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也来谈谈岳飞之死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99 🌺1207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河友们各抒己见,获益良多

明史稍微熟悉一点,宋史就没有系统看过。看了河友给出的“北溟客”的链接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目前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

我简要概括一下:

宋高宗时,可以分为主战派,主和派,带路党派。赵构秦桧既不是主战派,也不是主和派,而是带路党派。赵构为什么当带路党派?看戈尔巴乔夫。

秦桧在杀岳飞之前,已经逐步清洗了主站派和主和派,岳飞是其中的一步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岳飞已经意识到自己死的可能性了,可以有其他选择,但他还是往这条路上走。有点像毛主席知道自己很可能粉身碎骨,但仍然发动文革一样。英雄的选择,大概都是相通的吧。

另外,宋朝时皇帝也并非是不可冒犯的, 赵构第一次议和时,就被大臣们骂的很凶,有些直接骂他对不起列祖列宗。

第二次议和时朝臣上奏,相比起来,岳飞的劝谏是最温和的:

P135-P136

韩世忠

韩世忠由幕僚代笔, 接连上奏十余封,他说, “今使人所来行径,皆是难从之事, 灼见奸谋,欲生衅端”。“事系安危,在此一决”。“今正当主辱臣死之时,臣愿效死节,激昂士卒,率先迎敌,期于必战,以决成败”, “但以兵势最重去处,臣请当之”。

P136

负责临安守卫的三衙长官,包括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解潜和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韩世良(韩世忠兄)也去都堂见秦桧等人,又见御史中丞勾龙如渊说, “官家受敌书,必欲行屈己之礼,万一军民汹汹,即某等弹压不得”, “盖缘有大底三个在外,他日问某等云:尔等为宿卫之臣,如何却使官家行此礼数?”

P137

在文臣方面,时任宫观闲职的李纲愤慨上奏说,“自古夷狄陵侮中国,未有若斯之甚者。原其所自,皆吾谋虑弗臧,不能自治自强,偷安朝夕,无久远之计”。“今陛下藉祖宗二百年之基业,纵使未能恢复土宇, 岂可不自爱重,而怖惧屈服,以贻天下后世之讥议哉”!“陛下纵自轻,奈宗社何 ? 奈天下臣民何 ? 奈后世史册何?”

P138

当时也有勾龙如渊、施廷臣、莫将、沈该等人“力赞和议”,宋高宗立即予以进用,兵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张焘和吏部侍郎晏敦复为此专门上奏说: “今如渊、廷臣、将、该辈渐已成群,岂国之福哉! 伏望睿断翻然而改,特加斥逐,庶几少杜群枉之门。” 他们又和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起居舍人薛徽言等人单独或集体奏对,说:“《传》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立国,危乱之道也。”由于这些官员在朝中颇有影响,秦桧企图对张焘、晏敦复和李弥逊进行利诱,以加官许愿,都被拒绝, 李弥逊说: “弥逊受国恩深厚,何敢见利忘义。顾今日之事,国人皆不以为然,独有一去,可报相公。”

P139

吏部员外郎侍忻上奏说,“彼既以诏谕江南为名而来”,“我躬受之,真为臣妾矣。陛下方寝苫枕块, 其忍下穹庐之拜乎”?“况犬羊之群既已惊动我陵寝, 戕毁我宗庙, 劫迂我二帝,据守我祖宗之地, 涂炭我祖宗之民, 而又徽宗皇帝、显肃皇后銮舆不返, 遂至万国痛心, 是谓不共戴天之仇。彼意我之必复此仇也,未尝顷刻而忘图我,岂一王伦所能和哉”。

P139-P140馆职官胡庄、朱松(朱熹父)、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等联名上奏说: “彼以和之字,得志于我十有二年矣,以覆我王室, 以弛我边备,以竭我国力, 以解体我将帅, 以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 以绝望我中国讴吟思汉之赤子,奈何至今犹未悟也 ?” 范如圭还单独写信给秦桧, 指斥他“犯众怒,陷吾君于不义”,“苟非至愚无知,自暴自弃,天夺其魄,心风发狂者,孰肯为此”, “必且遗臭万世矣”!

