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扶贫免费教育医疗讲讲消费与积累的大道理 -- 陈经
要不把那么点可怜的教育投入取消了,让教育界人士都去反贪自己筹资办教育吧。
退一万步讲,以现在这帮人的想法或者说您的想法,反贪节省下来的资金就能变成教育投入?恐怕仍然一通大道理后继续大搞特搞基础设施建设吧
而且,按近几年披露出来的大案,哪个领域贪污腐败最严重?不就是交通基建领域嘛,真是滑稽
南京武汉还算是大城市,给教育好歹留了些钱。
按照经济政绩的考虑,应该是教育一分没有,全靠学生出钱,尽量挤教育的钱投入基建。一些穷地方就把发给教师的钱都拿来用了。大城市因为还有点子搞科技的希望,又要做秀,就给教育留了些钱。
地方政府的考虑很明白:今年投基建多,产生效益了,明年可以搞到更多钱投更多基建,甚至教育投入都可以更多。今年投教育多了,明年该收的钱肯定会少,基建慢了连产业机会都会跑走。
甚至从国家角度来说,如果把经济发展速度当最高目标,如果不考虑国家投资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如此的。就是教育投资尽量少,基建投资尽量多,这样增长速度最高。
一方面民间会拿出钱来办教育,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快了政府可以拿出更多钱来办教育。甚至长远来看也是如此。
加大教育投入对发展中国家整体战略来说是不符合经济原理的,虽然这很不合常识。
我本人持什么意见与这些道理不相干的,我还捐钱帮过贫困大学生。
政府的教育与基建投入为什么会是这样,在我看来是很明白的,我这里讲清楚了。但这个道理各级政府虽然心知肚明,但不能明说,太反人性了。
事实上,政府还觉得这种道理得手了。多年来中国政府的教育投入都是超低的,但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世界第一。以经济实力为依托,连政府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额也比其它国家增长得多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总是不愿把教育投入放到让人满意的比例的原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SB也不过。
知识分子不一定非要给既得利益代言, 多一份宗教上所说的爱心,有机会替老百姓说句话,也让1000年前还穿兽皮,住山洞的外国人知道我们也出过孔子,武训那样的人物。
如果中国政府的超低的教育投入是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世界第一的比较关键的因素,那还借那末多内债,外债干吗?
为什么政府会这样行事?想通了就可以了。真相是不是符合道德的,不应该考虑之列,否则难以认识清楚。
一些人进行道德呼吁,我也支持,但我个人不喜欢写那种文章。我还是对讲出道理兴趣大些。
湘西的学校,河北的坝上地区,贵州的安顺地区,四川广源附近的乡村
以重庆为例 市区,6年来平均每学校扩建或改造1,2栋
郊区,平均0,7
重庆奉节,重点贫困县 全重庆市辖区最落后的地方
90年以前只有7所仅有破房子的中学
现在有20多座有完善设施的完中,虽说电脑什么的都是别人捐得二手货,但基本上该有的都有。
教室里上课的孩子那是统统坐的满满的
我可不是什么考察团的什么成员,没可能有人为我到来搞什么作秀。
所以我不认为大部分地方的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如何如何了
当然,我去的乡村地方没您多,您觉得我的认知没代表性,也无妨
疯狂的政府也会整出疯狂的国家.
我实在想不明白,农民能有出头的一天就只剩下教育这条路可以走,如果这条路都断了,那实在想不明白他们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了,我看9年义务教育对政府来说也不是很多钱啊,难道GCD连这点钱也要抢了.
重庆的例子有特殊性,直辖后国家拨了一笔款改善作为直辖市后的重庆市的基础教育设施。
坐得满满的教室里的孩子们是让人高兴,让人不高兴的、你我都不知道的是某个孩子的姐姐正在广州的某个发廊做皮肉生意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呢。
一个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保证受到基本的启蒙教育,我不屑为这样的政府唱赞歌。
记得86,87年的时候, 传达过总设计师的
一个讲话; 大意是他看过一个材料, 说南
朝鲜能发展起来,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100
来号经济,科技专家.所以我们的教育只要
能整出几百号高级人才来,四化就能成..
