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事业与爱情,金钱和美女 -- 林风清逸
网络上有很多充满攻击性的词汇。然而看得多了,我却发现社会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攻击性。所以我觉得网络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网络上更缺少约束。拘束不是好事,但是没规矩也不是什么好事。
比如现在流行的直男癌啊、田园女权啊,你戳我一下,我戳你一下,充满了对立情绪。这节奏也不知道是谁带起来的。
在这种相互伤害的环境下,看到“渣男”这个词,很自然就会想起“渣女”这个词。而从渣女这个词,我又想起了灰姑娘。为什么想到这个了呢?因为据说,灰姑娘一词的法语原文是“Cendrillon”,所谓的辛德瑞拉,其实字面意思就是“渣女”。这样灰姑娘的故事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渣女偷偷穿着廉价的夸张服饰赶了一个夜场,结果攀上枝头飞上九重天……
这和原来灰姑娘的故事就有了天差地别。原来的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凄惨的被排挤的被虐待的女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获得了追求幸福的权利,并最终获得了幸福。
同样的故事,之所以产生了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其最大的缘由,不过就是“灰姑娘”这个词儿的变化。
灰姑娘就是励志故事,渣女就是贪慕虚荣。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有人问,你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有人回答:金钱和美女。于是充满庸俗想法的他遭到了唾弃。有人回答:事业与爱情。于是充满了高尚理想的他获得了追捧。
这不过就是一个词儿的事情,而结局就有所不同。
一字寓褒贬,这是当年老夫子们玩过的事情。
字寓褒贬,是将文字的精确性充分发挥的结果。这是文学技巧高超的体现。但是使用技巧的人不同,所发挥的效果也不同。在孔子用字寓褒贬的方法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的时候,却还有一部分人在做“儒以文乱法”的事情。
网络是极为有益的工具。网络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迅速地、广泛地交流意见,所以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的人可以打开视野,可以获得从前时代所不能获得的见识。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有益、有趣的信息。
网络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但是这些见识却未必尽是我们需要的内容。比如说臭名远扬的水军,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挑拨社会矛盾。忘记从哪看到的了,有人说,那个散布极其广泛的“河南人偷井盖”的地域矛盾谣言,就是一批水军为了讨好主子而特意组织的一次分裂行动。之前我浏览网友转帖,看到台湾的论坛,感觉很多言论也是明显的水军言论。大陆这边,网民数量那么庞大,水军依然可以轻易带节奏;台湾那边网民数量处于一种以众则不足、以熟则太多的尴尬境地,我想,水军带起节奏来只会更加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立和分裂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特别是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匿名性。我们看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就知道了。比如说之前有人就匿名发帖说,他是个同性恋,对祖国又有一点不敬的意思(其实他也说过一些留有分寸的话)。这就是匿名性的典型体现。实际上,他完全可以注册一个新ID,不匿名也一样可以起到匿名的作用。然而他却采取了匿名的方式,匿名之上二次匿名,颇有意思。在匿名性的基础上,很多人是略有一些放纵的。比如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平时不敢开的玩笑敢开。