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是非成败转头空 -- 删ID走人
真要是这么安排的,一难都过不了,更别说八十一难了。
唐僧一路的言行举止,更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出家人。尤其是一路上应对各大小国王,唐僧完全是把自己当臣子,一点也没有出家人的气度。女儿国国王也说唐僧的诗是状元诗,不是和尚诗。
书里还多处借唐僧之口说孙悟空等三人是山野粗人,不知礼数。言下之意,唐僧心里给自己的定位是知书达礼的体制预备官僚。取经之途对于唐僧来说,就是赶考之途。对于书生来说,还有什么事能比赶考更重要呢?
书中师徒四人,只有唐僧取经心志最坚,为何呀?因为师徒四人只有唐僧是没有功名(仙籍)的平民。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虽然是粗人但都是有官身(仙籍)的。三个徒弟只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贬出了体制。虽然想回到体制,但这个愿望没有平民唐僧强烈。
所以,西游记这本书,取经团队必须以唐僧为核心,才能完成这个赶考任务。对于三个徒弟来说,取经不是唯一回到体制的道路。而对于唐僧来说,这是进体制的唯一道路。
大部分人都不是大英雄,在共产主义之前,这是必然的事情。
当然,即便成不了大英雄,我们一样可以成为人生中的英雄。
唐僧是什么?
唐僧是一个凡人,他的能力有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和唐僧是相同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人,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里都精通,甚至大部分人都不能在一个领域里做到顶尖。我们都是凡人。
作为凡人,想要有所创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们将唐僧这个名字换成俗人,再看看这个故事。
一个俗人,想要做点有益的事情。有人赞赏他,给了他第一桶金。他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在路上,他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什么样的险阻呢?有一个险阻是六个毛贼: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这一段简化了,只是写了几个简单的歹徒算是将来妖怪的引子。但是看这六贼的名字,这哪是贼人呢,明明是人的六欲。
七情六欲,处置不好,就是建功立业的坎坷。
西游记这个故事,如果肤浅一点看,那就是一个官儿带着一群能人异士做了巡按、巡查各地贪官污吏的故事。这是比较实在的、贴近明代背景的说法。如果稍微拔高一点看,那就是谈的人生路。
唐僧确实不是全能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全能的。小时候我不太懂,家里人也一直说唐僧太迂、太无能,我也觉得唐僧是这样的。但是如今,有些事情换了些看法。从一个细节里看到,唐僧是很有几分本领的。电视剧里有一段祸起观音院。在这个故事里,老院主夸耀自己手里有多少宝贝袈裟,问唐僧有什么,唐僧果断表示只是随身一些普通衣物,无法和老院主的珍藏比拟。反倒是孙悟空,这个毛猴子,吵吵说师傅你不是有个袈裟吗?结果老园主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起了贪心,要放火烧死唐僧。这件事,就是唐僧精通人心世故的一面,是孙悟空不通情理的一面。
唐僧的形象其实不是一个迂腐愚蠢的形象,而是一个老辣的官僚的形象。他手下那些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是他手里那些兵,不同级别的兵。老中青的年龄结构,高中低的层级配置,文武勤的功能搭配,这是一个很完整的组织单位。古人新官上任,大多都是要自己带团队的。世家子弟就有很完整的班子,穷人家的子弟就抓瞎了,往往受气。唐僧的班子,搭配得很好。
班子是很好,但是怎么带呢?在小说里,唐僧有紧箍咒。那么在现实中,什么是紧箍咒呢?这就是行政管理体系。
我们说唐僧没有本领,我们也常说领导干部很多事都不懂。唐僧是懂人心的,正如领导干部大多擅长协调人事关系。
行政工作的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协调,二还是协调。一个是协调人,一个是协调事。而协调事,还是要协调人。
荀子说,要在得人。毛主席说,关键是干部。意思是一致的。
行政单位是一种组织性很高的、将大量人组织起来做事的组织形式。我们平时一般用不到行政单位这样高度特化的组织形式。但是绘事后素,行有余力、可以学文。这些高度组织化的做事脉络、做事程式,恰恰是我们随意变更灵活应用的办事方式的基础。变化的规律理清了,运筹才有发挥的余地。
唐僧是一个肉眼凡胎的俗人,我们又何尝不是。
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才能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我们读故事,总觉得自己是主角,是通天的大英雄。可是我们不是大英雄,我们大多只能成为人生的英雄。谁是孙猴子?谁是猪八戒?谁是沙和尚?谁是白龙马?我们没有翻天的本领,我们没有通天的本领,我们不过就是凡夫俗子。
当然,我们是有理想的凡夫俗子。
有理想的凡夫俗子,这不就是唐僧吗?
