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马恩预言成真,家庭正在崩溃 -- 不远攸高
如同三岁小孩持金行于闹市,反而是招来自身灾祸的根源。对女性自身权利的保障,传统上一直是来源于家庭的。所谓母以子贵,本质无非是其能为家庭这个生产组织养育一个又一个的优质劳动力。
现在的困境是,社会化大生产以后,传统家庭经济消亡,生育小孩对家庭变得不划算了。小孩更多地属于社会而不是家庭,社会提供义务教育,18岁以后独立出来脱离原先的家庭。现在男人对二胎政策不大都是随女人喜欢,不那么在意了么。
女人的矛盾在于,一方面顾及家庭经济基础,这点上她跟男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是有法律保障的(如婚内财产平分,其实也就是肉烂在锅里)。但因为家庭作为生产实体的功能消失了,所以女性出来工作改善家庭经济变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方面社会对其生育的要求又使其在这方面受到损失,社会利益与家庭利益由此分裂了。
而现代,女性完全有在“多生孩子”以外其他保护自己利益的方法。
社会对于抛弃抚养孩子义务的男性少了很多宗法,舆论的限制,一旦这种事情发生,牺牲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女性很难保障自己,和自己孩子在经济上的利益。
面对这种可能,把时间花在职业发展上,往往比多生孩子更合算,出现拒绝生育或者多生的现象那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婚内财产平分,实际上是抵消不了中断职业生涯多年,或者在毕业后关键的十来年不全力以赴追求职业发展和提升,对以后几十年女性在职业上的收入潜力的影响的。
短期合同,必然影响女性在这几年合同内的为家庭的投入意愿。
所以自古以来,这个合同从来就是终身合同,否则极少会女性愿意签这种合同的,除非双方经济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这要看社会经济形式,农业社会是家庭生产家庭经济,所以母以子贵,本质就是其能为家庭生产养育一个又一个的优质劳动力,家庭补偿才是女性的最好的保障。
社会承认与补偿?无非封个什么夫人,立个什么牌坊,能有什么实质的保障?
封建时代的女性看似社会地位比较低,但在家庭中地位其实还是不低的,除了低于掌握经济与生产大权的一家之主(相当于厂长或董事长吧),一般来说,一个生育众多优质生产力(慈)的女性地位是高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母慈子孝,多年媳妇熬成婆啊。
现代社会的矛盾之处在于家庭的生产组织性质渐渐消失,生儿育女对家庭经济变成单纯的一种负担而投资的意义越来越少。子女受社会义务教育,18岁就开始走上经济独立之路,经济能力完全受限于社会提供的机会。小孩更多地属于社会而不是家庭了,经济,只有经济才是一切的基础。
实质是生儿育女逐渐从一种家庭责任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既然小孩更多地属于社会,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是应该的。有争议的是这种保障应该提供给家庭,还是女性?理论上,在家庭经济上男女是平等的,婚内财产大家都有一半,差别应该不大,但问题是女性会觉得自已直接承担的社会责任被家庭剥削了一道。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男性服兵役的问题,全民义务兵役的国家不少,适龄男子服兵役期间一样也面临职业与教育上的耽搁,与各种(包括战争)风险,但换回来的是高等教育机会与就职机会上的优先权,还有就是伤残保障上的各种权力。当然,如果因其没有吸引力,最后变成募兵制,就是另处一个问题了。总之,由于家庭经济基础性质的变化,家庭逐渐在生育的权力上丧失话语权,这不是女性一个性别的问题。不是有笑话说国家想让我们生一胎就生一胎,想让我们生两胎就生两胎,当我们是配种的么。别人回答,你以为你不是。
普遍义务兵役的国家也不少,所有适龄无健康问题的男性同样面临教育与职业上的耽误与各种(包括战争)风险,但可换来教育与就职机会上的优先权。还有各种伤残保障。
本质其实就是把家庭与社会责任分开了。当然如果没吸引力,最后变成募兵制的话,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男性受的限制再多,他没那个能力也是白搭。经济,只有经济才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我们就要看社会经济基础了,农业社会是家庭生产家庭经济,所以母以子贵,本质就是其能为家庭生产养育一个又一个的优质劳动力,家庭补偿才是女性的最好的保障。
社会承认与补偿?无非封个什么夫人,立个什么牌坊,能有什么实质的保障?
