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周语非汉语[修改版] -- 东学西读岛主
就不是行的反义词,不是像是东西一样凑一组词汇,应该就是如你所言的
那么“止之”、“乃止”、“不止”这种,似乎可以作为hold住,freeze,作为古意今意的中间过渡的意思么?
那么址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试解如下:止的符号原本是个脚印的形象,如同當代某些路標,表示前行和前行的方向,由前行的方向遂渐趨趋向于表达目标,由目标逐渐演变为目标所处的基点(根植点),实际上,在篆书中,“止“与“之“形近,更象是植物的茎的发端,即“根”的本义,因此,在《周易》中,艮与止同义。很可能商人说艮而周人说止。大约在春秋晚期,义旁大量被采用,大量的字源被加上了偏旁形成了外延缩小内涵精确的派生字(汉字的前身,即所谓战国文字)。足止为趾,足艮为跟(足的根部和立足的地方),土止为址,土艮为垠(建筑物的根部和建筑物的所在)。木艮为根(植物的所在和植物的底端)。
而止的本字则从作为宾语的“目的地”以“停留”为内涵而缩小外延,最终反而回到了动词,固定在“制动“的动词语义上。
”止戈为武“和 to arms/ aux armes的巧合很有意思。
马赛曲:”aux armes citoyens“,公民们武装起来。
aux armes
【Larousse】 Grande unité des forces militaires comprenant plusieurs corps d'armée et combinant l'action du combat vers l'avant et l'organisation des arrières.
英语也有to arms的用法:
【Merriam-Webster】a summons to engage in active hostilities
总之,是”去抄家伙“的意思。
如果是”手持武器“,更合理的造字应该是”手戈“,用手作为造字的部件表示使用的意思在甲骨文里更常见。为什么武字从止不从手,这是个问题。
甲骨文的”止“是脚。已知两个”止“组合的字有明确的方向性,比如”降“字左边是阜,山丘,右边是两个向下的脚,所以是往下走、下降。还有降的反义字”陟“,山的右边是两个向上的脚,所以是向上走、上升,比如《出师表》”陟罚臧否“的”陟“就是提升职位的意思。
那么一个”止“是不是也有方向性?我猜测”止戈为武“的止是更多的是”走向“引申出的含义,奔向武器”抄家伙“嘛。我感觉这样解释”武“,比”扛着武器走“更符合逻辑一些。不过我这个猜测要验证的话,需要找找其他”止“+器物构成的字,看是否也有从趋向引申出的用法。
我会留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看看是否能找到旁证。
我大楚国确实是蛮夷啊,笑哭
沒有什麼遺漏。这是一个牢骚帖。我的意思是,在中华文明中,各个文明有纵向的影响,即商影响周,周影响秦楚,秦楚影响汉,各个文明的纵向连续性是不言而誉的。但关注这种连续性对于一个真正追求文明秘码的人,没有什么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文明的差异,特别是思维逻辑的差异。
有些人很低级,我一讲差异,就触动了他们的有病的神经,跑来用他们那点幼儿园政治课学的伪知识跑来喋喋不休的教育我,似乎唯恐广大河友被我的妖言迷惑了。实在不胜其烦。
好在西西河还是有您这样的三五同好,有开放和平和的心态。
越来越感到,这个以脚丫子为“嚆矢”的止,首先与“处所”有明显关系。例如现在还用的“行止”,简单说就是“what & where”,干啥、在哪。不过现在一般把在哪作为做啥的修饰了
(这又有了新的问题,行这个字,走路还是做事情,哪个是本意哪个是引申意,什么时候、怎么分化的,我是不知道的。)
引申到呆在那里、站在那里。由此解释“武”字。戈要比矛枪长很多,待命的时候一般竖着杵在脚边立着。站在戈旁边、进入战斗位置(戈的横枝足够长,也能理解为站在下边)。
另一个是,脚边就是戈,已经准备好开战(这个更加偏向止是脚丫的本意,如果这真的是本意的话)
引申到令其呆在那里、站在那里,例如别人正要去做什么事情,我一句“你给我站住!”。进一步引申发展,就是古文的“止之”、现在的停止、禁止
有些人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