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 明心灵竹

共:💬62 🌺3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感觉写的太好了。以前看教育清朝皇帝时一说最伟大的皇帝就是汉文帝,我是颇为嗤之以鼻的总觉得是官僚军阀们为了给自己松绑而供出来的人物,今天看了一篇知乎的答案,觉得他写的太好了,发到西西河想看看有没有相反的意见。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通宝推:林风清逸,
家园 汉文帝是一个手段非常高明的皇帝

秦汉帝国形成以后,整个国家治理链条中最弱的一环就是君主,因为君主的交接是较为仓促的,培训和锻炼也是偏少的。

吕后、汉昭帝死后,汉朝皇权交接都立即出现了重大危机。此前汉惠帝死时的危机并没有爆发出来,就不论了。汉文帝成功接手,与昌邑王接手失败、以及汉宣帝隐忍多年付出重大代价才翻盘,形成鲜明对比(当然,汉宣帝的资源远少于汉文帝,他做得已经十分出色了)。

汉文帝的出色,大约就在于他做事不焦躁,具备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能力。

家园 我觉得这也算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吧

我从来没意识到过他的高明,一直以为他就是个裱糊匠

家园 他这个裱糊匠和后来那个裱糊匠区别可大了

汉惠帝是长子,是经历过战乱的长子,资历最深,地位最正。结果呢?汉惠帝打算保护赵王,结果赵王死了;汉惠帝接手了宗庙,结果汉惠帝被灭门。汉文帝看见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深知自己接的什么位子。“以眇眇之身获保宗庙”,他是知道担子有多重的。动不动就是灭门之祸。我有时候不免有点揣测,汉景帝之所以一言不合就打死吴王太子,他平时都是怎么看待这些诸侯的?他的父亲-汉文帝是怎么评价这些诸侯的?以及汉文帝平时是怎么评价那些朝堂上的大臣的?当然,也许我想多了。

汉文帝在治理时,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人,也知道百姓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然而他没什么好的选择,只能等那些人死去。他自己,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死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无辜的人都会遭受更多的苦难。所以他也会说:“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很多人都觉得政治人物说的都是谎话,的确,政治人物有时候会说一些谎话,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说实话。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话当作实话来看,那么汉文帝至少是有自知之明的。就这句“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来看,我们见识过很多好大喜功的帝王。秦始皇,隋炀帝,完颜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个最形象的例子,是拿破仑。拿破仑走在阿尔卑斯山上,他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为什么会有这样轻狂的人呢?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英雄,为百姓、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做了很多很多事、立了很多功。所以他们总是很轻易地动用民力,以为这是应该的。其实他们只要稍微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看看自己用的那些人,做的那些事,稍微有一点“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的感触,他们也不会输那么惨。

至于后来那个裱糊匠,清朝那个李中堂,那是个什么东西嘛。他但凡有一点心肝,会和盛宣怀合作发起商战击败在中法战争期间为左宗棠提供战争经费而短暂陷入收支困境的胡雪岩?至于甲午海战避战保船之类的事情,不提也罢。左宗棠湖湘子弟满天山的时候,是为自己经营天下去的吗?想想也知道,新疆在当时还不可能为内地势力增强实力提供什么有益的帮助。左宗棠在中越边境大战的时候,能为自己捞到什么地盘和好处?李鸿章这个人,说什么裱糊匠,不过就是一个怂怂的军阀罢了。造反无胆,掳掠有方,自肥有余,公正不足,攀葛附藤,不堪重任,寄媚之辈,如此而已。

通宝推:wioter,黑山老妖,隹子火,梓童,履虎尾,liy41,常挨揍,吃土的蚯蚓,西安笨老虎,桥上,纳米小洞儿,三笑,wage,糊里糊涂,李根,ING,西门飘飘,xiaobailong,伊粟,明心灵竹,
家园 是的

以前总看书上骂曹操是奸雄,但是慢慢看了些曹操的诗词以及经历颇觉得他很多时候说的是心里话。汉文帝也是这样,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一直是个傀儡毕竟士大夫们夸他不就是为了他不与(豪)民争利嘛。看了那篇文章我才发现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而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他不但有能力坐稳而且还能克制自己大权在握却不随便行杀伐之事。让我想起一句台词True power does not come to who seek it It belongs to who deserve it.这种克制,这种谦逊实在令我佩服。

