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统一文字是保障主权防止分裂的千秋大计 -- 唵啊吽
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苏力在他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这样写的:
"国家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如何将高度离散的农耕村落勾连、整合并构成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机构,以进行稳定的政治治理,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两项重要的文化制度,“书同文”和“官话”,对于军事政治统一即“武功”之后的“文治”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和打造一代代在思想、情感和想象都属于这个国家和文明,而不是仅属于各自出生、居住、生活的农耕社区的政治文化精英群体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政治文化精英,读书识字对于历史中国的发生和拓展很重要,“读书写字”关涉持续的历史中国之构成"。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即保留民族文化,又让少数民族融入全球经济中。如今的问题,是少数民族难以即保留民族语言文化,又和汉族一样有机会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统一文字是一条中国历史证明有效的途经。
少数民族能够到沿海求发展的,几乎都必须被汉族同化而抛弃自己的文化。建国以来为少数民族造拼音文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结果可能会毁灭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美国加拿大也为印地安人制造拼音文字,但无法挽回印度安人文化的消亡。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中的菁英,一定是学会英文法文在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有很大提高。如果同时要学习主流语言文字和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其努力投入得到的回报的大小不如直接学习主流语言文字。因此,少数民族的菁英能人逐步被主流同化,坚持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反倒成为遗老贫困人口。无论中央给少数民族多少优惠多少补贴,少数民族永远感受到受”歧视“。
在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中,不能用于生产的语言文字终将被淘汰。满清统治中国几百年,如今满文满语已经是死语言。给了少数民族语言拼音文字,就会使得他们的语言文字被全球经济边缘化,他们得到了拼音文字,却最终会连语言一同消亡。满文满语成为死语言就是一例。
我们不是为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我们是为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语言文字。一种文字,其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人口越多,这种交流和传播的效果就越大。中国人口95%是汉族,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的交流局限性都是明显的。如果他们采用汉字,则他们的交流和传播能力就能够产生一个飞跃的提高。
中国有两次外族统治,其主流汉语的变化已经和方言产生巨大差别。不要说广东话,就是看看《西厢记》,甚至《水浒》,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市井语言和今天的汉语相差甚远。广东话、上海话得以保留下来,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
日本曾经发明很先进的单板机操作系统,但只在日本市场,没能被英语市场接受,结果被淘汰。《圣经》里有个巴别塔的故事,讲人类建造一个通天的高塔,上帝很不爽,让这些人说不同的语言,因此人类无法合作建造巴别塔。西方无法阻止中国崛起,实在是巴别塔的诅咒。西方拼音文字注定他们是一群语言文字各异的文明,他们的合作程度因此受到限制。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的深化,沟通交流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成相互依赖的地球村,人们相互依赖,却被不同的文化认同而割裂,找出国际政治中战争不断。如果想要56个民族认同都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字是最坚实的文化基础。如果想要中国分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56个民族使用56种文字。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塑造社会的心理和思维模式。
如果人类进步方向是往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发展,我绝对支持拼音文字。但是,人类发展方向恰恰相反。
语言学家造就认识到统一语言文字的社会效果和进步意义,因此创造了世界语,并在国际上推广。他们认为那是最明智最简单易学最有逻辑最能好的语言文字,但是,这个世界语脱离历史,忘记了语言文字还是传承文化,积累知识的工具,他们的尝试失败了。
拼音文字只能作为发音辅佐,应该采用统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秦始皇统一汉字,就是一个意思不同语言可以有不同发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就应该都用汉字。以前越南话。朝鲜话和日本话都可以用汉字表达。
汉字表达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允许一字多音节或者多字一音节,日用就是这样。如日本丰田车叫做Toyota,即汉字“丰”日语读做toyo,是两音节字。日语汉字“私”是“我”的意思,发音是watashi三音节。统一文字因该把日语的“私”字改为“我”字。
