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航空航天是否会被美帝拉下 -- dzhao
先不说卫星的带宽
手机需要多大的功率,电池和天线才行?
因为卫星本身远比发射要贵。
商业卫星的最主要市场是重型通信卫星,一颗五六吨,满天扔土豆发的卫星数量多,但根本就没几个钱。一颗重型通信卫星成本几亿美元,发射价格才几千万,数量级的差距。
再比如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总成本在100亿欧左右,但总的发射成本也就10亿美元,也是数量级的差距。
SpaceX主要抢了毛子的卫星发射业务,中国受制于美国制裁,无法发射任何有美国零件的卫星,所以中国都是卫星火箭一块出口,全套服务,在轨交付,跟SpaceX井水不犯河水。
在轨交付,就抢了TG的饭碗了。当然也有可能,便宜的星箭拓展出新的卫星应用领域,到时候用户增多,市场扩大,结果是大家都有饭吃。
一颗卫星的成本,发射部分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回收的火箭其实没多大意义。好比餐馆用一次性筷子和多次性筷子对成本没多大影响一样。
马氏的火箭貌似只能用在低轨道。这东西说真的很鸡肋。用来发射通迅卫星吧,看他那个设想,几千颗低轨道卫星简直是要把地球搞成戴森球的节奏。这么多太空垃圾射上去,以后别人还要不要放卫星啦?别人根本不可能同意的。
而单从低轨道发射回收运载工具的角度讲,还不如微软创始人之一的 Paul Allen 搞的 Stratolaunch Systems ,用高空飞机飞到 1 万多米之后再发射。
发射小型卫星的话,用飞机加电磁弹射才是经济可行的方法。Space X 的技术没有一样是新的。炒冷饭而已。
用基站的型号也就零点几瓦。不用基站的也就几瓦到几十瓦。实际上卫星对地发射的功率也就几十瓦罢了。
可以做成螺旋形的,这样发射器长度就大为减小。也不需要在地面发射,飞机拉到高空弹射就行了。
现在卫星的发射和使用仍然是掌握在国家手里,什么时候能够找到企业级的应用,让每一家大公司都需要拥有一颗或多颗卫星,或者需要卫星提供的各项服务作为日常运营的标配,就像每一家大公司都需要用到电,用到计算机,用到车,用到电话/手机一样,用到卫星提供的某项服务,那时候航天才会有大发展。
当然,如果能够找到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那就更好了。从面向国家(两百多个潜在客户),到面向大中企业(百万千万个潜在客户),到面向个人(几十亿个潜在客户),将会是数量级级别的扩展。
话说回来,前面马应龙说的发射几十几百个近地轨道卫星,组成卫星通讯网络,那个意义不大,因为现在的通讯网络已经很成型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需要,卫星作为后来者,再去抢夺通讯这个领域,并不具有任何优势,可以预见其失败。
必须找到目前市场空缺的企业级应用领域,才能承担卫星初期的高成本高价格。
航天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具有高效益,根据欧美的测算,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块钱可以产生7-12块钱的效益。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场价值之大难以预测。航天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而产生的效益,远比其直接产生的高得多。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航天这个行业就不是一个拼成本的行业,美国SpaceX的这种模式没有可复制性,对美国航天来讲也就类似强心剂的功效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尤其是垄断金融资本主义,不遇到生死存亡的情况或者有巨大利益的情况,资本主义往往是最保守,最反对技术进步的。
我们现在享受的技术进步其实都是来自冷战时期的技术积累。没有了冷战,美国就从能够送人上月球退化到了连载人宇航都无以为继的地步。比较而言,类似中国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后的无以为继。
历史上的开拓最初都是国家行为,郑和下西洋如此,哥伦布远航也是如此。郑和下西洋后无以为继是因为只有投入,不见产出。而大航海时代最终成功是由于海上香料的运输产生了百倍的利润,而美洲的开发在早期有为欧洲带来了无数的金银。
所以要搞卫星的商业开发,现有市场其实已经饱和。而市场占有者也不会允许新技术的进入。这时候唯一能够带来巨大财富的或许只有殖民月球。不要说殖民火星。火星太远。先把月球征服了再说。
这句话先不要说这么肯定吧。
另外殖民月球不现实,那地方连空气都没有,不适合人类生存。
真把美国NASA的人都当成傻子啦?
是这个的先决条件。先送母机上去,能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建造工厂,收集矿产。
如果暂时不能把月球矿产带回来,可不可以先送几个机器人上去对月球矿产进行就地分析,把数据传回来?
他们每天兢兢业业的工作,发出悲天悯人的提问,不就是想让你明白,一个人类终极的目标,搞清楚: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