P140

枢密院编修官赵雍也上书说, “金人肆祸,亘古无比,我乃凭一介之使,忘千百年无穷之耻,更欲自屈,不知其可也”,“天子之孝, 与臣庶不同, 报难报之恨,雪难雪之耻”, “震国威,立法制”, “此陛下之职,而群公所当尽心也”。

P140

监察御史方庭实上奏说, “天下者, 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虏乎 ? 陛下纵忍为此,其如中国何? 其如先王之礼乎 ? 其如〔百姓〕之心乎”?

P141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在奏疏中指斥“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这篇讨伐投降主义的檄文,由宜兴进士吴师古为之刻板印行,很快传诵遐迩,“市井间喧腾,数日不定”。金人“以千金求其书”, 后“得副本”, “君臣失色”, 说“南朝有人”。

P142

晏敦复感叹说: “顷尝言秦桧之奸, 诸公不以为然。今方专国, 便敢如此。赵元镇 (赵鼎字)虽无状, 不至是也。此人得君,何所不为。”

P149

官员贾廷佐更上书尖锐指责皇帝说: “太祖、太宗基业之盛,堕于陛下之手, 无复中兴之理, 复何面目戴黄屋,主天下哉!”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真理,
家园 戈尔巴乔夫改革可不是为了把自己搞下台

宋高宗时,可以分为主战派,主和派,带路党派。赵构秦桧既不是主战派,也不是主和派,而是带路党派。赵构为什么当带路党派?看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可不是为了把自己搞下台。事实上他是被政变搞下台的。

北溟客的东西当初在河里就给批的体无完肤。没必要再搞出口转内销。他的问题是生剥活吞,预设立场。而这个立场还非常的奇葩。按他的说法,赵构一心一意要把自己辛苦几十年打下的江山送给金人,因此为了自己的武力不超过金人,所以就把岳飞杀掉。问题是赵构如果想当带路党,搞那么麻烦干嘛,直接投降还不简单?何必跟金人死拼几十年。

家园 感觉你没看过就批了

他的观点是赵构只想偏安,而金国的条件就是要杀岳飞才能和,并不是赵构本身杀岳飞,岳飞本人的存在,反而是对偏安有利的。当时情况,换个宰相,赵构都杀不了岳飞。你的说法,都不知跑哪儿去了。

家园 这是小说家言吧……

汪澈这段写得真是……怎么说呢?

这件事呢,正史是这么写的:“中丞汪澈宣抚荆、襄,故部曲合辞讼之,哭声雷震。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

首先呢,宋史岳飞传采岳珂的文章太多,多少有点夸张的成分,这里就提一下,不辨析了。

其次,事件的顺序是“中丞汪澈宣抚荆、襄”。而后接到故部曲合辞讼之,再到孝宗昭雪。原文顺序全乱。

第三,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汪澈宣抚荆、襄的事,这个可以查查汪澈传,“以澈为湖北、京西宣谕使,诏凡吏能否、民利病悉以闻。过九江,王炎见澈论边事,辟为属,偕至襄阳抚诸军。鄂帅田师中老而怯,立奏易之。”没提岳飞旧部喊冤的事。

第四,再来看看汪澈提到岳飞的奏章,这奏章呢,比较委婉,提的是恢复“岳州”旧名的事,文中只有一句“臣窃谓岳飞之叛与不叛,故自有公论,以姓同而改州名,犹悖于理。”

第五,再说说岳家军,岳家军毕竟是一支封建军队,在后岳飞时代腐化堕落得很快,顺便提一句,当时岳飞案时,有不少岳飞旧部来指征岳飞,岳飞被杀后,朝廷把岳家军整编了,自此之后嘛,岳家军这个就不咋样了,军纪混乱就不说了,战斗力更是堪忧。连茶商都打不过,当然茶商军的战斗力挺强,这是另一个话题。

第六,岳飞昭雪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几个点吧,谥号经历了“忠愍”——“武穆”——“忠武”。“拟议文”写的是“坐事以殁”,就是岳飞自己倒霉。张宪没一起平反,秦桧也没追责。只能说现实历史和小说毕竟不一样,历史要复杂一点。生活往往高于创作。