过度投资使多个产业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并非过热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1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 Rob Subbaraman 范文忠
增长可能放慢
中国经济常被形容为“过热”,也就是需求大过供给。不过,我们却认为,目前中国的问题在于过度的投资使多个产业产能过剩,而本地需求无法消化供应量。
面对这个问题,中国企业选择了减少进口,同时增加出口,接受较低价格而并非减少生产量。雷曼兄弟把2005年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长值从此前预测的3.5%调降至2.2%,并预测中国中央银行今年将不会调高利率。
估计今年中国经常账盈余将会从2004年的690亿美元扩大至1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这将无法平缓全球贸易保护的声浪。中国2005年GDP实际增长有可能会低于此前8.8%的预测,而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也由此前预测的8.5%调降至8.0%。
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
中国的工业产品产能大大提高,但其中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房地产市场,却在同一时间逐渐降温,在某些沿海城市房价下降很快,这个特别的组合将会使中国产能过剩的状况更严重。
中国的投资风潮始于2002年。虽然中国政府对一些产业如钢铁业、铝业、水泥业、汽车业及房地产业提出过度投资的警告,但政府的应对政策却因2003年SARS的爆发而延迟。
2004年1-4月期间,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在矿业、电子业、化工业、运输业及工业器材业大量投资的带领下,年增长率达到43%。中国政府于去年实行一系列紧缩政策,如:银行借贷额度管制、提高利率及银行准备金比率。这些政策使得2005年1-4月间,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减缓至26%。不过一切似乎来得太迟,中国目前产能已经过剩,投资相对于GDP的比例已高达44%,而且还在增长。
地产降温加剧供给过盛
此时正巧碰上房地产市场降温。去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蓬勃,使得投资过剩的问题更加难以被控制。不只是房地产投资过热,许多上游制造业持续建盖更多的工厂、添购设备,忽视政府的紧缩政策。至2005年3月前的三年期间,上海的房地产价格飙涨了71%;全国上涨了24%。2005年1-4月间,中国房地产投资年增长率已减缓至28%。然而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这星期表示:“目前的官方统计数字并无法真实反映房地产市场现状。”从我们最近到中国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似乎与官方数字有别。
这个特别的组合很可能使中国的产能过剩的状况更严重。中国政府最近打击房地产炒作的多项动作并不让人意外,政府3月份提高了房屋贷款利率;4月份上海市公布房屋拥有人必须在付清房贷后才可以销售房地产。并从6月1日开始,全国的房屋拥有人如在两年内卖掉房产,必须加付5.5%资本增值税。这些严格的政策似乎颇为有效。1-4月,上海住宅区的房地产市场年成长率趋缓至7%。媒体报道,上海与北京5月份房屋交易量下降超过40%。
房地产市场降温很有可能会使中国产能过盛问题更严重,尤其当消费需求并无显著成长。今年1-4月,中国零售销售量年成长率达12.0%,只比去年同期的10.5%高一点。事实上,中国生产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工业材料及用来生产资本密集产品的机械设备上,而并非消费性商品。奇怪的是中国工业生产并未减少,4月份年增长率上扬16%。原因是中国采用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并同时削价的方式来解决供给过剩问题,而并非减少生产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库存/出口比例并未上升??库存4月份年成长率达到20%,不过销售增长却因为海外出货而成长更快??。
资本密集产品的净出口国
中国的贸易收支由2004年1-4月110亿美元的赤字,转为2005年1-4月210亿美元的盈余,主要是产能过剩的产业带动所造成的。中国5月份的贸易盈余达到90亿美元,也是史上第三高单月贸易盈余。另外,生产者物价指数回稳,使得消费者物价指数成长于4月份减至1.8%。在钢铁业方面,出口价值于今年的1-4月成长了259%??年增率??,使得钢铁业成为中国贸易盈余成长的第二大动能。但同时,中国的热轧钢卷进口价格于4月下跌了27%。
中国GDP增长的危机似乎更加严重。
