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内的“墙”同时也是安全经济技术问题 -- 审度
国内互联网与国外的连接,一直被诟病,一向被认为是土共怕死,塞耳闭目;国内电信公司垄断牟定,不思进取。观察者网7月27日,发表文章:《余鹏鲲:中国为了连上互联网都付出了哪些代价》
从文中的内容看,由于美国的控制,国内互联网耗费巨大,出口带宽有限且价格贵昂。二则由于国内硬件落后,导致网络速度慢。当然情况一直在改善。依此来看,国内“墙”国外,并非单纯的政治六宣问题,同时也是安全,经济,技术问题。
文中提出(以下双引号内的段落为引用,因为操作问题,不加特效,文中原有图表,不会上传,原文还烦请各位有兴致的搜索一下。致歉!):
“没能搞清楚这一特点,使得中国在随后的互联网发展中吃了大亏,除了被美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外,还被美国当成经济上的吸血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援引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的一份报告,由于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使用的“游戏制定者”和“运行控制者”,我国用户上网必须向美国交付各种费用。据该报告推算,我国每年向美国支付的使用现有国际互联网的费用,包括域名注册费、解析费和信道资源费及其设备、软件的费用等,高达5000亿元以上。
这个费用超过了当年我国的国防预算,相当于当年许多西部省份整个省的GDP。中国为了接入互联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网络接入费是按出口带宽收取,2003年之前进口美国的带宽费用高达120万元/G/月,后来有所起伏,但是总的来说大大降低。而且中国进口美国的带宽比美国进口中国的带宽几乎要高一个数量级。最终进口带宽的费用通过收取的网费落到了每个网民的头上。”
这样大家有意见只会怪到技术问题,而不会怪到政治问题。而且国内网上得流畅,美国网挤得速度很慢,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更优先国内网站,看低美国网站。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那么当初做出“墙”这个决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身上贴屎的行为, 决策人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
这个数据说的是2003年之前的,倒是和我记忆的数据差不多。。
教育网刚刚开通的时候,确实机房出国流量是按MB收费的。。那时候网速也慢,基本是KB记速的,也花不了几个钱。。
那时候整个教育网的出口带宽也就100MB? 也许是10MB。。肯定没上GB
不过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要多少钱?
不怕做坏人。
宝贵的网络资源要用于有益的地方,不用于嘴炮。
难道是努力爬墙过来送花?怎是一个贱字了得...
所以大家都只上教育网。 也就创造了10大BBs 的第一批辉煌
美国当年是怎么对英国的?“抄抄抄”
美国强大之后,怎么做的?强调自由贸易、保护知识产权。
Fair Play当缓行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精神美国人”是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
不过是真话。那些一味以“民意”为旨的,只能黑命贵和善待强奸犯了。
忘了做么时候第一次上了,然后过了几年才注册,注册到现在也应该有几年了,算起来六七年是有的。
西西河奇谈怪论越来越多了……
GFW和中宣部的颟顸是一脉相承的事情。
像这种“除了被美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外”云云,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人家能渗透你,你为什么不能渗透人家?说到底,还不是知识分子软骨头?自己跪了,又不得不对上面交差,笔杆子打不过怎么办?墙呗。
至于说什么“吸血”,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近40年建设,哪个行业不是从被吸血开始的?当年德国大众把过气的车型拿来中国,照样用“桑塔纳”赚了中国消费者几十年的钱。到如今,当年被吸的行业,可以慢慢怼回去了。不知道百度什么时候出海干google啊?
所谓被揩油,根本没什么了不得。互联网上,网际流量收费往往是一种协作关系。比如你从我这里下载了1G数据,我也从你那里下载了1G,那么咱俩就两不相欠了。中国互联网起步时,有价值的信息很少(这也是西西河为什么这么强调原创的原因),必然对英文网络呈现逆差,这和别的行业面临的局面没什么不同,如果说有差别,那中国互联网的差距可能还比很多制造行业小一点儿,毕竟所谓“信息高速公路”也不过是克林顿时代提出来的东西。怎么就要拜托GFW来忧国忧民了?
至于说什么“设备、软件的费用”也要算进来,这就是强词夺理了。嫌硬件贵你可以支持华为啊,软件上听任盗版软件逼死国内开发行业,这算怎么保护的?
最后还要来一句“费用。。。落到了每个网民的头上”,我真是要给你作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