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老蒋无迷 -- 熊皮帽子近卫军

共:💬784 🌺9417 🌵2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家园 资料很好,收藏了!有一点提醒狸兄:何为正常死亡率?

处在人口自然增长常态下的1955-1957年,彭水年均死亡率为11.77‰,照此推算,彭水1959-1961年死亡人口高出5.86万。这5.86万人,应该是估算三年饥荒人口非正常死亡的基数。

在此之前,还有一段:

1954-1957年为人口恢复的增长期,人口变动呈高出生、低死亡、稳增长趋势,年均出生率22.41‰、死亡率10.76‰、自然增长率11.63‰。1958-1961年为人口减少期,人口变动呈低出生、高死亡、负增长特征,年均出生率13.86‰,死亡率57.32‰,自然增长率-43.46‰。四年中,1959-1961年为三年饥荒特殊时期,出生率大降,死亡率大升,三年年均出生率10.67‰,死亡率68.38‰,自然增长率-57.71‰。

除了这篇文章,曹树基、金辉、杨继绳等也普遍选择11‰作为正常死亡率,并以此为基础作为计算非正常死亡的依据。

那么,这个11‰真的正常吗?

1953年6月30日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基准日,普查结果是54年11月1日公布的,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正式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死亡率、出生率统计。

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基础上,1954年开始人口出生和死亡登记,并以当年出生数、死亡数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当年出生数/(年初人口数*0.5+年末人口数*0.5)

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当年出生数-当年死亡数+当年迁入数-当年迁出数

由于移民人数很少,理论上,这公式可变为:

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率*(年初人口数*0.5+年末人口数*0.5)-死亡率*(年初人口数*0.5+年末人口数*0.5)

当然,查阅统计年鉴的人口卷,你会发现,53-64期间,上面这个公式完全不成立,为啥?地区间迁移漏报、重报以及出生、死亡漏报、瞒报。

通宝推:阴霾信仰,mezhan,
家园 接下来再说死亡率:

统计年鉴给出的49年死亡率20‰,这是在54年以后的统计数基础上倒推的,从建国前一些学者的局部抽样看,当年死亡率在30‰左右,而印度,我查到的50年死亡率为25.4‰。

即便是可能低估的49年死亡率20‰,到57年,8年时间,降到10.8‰。

这个10.8%是啥概念?

1957年,美国的死亡率数据是9.6‰;196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9.8‰;197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5.9‰;198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2.8‰。

这里有个表,是几个国家将死亡率从20‰降到11‰需要的时间,以及8年时间,能将死亡率从20‰降到多少?

点看全图

我们知道,四川是西部地区,彭水又是当时四川最落后偏僻的地区之一,那么,在1959-1961年期间,以和同期美国接近的死亡率作为正常死亡率来计算非正常死亡数,是否合理?

我曾经梳理过那段时间公安户籍统计的相关资料,个人认为54-58年间的死亡漏报是比较严重的,迁移漏报、重报也是很普遍的,户籍清理也带来很大的年末数据变动,根据53年一普和54年二普人口数以及年鉴公布的期间出生率、死亡率、年末人口数计算,即使完全忽略出生漏报,总的死亡漏报超过1700万,漏报率超过18%。

不能否认,59-61三年确实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但具体数据计算,我只能说,曹树基、金辉、杨继绳以及这个淳世华,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随便说一下,对比60年印度死亡率19.8‰来看,中国59-61,平均死亡率不到19‰。

表一 1931─1934年江苏省江阴县农村人口贫富死亡率(千分比)

1、普通死亡率

---年 度 ------ 富有者 --- 安舒者 --- 贫穷者 ---- 总 计

1931─1932 ----- 26.5 ----- 39.6 ----- 45.6 ----- 42.8

1932─1933 ----- 32.3 ----- 31.0 ----- 39.6 ----- 36.1

1933─1934 ----- 33.9 ----- 49.3 ----- 56.0 ----- 52.0

1931─1934平均 - 30.9 ---- 39.9 ----- 47.4 ──

2、婴儿死亡率

---年 度 ------ 富有者 --- 安舒者 ---- 贫穷者 ---- 总计

1931─1932 ---- 161.3 ----- 219.8 ---- 198.2 ----- 203.4

1932─1933 ---- 275.9 ----- 240.2 ---- 239.2 ----- 241.8

1933─1934 ---- 379.3 ----- 373.5 ---- 403.4 ----- 309.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第叁编(1936年)。

通宝推:天天向上A,阴霾信仰,
家园 那个时代农村迁移人口应该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户籍制度,粮票制度严格限制了人的流动,农民那个时候很苦的,基本是守着土地吃饭。

