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龙玉出冰天--上古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第一章 -- 石头布

共:💬122 🌺102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罗马人曾经提到,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差别就在于纪律

罗马人不如高卢人高大威猛,但是罗马人却驱逐了亚平宁半岛的高卢人,并且征服了高卢地区。

对此,罗马人,或者说后来为罗马人总结经验的人说,是因为罗马军团强调纪律性,罗马人用文明的纪律击败了野蛮的暴力。这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差别。

当然喽,具体到东亚人与西欧人,人们就选择性地遗忘了“纪律性区分了文明与野蛮”的道理了……

家园 苏美尔人大约真的和东亚人有关

苏美尔人的文明据说是“凭空出现”的。

苏美尔文字最早的遗迹据说是公元前36世纪。

苏美尔文明出现于六千年前。

而中国最早的、成批量出现的、音准准确的、七音节完整的笛子,是八千年前的。

两千年的差距。

从王莽时代发展到21世纪,也就是两千年。

科学严谨、体系严密的音乐,当然是高度文明的表现。

中国甲骨文里,乐字的写法就是上丝下竹/木,用中国传统的说法,音乐就是丝竹。所以也许最初甲骨文的文字并非是一个字一个音,也许一个字有两个音,不过逐渐规范化为一字一音。汉语连绵词应该就是汉语古典现象的孑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主体来概括,音乐主要就是管弦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是匈牙利。西方古典音乐的有力干将是俄罗斯。这两个国家都是东方的。匈牙利是西方的一个东方孤岛。俄罗斯本身就有着广阔的和深刻的东方背景。

苏美尔文字是泥版文字。一个有趣的历史事实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典籍,最早的就是三坟五典。典的形式研究得比较清楚,上古时代的典与故是文字纲要与口语传说的关系,周代大量的故书写为文字,导致典故合流。可是坟呢?坟的字形就是土文。而这就是典型的泥版文字的形式。

这又与陶器文符形成了暗合。

如果间接证据形成了证据链,那么在法律是可以采信的。

现在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家园 科学家曾经为中国有无冰期争论过

貌似那是二战前后及冷战初期的事情了。

后来中国的科学家证明中国人也是地球人,中国也有冰期。

不过这么困难的证明,应该也说明中国地区的冰期与西方的冰期不太一样。

家园 华南需要更多证据

华夏文化标志性的元素包括龙、玉、龟崇拜和祖先崇拜。

华南代表性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不具备任何上述的华夏文化的元素。

而与它同时代的,八千年前和六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龙、玉和祖先崇拜已经存在,并且充分发育了。他们后继的红山诸文化龟崇拜也出现了。这个困难是华南起源说无法克服的。

从目前证据看,河姆渡文化是一支被消灭或者迫迁的古代人群的文化。

通宝推:龙眼,
家园 肤色的深浅是维生素D和叶酸双重因素影响

自然条件下,人体需要维生素D和叶酸。维生素D对人体免疫系统至关重要,叶酸对婴儿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不可或缺的。维生素D的生成主要需要阳光,在中午阳光下暴晒帮助合成的维生素D比吃多少鱼肝油都有效。浅色的皮肤有利于维生素D的大量合成。故纬度高、日照不丰富的地方会自然选择淘汰掉肤色深的基因。但是,浅的肤色不能保护体内叶酸被阳光加速分解消耗,故日照越多的地方就越需要深色的皮肤帮助阻挡多余的阳光。白人孕妇的妊娠期需要补充大量叶酸,就是这个缘故。其实绝大多数国人并不需要补充叶酸,但是架不住迷信洋人,也就有样学样。不过多吃一些叶酸也没有什么副作用,吃就吃了。肤色的深浅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过深和过浅都是致命的。