藏语完全可以不用拼音而用汉字。所谓藏汉语系。藏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只是藏语每个音节都用拼音拼出来,说话说出来和汉语一样一板一眼的,没有西方语言那么多辅音。
越南、朝鲜以前都使用汉字,日语以前也用汉字。日语改拼音,但要忠实表达根本离不开汉字。法国占领越南推行品拼音文字,使得越南如今不认是华夏之一族了。其实,越南人很多都会讲广东话,和广西人没有区别。拼音文字造成民众隔阂。如不不是统一汉字,用拼音文字,中国如今就不是56个民族,而是560个民族。一个方言就是一个民族。统一汉字了,就没有56个民族了,就只有一个华夏民族了。中国至今民族问题纷纷扰扰,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传道士给边远地区制造拼音文字。如果没有西方传道士制造拼音文字,那些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可以采用汉字一步到位。
不同地域文化会有不同概念,就少数民族语言可能没有对应的汉字表意,但是汉字有六书造字,有新概念可以造新字。最有名的就“熵”,还要化学元素,造字表意很贴切。
中国因该立即启动推广汉字的语言文字项目。推广普通话是对地方的某种程度的歧视,但推广汉字则不是,推广汉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而统一了文字就统一了市场,其经济效益无可估量。
我们看看欧洲什么时候和平过?设么时候没有战争?科索沃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内战,接连不断,历史上也英法、德法等等各国战争频繁。而欧洲人口大约只是中国的一半。土地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中国自秦统一以后,统一则和平,分裂则战争。欧洲从来没有统一过,所以从来没有真正的和平,有和平也是各国军备严阵以待的和平,曰势力均衡。而中国统一,一个朝代无须各省拥兵对峙来维护和平,各省之间无须用兵。用了拼音文字,中国各省就是欧洲各国。用了统一文字,欧洲各国就是中国各省。
中国应该再来一次统一文字,这是少数民族保留自身文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不二法门。长三角经济发展有苏南模式是吴文化模式,有温州模式是越文化模式。方言不同,文化不同,多种文化保留下来,为文明进步积累许多文化资源,所有这些文化今天看似无用,但是,在以后的历史机遇中就有可能发挥作用。今天最大的困惑是少数民族现代化和保留民族文化的矛盾。而统一文字不仅仅解决了这个矛盾,而且由于保留了多种文化为经济体系的演化储备了更多的文化资产,使得发展更多思路的选择。少数民族问题用拼音文字阻碍了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多种文化用统一文字就促进了经济发展。用拼音文字少数民族问题是国家治理负担,统一文字以后,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国家治理的财富。
推广汉字要坚持汉字表意,拒绝用汉字表音。如《还珠格格》就应该写成《还珠公主》。因为“格格”在这里是表音,表满族话“公主”这个词的发音。这违背了汉字表意的语言特定,削弱了统一汉字的功能。你可以用满族话把“公主”读成【格格】的音,但不能把“公主”的意思写成“格格”这样的汉字。要立法规范汉字表意,严禁香港街头小报用汉字表粤语音的恶习。香港街头小报用汉字表音的恶习是香港人与大陆人隔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懂粤语读音的中国人看这些汉字就是第二种文字,更本读不通,这损坏了统一文字的社会资产。香港人用汉字表音,和法国人给越南拼音文字替代汉字类似,是强化了文化隔阂的语言障碍。西方传教士给中共少数民族制造拼音文字,造成今天少数民族难以即保留自身文化又进入经济发展的现代经济。造成要么市场经济摧毁少数民族文化、要么少数民族困在落后贫困之中的两难境地。如果当初由中国自己的人类学家为少数民族推广汉字而不是有西方人类学家为少数民族制造拼音文字,少数民族就可以即保留自身文化同时和其它地区一同发展进步。
说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汉字是消灭少数民族文化是荒谬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缺乏历史事实依据。历史事实是日本使用了汉字上千年以后才开始用假名拼音,日语至今还使用汉字,但日本文化和语言依然存在其发展。
如果是独立的语言和独立的文字,分裂的土壤就存在,就总有民族矛盾。因为他们认同的文化可以不是中华文化。
就跟我们的高铁一样,车厢内可以民族化,地方文化化,旦铁轨必须一样宽,否则高铁无法实现。车同轨和书同文一样,是一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建好了,其经济效益无可限量。试想今天的高铁每个升轨宽不一样是什么情况。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都是降到经济体交易成本的宏才大略。
让我引用一段基督教《恩典文章》网页的文章:
《圣经里的故事》-通天塔时间:2012-04-01 10:20:01 来源:本站输入 作者:G.英沃森夫人 浏览:1811次T|T
(创世纪11:1-9)
洪水之后,在方舟着陆的亚拉腊山附近的陆地上,许多人相继出生。所有这些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过了一段时间,那个地方变得非常拥挤,一些人就向东迁移,到了一片叫做示拿的土地上。这里有足够的地方让他们居住。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发现黏土和石灰。他们彼此商量说:“我们可以用黏土做砖,用石灰当灰泥把砖固定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建房子了。”
但是,在那里住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意识到大地是多么的广阔他们可以一直向前走啊走,于是他们就感到害怕
“大地太广阔了,”他们说,“我们会彼此分散,那样可不好。我们要在一起,因为那样我们才会保持强盛。”
“我们要建一座城,”他们说:“城唯有坚固的围墙。这样,危险来临时,我们可以藏在里面。我们还要建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使每个人都能看见他它。这样就没有人迷路了。我们所有人就都在一起,如此以来,我们就会既强大,又安全,而且还可以传扬我们的名声。”安全?难道耶和华不能赐给人类平安吗?传扬名声?难当他们不知道要谦卑敬畏耶和华上帝吗?
