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评《论语别裁》 -- 抱朴仙人

共:💬52 🌺145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评《论语别裁》

  作者: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

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通宝推:九霄环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转这篇文章的缘起

看到衲子兄提起南怀瑾,不由得想起这篇文章。发上来供大家一笑。

张中行先生是俺极敬仰的人物,不但学问通彻,在语文教育和文字规范上也不知做了多少默默的基础工作。西西河内凡用中文写东西的,只要学过语文这门课,可说无人没受过他的恩惠。

南怀瑾的书,则是读过几本。佛学的不敢评论,儒学的和道家的,那真是硬伤不少,亏他敢讲,还写成书。

可是就这样,用微软拼音打字,有南怀瑾这个词组,没有张中行这个词组。还竟然有人说“南怀瑾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十个张中行也比不上”。圣之时者,炒作要紧,徒众无知无畏,倒也得了真传。

按照佛经自己的说法,21世纪的现在大约是灭法时代,会有一批人打着佛的旗号,干灭佛的勾当。我有时听得和尚胡说八道,不免想到此事,能预见到现在的局面,佛家果然不凡。

藏了一本小册子,叫做《说八股》。张中行,金克木,启功合著。三位大家,两位仙逝,中行先生硕果仅存。

愿先生康健长寿。

家园 《负暄琐话》现在印数有多少?

竟然还藏有《说八股》,羡慕呀。

我没看过。什么时候找来看看才好。

家园 这个印数还真不知道,不过我几乎搜罗齐了张先生的所有著作

《说八股》真的值得一读,三位的文字都是平和中有爱有泪,颇堪回味

家园 古书新读

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南怀瑾的书我看过,或者说翻过不少,有的我还觉得写的真不错,不在于他引用了多少文论典故,而在于他在其中的思想观点,我觉得还是有启发的。论语别裁我看的时候不少地方都噗哧乐一下。还好论语是早就通读过的,还不至于对南怀瑾的解释全盘接受。

而拿张先生书中所提的:“无友不如己者”来说,事实上当时我看到南怀瑾的解释的时候就觉得很新鲜,觉得也不错啊。一种人生态度而已。但我当然不会认为原文就是这么说,只不过,换个全然不同的角度去看些古文,就跟看演义书场里的三国水浒一样。

要担心的是那些用快餐方法读书的人,以读摘要、读大概、读现代注解版本来增添知识的人,误读的成分就真的很大了。

家园 说得好。学术界欺世盗名之徒也该打一打

当初慕南怀瑾的大名跑去买了几本他老人家的大作,刚看了一本讲易经的就感觉不对头... 讲卦你就好好给大家解释解释辞意好了 -- 老人家给大家略微解释了一下卦的构成,然后马上就开始讲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岂是茹毛饮血的洋鬼子能懂得道理云云... 而且每个卦都是这一套!这本书据前言讲是根据他在台湾某大学课堂笔记整理而得,总体感觉是想哪儿说哪,前后毫无联系,云山雾罩,侃晕一个算一个。也不知当初选南先生课的学生都是如何毕业的... 南先生的这套说法在偶看来也就跟李大师的转法轮是一个层次,虽然后者相比之下有趣得多。

他老人家要钻研佛道就老老实实专攻一门好了。起码易这方面没看出他的什么高见来... 除了神吹中华文化如何伟大神秘...

家园 我架上有几本。不过你说的这个《说八股》还没看过

张老先生的书第一次见惊为天人。多读几本尤其是近作之后就嫌过于倚老卖老,文字也开始拖沓罗嗦了。还是先前的东西好。

家园 《负暄琐话》、《负暄续话》我都看过

《负暄琐话》如品香茗,《负暄续话》则淡而寡味,让人大失所望,不知何故啊。

家园 第一杯茶清醇香洌,续过几次水嘛,那味道就
家园 启功先生的字,把老年和壮年的比较一下,结论也会差不多。
家园 还不如不出续呢,不出续会让我更加尊而敬之
家园 说的是,不过续集都是读者的贪心和作者的信心合力的结果,不好只怪他的
家园 《说八股》我也有一本, 看过n遍但书我保存的很好

《负暄琐话》、《负暄续话》我都买不到, 只有三话, 唉

家园 个人见解

南怀瑾先生的书,还是佛家的好看,道家儒家的东西……这么说好了,看他的《老子他说》,南先生自己注解了上半部,老子《道德经》里的大概《道经》部分,然后,就也没了下半部的《德经》部分,想来也许是力有不逮的意思吧。看南先生的著书数量也能看出来,佛经的部分洋洋洒洒,道儒两家的部分,也就是几本在那里点缀了。所以,单单拿道儒两家的部分评价南怀谨,也许就难免有所偏颇吧?

家园 【悲伤】我哭!上次我转这个的时候一个回帖都没有!

连接:http://www.cchere.net/thread/322215

仙人,教教我如何吸引眼球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