从肤色这个角度看,黄种人的起源地不是特别靠北,也不在南方。

关键词(Tags): #肤色 维生素D 叶酸
家园 还有第三个因素

肤色也与表皮层厚度有关。

表皮层由角蛋白构成,角蛋白的颜色是黄色。东亚人的表皮层比较厚,是御寒需要。这是偏黄肤色的原因之一。对于一部分东北亚人来说,可能是主要原因。

家园 说鼻子大跟寒冷没关系可能有点道理

我以前也听说鼻子高大是为了加热冷空气,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过后来看了一个欧洲出版的关于二战前经济、文化、生活状态的书以后对这个观念产生了怀疑。那本书叫什么我不记得了,主要记得这样两个内容:

一、二战前德国普遍形成了歧视犹太人的氛围,一个漫画上小学老师在上课时讲数字6,在旁边画一个大鼻子来比较。漫画的解释是,犹太人的大鼻子看起来像6.

二、是纳粹到处搜捕犹太人时,对大鼻子的特别照顾,看到大鼻子的,就要仔细搜查,文明点要他背新约,野蛮点的就脱裤子检查有没有割包皮。

按照咱们以前的观念,白种人,尤其是欧洲人都是大鼻子才对,怎么他们用这种办法来区分是不是犹太人?后来看多了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等中东人鼻子都很大,比西欧人的还大,阿拉伯人的近亲犹太人鼻子大也不奇怪。中东并不冷,但是风沙大,可能鼻子高大真的跟过滤沙尘有关。

通宝推:石头布,
家园 现在的法国人怎么都这么矮呢?
家园 很有道理

可是,有研究说欧洲人的深眼窝是为了挡风寒。

似乎也能说通。

家园 崇拜这个东西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我始终觉得龙这个形象是从鳄鱼演化来的。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黄河两岸水草丰茂,蛋白质和维生素大量集中,老祖宗流连不去,扎根繁衍。

可就是鳄鱼这个东西讨厌,神出鬼没,防不胜防,一旦被它咬住,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而且皮厚力大,打不过它。

于是,画到墙上,教育儿子们离它远点。早晨出门前磕头,祈祷一天的渔猎不要碰到这个瘟神。晚上回家也磕头,感谢自己又多活一天。

传到后来,水草渐稀,鳄鱼就消失了,后代们只知道要拜,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拜了。

于是,墙上的警告牌就成了传说中的祥瑞。

玉只是一个玩意儿,看着干净,好玩,所以只是作为工具在祭祀中使用,谈不上崇拜。

龟崇拜?看它活得长而已。

家园 要考虑冰川纪的影响

第二批走出非洲的欧亚人群分化为蒙古和高加索人种,当时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期,气温上的“南方”和“北方”概念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地理上的“南方”气温远比现在低得多。

家园 龙肯定不是鳄鱼

龙肯定不是鳄鱼。不能把古人的精神素质看低了。人崇拜动物是有限度的,达不到中国文化中龙崇拜的那个高度。

玉在其他文化中确是装饰物,但在东亚是神物,可通神,所以祭天要以玉为礼。这也不是寻常事,其源起到现在也没搞清楚。

龟的问题更有意思。古人不会崇拜长寿而无能的动物,他们最现实,最重力量。

所有这些崇拜,最后都可以在高纬度北方找到其对应实物,让中国人重新看待祖先的精神境界,到时候恐怕你会后悔把祖先们都看扁了。

家园 那个其实说不通

说深眼窝挡风寒,没啥道理。

侧面风对眼睛的影响本来就有限,正面风才是主要威胁,深眼窝只针对次要威胁,对主要威胁却是起到了威力增强作用。不是得不偿失吗?