通宝推:ING,
是的
家园 以前看过一个细节,觉得汉文帝是一个很合格的政治领导人

一般人谈汉文帝节俭,都提到过汉文帝打算建一座台,结果一算发现需要中产之家十户的家产,于是放弃了。我看到这个事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节俭,而是汉文帝居然立即可以想起中产之家的家产有多少。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谈论政治,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中产之家的家产应该有多少呢?我想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就算偶然想起来到网上查了数据,又有谁会一直记得这个数据呢?我想这样的人就更少了。

汉文帝就记得。

这事要说也不算什么特别强的素质,但是和后人比起来就了不得了。比如汉元帝。汉元帝是个好儒的,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规劝父亲汉宣帝不要依法处决杨恽、盖宽饶等儒臣,差点丢了帝位。后来做了皇帝,大权在握,更是逼迫尚书们写公文要引用儒家经典。终于有一天出了一件事,充分暴露了他的尸位素餐:帝师、大儒萧望之有罪,中书令石显给出的建议是“诣廷尉”。“诣廷尉”是什么性质呢?这就好像一个国家级领导人,犯罪了,讨论怎么处理的时候,有人提议说:“让他自己去纪委。”让他自己去纪委是什么意思呢?还能有什么意思,那就是让他投案自首呗,也就是一点也不宽恕的意思。“诣廷尉”这个事儿没别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对于“诣廷尉”这个建议,主张对儒臣宽容的汉元帝四怎么做的呢?直接准奏。乍看上去,汉元帝虽然宠信儒臣,终究还是严格执法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过了一段时间,汉元帝找萧望之的弟子们喝酒,发现这些同学都不见了,于是查问原因,这才知道,原来萧望之和他的弟子们被抓起来了。汉元帝这才知道,原来“诣廷尉”就是抓起来啊。

汉元帝,你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

看看汉文帝:造一座台需要的钱财是十户中产之家的家产。再看看汉元帝:啥是诣廷尉啊?这两个人,有法儿比吗?

我还记得有名的道光皇帝,也是号称节俭的。比如说他的裤子破了个洞,要补上,花了几万两银子。为什么呢?太监们说,是为了找一个花纹一样的布料,剪坏了很多匹布。再比如说他要吃鸡蛋,不舍得吃,因为据说要三十两银子一个。看看道光皇帝,再看看汉文帝,有法比吗?

汉元帝、清宣宗这种人,给汉文帝提鞋都不配。这种货色,到贫困落后地区,找个无法无天的县,寻摸一个乌七八糟的部门,过过酒色财气的日子,当个酒囊饭袋还差不多。

说起来,萧望之也不算冤枉。虽然汉元帝是因为无能错把他抓起来的,但是汉元帝是萧望之的学生嘛,你自己教出来一个蠢货,把你自己坑了,简直就是活该。只是天下何辜,要让你们师徒耽误。

儒家这种巴结贵族起家的狗腿子学派,还是不要复兴了。

通宝推:履虎尾,吃土的蚯蚓,卢比扬卡,
家园 儒家这事我是挺矛盾的

以前因为从小就接受的那是封建残余的所以对儒家一直是嗤之以鼻的,后来重新看论语才发现孔子孟子(包括荀子)跟这些腐乳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绝对是好东西。然后就看到毛主席自己也说他并不反对孔子反的是以孔子的牌位给自己脸上贴金进而压迫和奴役百姓的腐儒。

所以我看还是道家说得好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西方人说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腐儒去死,儒家么,打扫打扫干净我觉得还是可以留下来了。

