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司马迁说:霍去病是不爱士卒的公子哥,因为他有某事某事.
我回答: 彭总也有同样性质的某事某事,但谁都不能说彭总是不爱士卒的公子哥,所以司马迁的论证不成立.
你看好了,我只说" 司马迁的论述不成立",我并没下论断霍去病是什么样的人.就像张三以某某论证李四是杀人犯,我说张三的论证不足以证明李四是杀人犯,我没有说李四不是杀人犯,我更没说李四是多么多么圣洁的白莲花.
你是什么逻辑?你的逻辑是"flyingcatgm(虽然证明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论证不成立),但给不出反例(???),所以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描述就是成立的"? 你自己觉得你自己的逻辑成立吗?
《史记》开说霍去病,第一句就是
直接说霍去病是武帝的男宠。中国史官老盯着别人的脐下三寸其来有自。
无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说不说,都是那个样子,难道不说,他们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把他们称为高端人口,他们的社会地位就会提高吗?没用的。除非是像主席当年那样,通过公权力强行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否则,这就是现在社会的正常状态,他们已经沦为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一群人,捅不捅破这层名称上的窗户纸,对他们而言大约意义不大,他们大概也没闲心去想自己应否被称为低端的问题,生活已经够忙乱的啦。
当然,从我党的初心来说,这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反对的。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向资本主义方向移动了三十年的现实,无视这个现实,想要一步登天,大约就会犯步子太大扯着蛋的错误。
我看这届政府还是为减轻社会差别,提高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做了很多工作的,比前几届只在嘴上说说要强不少,这个方向应该鼓励、应该支持。
这届政府相对而言比较注意社会公正,对贪腐、既得利益者的打击比较厉害,得罪的人不少,很多被打击者也可能希望本届政府早点完蛋,因此,利用个别事件隐藏自己政治目的,打击政府,也并非不可能。
总而言之,我觉得还是就事论事、不要走极端比较好,现在有些人对政府有些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样子,不大公道。
皇帝默然,“上讳云鹿触杀之”
——可见霍去病是多么的娇纵,他再功劳大还比得过当年周亚夫的功劳?周亚夫当年不过是在皇帝面前对下人发了一次火,便有后面的死罪。他公然杀死一位侯爵,要知道同样的汉武,灌夫因为侮辱侯爵而族灭!——这是何其不公,所以联系到史公因为替李陵说句好话而下蚕室,“物不平则鸣”,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大将军未死而爵除,怏怏而终的结局,霍去病不早死的话,周亚夫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那是一定的。
本来两个数字可能都对,估计一个数字是霍去病在那场战斗中杀死和俘虏了大概千八百敌人,而从出关讨伐到班师凯旋这个战役中杀死了两千多敌人,这其实是非常匹配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史迁偏偏用个’于是’二字,就成了,霍去病杀了千八百敌人,于是皇上说他杀了二千多敌人,明显是说皇上骗大家。这里的’于是’不是简单的顺承,而是‘于-是’:是‘根据这事’的意思,非常明确地说汉武帝在编瞎话替霍去病吹牛。
对于“幸”本身我不展开说。
但对这件事要说一说,这是霍进身的由来,不可不说。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到武帝身边,他将来建功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史记里寥寥数语,说明霍去病进入圈子的根源,怎么就联想到了脐下三寸?
真要如你所说,证明霍的性格,是不是要写一本专著才行?
在太史公那个时代,霍的性格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认识,
这个二千年后是问题,在太史公不是问题。
读史不能刻舟求剑。
史记态度很严谨,有问题是知识面的问题,不是态度的问题。
司马迁有说霍去病是公子哥吗? 没有,是你说的。
司马迁只是记载了霍去病有这样两件事。
而我说的是什么,是说霍去病的行为我接受。明白吗?我还说了省士在二千多年前的当时不见得是优点,明白吗?
你在纠结什么呢?
前有霍的功绩,后有武帝的表彰。于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于是后面接的是封侯,而不是接的对于数字的算法。
武帝亲口说来,正表明对于霍功绩的重视。
质疑太史公的记录,然后又要他的话来论证你的结论。
难道问题的核心不是你为什么要凭太史公的记录来指认太史公认定霍去病是公子哥吗?
但太史公有说霍去病是公子哥吗?
史实是史实,怎么看待这件事是读史者自己的意识,不是一回事,你明白吗?
霍去病有这两件史实不等于他是公子哥。没有这两件事也不代表他就省士。
不要把你的结论等同于太史公的记录。
车轱辘的话俺无意来回说。
我的看法也表达得很清楚了。
所以“赴利”两字才传神。
霍是“弃”大军独立行动。极可能是没有上级许可。
他这样决策的依据有么?有游击战百姓做依靠么?有可靠的敌情资料么?
大部队没有遇敌,他的遇敌只能是运气。各路大军出塞多次,都无功而返,说明当时情报作用有多少。
轻骑800,能带多少粮食?假设 吃完之后,仍不遇敌,霍将如何决断?
孤注一掷,正是如此。
但我没有否定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条件下,就是应当派出小股部件做这样的尝试,失败了也损失不大,成功了作用很大。
但是:1: 大部队不能这样轻率。
2: 不能以霍的成功,否定卫的保守或说稳重。
只觉得记载的是他们一家三代的黑料。
李广接反王印信、出征迷路、因私怨杀人,那一件伟光正?你说这是拔高李广?就因为太史公说李广受底层士卒爱戴?
李易峰、鹿晗若说受粉丝爱戴绝对比陈道明、唐国强等人厉害,然后他们在影坛的地位就是一样了?
大儿子李当户打韩嫣。二儿子李敢打卫青。三儿子官至太守,却一件事没记录,看来是个最老实的孩子。
孙子李禹打侍中,杀虎,跟着太子反叛,那一件伟光正?
李陵明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还非得派人去救他,其他投降匈奴的汉将就没有这个待遇了。直到听到他训练匈奴士兵才杀了他的妻儿家人,却也没有牵连到李敢的一对儿女。李敢的这对儿女是后来才死于太子的巫蛊之祸。
不过呢,他们一家三代出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偏偏还能父子孙三代一直受宠,倒确实显示出李家在汉武一朝是个特别的存在。
当时的“于是”可能意为在那时。
记流水帐一路记下来很好写。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卫霍还没有成为大将军的时代就开始了,真要详细记述战史,要说的人可不止卫霍两人,要写的文字恐怕跟整部《史记》一样长。这应该已经不属于太史公的写作兴趣范围了。
请问,有多少人记得卫青第一次出征时的主帅是谁?五路兵马除了卫青之外的四路将领又是谁?
看不到卫霍更多的历史传奇,要怪只能怪西汉时代的史官,怎么就只有太史公的一部私人著作《史记》流传下来了呢?其他史官都干吗去了?西汉的官修史怎么就不见了?太史公的《史记》肯定是在官修史的基础上查找资料写的啊。
看着《史记》说卫霍被贬低,没有《史记》,有多少人知道卫青、霍去病是谁?
明明投进了九个蓝球,却因为有一个球没有投进而备受责骂,中国人的劣根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