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颤栗的产痛 --第二章 文革的种子 -- 史文恭
秘书是高智, 我在西安见过他.
从解放到现在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极端化运动化的反腐,结果就是一查是某种人,不查是另外一种人,到最后不了了之。
他是离开北京啊, 去哪里都算艰苦了.
高智是陕西人, 陕西人确实不喜欢去外地, 哪怕把中央送进北京, 也想回陕西.
特别陕北人, 恨不得会去种田.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主席待人宽容而已, 否则他田家英早就斩首多次了.
反过来, 田家英居然有脸批评主席.
在当时,是他自已为毛提出了不这么做的理由,他虽然心有不甘,倒底还没糊涂。这是时代对他的约束。但20年后,他却更后悔,就不能不是时代对他的鼓励了
http://news.sohu.com/20180219/n531137356.shtml?code=9ac3c2d783ff4956cc2f9774980cbb52&_f=index_cpc_3
自上而下的整风很容易搞成走过场
他死的早,靠他的工资遗产他老婆能过上那样的生活。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当贪官的“工资基本不动”。低工资下,一般的实权官员,如果不是特别意志坚强,就“不得不贪”。最后形成逆向的淘汰制度。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然反腐也是对的。唉表达不清楚
毛主席从来都是有什么材料做什么饭。
秋收起义,白手起家,手里有什么人才?井冈山的斗争,手里有什么人才?都是在斗争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边干、边学、边培养。
虽然这样做牺牲很大、代价很大,犯错的机率很大,但是还有其他办法吗?
俺看党史也有类似的感觉:
毛主席遇到事情,不单纯的就事论事,往往考虑更长远更全局的方案——制度性建设。比如某个百姓受冤屈了,毛主席不会简单帮助这个百姓洗掉冤屈,给予补偿;他会做这些事情,都这些都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毛主席往往会考虑全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遇到此类事情怎么办?如果他们没有机会遇到毛泽东伸冤,又能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考虑很多。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动力
这些都是毛一再强调的。你的理解恐怕有误。毛即使强调建立制度化机制,这个制度化机制,也是靠人来执行的,按照毛的思想,恐怕还是要强调,在这个机制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毛主席确实一直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这应该就是他思考的结果,只有充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人民政权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