但是即便这样,在早期的网络上,还是纯情的论坛多一些,喷来喷去的论坛少一些,说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还是有一定约束的。可是一旦水军利用起匿名性,也就是坏人用起匿名性,那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观察过一个网络运动。我参加进去的时间已经很晚,之前运动本身就已经遭受过一次水军渗透,爆发内战,经过齐心协力的对抗,击败了入侵者。我参与进去的时候,运动正处于上升期,人员越来越多,但是风气还是很正常的。然而慢慢的就开始起变化。一个很有意思、后来我又多次遇见过的事情开始出现了。有的新人,加入进来以后,迅速与管理团队称兄道弟、热络起来,变成了串联很多人的积极分子。然后,因为一件小事,就爆发了冲突,然后积极分子以为某个贡献很大的老人的打抱不平的名义,组团发起了对其他管理人员的攻击,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很坏,让人看得牙疼。太阳低下没有新鲜事,这样的事情在各处其实都很常见的。后来管得还不错,依然挺过来了。不过,网络上对他们进行的污名化攻击也越来越强烈。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其中已经没有太多新东西可以学习,所以虽然还是支持他们继续努力,但是并不怎么参与了。
儒以文乱法,这个文,很多人以为是文采,其实这样想就想小了。比如在汉元帝时代,皇帝要求大臣奏章必须引经据典,汉元帝多次亲自修改大臣的奏章,痛批他们不能引用儒家经典。在这个时候,不能引用经典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儒家经典就一定文采飞扬吗?自然不是。所以这个时候的好“文”,其实就是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规定内容来行文的“文”,并不是说里面一定有什么文采。实际上,“儒以文乱法”这个词汇的环境,干脆就是在“法”的环境里提“文”的概念,一般人看来,法律哪有什么文采啊。所以对于定义,一定要注意其范畴。
语言中同一个文字常常会有几个兼顾的意思,这样,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代表的意义未必是一样的。如果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去阅读,那么自然就是以文本内最恰当的意义为恰当;如果是本着互相伤害的原则去阅读,那么自然就是以错误的意义为恰当。很早以前,有个很心灵鸡汤的故事说,有两个宿舍的大学生,分别决心共同促进他们的文学水平,一个宿舍决定相互批判,一个宿舍决定相互鼓励。结果一个宿舍以为互喷而反目,一个宿舍以互相发现优点而进步。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确实有一点积极意义。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这是很好的理想。我很赞同。虽然我做得不好。
积极的建设,很艰难。但是一定要坚持到底。
-------
写完以后,发现很容易引起歧义,所以补充一句话:
对待错误的人和事,也一样要战斗到底,决不妥协。
1
因为据说,灰姑娘一词的法语原文是“Cendrillon”,所谓的辛德瑞拉,其实字面意思就是“渣女”。
你知道法语Cendre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灰的意思,所以,所谓的辛德瑞拉,字面意思就是灰姑娘。当然,如果你要坚持说总有没烧透的,那就不是灰而是渣,也可以,但不用扯到法语吧,直接用汉语扯就行了。
2
儒以文乱法,这个文,很多人以为是文采,其实这样想就想小了。比如在汉元帝时代,皇帝要求大臣奏章必须引经据典,汉元帝多次亲自修改大臣的奏章,痛批他们不能引用儒家经典。在这个时候,不能引用经典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儒家经典就一定文采飞扬吗?自然不是。所以这个时候的好“文”,其实就是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规定内容来行文的“文”,并不是说里面一定有什么文采。实际上,“儒以文乱法”这个词汇的环境,干脆就是在“法”的环境里提“文”的概念,一般人看来,法律哪有什么文采啊。所以对于定义,一定要注意其范畴。
这又是哪跟哪呀。
儒以文乱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在韩非的文章中去理解,而要通过汉元帝的事迹
去解释?
