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的喀什, 我的南疆 -- 故乡在喀什
从新疆到土耳其,存在着一条突厥语族带。基本语言是相同的。在没有任何提前准备的情况下,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语族带南缘是喀什地区的塔什库而干,阿富汗和伊朗。
过去近百年,别迭克里北面的广袤大地历经沧桑。尤其是1992年苏联倒下,惊天动地。
苏联解体,原因众说纷纭,从经济上讲,与中国的"金元券"崩溃有些相似: 都是金融陷入危机,背后均有美国推手,执政党丢了政权。
前苏联,或独联体的经济非常封闭。苏联解体后,运行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垮了,货币体系、信用体系也垮了。包括粮食在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靠"倒爷"多环节倒腾。中国商品一来,立刻如水泻地,四散横流,以千奇百怪的渠道和方式,最后进入千家万户。这种贸易更像河流的形成,在障碍和需求间寻求缝隙。政治边界,文化差异,货币兑换,甚至关卡壁垒都是一次次成本叠加。
但只要成本小于价格,销售就可成立。这是在新疆周边的各斯坦,包括俄罗斯,经济运行的非常显著的特点。
回想1940年代,以上海为龙头的旧中国,你会发现独联体现在的经济处境似曾相识。
俄国和哈萨克斯坦,何以要经吉尔吉斯从中国进口商品?
卢布体系的崩溃,使独联体至今未形成完整的经济运作体系。俄罗斯希望重建苏联系统。但因其不谙市场经济规律,逆流而动,使独联体成员苦不堪言。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在独联体贸易中却不起作用。因为有需求的地方,很可能没钱(美元) 没钱的地方,可能有资源; 有资源的地方没有交易手段[1]; 有交易手段的地方又没政策支持。
和戈尔巴乔夫改革(Perestroika)一样,中国当年的金元券改革,也是拿货币体系里最核心的根基——黄金动刀。
观察苏联经济,油粮价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戈氏上台前,1981年油价到了最高点。他上台后的1986年,油价只有1981年的三分之一。粮价则因美对苏(入侵阿富汗)粮食禁运一飞冲天。阿根廷1年内因此多赚了25%利润。
一方面收入锐减,另一方面支出剧增,卖黄金遂成苏联唯一选择。而金价则从1980年的850美元每盎司一直暴跌,走低。戈氏上台前后的1985年,落到最低点: 284.25美元每盎司。苏联被绞杀了。
与中国的国内贸易相比,今天独联体的贸易至少多了三个环节:资源到货币的转换,多重货币间的转换,批发地至需求地之间的运输。三个环节走完,成本高得惊人不说,那可是在两国,或多国间几经折腾了。这也就是绞杀的后遗症。
各斯坦干嘛不一起解决贸易的问题?
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谈贸易,就要有支付手段,斯坦各国,只有出口油气的才有美元。
有美元的,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相邻。即使哈萨克斯坦,也无法用其继承的苏联硬件,满足它偏远地区的需求。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是唯一现实的贸易方式。这在苏联前(1922前)如此,苏联时期(1922 - 1991)如此,苏联解体后亦复如此。
哈萨克斯坦尚且如此,别的斯坦就更不用说了。走出被绞杀的噩梦,不容易! 当然,与"金元券"(币改)后的中国相比,独联体"江山依旧在",尚未彻底"换了人间"!
