费者是否愿意掏口袋,是决定企业存亡的重要环节。所以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对于计划经济的“劳动创造价值”论非常陌生甚至完全不能理解。
简单总结:就是市场经济所有的一切围绕着惊险一跃而活动,所以说是商品,是企业。而计划经济完全没有这个一跃,所以只有产品,和工厂。
双方在根本上的差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有个比喻,计划经济好像是植物界,是无性繁殖,而市场经济上动物界,是油性繁殖。
所以用对方的概念来解释彼此的环境,不仅毫无必要,而且简直鸡对鸭讲,只能徒增困扰。
由前面的“劳动价值”论再来谈谈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的本质。
正如前面所说,计划经济下,只有价值的概念,没有利润的概念。相反,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利润的概念,而没有“劳动价值”的概念。
那么,利润到底是什么?是所谓资本家的黑心肠还是贪婪吗?
简单的说,市场经济下的利润,就是对风险的补偿。
正如我前面所说,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顾客,从而完成产品到商品的转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出合适的产品方向,调研,研发,生产,到找出合适的顾客,投其所好,广告,推销,再到提供售后服务,缺陷召回。每一个过程都是巨大的风险,无数次的错误,失败。所有这些错误,失败,对企业家来说,都是风险,巨大的风险。那么,企业家甘愿冒如此的风险,唯一的理由就是利润。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句经典名言。
所以,结论很简单,利润是对风险的补偿,风险越高,利润越大。风险为零,利润同样为零。
推论:垄断的风险为零,却可以获取巨大利润。从根本上违背了上面的结论,所以为市场经济所不容,所以市场经济国家要反垄断。而计划经济完全不存在惊险一月,当然也不存在风险。所以垄断就成了计划经济的特征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风险如此巨大,能否充分弥补?
答案的不能。那么怎么办?
基本的常识是,风险不能弥补的话,可以分散,这就是金融,保险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保险,还是期货,本质上都是风险的分散,分散到大家都可以承受。所以,越是市场经济发达成熟的市场,金融,保险也越发达,
而计划经济完全是零风险的社会,所以几乎不存在金融,保险,更不用说期货了。这也是当年只有人民银行和人民保险甚至没有的理论背景。
看了陈经先生的帖子,原本想写一些不同意见的帖子,没想到那么多人献花宝推。陈经的观点与罗化生的观点类似,都是鼓吹投资,但罗化生的帖子并没有得多少花,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俺的理解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陈罗二人在河里的名声地位决定的,二是陈经先生用的是现象分析法,而罗化生是用比较分析法。
现象派的威力的确太大了,理论体系的分析,实例的比较分析,都不如现象分析,更直观,更有煽动力。
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现象派,在河里很盛行,当然,在全社会都很盛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真是恰如其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根本是客观意志,唯意志论的根本是主观意志,现象派的基础是表象,其性质都是相似的,都是用简单直观的表象和意志,来认识世界。
gdp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比较标准,主要有存量和变量两大部分,而变量又可分为换量和增量。
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保有量,增长量,替换量,就能很好地说明gdp的构成。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大约是2.5亿辆,年销售量大约是1500万辆,增长量基本为零,1500万辆基本为替换量。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大约是1.2辆左右,年销售量大约在2000万辆左右,替换量应该不足500万辆,也就是年增长量在1500万辆以上。
即使不考虑中国和美国的进出口问题,只是根据存量,换量,增量来分析,也是中国经济的水分多,而美国的水分少,因为,存量都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换量的成本也很低,而且比增量更稳定。
竟然将维持存量的经济活动,视为“中间环节”,“互动环节”,而只强调变量,怎是太表象化了。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大,主要是因为存量很大造成的,而缺少积累形成的存量,而大谈发展第三产业,要么是空中楼阁,要么是印度那种人身依附的怪胎经济。
存量决定财富,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变量决定发展,是经济活动的手段,鼓吹大投资的现象派经济学,完全本末倒置。
因为,无效率的大投资,大多时候并不会创造财富,而只是在转移财富,造成社会两极分为,又进一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财富创造,与财富转移,是经济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如果是财富创造,大于财富转移,就是有效率的,倘若财富转移,大于财富创造,就是无效率的。
