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彭德怀为什么是解放军第一战将? -- 叶长安
朝鲜战争中,为什么彭德怀能够担任志愿军统帅呢?研究者总结和很多原因,大致有:
第一,当时解放军拥有丰富大兵团指挥经验的将军有两位:林彪和粟裕。但两人当时身体都出了问题,无法出战。
第二,彭德怀是力主出战的高层人物之一。据现有资料,其余的几位适合担任志愿军统帅的人物的态度都不是很坚决,至少没有彭德怀坚决。
根据以上理由,彭德怀得以出战是因为偶然因素的结果,并非由于自身的能力。有一些研究者还举出彭德怀在朝鲜战争之前基本没有大兵团指挥经验来证明这一点。
不过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并非如此。
第一,就算林彪、粟裕不能出战,还有刘伯承可用。刘伯承的大兵团作战经验虽然也不够,但是他接受过苏联的正规军事教育。就知识结构来讲,显然比彭德怀更适合在朝鲜战场上与现代化的美国军队作战。说林、粟二人身体不适给了彭德怀出战机会这点是说不通的。
第二,众所周知,tg是民主集中制,当时中央政治局已经形成决议,统一了政治立场,这样彭德怀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获得出战机会一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彭德怀得以统帅志愿军出战的原因什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政治原因,但不是彭德怀力主出战朝鲜(当然这也很重要),而是他担任过的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职务——解放军副总司令。这个职务说明了彭德怀是解放军之内除朱德之外地位的将领。而朱德一般情况下是不亲自领兵出战的,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军事搭档,需要和毛泽东一起坐镇中央。所以,彭德怀是tg所能派出的级别最高的将领。而面对美帝这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强国时,级别相对较高的将领更加有利于稳定军心、民心。
更加重要的是彭德怀的军事能力长期被低估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般的研究者使用统率的军队数量和歼敌数字两者来衡量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而这两点,彭德怀显然都不算高。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彭德怀在解放战争时期被遗忘在西北战场了,力主出战朝鲜是为了刷存在感。
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统率的军队数量和歼敌数字当然是衡量一个将领军事才能的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对于一个将领而言,最能体现他的能力的,是他指挥的战区的重要性。如果他所指挥的战区越重要,那就代表他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战区的重要性和战区统辖军队的数量可能成正比,但是也可能不成正比。在tg类型的政权中这一点尤其尤其明显。例如,苏联军队中最重要的驻德集团和基辅军区,其军队数量就不是很多。
这样一看,彭德怀的军事能力就表现出来了:解放战争中,他负责的西北战区是最重要的战区,因为那是tg中央的所在地。所以,彭德怀根本就没有被边缘化,他一直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代表了tg中央对他军事能力的极大信任:如果彭没有那个金刚钻,谁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他来保卫啊?
除此之外,衡量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还有一条:就是相对歼敌数量。通俗点讲就是相同的歼敌数量之下,如果自己一方的军队人数越少,条件越差,那么本方统帅的能力也就越强。彭德怀在西北面临的恰恰是这种极其艰难的局面:从军队数量上来说,敌人的数量是其统率的西北野战军的六倍以上;论火力更是远远好过,西北野战军之所以筹受挫于马家骑兵,原因就是火力太差(后来的咸阳战斗证明,阎锡山系统军队的火力就可以对付马家骑兵)。这两点是在全国战局好转以后才得以改变的。所以,彭德怀长期处于全国最危险的战区的最前线。这是他的军事能力的最好体现。
曾经有人在评价二战军事将领时指出,将领有逆风型和顺风型之分。所谓的逆风型将领,是指在大局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能够稳住局势的将领,典型代表是朱可夫。而顺风型将领,指的是在大局比较有利的情况下能够大批歼灭敌方军队的将领,典型代表是科涅夫、麦克阿瑟。顺风型将领的一个缺点是在大局不利的时候往往表现不是很好(最极端的表现是麦克阿瑟,近乎完全崩溃)。很明显,前者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后者。彭德怀就是一个典型的逆风型将领。但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战场不是二战欧洲战场的那种绵亘战线,所以彭德怀的歼敌数字远远及不上朱可夫,造成后人对彭军事能力的严重低估。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面临的是一支火力占压倒性优势的强大军队,是一个极其险恶的环境。从这点来说,单论能力不论地位,彭德怀也是志愿军统帅的最佳人选。(同样的理由,第二人选是刘伯承,因为他也是率军在一个艰险环境下征战)
