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对人口结构的一点思考 -- 明心灵竹

共:💬154 🌺937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男女都打入堕民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

会造成类似于绿教徒的内婚制。

老朱要是厚黑点,假装微服私访下然后掉点眼泪允许他们做的好的人抬籍,最多几代人保证他们绝种....

家园 对他们是有本族不能内婚的法令

驻军本来就女眷少,男人应该是和其他非蒙元的堕民女子结婚。所以民族意识就被堕民的阶级意识取代了。

家园 阿富汗有民族活化石

叫哈扎拉人,直译是千户,自己自认和大家公认都说他们是当年的蒙古驻屯军的后人,相貌也是黄种人的模样。说明当年的千户也好,万户也好,是蒙古人自己的军事编制 , 与当地居民没有关系,说行政也勉强有道理,是利用派驻当地的蒙古千户军人对当地进行镇压统治的行政手段。而蒙古政权一倒台,在阿富汗的这些外来千户们就立刻被赶进了山里,也沦为了当地的贱民。可以根据蒙古户军的单位和数量来推算蒙古人的大致人口规模。

另一个旁证是在宣统年间,蒙古各地是八万多户,而到民国时有人口估计是60万人,也是可以对应的。

家园 谢谢,我记错了,

不过无论是否玉器,礼器大概不错,也是几乎同时代的,或者不是玉礼器,可以说是石礼器。

家园 你说的是血统,血统与血缘还是有区别的。

血统是封闭的,讲血统的不与外界通婚;血缘是开放的,对与外界通婚没有制度和文化上的障碍。

家园 是吗?军队是最典型的强制组织。各国都是。

是吗?军队是最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组织。各国的都是。军队的纪律主要就是靠军纪,军法和军事法庭这些强制手段来维持的。

原来这样的“强制组织”都是“只能打顺风仗,逆风就崩了。”???

一般的现代军队至少能忍受20-30%的伤亡而不崩溃。非强制的民间组织呢?通常死伤2-3个人就作鸟兽散了吧?

最有战斗力的组织通常是这样的:加入是自愿的,加入后的纪律是强制的。

家园 权力出于顶层还是出于草根

是我和你的根本分歧。

极左和极右是一家人,诚哉斯言。

家园 用军事化来组织人民

应该不可行吧?

历史上全民皆兵的社会有,但是是特例,而且规模不大。

家园 中国人窝里斗的传统,我觉的主要出在人上人观念上。

中国文化里是没有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的概念的,只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天无二日。

这可能还是跟官本位社会有关。做官的进阶之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赢者通吃一切,所有斗争没有妥协空间,僧多粥少,就只能窝里斗才能做官进阶。

家园 要考虑2个因素。

1,农业社会,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人口的核心是壮丁数量,因此有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传统。即使贫苦人家,也是可着劲儿生!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人的生存率最高,人口增长不奇怪。

2,同化问题,有2个规律起作用,一是人口优势,二是经济优势。文化的作用很小,甚至没有!2者结合的威力天下无敌!

其实,有很多世家大族迁到蛮族区域,最后蛮族化了,逆同化现象在世界都是普遍的!

海外华人被同化主要就是在人口和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全方位落后导致的!而欧美的其他族裔,发展程度低,太贫穷,再加上文化冲突,只能选择抱团。

其实这也是欧美在民主体制下,目前无解的社会问题,蛮族人口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正在走希腊社会的老路,内部蛮族吞噬主体文明,整个社会蛮族化。

家园 文革带来的自组织能力是海外华人要补的短板

海外华人的短板是自组织化能力。

1 文化优势造成心理优势,形成文明翻盘动力

从秦朝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居于顶端。傲视其他的民族文化,文化优势,造成的心理优势,所以在外部蛮族入侵的条件下,中华文化总是能够绝地翻盘。

2 面对强势文化的劣势文化的解体

满清以后,迁徙到海外的华人,在面对强大的欧美文化时,文化处于劣势。劣势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心态,那就是向强势文化靠拢,这时候传统文化就会被解体。

3 自组织文化

很多人看文革,心里充满了蔑视和迷茫。这些人多从经济效益,效率等来评估文革。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看法。文革更是一种文化的革命,什么文化呢?发动群众,提升群众的自我组织能力,从而赋予中华文化以强大的行动力 。这种文化在面对基督教,不可说教时,居于强势地位。

故此,毛时代的自组织文化是海外华人推动中华文化翻盘的唯一希望。

4 文革中的部分的思想也是要被革命的。

不过,文革前期对于社会精英的那种处理手段,其实是自组织文化的负面作用。但凡事都会有个波浪式前进的路线。海外华人要掀起新的文化组织革命时,就要克服掉文革1.0时代的一些缺点。