实际上,中国藉由出口处理生产过剩的产品,加上其在电子产业逐渐升级的趋势,都造成广义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收支由2004年1-4月11亿美元的赤字转为今年1-4月148亿美元的盈余。这也显示,中国已转为资本密集产品的净出口国。
中国的GDP增长似乎有下降的趋势。房地产市场方面,薪资的提高与快速的人口都市化,应该能确保软着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经济增长迅速减慢的可能性。另外,国外需求的减弱或保护贸易主义声浪的再次崛起,都有可能局限中国出口生产过剩货物的能力,这将迫使中国生产者采取大幅度的削价或减少生产数量。
(作者系雷曼兄弟亚太地区研究部策略分析师)
有钱整到投资过热,没钱让孩子上学,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看了陈经先生这么多帖子,受益良多。今天这个帖子,大多数人似乎不同意,我觉得有必要申辩一下,虽然陈先生多半不需要。
首先,楼下的各位可能搬砖拍错了地方,没有看明白陈先生的意思。
这个帖子应该是陈述性的,它是陈述一个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后果。这里不涉及道德判断。作者当然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但分析仍然是力求客观的。我觉得写得挺好。
看这种文章我觉得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路线去研究:
1、 (现象部分)忽视教育,重视基本建设的事实是否存在?
2、 (联系)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是不是构成因果链条?如果构成,那就是因果关系。
3、 (分析)产生这种因果关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忽视教育而重视基建?对官员心理活动和利益驱动的分析是否合理真实?
4、 (推论)这个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陈先生的判断多了一些,论证少了一点,有点不过瘾。可这又不是在做论文,俺作为读者已经很满足了。
我们所谓的事实,绝大部分只是现象。而所谓法律事实,则是由严格的证据链条来支撑的。它不一定符合直觉,也不一定符合道德,但是却是真正发生的事。有很多事情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黑暗,也许有些冷酷,可没什么办法。这尤其不是揭开黑幕的人的错。不幸的是,揭开黑幕的人多数要代人受过,受到指责,陈经先生也不例外。呵呵。
根据本人在机关工作的经验,陈经先生对官员动机甚至潜意识的分析一点都没错。
另外荡开来说几句教育。
认为中国发展必须搞好教育,这没错。但是这句话里经常隐含一个前提的论证。那就是我们的人才只能自己培养。这就忽略了教育国际化的现实。窃以为教育也在全球化,海外教育对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将来的人才来源,应该有三个:完全自己本土培养的人才;出国学习又归国的人才;外国来华工作的人才。
现在不是五十年代,人才的结构性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人才来源的国际化将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两个道理经常说过头。
一个是扶贫性助学。这是大道理,可是经常被说过头,这么大一个帽子,没有人敢反驳。其实扶贫助学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我觉得有二:合格的师资不足;学生家庭生活困难,也没法保证后续教育。而没有完整的教育链条,没有适当的环境,教育的成果固定不住。我就教过农村的小学生,过了几年再去,又变成文盲。放弃他们不道德,教育他们又没能力,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另一个是出国学习。本版上有一篇《三年十八亿》的帖子,主旨是教育经费花在北大清华,学生都跑到国外去了,变成给人家当预科学校,培养外国建设者。这个也是大道理。其实我私下觉得这是教育领域的闭关锁国思维。这个不想展开说,因为自己也想不明白,只是觉得没什么不好。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没什么不好,也不必为国界和国籍这种东西困扰;价值上看,国家上面还有学术,能为人类进步贡献才智,不是也很不错?我们为人类贡献几个杰出人才,不也挺自豪?是不是有点民族虚无主义?可也不是全无道理吧。
我想啊,现在我们这些第三流的人才在建设国家;第二流的人才正在回国的路上;第一流的人才还在西西河里学本事,也就快收拾行囊了吧,至少在当候鸟。再过几年,我们会收拾干净家,等待外出学艺的兄弟回来共同建设。
哎呀,乱七八糟说了这许多,还是停下来。既希望不伤害河友的道德观,也希望更多地看到陈经先生的大作。
仙人指路,另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