韩非原文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
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五蠹
在同一篇文章的后文说得更清楚: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结合二者来看,韩非说得非常明确,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两种行为规范,一种是
体现国家意志的法令,一种是自古以来流传的文献记载并倡导的主张,如上文所说的
楚国和鲁国的事件。
一方面,治国离不开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又主要集中在经典文献中,
所以君王经常要对那些熟悉经典文献的知识分子委以重任,对经典文献的熟悉和掌握就成了很多人的晋身之阶。
另一方面,这些文献中的价值观与国家法令又常常背离。
这个矛盾就是韩非在这里所强调的,法令与
文学中的不两立,
要想贯彻法令,就必须树立法令的至高地位,纠正人材选拔中对文学的倾斜。
这里的文,就是书简之文,当时以书简方式流传的经典文献。
从韩非对儒的强调来说,这些文献以儒家思想的为主,
可见在战国时代,儒家
已经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什么规定形式规定内容这种“双规”,纯粹是一种臆想。
还有讨论司马迁是否受过腐刑的问题,你连
出土瓦当都谈到了,就是不肯谈报任安书。
这里说到三个问题,三种论据
灰姑娘 汉语 法语
以文乱法 韩非 汉元帝
司马迁 报任安书 出土瓦当
你的路径总是在舍近求远,把问题越扯越远。
昔年九爷驰骋绿茵,名扬天下,誉者以为“出生在越位线上”。
你这种搞法,或可名为“出生在边线上”,时不时要让别人重新把球掷进界内。
我们说的是一样的事情啊。
我说,儒以文乱法,文不等于说就是文采,其中一部分就是引用经典。
你说,你错了,文是“一种是自古以来流传的文献记载并倡导的主张”。简单说就是文献。文献不等于有文采的文艺作品。
相同的东西一定要说成两种不同的言论,我觉得我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又不能说我知道为什么。
当然了,我说的内容比你要宽泛得多,我不光说了其中一部分引用经典的情况,我还说了另一种玩弄辞藻的情况。
仅就重合的部分来说,我也说这个文不是那个文,你也这样说这个文不是那个文;我用这样的说法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事情,你用那样的说法从那个角度说这个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一定要责备我。
你一定要说我是错的,我却没有说你是错的,我太吃亏了。
人们常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这个角度说,我也想退一步考虑考虑。比如说,你指出,在法语里辛瑞德拉未必尽是渣女的意思。这个事,确实有可商榷的地方。当然,我知道这词是灰的意思,也知道这个词是灰烬的意思,但是我毕竟不是学法语的,也只是在网络词典上查的,同时也是看别人说的,并没有为此专门去做严肃周密的学术论证,所以呢,在学术上严格来说是不严谨的。
虽然如此,如果从灰烬的意思上来说,可以翻译成灰姑娘,也可以翻译成渣姑娘。三个字呢,自然是灰姑娘顺口一些;两个字呢,自然是渣女顺口一些。
所以,你只是坚持了原来通行的译法。
那么我为什么在明知道通行译法的时候提出新的译法呢?我只是以这样一个比较鲜活的例子,让读者易于理解“不同的翻译会引起不同的效果”这个现象,让读者直观地理解玩弄文字游戏的后果。通过这个故事,进一步讲述了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
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修辞和写作手法。
一个姑娘,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不对呢?我们没有必要弄点黑炭灰撒到她的头上,对吧?
我与你接触不多,往日无冤,我想你并非一定要说我的不是。
对于你的批评,我可以理解。你说,为什么我要迂回呢,不直接讲韩非的本文呢?你说的在论文里是很对的。如果做论文来看,这样东拉西扯、迂回绕圈的行为大约是不对的。特别是在法语的问题上,因为没有做周密的学术论证,严格执行的话整个论文是可以被枪毙的。
但是,如果只是做个随笔散文来看,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打算让读者感兴趣,尊重读者的阅读,让读者读得开心,同时又有所收益,那么就不应该拿着课本对读者说:孩子们,请拿起课本,听老师讲解韩非子,不听话的就要拿教鞭打手板心!
况且,之前我引用宋史的时候,那可是很是被人喷了一顿的。很是有人说,我这个人不成熟,很有一些希望求得人们认同的表现。说起来,人嘛,只要不反社会,难道还希望求得别人不认同吗?所以啊,我就接受了这个教训,既然直接引用是不成了,那不如试试,先不首先引用典籍了,先讲个故事。结果现在又过来打我一个耳光,说,你怎么不戴帽子?哦,错了,是你怎么迂回了?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对我而言是不公平的。
我与你没有私怨,你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我,这好像不太对。
如果仅就标题党的路子看,的确如老兄所述。这类事情在网络化的今天并不鲜见。但是如果读者在读完情节完整的故事之后仍然可能误解,那就奇怪了。以文害义在所多有,普通人也只能自己保持谨慎,小心辨别吧。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