封建时代的女性看似社会地位比较低,但在家庭中地位其实还是不低的,除了低于掌握经济与生产大权的一家之主(相当于厂长或董事长吧),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生育众多优质生产力(慈)的女性地位是高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母慈子孝,多年媳妇熬成婆啊。
现代社会的矛盾之处在于家庭的生产组织性质渐渐消失,生儿育女对家庭经济变成单纯的一种负担而投资的意义越来越少。子女受社会义务教育,18岁就开始走上经济独立之路,经济能力完全受限于社会提供的机会。小孩更多地属于社会而不是家庭了。
关于生儿育女是绕不过去的工作“缺陷”,实质是生儿育女逐渐从一种家庭责任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既然小孩更多地属于社会,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是应该的。有争议的是这种保障应该提供给家庭,还是女性?理论上,在家庭经济上男女是平等的,婚内财产大家都有一半,差别应该不大,但问题是女性会觉得自已直接承担的社会责任被家庭剥削了一道,或者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有经济上吃亏的顾虑,本质跟男性不愿在离婚自由的情况下投入大笔金钱置双方都有一半的房产是一回事。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男性服兵役的问题,全民义务兵役的国家不少,适龄男子服兵役期间一样也面临职业与教育上的耽搁,与各种(包括战争)风险,但换回来的是高等教育机会与就职机会上的优先权,还有就是伤残保障上的各种权力。反正把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分开就好。当然,如果因其没有吸引力,最后变成募兵制,就是另处一个问题了。总之,由于家庭经济基础的变化,家庭逐渐在生育的权力上丧失话语权,这不是女性一个性别的问题。不是有笑话说国家想让我们生一胎就生一胎,想让我们生两胎就生两胎,当我们是配种的么。别人回答,你以为你不是。
刚渡假回来,这里这么热闹!
是啊,是挺怀念教主的,我看要不要找个什么话题勾引他露面。。。。
看来你是缺尊重。
声明一下:我说阁下的血型性格分析理论是伪科学,并不代表我不尊重阁下本人,争取本周末前,我会凑篇文章批判一下阁下的理论,以示尊重。
至于我的智商,欢迎阁下随便质疑,我不会觉得被冒犯。
既然正确答案是(O .OR. B),这么简单的答案,你是所谓的理论创始人,为啥不爽快一点直接告诉我呢?我质疑的是这一点啊,你扯啥都没用。
我的工资您就不必操心了,料想你雇不起。
你的黑体部分都是和我感觉完全相反的
这两句话搁工业化之前都是很正确的,要不为啥说“多子多福”呢
可到了工业化时代,孩子长大不必然能成为劳动力,需要更多的培训、学习、技能才行,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增加,而收益却随之下降。比如城市啃老族的出现
所以全球共同的现象是,当社会文明程度、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在下降,你得相信人民总体的判断力
当然我认为这和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严重有关,不过即使共产主义实现,生育率也不可能恢复到农业社会的程度了
我所谓的社会承认和补偿,类似于你所谓的服兵役得到的某些优先权。或者国家还可以参照雇佣残疾人免税的方法,给雇佣了产妇和孕妇的企业退税,社会帮着承受一些育儿成本,工作女性的日子就好过一些。
牌坊这一类的承认就算了。我也不觉得封建时代女性地位高,你脑子里面浮现的可能是贾母,而我想到的是“为奴隶的母亲”。谁更具有普遍性呢,见仁见智吧。
农业时代绝大部分人力都有用,至少可以弄去修个长城挖个运河什么的,而到了机器人网络时代,大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有效工作,其他人口只是为他们的出现提供基数的。
那么到了未来,作为一个能够“有效工作”的人类,如果你生的孩子有90%以上的可能不能成为有效生产力,而养育他或她要花掉你50%的精力,那社会还会允许你亲自养育孩子么?你还愿意生孩子么?
我已经说了,“原子式家庭——工业化大生产——计划生育——房地产政策”这一逻辑并不是必然选择,你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计算利益,螺蛳壳里做道场,当然会觉得前途一片绝望。
工业时代,并不一定对应原子式家庭,所谓原子式家庭,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另一方面是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大多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但没有足够的新生人力支持,点也只能是点。
鉴于这个帖子里天天向上等网友把生育前景描绘的一片黑暗,论调极为阴郁,我不得不指出如下这些事实:首先就我观察到的如今的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内,女性的地位大多是比男性高的,其次如今的4-2-1格局下,祖辈带孩子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因此虽然大家族在改开以来不断解体,但并没有影响到生育的基本条件。
再者,如果说养一个孩子都面临经济的窘迫的话,那么生养多个孩子自然是无从谈起。可这并不能证明养孩子会越来越难。就我所见,从三四线城市走出来的青年,在一二线城市结婚成家,生养第一个孩子是最辛苦的(但也没有恶劣到天天向上A等描绘的那种人间炼狱式的程度),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大家族支撑,熬过开始的几年后,继续生养就可以成为一种流水化作业,因为年轻父母的上一辈都有生养的经验,如果相互之间协作,把孩子带回三四线城市一段时间,再回到大城市一段时间,年轻父母的压力是成倍减小的。等渡过新生儿最需要照顾的这段时间,闲下的上一辈可以照顾同辈兄弟姐妹中其他刚生育的孩子,而为第一个孩子购置的东西很多是可以复用的,再加上经验越来越丰富,如此传帮带,自然越来越驾轻就熟。年轻父母返回职场后待遇相应提高,对应经济压力不说降低,至少持平是可以维持的。