今时今日确实大不相同了。基于人口普查的资料肯定是有误差,所以我不敢深究怕说错,只1转发一些帖子供参考。

我发这个帖子是因为这篇文章基于原始资料,挺难得。我在四川出生,对天府之国有感情,所以关注多一些。

http://zx.djy.gov.cn/wskj/es/201105/t20110505_39391.html

上面这个帖子是都江堰政府的官方网站,当时叫灌县。文章讲述了64年老县长瞒报产量打埋伏活人无数的故事,很感动。

都江堰大饥荒期间也损失了大量人口,具体内容我就不贴了。生活在四川的人都知道,川西平原什么概念,都江堰在川西又是怎样的沃土。这种地方如果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都死了很多人,那其他地方只会更严重的。

我认为大饥荒本质上是工业化过程没做好,步子太大,导致农村做出了惨重牺牲。

通宝推:乌有用户名,
家园 您可能不知道,一五期间正式非正式招工离开农村数量不少

61年末开始清理下放城市人口,两年就下放了2000多万人。这中间,迁移漏报、重报是普遍现象。

56-59期间城镇、农村迁入迁出差额1072万;61—63精简市镇人口,城镇、农村迁入迁出差额1377万。

通宝推:天天向上A,盲人摸象,
家园 11‰,接近美国同期,作为正常死亡率来计算非正常死亡,牛

另外,我不认同“我认为大饥荒本质上是工业化过程没做好,步子太大,导致农村做出了惨重牺牲。”这个观点。

大饥荒本质上是民主与集中体制的问题,是干部队伍的问题,当然也与56-58期间新提拔干部的心态有关。

家园 老哥好认真细致

我就是随意翻阅到处瞎谷歌。

彭水的资料似乎有待商榷,淳世华拿到的是彭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所以从54年到62年历年的人口数,出生数,死亡数都是精确到个位数的,所以算出来的出生率死亡率是比较准确的我觉得。

家园 有一点必须承认,3年确实有比较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

很多tx,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总觉得政府有档案、有数据,只是不敢公布。

这两年,梳理的资料越来越多,才明白,政府手里真没有全局的、靠谱的资料和数据。

你想想,参考人口普查,还要搞清具体死亡原因,这工作量有多大。当年的统计,还不是户籍警察之类为主,简单文牍汇总上报,58年才颁布户籍条例,工作规范和程序有待完善,一个稍微大点的行政区,连迁入迁出都没法核对清楚,当年又不像现在,数据全部联网,一不平衡就报警。

包括彭水县志在内,以及其他地方志的人口数据记载,还不是同一个干部群体做出来的,当年的资料是啥,咋不靠谱,后来补的,同样不靠谱。比如,本狐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57年全国的死亡率降到10.8‰,只比同期美国高1.2‰。

关于饥荒统计,我倒觉得戚本禹的记载是真实的,当然,我指的是他们搞那次统计的事儿是真的,而不是具体数据是准确的。他们那次的数据同样不靠谱。而且,从他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当年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是怎么出来的:一级级安排通知上报,下面报上数据,上面再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掌握的其他材料,加加减减,成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之前你给我的链接打不开,这个资料比杨继绳的东西要严谨太多

关于怎么分析这些数据,老老狐狸后面几个回复很不错。

关于大跃进造成饿死那么多人的教训怎么总结,推荐看一下《变局——七千人大会》

造成这些惨剧的教训确实需要好好总结。这点我赞同老老狐狸的观点。大饥荒本质上是民主与集中体制的问题,是干部队伍的问题。

比如四川饿死那么多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58年11月底12月初,邓公视察贵州,要求陪同的李井泉在四川搞1000万亩“万斤田”。这个指标造成了严重的减产。毛主席下发的《党内通信》要求基层不要管高指标,在四川被扣压。只能说官僚体系追求起政绩起来,真是疯狂。所以主席总结教训时候说是民主集中制出了问题。

推荐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9308682_0_9.html这个博客里面的文章,也是四川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词(Tags): #大跃进(盲人摸象)通宝推:hattie,盲人摸象,
家园 那我就真不好说了,毕竟只有基于现有资料

彭水资料在县一级基层,还有生产队资料,我觉得比地方志要正宗一些至少,至于有没有作假,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毕竟是几十年前资料了,我那个链接在香港中文大学,里面有原始资料图片,老哥要是打得开可以看看,历史感挺厚重的。

彭水这件资料,估计应该是当年高层为了统计三年自然灾害汇总信息,分发下来的任务。所以每个县应该都有这个资料。我想杨继绳要的就是这个,但是他没有得到。

要是有充足的原始资料,汇总不难的。

家园 狸兄可以看一下各省的人口志、公安志

尤其是看一下那段时间几次户籍清理的记载。

据《山东省志人口志》记载,1959年9月4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每个人民公社配备1名专职户籍员,并拨给80万元经费,用于制作户口卡片。在较短的时间内,全省1379处公社基本上配齐了专职户籍员。为掌握准确的人口资料,报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同年在全省农村开展了一次户口普查(说明山东省落实《户口登记条例》的时间是在1959年9月以后至1960年)。山东省在这次普查中发现全省应注销户籍的人口高达15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这152万余人肯定会降低59年前上报死亡率)。