总结一下,彭德怀得以统军出战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他的地位足以安定军心、民心,第二是他的能力足以应对强敌。从这两方面来讲,彭德怀是tg最优秀的战区指挥官。
陈毅在解放战争中给中央写报告,明文写着:我当二十年来缔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近期陈赓、粟裕脱颖而出,假以时日,可以与彭、刘、林比肩。彭德怀是那时党内公认的头号战将。
当年草地分裂,毛泽东对红一方面军演讲打气,除了讲中央北上抗日的决策正确,专门讲我们有优秀的将领彭德怀、林彪,下面将士欢声雷动。
彭德怀一向是敢挑重担的角色,在弱势的情况下战斗的决心非常坚定,经验非常丰富,赵寿山对他的评价是:既能打胜仗,又能打好败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并非溢美之词。
而出兵抗美援朝,一方面朝鲜地域狭小、多山,回旋余地小,另一方面面对的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很可能作战不利,长期在陕北以弱旅应对强敌,且有逆境求生能力的彭德怀其实是非常适合的。
中央当时是做了打败了,美国入侵中国的准备的,这时候敢迎头上的坚定意志和强烈的主动性,“要我干”和“我要干”的差距,在这种赌国运的关键时刻是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的最关键的因素。
说到指挥技术,彭、林、刘、粟可能各有千秋,但整体处于一个水平线上,都是顶尖高手应该是大家无异议的。
高手拼的是什么?心态、意志,说白了就是境界。
彭上位在于长征红一、四方面军分手
分手后,红一缩编,林彪年龄小,资历浅,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都不在红一,所以,首席军事主官只能是彭德怀
八路军改编,朱德当仁不让是八路军司令员,彭德怀顺势成为副司令员
八路军期间,彭德怀曾经威胁刘伯承,说要撤他的职,取消129师番号,实际上,不要说彭德怀,就是朱德都没有这个权力
按照TG的建军,只有中共军委才有这个权力,而彭德怀的实际职务与刘伯承、林彪、贺龙并列
在解放战争中,尽管彭德怀因惯性成为解放军副司令员,实际上是光杆司令,因贺龙没有在延安,主动要求带一野,才正式带兵,就这样,一野的将领照样造他的反,要求中央派贺龙回来,直到贺龙专程回来开大会,才把这股风压下来
所以,尽管彭德怀是解放军副司令员,解放后出任西北局书记,司令员,并不比林彪、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地位高
指挥志愿军,又发生了四野将领要求中央换林彪指挥的事
还是回到军事指挥能力,彭德怀是有勇无谋,林彪属于有谋无勇
刘伯承是有勇有谋
至于楼主说什么刘伯承的大兵团作战经验虽然也不够,简直是笑话
十大元帅中只有刘伯承指挥了解放军最大的兵团群作战-----渡江战役----方面军群战役
而且淮海战役本身就是刘陈邓总指挥,粟裕是方向前线总指挥,二者的指挥层级不同
粟裕的悼词中的大兵团作战,本身就是笑话,是粟裕家属强行要求加入的
对于上将以上军事主官而言,大兵团作战是基本要求
徐向前以弱击强,指挥红四,解放山西,难道不是大兵团作战?
陈赓兵团兵出中原,南线大围歼,难道不是大兵团作战?
邓华指挥解放海南岛,难道不是大兵团作战?
那可是与井冈山的红四军齐名的
长征前,一、三军团就常常并肩作战,哪里需要等到一、四方面军分家才上位
难免会有几个泪点。
回忆童年:
正月初一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家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70年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
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彭德怀6岁时丧母,后来父亲续弦,遭继母憎嫌。在私塾被老师责打时,他勇于反抗,用板凳将老师打跑。被告发后,继母将其赶出家门。父亲只好送他到婶母家寄养。婶母把他转入新式学堂。他有次问老师,该不该孝敬父母?老师回答,孩子是父母在作乐时诞生到这个世界来的,年幼的彭德怀深以为然,回到家中依样告诉了婶母。第二天,被吓坏了的婶母就不再让他去这个新式学堂了。
9岁时,他又不服从虐待他的继母和专横的祖母,拒绝为嗜吸鸦片的祖母点烟泡,并把烟具摔在地上,因此被祖母责骂“不孝”而被族人判以沉塘的处罚。可能是乐见“逆子”消失,彭的继母热烈赞同族里的决定,父亲也没有反对,要不是他的舅舅出面干涉,彭德怀的生命可能就此过早的结束。不过他也从此被逐出家门。
在被赶走的时候,继母不仅不给他任何生活必需品,连他身上穿的衣服都要抢走,只是在彭德怀争辩这是他生母留给他的情况下才作罢。彭德怀仅靠一套衣服蔽体出外谋生,受尽了千辛万苦。(斯诺《西行漫记》)