是的
家园 曹操这个人,大概有点军阀的气息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亦欲博采必尽於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於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馀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於吴,刘备不宾於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於外,而不恤民於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脩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这一段我看了之后,很喜欢“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这句话。这句话比较抽象,普适性比较强,可以拿去用。其他地方有所疑惑,因为缺乏资料就没有深究。比如曹操这句“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我就是看看。后来有一天,我看到有人提到兵权这件事。网友是这样说的,秦始皇去世前,安排公子扶苏去北方和蒙恬一起带兵,实际上就已经将扶苏从继承人位置上排除出去了,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给与兵权并不是赋予继位权,而是剥夺继承权的一种方式。这个说法大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是清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曹操之不可能放弃军队,与当时军阀混战形势是有关的,这些争霸天下的英雄们,势必不可能放弃军队,也就不得不带有一定的军阀色彩。这时忽然就想到这句话了。

曹操说:“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那么曹操是什么人呢?

不肯放弃军队,不肯让军权有任何削弱,那就是很明确的两个字:

军阀。

我们以前看三国,都知道他们是军阀,但是这个定义下得太容易,三国历史写得也好像他们都是各种君子/贵族,三国演义也演得他们一个个都是高等华人似的,三国历史也和中晚唐五代历史有很大区别,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描述和区别,让人忘记了他们实际上都是军阀。

三国割据势力,本质上都是军阀。三国历史不同于战国历史,无论是袁绍、袁术、孙策、孙权、刘表、刘备、刘璋还是其他什么人,这些人都不是国家君主,自身都严重缺乏政治合法性。他们的力量来源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说到底,都是军队。

曹操这个人,也不能免俗。

曹操在这些人当中比较出色,但是他并不能摆脱军阀这个身份。这是三国历史大环境决定的。

以前研究文学史的时候,偶然涉及到了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汉灵帝在党锢期间设立了鸿都门学,有意避开儒学,教授文学艺术,并给予学生高官厚禄。最初我只是觉得这很有趣,是个崭新的知识点。但是随着读到的史料越来越多,我发现这是件大事。在汉灵帝之前,汉桓帝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打击,将相当大的一批人列入黑名当,终身禁止从政,历史上称之为“党锢之祸”。然而汉桓帝很快就死了。汉灵帝被选来做皇帝(见识了汉文帝、昌邑王的事迹,我们应当知道这不是什么好活),然后辅政的大臣们谋划赦免这些被党锢的人。这个时候汉灵帝发动政变,将辅政大臣抓起来杀了,并继续党锢。被杀的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蕃(就是那个号称“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蕃。顺带一说,我发现在汉元帝时代以后出名的很多儒家名臣在能力和政治上都有点问题,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个从小就做贼的大坏蛋)。然后汉灵帝还做过一件事,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汉灵帝命令在太学将儒家经典刻制为石经,史称熹平石经。

我们来看看这两件事:鸿都门学的设立,开辟了儒学之外的人才培养体系;熹平石经的刻印,打破了儒学世家的学术垄断。这两件事,都是剑指东汉开国以来逐渐形成的、通过垄断官方意识形态儒学解释权的学阀世家。

有人可能对学阀世家不太了解。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四世三公。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和杨修家族,全部都因为家族掌握了一门儒学经典的解释权,结果时代位列三公。三公是什么概念?那是东汉官僚体系的顶级职务。而且一共就三个职位!结果两个家族四代人都干这个!还能更无耻一点吗?还真的能!袁绍家族一代人出过俩三公!儒家这帮人整天讲道德,他们的道德就是这么一个鬼样子。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这是另辟蹊径,打破人才选拔上的儒学独尊地位;汉灵帝刻制熹平石经,这是打破人才选拔上学阀世家的垄断地位。我们知道,儒家主导下的历史书上记载,汉灵帝是个昏君。政治家的评判要看政治举措,而就凭这两件事来说,我从哪里也看不出汉灵帝是个昏君。

我看不出汉灵帝是个昏君,但是我看得出儒家那些“君子”都是混蛋。只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

党锢之祸的结束时间,是公元184年。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也是黄巾大起义的同一年。在黄巾大起义爆发后,皇甫嵩建议赦免党锢之人,汉灵帝马上下令赦免了党锢之人。当年,黄巾大起义就被皇甫嵩镇压。

有人会问,三国历史上,黄巾不是一直在活跃吗?为什么当年就镇压下去了?