最后说说宋儒,只说下个人观点吧,历史嘛,总是向着文明的方向进化,过程是螺旋状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否定文明,颂扬野蛮。这只是个人观点。

家园 有一本小说,叫《一世富贵》,提到岳飞之死

他的观点是禁军将领,就是原有的从宋太祖黄袍加身以后遗留下来的禁军,形成了固定的世将世兵阶层,这个阶层从北魏孝文帝开始一直是胡化阶层的代言人,他们鼓动赵构和秦桧杀了岳飞。主要立足于胡化的军事组织反对军队内部改革,反对文人进入军队。

家园 第二个问题:杀害岳飞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答案很简单,四个字:我不知道。

赵构不说,我怎么会知道。

所以,只有推论。一切都是推论。

既然是推论,就要从最扎实可靠的史料入手。

最扎实可靠的史料呢,当然是官方的说法。

官方对事件的叙述未必真,但是,表明的态度假不了。

官方的态度呢,就是暧昧。

比如说给岳飞赐谥号时候,开始拟定的是“忠愍”,这是有讲究的,“忠”是当时谥号里等级最高的,“愍”呢,就是使民伤悲之意。拟议的文书里呢,明确说岳飞死于冤狱。但是朝廷就没通过,最后定稿,岳飞就是死于“坐事以殁”,谥号“武穆”。

同时张宪没有一起平反,就是说,在当时朝廷看来嘛,岳飞死就是倒霉,被张宪连累了。但是想让朝廷认错吗,嗯,再议吧。

这里,我个人推测大致代表了宋朝廷的真实态度。

继续分析。

再来看看,赵构和岳飞的关系。

这里我周末的时候,翻了一下手头的资料,把两人的关系按时间大概列了一下。太枯燥。直接跳到我个人的结论吧。

岳飞开始和赵构关系还行,岳飞出身草莽,和中兴四将其它三个有所不同,在赵构看来呢,他对岳飞应该是有所谓的“知遇之恩”的。

赵构对岳飞的认识也是一步步加深的过程,开始呢,知道岳飞军队纪律好,应该是个“循将”的样子,后来发现岳飞挺能打,更加欣赏。

赵构和岳飞的关系的转折点是绍兴七年。这一年2月岳飞言立储事,受到了赵构的训斥。虽说话不重,事不大,但是算是两人关系转折的一个起点。

同年4月-7月,就是岳飞私自离军的事了,被人劝回来后,赵构的话就不大好听了,说了:“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之类的话,当然最后还是选择了原谅岳飞,“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

到了后一年呢,还有件事值得一提,就是岳飞想增兵,赵构就没同意,还说了“尾大不掉”的话,一年之前的信任融洽,应该残存不多了。

从此,岳飞也开始谨言慎行。绍兴八年嘛,还有件大事,就是宋金和议。反对的声音很大,岳飞嘛,肯定也是反对的,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嘛,还是得说,岳飞的反对声音在当时应该不算大。

再往后嘛,就是十二道金牌的事,十二道金牌的事,有点争论,这不提了。

再后就是淮西的事。淮西这事呢,过程就不说了,结局就是岳飞只走了三十里,在反岳派的文献中,比如说王次翁儿子的说法,就是这件事,使得“上始有诛飞意”,史书里也说,因为这事“故张俊与秦桧皆恨之。”

后边嘛,就是“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再后边就是岳飞的冤案了。

这时候赵构有段话意味深长“上曰:凡事必谨于微,若事已成则难改。故《书》言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荆襄守臣辟差者,勿令久任,以渐易之。非特谨微,亦所以保全之也。”

看到这里,只能看出一点,很难看出赵构一定要杀岳飞的原因。

这里存在大段的空白,也就留给了后人言说的余地。很有趣,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嗯,就这样吧。

通宝推:我爱牛肉面,从来,铸剑,老老狐狸,李夏禾,桥上,
家园 说一点个人想法

在南宋政治圈里,北伐其实是个图腾,今天的话叫“政治正确”。大致的作用跟现在的“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等差不多,你要问实不实现得了,估计很多人都摇头,但你说咱们宗庙里不放这个牌位了,保证多数人跟你急,比刨了他家祖坟还严重。

公平的说,北伐刚开始是南宋君臣一致的真诚的目标,后面演变成政治正确,并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且,这个图腾连高宗自己都不敢公开否定。

对南宋这段历史不太熟,只看过孝宗平反的故事,所以,我不太确定“北伐”成为政治正确的转折点在哪里?