二次攻打遵义前,邓萍意外牺牲。彭德怀在电话里痛骂张爱萍:“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事后冷静下来,又对张说:“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大捷后,不顾几个副司令的异议,坚持在嘉奖令上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文革时遭批斗,七旬老人在北航一天内被红卫兵拳脚交加打倒七次:
虽说已经熟知彭总”目中无人“、”傲上慢下“、待人苛刻、粗鲁的毛病;知道他也曾整过刘帅、粟裕、萧克等一干将帅。再看这些照片,苍老面庞难掩不屈的眼神,依旧痛彻心肺。
然而,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终身、热血沸腾的,永远是彭总这句载入史册的名言:
可以稍微把党史读熟一点。彭在军内的地位不是凭空来的,第一战将之称自红军时期即有。
金一南《苦难辉煌》中,有一小段对于彭、林指挥战斗特点的评价,我觉得比较到位。
说白了,彭一直是共产党军队的第一战将,自红军时期,彭林就是军中翘楚,彭在前,林在后。
彭德怀红三军团打长沙,先佯攻武汉,湖北守军急向武汉集结。彭德怀转而攻击并占领岳阳(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湖南省长何键急调长沙守军北上增援岳阳,没想到这还是彭德怀的诱敌之计。彭主力突然从岳阳南下,攻击并占领防御极度空虚的长沙。
老彭需要个谨慎的副手,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副手说话得管用,因为老彭自视甚高,一般人说话老彭听不进去的,所以只有陈赓了。陈赓当时在越南真是大材小用。但话说回来,要不是陈赓资格老能跟胡志明称兄道弟,换个人还真镇不住越南那些自大的家伙。。。
1)彭与毛类似是红一方面军的股东,林是经理级的,所以长征中林不愿走弓背路时,推举彭出来代替毛指挥,从而被毛误解并长期提防的。
2)八路军前期朱德在太行山指挥一小段时间后被毛调回延安,八路军实际总指挥一直是彭,这个历史地位也是确定的。
3)解放战争最艰巨的是西北战场,是几乎没有外援情况下拖住胡宗南重兵集团并逐步消灭过程,可以与中央苏区前几次围剿相媲美。当年陈毅回西北开会,看到西北野战军的装备、后勤及战果,对彭老总也是钦佩不已的。
4)彭总部队少不是发展不力,是西北穷养不起,到解放战争后期,18兵团,19兵团加强过来,补给通顺,什么马家军都是摧枯拉朽般解决。
5)渡江作战,说是刘指挥,不如说小平指挥更靠谱些,实际是刘指挥一个集团,粟指挥两个集团(这时陈毅已回三野,说陈指挥也行),反正你说刘指挥是一个笑话
6)海南作战只动用两个军,说兵团作战还行,大兵团作战够呛。
当时的大环境是蒋冯阎正在中原大战中,桂系站在冯阎一边讨蒋,而何键则站在老蒋一方与桂军作战,就在红军进攻长沙的一个多月前,何键战败刚刚把长沙丢给了桂军,后又因粤军参战操了桂军的后路,何军才收复长沙,同时其主力跟踪追击桂军,双方远在湘桂边境地区激战,这时候何部留在长沙的部队仅有几个旅而已。
而且红军并非是直接由岳阳进攻长沙,而是回到平江,这时反倒是何键主动发起进攻,以留守长沙部队中的大部分进攻平江,但被红军打垮,这一回长沙就真正没剩多少兵了(精锐仅剩李觉一旅),红军趁热打铁,一鼓而下长沙。
如果比较面对前敌的作战意志的话,很明显彭德怀是第一。
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是第二。
林彪是第三位。在辽沈战役中,林面对强敌的时候有所犹豫,搞得毛有些上火。但是他的能力足够独当一面。
粟裕排第四。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足够,但是指挥一支大军所必须的其他能力就有问题了,枪击叶飞事件就是个例子。可见一旦处于极端危险的局面下的时候粟的行动就会出现大问题,至少他不能妥善处理内部的关系。也因此,粟不能独挡一面。
1、红军时代资源太少,红军大部分辉煌战绩都与军阀混战避实击虚有关。红军攻坚能力尤其薄弱,红四方面军以勇猛和指挥能力强著称,但转战四川,面对数量略少、素来被认为战斗力弱的川军,攻坚战还是吃了大亏。
2、长沙非一般省会,现在的很多省会城市在当年的规模还不如今天的小镇,而长沙当时就是大都市了。而TG控制武装力量再次攻克省会都要到1947年以后了(抗战后占领张家口不算攻克,张家口也不能与长沙相提并论)。
即使彭德怀战长沙在某些方面也有客观有利因素,也不能掩盖这次战役极其优秀的指挥表现。
那时他还属于为个人生存或小部队生存谋划,属于战术层面。到抗战中后期及解放战争,他已经是方面大员,他的指挥才能达到战略层面。
林彪评价粟裕险中求胜,就是肯定他在危险局面的决策能力。毛泽东调离陈毅,就是看中他能独挡一面,可以认为他自认威望不够,要求不免陈毅职务,但中央是信任他的,淮海的结果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另外,不但任命是代司令员,而且是代政委,并没有象刘邓一样让另一个强势的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来当政委,也说明中央认为粟可以完全独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