的确,黄巾一直在活跃,但是黄巾也是当年就被镇压下去了。镇压下去之后,汉灵帝又开始整治大儒们的弟子——刘备怒鞭督邮,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刘备是大儒卢植的弟子,大家也都知道,那就对了,就是这个事儿。于是中平五年,黄巾大起义又开始了。这个时候,宗室刘焉出面,建议改刺史为州牧,派宗室出镇,让地方掌兵,镇压起义。汉灵帝同意了。次年四月,汉灵帝去世。从此以后,军权再也没有收回来。

三国乱局,至此形成。

黄巾大起义的起伏,和儒臣们与汉灵帝争夺权力的节奏,可是吻合得很啊。我为此专门对比了法轮功的崛起过程。时间长度基本是一样的。有意思吧?

汉末这些人,都是军阀。

曹操也不能逃脱军阀的色彩,所以他做不了真正的君主,所以他才会拒绝刘廙的建议。

通宝推:acton,山药糕,三笑,
家园 看了你引的文字,和你的结论完全相反呀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这里满满的正面描写:曹操亲切和蔼的说,你把我比作周文王,我实在愧不敢当呀!

有网站的文言文翻译是

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

而且事实上曹操确实没有从长安伐蜀过,这应该不是打到张鲁那里的那次,所以曹操听从了人家的建议

不过你文章里其他地方都没啥问题,曹操当然是个大军阀,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嘛

家园 曹操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你所想象的那种人,接受不了你的意见

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你想让我做周文王,找错了人。

家园 儒家也需要革新

其实,古兰经在公元六世纪刚出现的时候,也是代表当时的先进事物的。可惜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时代造就发展变化了,然而伊斯兰教依然还停留在公元六世纪那个状态,自然就落后了。

同样的,天主教/基督教在两千多年前刚出现的时候,也是代表当时的先进事物的。但是之后的一千四百多年,僵化了,导致了欧洲中世纪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没有发展,落后于世界上其它地方。一直到五百年前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革新了天主教/基督教,才迎来了欧洲的大发展。

自然,在孔子孟子那个儒家刚诞生的时代,它是有先进性的。可是现在已经发展了两千年了,迂腐的礼教,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大大制约了中国的发展,甚至是导致中国落入外族之手的内因。五四运动破除了封建礼教给人们的思想禁锢,才有了新中国的发展。(这句话绝不是照抄教科书,而是认真思考理解过后的感悟。)

中国现在需要提供给世界的,是具有先进性的新的思想,而不是新瓶装旧酒的落后思想。

家园 一句话的事儿:文帝的母后是薄氏,势单力孤,便于元老控制。

要再弄个吕后出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只不过文帝自己争气,超出了元老的算计。

家园 如果有一天,学者发现儒家是促使周朝灭亡的推手之一……

东周晋国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

两周之际周室大乱,晋国的立场是站周平王,最后甚至出兵灭了周携王。

春秋末年周室大乱,晋国的立场是站周敬王,王子朝被击败。

这两场动乱,晋国的立场都是在突破周朝规定的政治制度。

再往前追溯,周宣王料民太原,遭到强烈反对,晋国的立场大约也是很可疑的。

其中站周敬王反王子朝这一次,王子朝是得到了周朝王城的支持的。王子朝失败以后,被迫逃亡楚国。这次逃亡,王子朝带走了周朝的典藏。换句话说,虽然周敬王做了天子,但是他这个天子已经失去了周朝的历史文化遗存,王城里的周天子从此没有资格真正做周天子了。

王子朝后来在吴国破楚的战争期间被周敬王派人刺杀。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大约也在这个时期,老子流落江湖,最后出关。

我们应该记得,王子朝出走的时候带走了周的典藏。作为守藏史,老子难道不走吗?我觉得他大概是走了的。

老子可能跟着走的间接原因还有一个:老子名为老聃。聃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靠近鲁国。古文字里面,左阜右邑,阜是山,邑是聚落,聃国本来是在冉国。巧了,聃国所在地现在叫冉堌镇。这个堌是堌堆的意思,意思是土丘。巧了,据说山字最早就是指土丘的,后来移指石山。不管怎么说,有个高地是一定的了,和聃对得起来。