从高宗杀岳飞看,转折点应该发生在高宗某个时间段的宋金战争。即,某场或几场战争较量下来,南宋君臣基本上丧失了北伐成功的希望,也就打起了偏安的主意。孝宗这个楞头青刚登基时,又燃起过北伐的希望,这是岳飞能平反的根本原因。但经过几次尝试,发现北伐这个“小目标”貌似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真是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

孝宗北伐战略其实也不被高宗所认同,这个人精对自己几斤几两估计还是很清楚的,有自知之明。但他最后对岳飞平反一事没有全力阻击,容忍了孝宗切香肠式的政治动作,我估计还是出于维护新皇帝的权威,交接班的考虑。

另外,岳飞在南宋朝的政治评价也是一波三折,孝宗之后也有过反复,但总趋势是强化岳飞。这个时候,岳飞其实成了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一个图腾,与事实没什么关系了。

因此,在南宋朝,凡是有意北伐或者想借北伐大义行政治斗争之实的政客,都会把岳飞请出来再装扮一番。目前很多参与讨论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点,尽信史书,我看是闹了不少笑话。

即使是在金朝内部,也会有意无意借敌对国的图腾来实现内部政治斗争。比如,把岳飞吹上天(当然吹也要有一定资本才行),也更方便某些金军将领在金朝内部的政治斗争。这叫做出口转内销,借力使力。

回头说一说北伐从目标转变成图腾的转折点这个事情。参与讨论的河友可以重点挖掘以下,我提供以下思路:

1,农业时代军事较量的根本是4个:耕地、人口、军队、人才。耕地决定了粮草财源是否充足,这一点南宋没有问题。人口决定兵员,南北差不多,南方稍逊,但没有数量级差别。

2,先说军队。

北伐要成功,就意味着是进攻型军事战略,这与防守型军事战略对军队建设的要求截然不同。冷兵器时代,农耕与游牧对抗的关键是骑兵,这相当于二战时的坦克装甲部队,其实就是野战能力。衡量坦克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就3条:1,工业制造水平、能力及潜力;2,国家经济能力,简单说就是GDP;3,战略战术思想。

南宋必须正视金军强大的骑兵部队,能正面硬刚。

3,由上述就可以去找找宋金交战的战役。

A,有没有野战条件下面硬刚金军主力的胜绩(偏师不算);

B,有没有与金军骑兵大规模会战并胜之的战役,示胜但没惨败也行,这说明了潜力;

C,宋金的军事平衡主要是依靠南宋的地面部队,还是靠天险和水军赢来的?

在正常人中,高宗和南宋朝的文武官员必然是从这个角度去计算北伐的成功概率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能实现北伐,谁不想建这不世之基业?

4,再说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和雄才大略的君主,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在基本的物质面对比不占优势或处于劣势之时,人才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有时候可以成为决定性的变量,将所有劣势盘成优势。

军事方面,除了岳飞算个人物,余者皆碌碌。这里要区分两类人才:一类是防守型,一类是进攻型。岳飞的军事才能是全方位的,治军厉害,军事指挥也很厉害,并且还比较有战略眼光,关键是能够与时俱进,学习能力强,他可能是最适合摸索学习骑兵作战的将军。

雄才大略的君主,南宋朝怎么看都没看出哪个雄才大略,扩大到整个宋朝,也没有,整个宋朝体制脱胎于五代十国的武人专权,天然地带着防范武将的基因。

我看高宗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这点很了不起。

在我的评价中,雄才大略的君主的一项最基本素质就是敢于放手使用人才,又极其善于控制人才在自己划的圈圈里,不脱线。这里面的度其实很不好把握,既不能挫伤人才干事的积极心,让这些人才的野心合理地妄想丰功伟业带来的政治利益,又不能让人才的政治势力肿胀到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我比较佩服刘邦,不仅把一个韩信玩的团团转,天下英雄豪杰都被他玩的溜溜转。

人才都有一个毛病,不光是刺头的问题,根本的还是在于放手使用他们造成的政治后果难以收拾。比如,真放权给岳飞北伐,万一岳飞收复河北故土,等于半壁天下是岳飞打下来的,这岳飞想不称帝都不可能。从高宗的角度看,这不等于为他人作嫁人裳吗?从“岳飞”的角度来看,这是借壳上市。从后来者角度看,这不是又成分裂的中国了吗?

