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推荐很有价值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纪录片《愚公移山》 -- 路很长
你们的没错,我的也没错,然后问过几个人,姑且也认为他们没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什么是崩溃呢
不是科班的,但是明白仅仅穷不是崩溃。
一直到15大16大,物质需要倒是一直没有被物质生产超过,这个首先是穷。但是崩溃就是物质不足么?生产秩序还在,还在艰难的缓慢的作加法。上海人没有饿肚子,已经不饿肚子的没有回头饿肚子,已经饿肚子的没有进一步饿肚子。没有因为物质的不足让已经运行的社会机制停下,更没有产生社会的异动。
说90年代是危险的,因为各种呆账坏账三角债(还有更多的骗子……),那是危险的,政策作死,人们于是不消费。经济应该是活水却不流动了。
回到电影那个时代,社会机制不一样,水量不大却是在以一定的机制流动的
还以为你洋洋洒洒宏论,没想到是大搬运啊。就没有投诉你一个全文摘抄的?!
说崩溃,其实印象里还是97年播放的纪录片,说邓小平复出前的生产停滞、铁路运力下降的说法,这还像样点、
电影405谋杀案,80年拍的吧,倒是作为管窥彼时上海生活的一个孔:被害者照样有“海派”的生活,搞对象有西餐厅奶油蛋糕,有游泳汽水消遣,有买电视,街道上甚至并不像是刻板印象全是蓝色黑色的衣着,把牛犇甩在路上的时候也有霓虹灯、开到很晚的商店……
甚至带着手铐的乘客里,女特务家里的样子,卧铺里的烧鸡啤酒,蔡明搞的两大饭盒饭,都在我以前印象里十分馋人……
我记得上海电机厂和上海汽轮机厂是在一起的, 那一定是很重要的工厂.
你从电影里可以看到一个铸造的镜头, 红红的工件, 从直径看, 是非常大功率的电机.
当时青工转正有三十多, 大学生毕业是六十多, 厂长和高等级技术工人肯定拿得更多, 当然十几年不长工资了, 但是物价非常便宜.
我一个亲戚是北京纺织厂比较高级的女工可以拿到八十多.
来到淮海西餐馆,叫个汤和牛排,坐在一旁看着女孩儿吃的甜。终于,小女孩哭着撒娇:“爸爸,你不吃,我一个人怎么吃得下去?你不吃,我也不吃了,咱们就耗着”。没有办法,爸爸老大不情愿地为自己叫了个汤,才看到孩子破涕为笑……
因为工作关系,曾经经常去两个厂,具体次数没数过,加一起100次以上不差吧。所以也对那个电影有些关注,但看到工资那儿,就没再看下去了。
上面一帖mopfish一帖各种数据清楚准确,关于工资:
中老年人:纺织女工:50-75元;工程师:70-120元
本科58元,比我父亲高3.5元,就是地区差。
应该说电影里的工资数也不是虚报,但受访者应该最低也是大专生以及文革前评的高级工和高级工程师,不是多数的工人(转正后24-36元)。
尽管不是中央企业,闵行这几个厂(还有锅炉厂重型机器厂水泵厂等)确实也都很重要。上海重型机器厂1961年安装了课本上一直提的万吨水压机,一直运行到2000年以后,我看到时还在转,但已经破落不堪漏水严重。上海电机厂是在大跃进期间搞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1961年5月1日,老毛亲临上海电机厂视察,并在厂礼堂接见工人,这个礼堂的屋顶是茅草的,因为老毛用过,一直保留到90年代,后来实在破烂难以维护才拆了。
讲的是工人阶级不能忘本追求吃穿,里面提到小年轻工人买衣服花了148元。印象很清楚。与当时的收入比确实相当贵。
应该是文革之前的电影
好像还有打鸭子、钥匙掉到机器里的情节
这也许就是代沟吧
我从中只看到了一个父亲,在如此窘迫的经济环境下,对女儿满满的父爱。
并且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独生女儿,父亲对她的宠爱,溢于言表。
但那又如何,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再受宠爱的女儿,也逃不脱被注销户口,送到乡下去插队落户的命运。
这不仅是她的命运,也是当时中国的命运
等着做伊拉克叙利亚吧。还送乡下去?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保持基本尊严的活下来都是问题。而凭什么人家和你缓和?你心里没点B数?
再往前推,除了知识分子有产阶级,没有TG,民国是什么结果,你心里没点B数?
所以说对你这种人民姑且算人民吧,就是不能给与愚蠢的权利
闵行几个厂里,就数汽轮机厂我曾去的最多。最近五年没去了。
我1989年中专毕业,一个月工资是58,记得太清楚了。
120应该不是基本工资,可能包括学校算的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以及一些福利什么的。
83年还在88年涨价之前,中师毕业拿到120的工资,这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文革后期生活水平下降和人口增加太多有关系。
那会每年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基本都在2500~3000万之间。每年净增人口接近2000万,文革后期(大约5年)就是一个亿。
那会总人口也才7、8亿,经济生产很大一部分被增加人口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