这些愚蠢的人啊!
唯一能够保守他们的那位不与他们同在了!他们却在挬逆和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所谈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挬逆上帝。耶和华曾命令生养众多分散开来,遍满整个大地,而不是聚在一起。耶和华下来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他说:“所有人都是一个民族,说一样的语言。他们造这个塔是为了在一起,不分开,他们想联合起来就可以做一切的事,我不能任凭他们这么做。我要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语言彼此不同,这样他们就很难继续建这个塔了。”
因此,耶和华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就彼此不通了。如果人们不能明白对方的话,他们就成了陌生人。人们不再喜欢亲密的住在一起。现在,他们自己也想远离别人去生活。就这样,他们就分散在全地上。上帝所希望的最终仍然成就了,大地上遍满了人类,他他们向各个方向迁移,形成不同的民族。后来,他们忘记自己本来是一个民族。
--------引用完
如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了。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没有地方再迁移了,只能打仗了。
现代社会进步是生产的社会化,即分工越来越细,而且是国际分工,这需要国际交流,如今国际交流的语言最主要的是英语。但使用汉语的人口是13亿。语言文字除了生产和生活交流外,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也很重要。英语文献承载了人类大部分知识的积累,汉语同样承载了人类大部分知识的积累。人类的发展是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发展,所有,中国的发展需要大学生都懂得英语。英语和汉语合起来几乎承载了人类知识的绝大部分。
还有许多人类文化财富,在今天的人类文明中没有显现出来,不是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但是,并不能因此说这些知识以后没有用。就和生物一样,其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隐性基因存在,但在当下没有用,而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当显性基因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时候,隐性基因可能会再次显现出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所有文化都有其积累的智慧,这些文化智慧靠语言来承载。在没有文字之前的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完全靠语言传承和积累知识,部落头人或者地位第二位高的司仪专门主持部落重大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大部分事件是唱哥,唱史诗,讲故事,把久远的人类历史经验教训传承下来。语言承载文化,传承知识。所有文化,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其产生都在历史某阶段起过重要的作用,都是宝贵的人类文化资源。
但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展迅速地消灭了无数的文化。而今天经济全球化也加深了国际分工,经济力量正在统一全球文化,一些弱小的文化真正被经济全球化边缘化而走向消失。挽救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学家关心的问题。保留少数民族文化首先好保留其语言。我读小学的时候,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但学校用的语言是广东话。即用广东话朗读语文课。广东话朗读古文尤其有韵味。广东话许多俚语是汉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但是,由于统一文字,广东话保留为活的语言。珠三角经济区当然是岭南文化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特点和越文化的温州模式以及吴文化的苏南模式不一样。由于各自的文化基因不同,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经济发展路径也不一样。大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在于物种的多样性,大的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就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演变能力在于物种的多样性,经济体系在全球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和演变能力也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广东话、苏州话、温州话口头基本无法交流,但文字是统一的。统一是系统多样性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基础,没有统一文字,我们很难想像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的合作与分工,很难有顺畅的产品流动、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岭南文化、越文化和吴文化没有被中国这三十年的工业化消灭,恰恰相反,各自的文化都对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造了中国工业化的巴比塔。上帝让广东人、浙江人、江苏人说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有统一的文字,他们没有如世界其它一些地区那样为经济发展打内战,而是合作共赢,统一文字起了重要的作用。