出生自带光环,全程确保不伤不死。磨难都是安排好的,缺一难还能后补。班子是安排好并代征集,有事全是手下自行解决。除了明面手下,还有六丁六甲二十八宿一大帮暗势力作保证。关键时候有人指点迷津,随时可以请顶层相助。
哪个凡人比得上?玉帝也比不上,人家玉帝还经历n次生死轮回。
唐僧更像首辅的儿子,进体制,科考这个形式还是要走的。于是各路大小神仙都来保驾护航。确保这趟科考任务不出事故。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犯错误被贬出体制的,也因为这次科考任务保驾护航有功,重回了体制内。
......
有理想的凡夫俗子,这不就是唐僧吗?
前提不对。首先在西游记里唐僧不是凡人,更不是俗人,他是金蝉子转世。其次,不是他想要做点有益的事情,而是观世音安排他去西天取经。如果这前提就已经不对了,后面的分析也就无意义了。
如果真是一个凡夫俗子,自己发宏愿要去西天取经,像真正的唐玄奘做的那样,那自然是高大上的,有理想的而且成就了理想的凡夫俗子。可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不是这样的,西游记里,唐僧的出身、经历、结果全都是安排好的,这和唐玄奘是本质区别。
西游记里的唐僧,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对取经的坚持,从来没有动摇过。可是这一点,一个傀儡,甚至一个道具,也能做到。当然作为一个人,这份坚持更可贵一些。
唐僧回西天这个体制内是板上钉钉的。反而三个徒弟,是被天庭逐出了体制外的,取了经,回的也不是天庭这个体制,而是西天这个体制了。因此取经之心不如唐僧坚定。
书卷气多的唐僧代表儒佛,读书少的孙悟空三人代表道家。唐僧的取经是佛家给的任务,对于西天路上的诸国的交涉则是大唐的文化宣传,孙猴子等用道家法术护卫他,所以说唐僧的二元性是必然的。
唐僧通过紧箍咒束缚了孙猴子,然后孙猴子再控制那两个,而且孙猴子他们三个对唐僧的感情也绝对不仅是上下级之间的,师父这个称呼很好的代表了他们和唐僧之间的关系,既是老师也是父亲,唐僧听到孙猴子死也是痛哭流涕,这种感情纽带才是保持队伍始终没有散掉的最主要原因。到后来唐僧都基本不念紧箍咒了。
你看车迟国猴子装死那次唐僧在那里祭奠猴子,猪八戒的表现。。。
提供个新的解读角度,西游记呀是讲修行的,唐僧是啥,元神。。
不信,对吧? 你看两个地方,一个是全书的目录名称,再一个就是注意书里的诗词。。里面大量是修行词汇。。
我记得快到西天时候,唐僧和悟空就在谈论对心经的领悟。。
你要把道德经看过了,再了解过道家修丹呀经络呀的东西,再看就会发现挺好玩的。。。。悟空神通广大,会72变啥的,这是人的心,唐僧的紧箍咒就是对治乱跑的,到后期了,还念嘛?不念了。。唐僧呐,前期各种害怕与不明真相,各种被妖怪抓。。都有由头的,本源都在心上的贪嗔痴。。。过一关,变化长进些。。你看那些章节的名目,对照人体任督两脉的名称,要是了解点气功常识再看。。会很不一样的。。
以前是听陈师傅说过的, 西游记可能是道家人写佛家的修行,
还有一本佛家回击的书 封神榜, 是佛家人写道家的修行,互相顶牛和游戏的。。 陈师傅说这话也是半开玩笑说的,不过你试试按修行语境来重新看这两本书。。反正自己是觉得非常好玩的。。尤其是西游记,全书特吻合。。
唐僧啥特征,特无能特温和特柔弱还特重要。。你对照看道德经里,是不是把这东西当领导的?
你想啊,唐僧是出门在外的行脚僧,手无缚鸡之力。出门在外不露财富是人之常情。唐僧的应对不过是一个读书人赶考投宿寺院的基本应对。只能说唐僧通世俗礼节,会明哲保身。
孙悟空就不同了,孙悟空艺高人胆大。自然不怕这个老院主动什么手脚。观音院的时候,孙悟空刚加入这个取经团队,还没分清主次。观音院比宝,纯粹是孙悟空喧宾夺主闹出来的。
从来没有什么孙悟空,也没有什么西游记,师徒五人,其实只有唐僧,其他四个,都是唐僧的心魔。途中的磨难,都是唐僧内心的磨砺—— 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戒贪戒色共八戒,戒杀戒嗔是悟净,身心纯净朝佛祖,心之所在即西天。
人家在大唐,已经功成名就,主持国家级祭典,学术水平也是公认的高
这基本上就是中央党校校长,中宣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
你叫王沪宁,不用说取经,带人下基层14年?那不是坑人么。
二十多岁已经主持国家大型祭典,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根本是高干子弟,火箭干部。
结果唐太宗金口一开,给贬去当驻天竺特命全权大使,还是副部级,一当 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