家园 是有这规律

确实南欧和中东是与东亚性状对比最强烈的地方。北欧相反,同时直发和浅眼窝的比例相对高。

其实我原来有一段,就提到沙尘过滤器的这个说法,但后来又删了。过滤器似乎也没有道理做得这么突出。

家园 龙玉出冰天 -- 东亚人群的晚近来源 (3)

(四)汗腺和毛发

东亚人的汗腺较少,体味较轻。这一方面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使得散热的压力减轻了,另一方面,体味做为吸引异性的“化学武器”,在穿着厚厚衣物的人群里鲜有用武之地。这两个原因导致这个人群中的汗腺退化程度很高。有意思的是有的人类学家发现东亚人脸部皮肤的汗腺却相对较多,这应当也是长期只有脸部暴露于外的寒区适应结果。

耳垢的类型也有显著的种族差异。干耳垢在东亚人中的比例是95%,湿耳垢却在其他种族中占据绝对优势。有的研究发现耳垢的干湿和汗腺分泌量的多少相联系,所以有着干耳垢的人群与汗腺稀少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在极度寒冷气候下,干耳垢可以造成生存优势,尽管这一优势微小,比如每一代人多存活百分之一,但许多代人的累积效果将是湿耳垢类型被完全淘汰。

体毛稀少也是东亚人的特征之一。人类体毛的功能主要是散热和排汗,体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汗腺最多的地方,体毛的退化和汗腺的退化是同步的。

对于东亚人明显较少的胡须,人类学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与维生素D的需求有关,胡须较少可以暴露更多面部皮肤,这在全身常年覆盖衣物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种意见认为,在极寒环境里胡须较少可以减少呼气结冰所导致的冻伤。因为胡须的温度比皮肤低得多,又临近口鼻,人呼吸出的水汽在低温环境下会迅速在胡须上凝结成冰。而且会越结越多,呼吸不止,结冰不止。在阿拉斯加冬季野外气喘吁吁长途步行的人们经常发现他们的胡子上结满了密密层层的“冰溜子”,嘴巴周围完全被冰封住了,像戴了个冰围脖。对需要长期生活在野外而又缺少援助的古代猎人来讲,这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所以较少的胡须是一个有利的特征。在远古洪荒无助的时代里,在考验人类极限生存能力的低温环境下,每个细节都可能会决定生死,从而造成基因选择的优势。有一部分东亚人的上唇须呈八字形,俗称“八字须”,靠近鼻孔下端的地方不长胡须,可能是进一步的适应性变异。

东亚人的头发直而粗,角质层厚。但是单位体积的重量却较轻,原因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它的孔隙率较高。这使得它生长更迅速,但一旦打湿了就不容易干。在干燥寒冷的气候里,这种高孔隙率的头发是很好的绝热材料。

东亚型的笔直头发在保温方面也有两个优势:第一是它密集排列起来可以做到绝无空隙,卷发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第二是它最大程度扩展了头发的覆盖面积。这种头发厚厚地披覆在头顶和两鬓,能构成更好的挡风和保温效果,这在衣帽不齐的场合能大大提高生存概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头发蜷曲程度最高,只覆盖在头顶,这是为了保护头顶不受阳光的直射。欧洲居民的头发卷曲程度居中,是温带的适应特征。

东亚人的眉毛和睫毛都不算发达,也是寒区适应的结果。眉毛和睫毛的主要功能是阻挡额头的汗水进入眼睛,眉毛是第一道防线,睫毛是第二道。笔者多年前曾经旅居一个位于赤道上的国家,并且不幸于炎炎烈日之下开展油漆刷墙的工作。在双手被占用,无法擦汗的情况下,额头滚滚的汗水很快就漫过了防线,又咸又涩的汗水流进眼睛里,刺激得眼泪迸发,立时丧失了工作能力。可以想见,对于热带和温带的烈日下追逐猎物的人们来说,额头滚滚而出的汗水确实是“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们需要最为坚固的防线。但在寒冷的气候下,“迫在眉睫”的威胁却不是来自汗水,而是呼气导致的在眉毛睫毛上的结霜成冰。所以自然选择的力量让在最寒冷环境下生存的人们不再具有浓重的眉毛和睫毛。

通宝推:金口玉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