巴勒斯坦这块地方,很小,地图上看,大概中国一个省份的一半左右。这个地方现在叫做以色列国。但这块地方上千年来只说阿拉伯语,只说19世纪锡安主义这发明了现代希伯来语,就是为了分裂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都起源于同一地区。现代希伯来语是斯拉夫语言而不是古希伯来语的闪米特语言。现代希伯来语就是要用来分裂巴勒斯坦的,在巴勒斯坦这一狭窄的地区,分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在19世纪开始接纳了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结果至今战争不断,难民无数,是人类近代史最大悲剧之一。所谓现代希伯来语,产生于政治运作,是锡安主义这复活以色列国的需要。所有现在使用现代希伯来语的人都同时使用一种以上的其它语言,因为现代希伯来语即与犹太人传统文化无关,犹太人传统文化靠古希伯来与传承,是犹太教圣经语言。学习现代希伯来语的人,就有点类似学国画篆刻的要学篆书一样,平时交流用现代汉字,刻章用篆书。以色列人在全世界做生意不用希伯来语,在国际外交中不用希伯来语。希伯来语就和篆书一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时尚,但不是主要的社会生产语言文字。
马其顿把希腊语推广到欧亚大陆,其后回到希腊。罗帝国把拉丁语推广到欧亚大陆,如今只用在药方上了。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法语和德语的纠结。一个统一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必然有一个统一的文字,拼音文字要求统一的文字必需是统一的语言,而表音的汉字统一的文字不要求统一的语言。所以,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是大一统政治格局,而欧盟努力欧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至今步履艰难。所以,欧洲文明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而中国历史是分裂则战争,统一则和平。欧洲一直分裂,一直战争。最近的战争就有科索沃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战争,西亚北非也是欧洲文明实际控制地区,战争战乱从来没有停止过。
无论是亚历山大、古罗马、还是大英帝国,他们帝国所到之处,少数民族文化都被消灭。近代西方殖民最为利害。都德的《最后一课》揭示的,拼音文字难以使得语言不同的人生活在一个国家。而中国上海话、广东话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完全可以无缝漫游地融合在一起。就跟你看相貌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是白人一样,就和你看上海人和广东人都是黄钟人一样,开口说话交流才发现鸡同鸭讲。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之一就是文字的统一与不统一。
在一个已经挤满人口的没有处女地可迁徒的地球上,根据《圣经》巴比塔的寓言故事的揭示,制造分裂、动乱、战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拼音文字;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下,保留少数民族语言,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让少数民族发挥自己文化特长和平地加入国际分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文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快出来咬楼主啊
哈哈哈
我觉得可以精简一半文字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我会讲广州话, 广州话又叫白话,其实是唐宋时代的官话, 再往前溯源,大概就是赵佗伐越的大军,他们自然是讲北方话的。秦朝灭亡后,他们驻留在桂林一带,不再北返。
所以在南宁,梧州,肇庆到广州一带,都是白话的口音。但广州往东,哪怕几十公里的东莞,口音都迥异于白话。当然,最近十几年的交流频繁多了,白话的势力范围有扩展。
广州的俚语,绝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古汉语和英语。 比如说看电影说成“肽嗨”,其实是“睇戏”的古汉语发音, 比如在别人做出令人惊讶的事或说出惊讶的话时,发出“痴线” 据我考证,原意应该是"Jeese"或其他上帝的代指,好比我们的“天哪”。
广州话融合了古代多个朝代的北方话,客家话和本地土语,又加上英语的影响,本身也在发展,最近几年俚语消失的速度非常快。
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见这种论调。
“黐线”大意相当于“神经病”,作为一个土生粤人我一直理解为“(神经)线都粘在一起,混乱了,没救了”。
另外,与其读成“痴线”,其实粤语读音更近似于“qi线”。
本字:黐线
误写:痴线
香港粤语协会注音:ci1 sin3
IPA:tshi阴平 sin阴去(其中阴平又可读髙平调55,或髙降调53)
港英政府式注音:chi sin / chee seen / chi seen
“黐线”的本意是指脑子裏的几根筋黏在一起,黏在一起在粤语中叫做“黐”,而不是“痴”。
很多人认为“黐线”与普通话的“白痴”“痴呆”差不多意思所以就误写成“痴线”,同样被误写的还有“黐孖筋”(义同)
黐线为广东话的一种说法。本义为电路中的短路现象,引申为人的心智、神经不正常。
粤语里,常听到有人讲"你黐线吖?",到底这个"黐线"是什么意思呢?