有意思的是,儒家吹牛的时候,提过一个子贡的光荣事迹: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注意,强晋。

古代史上也提到,吴国突然强大起来,也是晋国派人去教吴军晋军军事技术。这个人叫巫臣,是楚国的叛臣。

这一串事情连起来,事实就是:

孔子站在杀死了王子朝的晋国一边;老聃和孔子交流过;老聃是周室守藏史;老聃最后离开了关东。

其实我之前偶然看过有人考证说聃国是春秋战国之际亡国的,不过一时没找到资料。如果这个确实的话,那么老聃大约是按照当时传统,亡国之后改了姓名,从老聃改成了李耳。比如曾子就是鄫国亡国以后改的。实际上之前看中国姓氏演变的时候,我也查到李姓最早出现在历史上就是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是李耳,再往后就是李悝。之前什么商纣王大臣理利贞改姓李之类的说法,有极大可能是假的。因为历史上在李耳、李悝之前、李利贞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姓李的出现,在部落、氏族社会,一个贵族姓氏很难历经多年都不出现,造假可能极大。而且我们知道,李姓在秦晋地区很多。秦国有李信,魏国有李悝,赵国有李牧,秦末河北还出了个李左车,这些人的分布基本局限在了秦晋地区。而历史上老子出关什么的,恰好是晋国、魏国向关中扩张时期的事情(大约略早)。老子后人散落秦晋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所以我推测,有一定可能性,老子是王子朝一边的人,但是最后王子朝失败以后,这批人都被弄到了晋国。

还有一个比较间接的事情: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有制造舆论称王的打算,传说逸周书就是魏国组织人编写的。突然拥有了这样与实力不相称的野心,魏国手里多半是掌握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杂七杂八的资料混在一起的,未必准确。不过我觉得儒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第一点就是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周朝典籍,只是野路子,就连孔子都是在后来才接触到了易经。而且,虽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但是老子大约是政治斗争失败者的身份,教他多少东西,恐怕是有限的。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儒家更多承担的任务是做东方六国贵族的谄媚者,为虎作伥,鼓吹他们的政治合法性,为六国贵族剥削张目。

儒家编写的经典,的确融合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他们融合这些成果的时候都进行了改造,使之能够为贵族服务。归根结底,儒家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学派,是一个维护权势者的学派。历史上,西汉完全以儒家学说治国的时候,就是西汉王朝放弃通过法律手段抑制兼并的时代,就是西汉王朝选择通过道德模范示范退出土地来抑制兼并的时代,就是西汉王朝公开出现书籍宣称西汉气数已尽的时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这句话,可以说已经与儒家彻底决裂了。

兼并,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天子强行纠正,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天之道。

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老子是龙,夸得很厉害,看起来好像是老子教了他很多东西。这事儿吧,太虚了,我一看到这种比较虚的事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现代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明明是敌人、明明恨得要死、明明千方百计要打击别人,但是在人前,却一定要称赞别人。原因就是,人人都知道那个人很好。他只要说他不好,别人就会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在表面上拼命夸那个人很好,目的是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跟这个人学到了东西,是同路人。我感觉孔子不太像坏人,但是我也同时觉得孔子这样夸老子不太对劲。关键是孔子没说什么有实际内容的话。说白了就是猛夸了老子一顿,神神秘秘的,可是除了和大家的印象一致以外,啥也没说。他怎么也应该说一说老子和他说了什么,对吧?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文章,都记录了大量的对话,但是孔子这个没说什么,这很不对路。我想实际上大约孔子有点尴尬吧。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一时忍不住说一说,别太当真。

通宝推:天堂,一轮明月,桥上,
家园 不对吧

这几年李中堂隐隐有晚清第一人,超曾左而起的气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开洋务之先锋,练不世之新军。只是有个嫡亲孙女,偏喜欢上胡兰成,不知是否是有家族传承。

家园 曹其实更像幕府将军

我觉的中国历史上开府的也不少,最少晋还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