据《福建省志人口志》记载,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暂时困难,有些农村生产大队利用管理户口之便,多报人口数或者对死亡、迁出不予注销,冒领票证供应。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核对户口和年度人口统计,加以纠正。1960年,晋江专区核对381个大队,查出多报22719人。1961年,全省发现多报55789人。1962年和1963年,晋江、龙溪两个专区纠正多报59726人。

据《安徽省志人口志》记载,1959年至1960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全省户口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农村人口变动统计数字严重失实。当时,外流人口激增,非正常死亡情况严重。但是,在户口变动登记中,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在城镇,由于粮、油、棉等计划供应物资紧张、户口段划分过大等原因,致使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松弛,虚报、多登记户口现象严重,以致全省人口统计数字失实。由于户口管理松弛,虚报、漏登户口现象严重。据1959年底城镇户口清查统计,全省城镇清查出虚报人口121800多人。其中合肥市查出虚报人口4428人,漏报人口474人。广大农村地区户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各种人口统计数字的虚报现象严重。亳县1960年全县总人口上报数字是根据一个大队的人口数字推算出来的。不少社队户口制度荒废,户口无人管理,以致户口簿册被当作废纸烧毁、出卖或当作笔记本。1960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建立人口管理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迅速建立人口管理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报告人口变动情况。1972年7月,公安部和省人保组联合对阜南县龙王公社进行人口统计质量调查,经逐户核对,该社多报人口312人。多报的方法有虚报出生、死亡不销、假报迁入、迁出不销、重登户口、编造假户名和随意增加统计数字等。

…………

家园 错了吧

所有官方、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中。中国军民 死亡(包括战死、被屠及其他)大约2000万~3000万。

我看到的是:抗日战争 中国 伤亡 3500万人。死亡与伤亡的差别大很多啊。

家园 我记得是十万斤田
家园 四川饿死这么多农民搞工业,结果还搞得很烂。

1958年至1964年七年间,四川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高达55.81亿元,约为57年工业固定资产原值9.74亿元的5.7倍,而工业总产值仅增加4.9亿元,增加约10%。

家园 美国生活方式不健康,医疗体系也有问题。
家园 宋文彬的博客应该基本属实,但只说了部分真相。

1959年4月19日省委发布农业生产八项规定,严格规定各类作物播种面积、施肥数量、深耕尺度和密植规格,要求各地坚持“抓思想、抓典型、抓小运动,至始至终都抓紧,”把高产万斤推向高潮。紧接着,温江地委在郫县红光公社召开全区生产现场会。会议宣称,全区小春作物长势良好,“空前大丰收的景象已经超过了大跃进的1958年”。高产卫星一而再、再而三被揭穿,小春作物险象毕露的红光公社继续充当跃进旗手,400多名会议代表参观听取了他们“大搞万斤指挥田”的经验。会议规定,今年全区的1百多万亩高产水稻,全部深耕1.5尺,每亩施肥20万斤,密植4-6万窝。

1958年局部推行的疯狂密植,就这样被强行推广到全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地处高山丘陵地带的邛崃在宝山公社放荒山上的土地,强迫社员整村搬迁到山下,组成“大兵团”搞万斤田。(作者注:据专区卫生局长高吉辰1961年调查统计,该社1959-1960两年间非正常死亡4000多人,占全公社人口的40%以上。高告诉作者,这个情况他当时没有报地委,但是“绝对可靠”)。

大邑青霞公社的玉米地全部实行“聚土、定向、双行、错窝、密植”,距离用尺子量,方向用“定向器”逐窝纠正。蒲江县寿安公社去年搞密植试验田吃了大亏,5个乡党委书记研究来研究去,再搞大面积密植后果不堪设想,认为最多栽8寸见方,但又不敢给县上讲,就找来检查工作的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田春向地委通融。宋文彬答复不行,“因为你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织,这是党中央规定的,应该执行。”

党中央确实有这个规定。四川省委1959年4月19日发布的农业生产八条规定,得到中央肯定,4月26日批转各省、市、自治区。指示说:在农业生产问题上,有些地方存在着松劲现象,在克服浮夸虚报倾向后又出现了一种指标订得越低越好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应当注意克服,应象四川省委一样,作出些必要的规定,把生产运动搞起来。(见《当代中国的四川(上)》第94页)。

——《川西大饥荒记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