至于生孩子的收益,生孩子本来就是一种投资,这世上没有哪一项投资是保赢不赔的,而生孩子的收益率起码比创业或把钱投入股市要高得多。易水说:“如果你生的孩子有90%以上的可能不能成为有效生产力,而养育他或她要花掉你50%的精力,”首先这种假设过于悲观,其实假设一下,只要你的按揭每月少掉30%,你的压力瞬间就会蒸发不少。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其次,所谓有效生产力的问题,机器人网络还没有出现,即便出现,也并不意味着人就都没有饭吃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么多机器人,他们的升级维护以及更新换代谁来解决,靠机器人自己?呵呵。
子衿说的:“社会对于抛弃抚养孩子义务的男性少了很多宗法,舆论的限制,一旦这种事情发生,牺牲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女性很难保障自己,和自己孩子在经济上的利益。”这个说法包含女性认知逻辑的一个根本矛盾,即一方面她们希望自己的男人足够强,谁也不愿跟一个窝囊废过日子不是?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男人太强,否则自己无法控制,风险就增加了。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用互相拉扯的方式比烂,甚至拿生育作为筹码,这就是很多女性想到的方式。这种方法不能说无效,但显然不是什么高明的招数,更不可持续。那么提升职场价值?略为剖析一下就明白,女性的职场价值跟生育并不是反比关系,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成正比的。首先,女性擅长的领域大多是行政、管理等需要人际沟通的领域,而不是技术类等需要长期不断积累的岗位,生育并不会打断这种联系,反而给了女性另一种切入职场的途径,在公司内,已婚育的女性和未婚育的显然不是一个圈子,沟通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其次,如果身在国企,生育多个孩子的女性,其地位只会更高,并且会被认为对企业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可靠性;如果是私企,河里女性若不是对自己职场打拼的能力极度自信的话,就会承认与领导层的关系才是晋升的更主要因素。如果在才能和关系两方面都过不了关,却抱怨生育给自己拖了后腿,我就不得不用一个知乎体总结一下:“以绝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根本到不了抱怨性别不公的程度。”
综上,只要预先设立了原子式家庭的背景,当然会得出一个不断收敛的模型。但是只要放宽一下思路,从计生和房地产这两个方面入手,就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图景。无论是啃老或者老龄化社会,没有充足的新生人力支持,经济社会必将陷入停滞。现在放开二胎且不做审批限制,就是在朝这方向努力。而房地产问题,则是一个更难啃的骨头。大家庭的不断解体和房地产政策的吸血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很快中国式家族的那点家底就要被吸光。原子式家庭并不是工业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是无奈的选择。
中国人人往高处走的惯性,使得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处在争抢状态是个必然的现实,但这并不是支撑房价如此高昂的理由。很多人抱怨的,归根到底是一个钱字。而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央为了改开的推行向地方和既得利益集团让渡利益,中国式的大家庭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就拿现在来讲,很多在三四线地方有产业的家庭,支撑几个孩子在大城市读书立业,已不是什么困难,而高铁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让时空距离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大家庭的情感联络会更加牢固。所以未来,高素质人才继续向一二线城市流动,而普通人才在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居住条件很多情况下比在一线城市更为舒适,也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如果想继续提升,多生养孩子好了。易水说人的智商正态分布,其实只要智商正常,大多数人做出的成就主要看机遇和自身努力,纯靠天赋的工作是极少极少的。
至于真有蠢蠢欲动的事业心的,那更简单,自己创业,或者经营好一个大家庭,挑战比孜孜追求职场价值大多了,绝大多数公司存在的时间不比婚姻长,而经营好一个大家庭的收益率是远大过一个成功的打工仔的。
当然,这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更多单身者的可能性,无论那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未来的可能是,原子团是相对稳定的,而电子是不断跃迁的,即未来人既可以选择依附于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大家庭,也可以依附于企业,也可以重新组建新的原子式家庭,选择是自由的。
秦商鞅变法也是把家庭形式改革做为重点之一,无非就是晚婚晚育不分家的收重税,小家庭多生育轻赋税。完全利益导向,民众开始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不过最后革命都成功了,人民反而受不了起来反了。无非是生产跟不上,光靠军功不够赏了,说到底,社会生产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最后皇权不下县,乡下还是成了大家族的家族式经济的领地。
历史上女性对直接的社会压迫感受不深,因为对于她们来说大都是通过家庭以家庭压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对男性怨言颇多吧。像贾母这种统治阶级的代表,反应的其实还是其经济基础中的普遍现像。在非农领域,女性最后掌握家庭生产权力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如果单以数量来论,“为奴隶的母亲”固然是大多数,但像捕蛇者说中那种祖孙三代死于捕蛇却因赋税不敢退出的男性更多。
我那是在幻想几百年后机器人能够完成所有繁琐劳动,人类只从事创造发明的状态,杞人忧天地担心大部分人类的智商不能支持他们做出有效的贡献。。。
现实和这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