“黐”的意思是粘在一起,“黐线”就是脑子神经粘在一起,功能失常。
“黐线”是一句骂人的话,但被骂者也不必太紧张,骂人“黐线”者常带有几分不认真。你向朋友提议,天气太热,把头发全部剪光,你的朋友可能骂你“黐线”。
但我认为不是本意,而是后来的延伸。
从短路引申到神经错乱,在广东土语中没有产生这一说法的土壤。
"Jesse"大抵相当于"My God",“我的天啊”之类的惊叹,可以视为语气词,实际上没什么太多的含义;
“黐线”的话就有混乱、错乱的含义在内,从语义上来说这和单纯的惊叹不一样。电线短路而引申至神经错乱的比喻,这个起源说法我觉得也是有问题,但撇开这个不论,单纯就文字表意,“线(团)”是可以用于比喻混乱、错乱的状态,例如说“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形容线团、绳结的混乱状况而引申为纠结、纠缠之意思,而“黐线”就是将线(团)粘连在一起,可以表达打乱秩序而进入混乱状态,进而引申为精神状态的混沌,这是可以从其字的表意溯源的。故此,强行地将"Jesse"以音近的理由与“黐线”拉郎配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一个是新外来词,一个是《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的方言体系其实是很不善于处理新外来词的,或者说方言体系对新外来词的处理没有权威性,出了这个说方言地域就没人明白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的洋泾浜英语,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其实港式英语也差不多)。而新外来词经过中央政府权威认证翻译,纳入《现代汉语词典》后,方言体系对新外来词的处理就一点作用都没有了,所有人都得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那一套来念来写。随着大量外来词对汉语体系的改造,方言的生存空间必然越来越小。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香港对普通话的排斥和香港自身衰落几乎可以说是同步发生的。
还有一点,我听说上海很多归国白领,甚至是没出过国的白领,都要求孩子在家里说英语,从这点上来看,小地方终究是小地方,其实对自己其实也未必像他们表现的那么信心爆棚,对自己缺乏信心,就必然会去“追随潮流”,只是他们追随的对像不是普通话,而是“更有范”英语而己。从这一点上看,其实不论哪里,当地方言都正在被世界各主流语言体系所绞杀,概莫能外。
以前的电话是人工接线的,有时候会将线路接错,结果通话双方就鸡同鸭讲,时人称之为‘’搭错线‘’,黏和黐在粤语中意思相同,形容是粘在一起,所以黐线是派生词,可形容神经病人,装傻,不按常理等。
一般加女性生殖器骂人:黐嘿线,极少加男性生殖器,因此词多是女子骂人所用之至。
语言的起源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考证的事情。
这个辞典已经到第6版了。编写的专家们指导思想有问题,总是向错误用法妥协,比如把一些相近的字知词相互通用。这样就把文字给搞乱了。我觉得语言可以灵活,但文字应该相对规范。
“的士”起源于Taxi,实际上是粤语音译引进为“的士”,进而成为官方认可的舶来语。当方言用语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用语之后,官方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再怎么排斥方言,也没有意义。再看看德律风(电话)和麦克风(话筒?)两者截然不同的下场,似乎也可以说明所谓的“权威”其实并不能左右语言自身的发展。
而关于引用翻译方面,我最喜欢向别人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官方文书中纽约不是新约克,新西兰不是纽西兰?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权威”其实很无力。(严格来说,纽约也源自方言翻译)
巴士现在说的人少了,镭射(激光)也少了,麦克风和话筒都有人说, 马达和发动机都有人说,但发动机好像还多一点。只要官方强制书面语规范化,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渐渐地标准起来。
国内的语言管理机构整体上比港台新加坡,韩国日本都要好,那些国家的语言已经全面沦陷,这些新词现在基本上都是音译了。
方言之所以没落,就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在维护新词的引进。现在两个讲广东话,上海话的,经常要切换回普通话,因为一些词汇只有普通话有。
高效就是指既要遵循占用音节少,又要能表意。
Bus官方翻译是公交(公共交通车)
LASER官方翻译是激光(受激发光辐射)
。。。。。。。。。。。等等都是意译的缩写,远比只能表音的译法更高效。
不管我们多不喜欢普通话,但是你不能否认,普通话吸收外来词的能力最强(其实现在普通话也是中国北方方言和蒙语满语的结合)。
同理英语也是,英语里来源于德语法语印度语,甚至现代来源于日语中文的词有多少?
大家现在能听到普通话里有多少是从粤语和沪语里来的词?
另:新加坡还好吧,新加坡现在用的就是简体中文,也许他们更明白,要生存就要提高效率,语言也不例外,什么传统文化那都是扯。
活的东西就要进化,而进化的微观途径正是一个又一个“错误”的适应和累积。就语言“错误”来说,只要保证了准确地记录和传递信息,就会被接受,日积月累称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