斯坦各国的窘境,于中国实为天赐良机。只是2200多年来,中国一直未看明白。
————————————
[1] 交易手段指交易场所、价格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苏联解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谁发现的丝绸之路? 不是中国人。是一群有知识的贼娃子。
其中有德国人,如发明丝绸之路一词的李希霍芬[1]。瑞典人斯文·赫定,他写了一本书,就叫《丝绸之路》)。英国人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作者、莫嘎特尼、鲍尔。日本人大谷光瑞,一个痴迷于丝绸之路的富二代、井上弘圆,曾参加过甲午战争、藤井宣正、堀贤雄、渡边哲信、井上靖,和喜多郎,俄国人谢苗诺夫和尼古拉•普热瓦利斯基。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奥莱尔•斯泰因。法国人伯希和……
行走丝路的也多非中国人。张骞想走,没走出去。甘英走出去,但又走回来了。中国的丝路故事,常与王权联系。据晋人郭璞《穆天子传》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携丝绸、金银等,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还有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政治无关的经济活动,在中国史书上基本如浮云。
那么,这条绵延8000公里的通道上,是谁如纤夫般,拉动起长安与罗马的贸易呢?是穆斯林。
在中国黄河,没桥就得羊皮筏子摆渡。皮筏客都是回回。抗战期间,请他们入川,到嘉陵江上试验运送燃料。在云南,马帮也多为回民。在西藏,许多贸易和行业靠回族薪火相传。为什么是回民,而非别的信仰族群?
中国元朝,西部蒙古部落的伊斯兰化值得注意。为什么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的西部蒙古宗王,异密,汗王要屈尊皈依有悖蒙古传统的伊斯兰教?
东南亚,许多华人放弃自身传统,而亲近、溶入伊斯兰教,或披上穆斯林外衣。这又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伊斯兰教的分配制度,对于区域性商品流通,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均影响深远。
今天的“一带一路”,从地图上看其实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和延伸。就其本身命意来讲,日本的“丝绸之路延伸说”,早已把日本和韩国包括其中。但横亘亚、欧间的伊斯兰版块,依然宛如天堑。尽管海路似可绕行,不过伊斯兰国家(地区)的资源、市场,及其陆路交通的区位潜力,还有种种相关社会问题,中国怕都无法回避。
伊斯兰教有两种税收:Zakat (天课,穆斯林所交赋税,按产出十分之一收取),和Jizya (非穆斯林人头税)。有矛就有盾,有税就有避税的法子。哪儿都一样。一般要少交天课,就投资商贸。《古兰经》规定,投入贸易的财富可免天课。非穆斯林想逃税,也容易,皈依伊斯兰教就行。动态的商队,经过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穆斯林社区,Zakat 或Jizya难免。象马可波罗那样,从罗马到大都(今北京)毫发无损,就令人生疑。
伊斯兰教不鼓励囤积财富,并禁止计息贷款,赋税收入主要用于扶贫济困,这就形成一套它独有的,经济驱动方式。
当然,有规矩就有例外。在中巴公路上。从吉尔吉特到伊斯兰堡,有许多卡子,名为检查站,干的就是收税。还理直气壮:政府不义,本地贫困,鳏寡孤独成堆。来往的维吾尔人对此从不陌生。所以,每一个卡子都是辩论场,每个人都是宣传员。
不过,新疆的维吾尔人,很少知道中巴公路上一个小秘诀:巴基斯坦人不收汉族的Jizya。汉族人带货,语言不通,但只要确明自己不是穆斯林,是汉族、中国人,基本畅通无阻。最有意思的是卡拉奇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也收天课和人头税。常有各地商贾被盘查,惟中国人从来免检。
丝绸之路上,天课和人头税最严苛的地方在土耳其。中世纪的土耳其控扼东西方贸易咽喉,所有东方的调料和丝绸,在卖给非穆斯林的欧洲人前,均被课以重税。欧洲人被逼无奈,走上大航海的征程。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拐了一大弯。但今天,天课和人头税,依然存在于中国通往欧洲的广大土地。
Zakat 和Jizya其实就是一个分配问题。中国经济特区,也可以说是财富分配的的试验田。新疆现在也有了两个经济特区,Zakat 和Jizya就是大有可为的政治、经济实验场。过去的1300多年,穆斯林可以牵动东西方贸易,今天的中国,为什么不能让纤夫接着拉下去,为我所用呢?
————————————
[1] 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ße;英语:Silk Road,简称丝路,最早来自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这脑洞大得我已经晕了
能详细解释下怎么收,怎么不收么?