作为君主,肯定不会干为他人作嫁人裳的蠢事。所以,“宁予友邦,不赠家奴“几乎是绝大多数掌权者的行为准则,除了极少数理想主义者。

家园 这个该怎么讨论呢?让我想想

这浑身都是破绽,该从哪儿说起呢?

按王曾瑜先生的说法:神宗之后,北宋的禁军分为三类:系将禁军,不系将禁军,在京禁军。不细说了。

南宋嘛,禁军溃散,李纲的说法吧:“熙丰盛时,内外禁卒,马步军凡九十五万人…………靖康之变(后)…………天下之兵,所存无几矣。”文人嘛,说法有点夸张,但是也代表了当时人的看法。

南宋军制变迁也不多说了。

最后吧,禁军成了地方军。

不过,这本小说里提到“文人制军”是好事,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以文制武,是国家军事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我是赞成的。

家园 我重新去翻了一下旧贴:《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记

https://www.cchere.net/alist/3351861/3

好像当时发言多的毛锥子,红茶魔术猫等人的观点和北溟客都差不多,谁批过这些人的观点?

赵构是想偏安,所以把北伐新打下来的地方都送过金了。这哪里有错?

他和金死拼几十年?是被金死拼几十年才对吧。

家园 当年河里讨论的时候,提过这么一个看问题的视角

金国内部清洗(金兀术干掉主和的宗磐、宗隽、挞懒)——>毁掉绍兴八年的宋金第一次和议大举攻宋——>被殴——>重新开启与南宋的和谈——>南宋内部清洗开始——>宋金签订第二次和议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孝宗不是切香肠式的

其它不好说。

不过,防范武将,以文制武没什么问题,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

但是这里有个度的问题。王夫之的《宋论》里就提到,岳飞死于赵宋“猜疑之家法”

宋本不孤,而孤之者,猜疑之家法也。以天子而争州郡之权,以全盛而成贫寡之势,以垂危而不求辅车之援,稍自树立,而秦桧又以是惑高宗矣。和议再成,依然一毕士安之策也。岳飞诛死,韩世忠罢,继起无人,阃帅听短长于文吏,依然一赵普之心也。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高论。比如当时镇抚使制度起落都是现实政治军事条件下的选择而已。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以文制武没什么问题,怕的倒是像王夫之这样的死读书,或是过于猜疑武将。都是个度的问题。

家园 岳飞最大的错就是没做刘裕

管它多少道金牌,赵构这个没卵子的怂货,弃中原百姓于不顾,赵佶父子玩弄天下百姓,拱手把天下相让于女真人。这天下赵官家坐得,女真人做得,岳爷爷坐不得?依我看,在百姓眼里岳爷爷岳家军,绝对是坐得的。天下本无主,惟有德者居之。

岳飞被忠君爱国洗脑,被赵构这个怂货召回去,结果自己被杀,中原百姓南望王师又一年,天大的悲剧啊。赵官家何德何能被称为王师呢?岳家军才是王师啊。所以,岳飞的错是没做刘裕。赵构已经怀疑他要做刘裕了,那他怎么自证清白都没有用的,要么做刘裕要么屈死风波亭。这就是宋代以后,封建王朝下忠臣孝子的最终下场。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亡以后为什么百官闯来降闯虏来降虏的根源。儒教一家独大以后,其价值观下,在抉择之际,要么死节,要么投降做汉奸,连造反的心思都不敢有。岳飞之死,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剧之一。

他娘的,反了丫的。

家园 合理想象吧

宋金台面下应该是有交易的。

但是到什么层级,到哪一步,有没有密约,不好说。

这是历史书写的空白处。

通宝推:天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