中国现在的投资,大部分已经是财富转移,大于财富创造,现在还鼓吹大投资,说是别有用心,在这个小众论坛里,只怕未必,主要应该是陷入了表象的迷幻里。
存量,变量,财富创造,财富转移,这是衡量经济活动的基本标准,现在中国的唯gdp论,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财富创造,而是权富们为了财富转移。
做大存量,财富创造,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而为了发展而发展,只不过是财富转移的障眼法。
家门口的一条沥青路,没几年就破败不堪了,后来,变成了水泥路,还以为能用上十几年,没想到只一个冬天,上面的就完全开裂了,春风一吹,就是一阵水泥灰。
离家不远的一条宽阔马路,车辆并不多,路况也较好,去年不知为啥,竟然重修,路两边的红色水泥砖人行道,几乎没人走,也都换上了人造石头的。
修了几个公园,多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俺母亲都知道,不乱修乱建,怎么方便贪腐呀,总不能直接将公款搬回家吧。
大投资,呵呵,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企业的利润,应该是投资的主要来源,但中国的投资主体,并不主要是企业,而是政府,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的?
税费,卖地,借贷,是政府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前两者主要来自中下阶层,借贷主要要将来偿还,无论任何国家,政府投资都是效率低下,贪腐严重的。
政府投资,最大的好处是时间成本低,即使路修了,质量太差,又要重修,也比难以修建要好,因为,资源的浪费,总比生命的浪费要好。
政府投资,导致的财富转移,在中国还有另一个好处,就如给公务员加薪,借钱给美国消费,增加了国内的消费能力,因为,毛泽东时代,造成的人人差不多,生产可以外资,民资,国资一起上,但消费的提高,却是源自积累,因此,财富转移尽管十分不公平,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到了今天,权富阶层大量买奢侈品,豪华轿车,购置更多的房产,已经难以促进消费,甚至抬高了房价,租金,反而严重抑制了正常消费,因此,原本不公平的财富转移,必须减少,那么造成财富转移的主要渠道,土地财政和大投资,就必须减少,必须规范。
因为政府掌控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基础建设投资的时间成本低,因此,腐败成本就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财富转移的有利方面,已经消失,再继续财富转移,只能将中国推向深渊,社会的阶层分裂,区域分化,不但是严重的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为了就业指标的提高,政府只能不断增加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因为与工农业的巨大投入,和成效微弱相比,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于吸纳就业立竿见影。这一切导致整个社会服务业异常发达,对于虚增GDP“成效卓著”。但这犹如癌细胞的发展增殖,病灶一旦种下,短期内即可将健康肌体吞没。
视角不同,您所谓“存量GDP”的考察和研判,得出的结论即不同。
毛泽东时代,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据说产生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数百万亿!您说这是存量GDP吗?1840年之前,中国财富世界第一,您认为当时中国的存量GDP是否世界第一呢?
可见,只有那些可以作为资本来源的GDP,才可作为能够产生增量GDP的生产要素,才被资本家青睐,成为“有效GDP”。那么,如何判断GDP有效与否?还是一个视角问题呀,咱们随后再论。
在我的观念里,正由于改开前三十年的GDP积累,实质是“存量GDP”,才为改开后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资本家的视角看来,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投资是“财富转移”吗?绝不是的!因为中国当代领导人,都是毛主席的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意义上的大投资,难道不是当年“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升级版?但在资本的视角里,如您所言,就不是积累“存量GDP”了!但无论如何,大投资对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成效卓著,全世界都这么看!不仅现在如此,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会这么看,不容否定。
所以,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啊!
中间环节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我们必须必须坚持一个“度”的概念,既不能过多过滥,更不能流于疏漏,片面夸大和抑制这些服务环节对于GDP的作用,都是不妥当的。
那就必须坚持我们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计划和市场都不可或缺,但两者都必须“持中守度”。
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很赞同你的看法,计划经济天生就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容,反之而言,市场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