这个有点胡说八道了。
华人根本没亲近回教。华人下南洋,真正和当地人融合的是在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因为这几个地方要么不排外,华人可以容易融入其中。马来华人是南洋诸国里华人保留汉语,中华习俗最完整的,就是因为马来人搞种族歧视,根本无法融合。印尼华人则是在印尼屠华之后搞强制同化才不得不放弃华人传统了。
丝绸之路上汉人少也不奇怪。商人重利轻别离,只有没法在本地谋生才会想出门找活路。中国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现代的福建,潮州,温州等地商人都是山里人,靠农业活不下去才出门做生意。丝绸之路一路都是环境不行的地方,既不能靠农耕,也不能靠游牧,恰好两头是中国和波斯两个大文明区,就选择了做生意两头倒买倒卖。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小民族,小部落本来是信各种宗教的,后来是被从西方来的穆斯林征服了才改信回教。蒙古人那是没文化,本来信自己的长生天,就是巫术,在中亚那是和突厥人混多了,信了回教,到了中原就汉化了,还是在本土游牧的被忽悠信了喇嘛教。
在汉唐时代,波斯,河中还没被穆斯林破坏,还是灿烂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了许多西方的文明成果,也向西方传播了中国的文明成果。经过蒙古征服,西亚,中亚,中原都破败了,没有什么文明成果好交流了,丝路也断了。之后明朝对外交流都是走海路,得到的外部的文明成果也都是从欧美来的,“拉纤的”是闽粤渔民,佛郎机水手,传教士。再后来就是鸦片战争到十月革命,来往的都是欧美人。
中国人和穆斯林打交道从来都很不愉快,能和丝绸之路上商贩番客友好相处的时候,那些商贩番客信的是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自从改信回教,留给中国人的都是血泪。这点一定要说清楚。
在卡拉奇机场国内到达厅,有一个类似于服务台的小亭子。这个亭子里的官员主要是拦看上去行李超重的旅客,一般人根本注意不到这个机构。
类似于现在中国专门查网购的海关临检。只不过,卡拉奇的机场可以讨价还价,看人下菜。
一般来讲,缅甸等国家来的受到的待遇比较差,收费较高,讨价空间较小。其他穆斯林开价比较低,可以辩论议价。
中国人直接可以忽视检查。当然,中国人即使被拦,装作不懂英语也可以过关。
这个检查站的名称卡拉奇人一直也没有搞明白,有人说是海关,有人直接就说是zakat collector 。
或者当地有没有投诉机制?
“可以辩论议价”?晕!
收上来的钱的去向?
没有道理可以讲。
没有人敢管。
没有人会去问!
贸易尤其是长距离多层次贸易,成本过高,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社会技术不发达的妥协。从贸易着手是暂时的,没有长远前途的。即使需要大量贸易,海运高铁无人机等将急剧缩减贸易成本。
远洋贸易看似在量和成本上比陆上贸易来的方便,直接。
但是,远洋贸易,除了出工出力的环节,基本都被发达国家控制着。
现在义务发欧洲的货运列车风生水起,利润率也非常可观。最为难得的是脱离了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境。
现在我们讨论的斯坦区的贸易,在线路上无非就是把俄罗斯线平行下移。但,这可是列强们一直求之不得的线路。海运高铁无人机如果可用,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了。这是一片尚未开发出来的处女地!
几万条列强的命已经丢在斯坦了, 难得他们会未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土地白白送命? 显然不是。
看不见前途和希望可能更多的是视野的局限吧!
是的。如: 伊本·马吉德(怒海之狮)就帮助过达•伽马。
拐点,前面很多时候都不谈钱,为了就业城市化基础建设等原始积累,成本还有退税环保养老。人口,能源,资源,城市化,老龄化,全球化都在进入下一个阶段。
中美债务出清,负债经营难以为继,后面资源能换多少很难讲,一是技术有进展,二是资源有蓄积。偶尔翻到核电网站,不声不响一直在推进。
人口不掌握技术/服务技术时反被视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