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386的几个段子 想想不容易 -- 太极学者
江浙许多县城的房价也是上万的,他们的基础设施和上海相差无几。
市场经济所决定的。举个简单例子:
比如一个人在上海浦西摆个摊,一个月可以赚10万,而在浦东只能赚5万。为什么呢?因为地理位置起作用。
在浦西摆摊赚钱多,自然就会吸引其他人跑到浦西来摆摊。于是摊位就成了热点。于是浦西摊位价格就会上升,一直升到比浦东贵5万。这样市场得到均衡。浦东浦西摆摊赚的钱就一样了,就不会出现大量人往浦西涌入。
-----------------------
假如政府出面干扰市场的均衡过程,强行规定浦西和浦东的摊位费就是一样的。那么在浦西的摆摊就比浦东多赚5万。这个盈利空间就会引发矛盾,凭什么你可以在浦西租到摊位,而我只能在浦东租呢?
-----------------------
政府的解决方法通常如下:
1、户口决定。浦西人才能租,浦东的不能租。于是户口就成了市场流动的障碍,生在浦西的人天生就比浦东的人高贵。
2、主管部门根据表现好坏来出租。主管部分势必成为腐败重点。
3、先来后到,排队!于是全中国人都来排队。只要拍到手,那么白落五万块钱。
--------------------
这些方案都带来腐败和社会不平等,比市场决定地租带来的问题更多。
--------------------
更可况人家摊位也不是白来的,都是花钱买的,有人运气好眼光好,早投入多赚钱而已。
我们的底线,只要不让他把“摊位”带给下一代就可以了,防止大面积的食利阶层出现,导致社会结构固化。
--------------------------
同样,如果用遗产税和各种税调节土地所有制,也是可行的。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得到封建体制的保护的,并且有地主阶级组织军队予以保护。所以,大家针对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才采用了暴力手段。因为这是两种制度的搏斗,没有时间用缓慢的法制手段予以缓解。
房租还是这个房租,但是把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补贴低收入群众;
政府还可以在服务人群中检查8小时工作制,超时算加班费,而且不得超过2小时加班,这样就提高了人工所得,间接降低了房租在营业额中的比例。
总结下,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内部差别的环境中,居住在极少数条件相对较好区域的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江浙本身就是中国少数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自然会拥有一批基础设施较完善、几可与上海比肩、在全国属于顶尖水平的的小城市,那么有与上海可比的房价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他们的分担,以江浙的民间财富,上海的房价会比现在还高的多,比北京还要高的多。
房租收入也算到收入里,确实是超额累进税。个人所得税是包括工资收入、房租收入等。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税务局监察得不严,广大人民偷税漏税而已。
一面放纵新佃农时代的成型。
个人所得税应该对房租收入、经营收入进行征税。但是税务局查得不严,原因很多
1、政府习惯不与个体户较劲,比如摆摊吧,可能赚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都有,但是出于简化工作流程和中国人民喜欢耍赖的特点,一般都不予以追究。房租收入也是被视为“个体户”。如果是商业房的话,查得还是比较严的。民用房就没人理了。
2、大量的现金交易,使得追查收入难度也很大。这一点发达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人家对现金交易卡得非常严。但是中国人去了,还是利用现金交易逃税漏税。
真到了土地财政无法维持的时候,三四线城市的政府自然会疯狂的招商引资。那时,一线大城市容纳不下的工厂就会开始产业转移。而现在依托土地财政建设的基础设施,就会使得三四线城市的竞争力远强于东南亚或者印度。
正如您所说的,人的转移是最容易的。工厂转向三四线城市之后,备受排挤的移民自然也会跟着返乡。
最终,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会形成几个城市带,到那时中国也就真正进入发达国家了。
真的给力吗?要我说,这种说法是孤立的机械的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如果你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用这种话来说南街村。因为南街村虽然对内是搞社会主义小社区,但是它面对外部资本主义大环境,也只能采取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
三块表的环境下,资本家入党目的是啥?是为了寻求更加扎实的攫取个人利益的资本;而恩格斯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出现的一个资本家个体,他的目的却是恰恰相反的。
其实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是房价有多高,而是应该占据你一生创造的价值的百分比。
如果房地产占了大多数人一生创造价值的一半以上,毫无疑问,你就是佃农。
这一点我也发现了 同事里有极其恨毛的 提到毛就没法理性 而且拒绝承认事实 一直以为是认识层次问题 后来无意闲聊里透漏 祖上是地主
现在想想“黑五类”这个名词还是有道理的 阶级是有传承的
“以推荐的方式,选拔工农兵大学生”。
推荐的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推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高考虽然受到很多诟病,但其最大的倚仗就是公平性,这对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是极为重要的,您用推荐制度取代了考试制度之后,要用什么来保证老百姓的教育公平呢?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举孝廉到科举的制度变迁,科举能战胜举孝廉,至少说明了科举制度本身的历史先进性,那么您说的“推荐方式选拔工农兵大学生”取代高考制度,是否是举孝廉对于科举的反向变迁呢?
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出发点是性恶论,高考制度也是一样,而您的推荐制度的出发点是性善论,至少从历史的样本对比和制度的实践对照中可以看到,性恶论比性善论更加贴近人性的实际。
推荐制度短期内用用无妨,但是您真的以为可以长期坚持下去不出乱子?
省会城市因为占有更多的医疗教育政治资源,GDP比重已经在放大,照此趋势,北京上海模式可能复制到各个省。
北京集中了大量党政军官员,公务员,科教文卫,演员,运动员,公司高管,这些人带动了消费,带动了就业。也就拉动了服务餐饮零售等等。
上海这方面不如北京,但是上海金融企业,大量企业,还有大学和科研单位,也不是一般城市可以比较的。这些人很多是不太可能去二三线城市去定居的。但是在大城市可以有机会。比如俺们知道一对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夫妇,夫妻都是博士,都不是上海土著,他们工资不高。但是工作了几年,一个人单位突然来了一笔几十万的房贴,隔了几年突然另一个的单位也给了房贴。这些单位并不承诺,也许后进一年的就没有了。但是这样,他们就有了首付。就可以在上海安家。夫人是西南一个比较不富裕的省出来的,博士是中国科大的,而且上海沦为房奴和佃农还是比中小城市深,但是显然上海更符合他们的期望。
还有就是由于大城市的市政建设,使得住得比较远也成为可能。80年代中住到田林就形同充军发配,现在可以住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