关键词(Tags): #文革通宝推:卢比扬卡,秦波仁者,mezhan,猫草,
家园 八旗最早也是军事编制

而且有定额,每旗7500人。到了后来就变成行政单位了。

百户、千户之类的编制和称号历代都有,并不是只有元朝才有。万户作为称号也是汉人搞的,例如“万户侯”。只不过到了元朝,出于方便把这个行政单位翻译为万户罢了。

百户、千户之类其实明朝还继承了。不过万户不叫万户而叫做“都司”,一般下辖数个“卫”(每卫约5600人)。相当于现在的军区。

至于民国开国时蒙古的人数其实有一百七十余万。对比清朝初年的二百多万,这是个负增长。原因并不是明朝杀了很多蒙古人,而是因为蒙古人信了喇嘛教。由于经济原因,大量的蒙古人出家当了喇嘛,不能娶妻。同时清朝又实行盟旗制度,限制蒙古牧地。内外蒙古(东蒙古)内附后不能像明朝那样以南侵来补偿物资。反过来还要为清朝出兵攻打西蒙古(卫拉特),平定南疆,以及后来平定内地的各种起义。

同样出现负增长的还有同样信奉喇嘛教的西藏人口。

家园 说的像狮群狼群猴群一样
家园 你把汉朝的食邑列侯与金元明清的军户给搞混了

汉朝的所谓万户侯是列侯也叫彻侯的超级放大版。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也有说法是只有彻侯为列侯。而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均有食邑,就是把那个县、乡、亭的粮食税收给有功之臣享用。比如关公是汉寿亭侯,诸葛亮是武乡侯。但关公可不是亭长,诸葛亮也不是乡长,食邑人口也与他们所率领的军人数量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与他们的功劳有关。每个县、乡、亭因为户口数量的规模不同,民间可以俗称是百户侯、千户侯,只有极少数个别人,如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才能达到万户侯的规模。但实际没有所谓万户侯这样的正式爵位,更不可能根据全国人口规模来平均划出几十个万户侯来掌管行政,也跟国家的军人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有功之人的功劳大小决定的,在汉朝主要是对外战争需要的国内奖励机制。

这与后来金元明清的军户制度没有关系。金国起于渔猎民族,元朝起于草原民族,都是民兵一体,平时为民,打仗为兵,所以民户就是军户,按人员编织分十夫、百夫、千夫,因为长期作战总要找女人生孩子边打仗边生活,所以基本一夫就是一户,于是也就有了十户、百户、千户。后来征服了中国,要派人到各地驻守,防范造反,这些军户编制就以派遣军,驻屯军的形式分配到中国各地,军户的规模单位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当地殖民统治的管制单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日军侵华,在各地分兵把守,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军,一级一级,地方越大,管制单位越高,驻屯军的数量和编制也越大。后来时间一长,生理问题、子孙问题和生活问题都要解决,军人也不能成天靠打野食奸淫妇女过日子,人类正常的生态秩序总要恢复,否则就没子嗣自取灭亡了。于是这些军人就把抢来的女人放到家里,过起了日子,组成自己的生活圈子,也按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军的逐级规模编制管理,平时过日子,当地有起义就出兵镇压。军户是时代相传的,不用交粮纳税。后来中国人造反,这些人逃回老家了,再一算,40个军团剩下6个军团,其他人哪里去了?不是被杀了,就是投降当地,变成堕民,干杂活演杂耍将功赎罪呢,后来就被同化了。

这里的’户’是指驻屯军的军户,不可能包括当地的汉人平民的户口数量,因为那些当地人是民户,不是军户,没资格算入,要交粮纳税。军户与民户是镇压与被镇压的关系,寄生和被寄生的关系。而且全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只有40万户,连一个大县都不止这点户口。当然,后来元朝的万户封号有点泛滥,但起源是军户制度。

明朝为减少老百姓负担,实行军人屯垦制度,军人也就变成军户,也和蒙元一样是世代相传。所以沿袭了千户、万户的制度。清朝的八旗与蒙元类似,是弹压当地人的派遣军、驻屯军性质,住在每个城市的满城之中,但和规模数量无关,所以没有七旗、六旗之称,这里的旗与蒙古的旗不同,没有数量的区分。蒙古的旗,比如苏尼特右旗是一个一个分别存在的,最早就是来源于万户,是有数量的可数单位。

通宝推:天堂,桥上,
家园 李是想独吃所有好处,木木是人人皆有分

李的计划就不用说了,与华人有什么关系?

木木搞的是综合社区,首先是清真寺,那是有利于木社团的大好事。然后是高低档社区,木木们住着社区,天天礼拜,多幸福。

要是李肯分红,比如建个廉价中文学校,我不信华人不支持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