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毛泽东年谱》1953.12.24-1954.3.17 -- 老老狐狸
座谈会真是杀手锏。
这跟286的三起三落完全不同。
为何还一直咬定是刘周乘毛不在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理了高饶呢?
1953年12月24日,下午二时,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讲话已经表明高岗问题形成了共识。
后面只是履行相应组织程序,按剧本走而已,不排除某些演员临时加戏抢戏。
因此,作为已经在这一回合的交锋中落败的毛主席,最佳的策略是2个:
1,屯田避祸,甩锅,毛主席 用的是起草宪法的借口,好处是远离京城是非之地,作壁上观,进退有余:万一在京大员对自己不利,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再造中央;万一高岗走狗屎运,绝地反击,毛主席就此进京收复失地。
也可以理解为,总导演导戏失败,被剥夺了权力,提前清场。
这其实是一体两面。
2,让刘代理,意思就是让高岗自生自灭,你们爱怎么整就整。
当然,过程中不排除毛主席有侥幸心理,试图在精神层面施以援手,这就是不断强调团结的意思,聊胜于无而已。
这个策略在后来林彪事件中毛主席南巡和286南巡道理是相通的。
因此,从年谱中看到的现象就是,高岗问题鸣金收兵,宪法草案也大功告成,毛主席也具备了回京的时机,期间关于军队的记录或可以反映毛主席的应手。
之前我问过狐狸兄一个问题,毛主席怎么对一个擦屁股纸那么上心,狐狸兄的回答是,寄于厚望而流于失望。
现在回头看,恐怕没这么简单。《共同纲领》这个擦屁股纸才刚刚准备扔掉,有这个前科,没有哪个精明的政治家会对这个再有侥幸了,不二过也指代这里。
高岗秘书赵家梁回忆:
后来报纸上说,高岗到邓小平家中拉拢、游说,搞非组织活动,不让刘少奇主持工作。实际情况就是在这一段路上的交谈。高岗进京后从来没有去过邓家,邓小平也没到过高家。《党的文献》上杨尚昆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说高家挂着五大领袖像,高岗指着像说由这些人轮流。实际上没那回事。我讲的这个情况我可以负责。
个人认为,四中全会确实按主席部署开的,多数批评都没有点名,批高饶尺度并不像刘、周、邓年谱所说那样“揭露和批判了高岗、饶漱石在一九五三年全国财经会议和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及其前后的反党分裂活动。”/“揭露和批判了高岗、饶漱石阴谋活动。”
有个反证的例子:
周、邓年谱都有2.12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记载:会议决定成立由陈云(主持人)、高岗、李富春、邓小平、 邓子恢、习仲勋、陈伯达、贾拓夫组成的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小组,并于二月始工作。
而且,毛加词是加在“个人主义、生活腐化”上。
意思是自己认输,求政敌放自己一马,自己的人马归并给政敌。
在刘周之间,肯定选择相对温和的周托孤而不会选择偏激的刘。
读《毛泽东年谱》,是很有益但也很费神的一件事情。
先花下老狐狸,再慢慢追看。
在组织正式决议没出来之前,将高列入一五人员是TG的惯例,可参照薄的处理。
至于回忆录,还是尽量不采信为好,尤其是高的秘书。
对高案的共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才是关键。这一点,从年谱上看,1953年12月24日毛讲话算是定性了——同意处理高,作为“反派大导演”,如果不准备死磕到底的话,也只能这样讲话。
至于处理到何种程度,就不是毛主席所能控制的,后面一堆演员要强行加戏抢戏,跟影帝公开喊“文革作孽”有得一比吧。
所以后面WG处理刘的时候,那么大揭刘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给这建国后第一次路线斗争翻案的打算
说明这次处理结果还是得到毛认可的
已经说了两个司令部,那搞第二司令部的必然要被拿下,团结也不会再团结他们了
高至少有两次求见想和毛私聊,都被拒了,毛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不能说是刘周矫诏
对他不应当知道的东西,他的结论就不靠谱了。
比如这个:
赵家梁并不知道不让高去杭州、刘周邓和高谈话是北京刘召集开会对毛的提议,把这个当做毛自己的主意,自然结论就不靠谱了。
另外,刘1.8、1.25两次向毛汇报:一切如常,我们和谐一致,我们团结一致。远在杭州的毛会怎样看北京局势?高岗不来杭州,等于他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最后,就是赵所说的“毛反对分散主义,曾说不经他看过的文件一律无效”,毛原话还有一句:我请假的时候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