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思旧赋》 -- texasredneck
读《思旧赋》
《思旧赋》是魏晋时期向秀所作,大家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就不抄了。大概是向秀到京城去做官的途中,专门到曾经和好友嵇康一起喝酒吹牛的地方去看了一看。嵇康在14年前已经被杀,而眼前的景色依旧,听到一个人在吹笛,仿佛是嵇康的琴声,不由思绪万千,就此写下这一名篇。
为什么说作者感情复杂,是因为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而导致杀身之祸,而现在他们的权利却越来越大,连自己都被逼不得不出来做官,虽然自己内心其实是向着嵇康的。最好的朋友没有了,这个世上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还得委曲求全,要做朋友不愿意的事情,当然是有些悲愤,但那又怎么样呢,人得要想办法活着啊。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它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我第一次知道此文就是由此,后来找到读后的确感动,那是远远不止14年了。现在重读,就不止是感动了,这个世界仿佛一切依旧,只不过自己虚度了那么多的光阴,那又怎么样呢,这种文章我是万万想不出来的,自己不过是最最平常的凡夫俗子,不能怎么样。
做一点解释吧,汉赋以华丽著称,洋洋洒洒,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字,所以鲁迅说是刚刚开头就结束。一般来说,吊念自己的好友,又是一个大名人,应该谈谈他的丰功伟绩,起码是不凡之处,而自己与他是怎么这么要好,怎么这么心心相通,过去如何和他一起艰苦奋斗(他们都是竹林七贤),但那是能够说的吗,司马氏的刀仍然还在手中。所以只说嵇康是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转而说天气景色,历史和音乐,而感叹人生的短暂而变幻莫测,就完了。
此文就是因为隐晦而得名,有些不在言中而尽在言中,中国就适合于写这种文字,从来如此,不过能与之相比的的确不多,所以此文出名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现在的文人一提这种事情就说那是封建社会政治险恶,所以文人命运艰难,但是,何时又不是如此。
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此人是司马氏的亲戚,所以混得不错,提拔上去的时候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位置。但是,嵇康的太太却是曹操的曾孙女,而且司马氏杀了嵇康的一些好朋友(当然也是站在曹魏那一边的),所以他不了司马氏。而且鲁迅说阮籍原来脾气很坏,后来变好了;而嵇康一直很坏,所以阮籍最后能喝酒喝死,而嵇康只能被杀。既然脾气不好就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既然你这么不了解我,咱们就不来往了吧。
这封信也是历史名作,其中有:“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鲁迅说这就是嵇康被杀的原因。这里我又来解释一下,周就是那个历史上把周王背在身上办公的周公,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很小,周公就尽心尽力的辅助是历史上忠臣的典范。毫无疑问,司马氏是以周公自居,也是以辅助魏家的朝廷为己任的,你说那个周公不好,那么司马氏就不好办了。
这就是中国很多时候的诡异之处,随处可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司马氏不是周公,甚至司马氏自己也知道,还知道自己并不想做周公,想的是取而代之,周公可太傻了。但是,那是不能说的,相当于把皇帝的新衣扒下来,赤裸裸的东西就出来了,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帝不可罢休。这和孔融被杀是一个道理,挡了统治者权力的道,能有一个好结果吗。
据说司马昭开始并不想杀嵇康,只是想吓一吓他,让他回心转意,明白大义,为己所用。但是嵇康并不吓,而且三千大学生(估计是那时候的全部)联名为他请愿,这样嵇康就不得不死了。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的统治者大都是相信铁腕的,杀一儆百最有用,难道不是这样吗,司马氏最后废魏而得天下,反对的人不是转变就是被杀,或者不敢发声,容易得很。
嵇康临死时给上十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让人大开眼界。照理说嵇康这样一个潇洒不羁,我行我素,连死都不怕的人不说让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革命奋斗;那起码要儿子是认识人生的真谛,有意义的活,不要人云亦云等等等。但是恰恰相反,他要儿子谨小慎微,简单的说,就是不要从树下走,免得叶子打破头。而且他并没有把儿子托付给那些志合道同的朋友,而是给了山涛,那个他刚刚写信广而告之绝交(相当于当着全国人的面打了人家一耳光)的山涛。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个儿子后来成为晋朝的大忠臣,不但不怕落叶,连箭都不怕,为保护司马的皇帝而死,那些司马可是他的杀父仇人。
不单是嵇康,另一个竹林七贤的领袖阮籍,当儿子要参加他们一起喝酒,吹牛(清谈)的时候,说我们家有我一个就足够了,你就不要来了。这就让人不解了,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牛人,怎么不愿意儿子和他们一样,可见他们并不赞赏自己的作为。鲁迅对此有一个解释,“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我现在想到,鲁迅这有些是在说自己。鲁迅和他们一样,都是对旧礼教反感至极,但是,鲁迅很多时候的行为却是相当遵从那一套的,鲁迅可不是一个相信他人即为地狱,那种非常强调自由主义的人。这一点都不奇怪,人总是由己而推人的。
鲁迅的说法当然很有道理,统治者必须用一些大道理来忽悠百姓,礼教啊,主义啊,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并不信,只是利用,行的是追求权力,独裁之实。于是造成有些人恨屋及鸟,我就是要把那一套统统打烂,看你拿什么去骗人,这种由于怨恨之极而产生的逆反并不罕见,其实这些人倒有可能是真正固执地把那些东西当宝贝。
不过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嵇康当然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自然愿意他长命百岁,不想他像自己做一个刀下鬼,于是要他处处小心。那么嵇康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简单得很,他做不到,个性使然。这个世界上多的很的人为了权势,金钱什么都能干,但嵇康做不来,我情愿掉脑袋,那些屎我吃不来。
从现在看来,魏晋有何不同,难道没有魏晋今天的中国就两样了吗,我想没有人会这样想。不管曹家也好,司马家也罢,都不是赵家人,于百姓有何相干。司马昭并没有杀嵇康的儿子,他可不知道那会是一个司马的忠臣,而曹操却把孔融满门抄斩,曹家未见得比司马氏要好。
一千八百年来,除了那些旧礼教的追随者,人们对嵇康总是赞赏不已,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欣赏他的个性,敢做敢为,不畏权势,宁愿死,也不做违心之事。至于那个心是什么并不重要,用萨特的话的来说,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因为言论,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狱,而是找了其它的理由,中国统治者不高兴,要治人的罪,办法多的很,容易。在《思旧赋》中,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打动人的一幕。“临到行刑那天,嵇康于刑场上顾视日影,向兄长嵇喜要来了一把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学习弹奏《广陵散》,我总是吝惜而不愿意传授,“《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被处死在洛阳东市,时年四十。”《维基百科》
也许有人不知道这个故事,我来解释一下。杀人一般要在正午,嵇康看了一看太阳,还有时间,于是想最后弹奏一曲,他可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音乐家。相传嵇康在洛阳家中弹琴时,总有不少人在院子外听,想必那时人们没有电视机,网络,缺乏娱乐,不足为奇。《广陵散》是一个不知名的高人传授给他的,这个读金庸的人应该知道。
不过司马昭并没有把他秘密处死,还让他有一个绝唱,如果那个时候有录音机,我们现在就可以听听那到底有多么打动人了。不过如果有录音机,也许就不让他弹了,那还不给封杀掉。不过那个时代并无网管这一类东西,不然《思旧赋》和嵇康的文章今天是不可能看到的,还不知有多少东西会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一样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就有更多的东西不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一样滚滚向前,当真有那么重要,谁知道呢。
嵇康是著名的美男子,有一个成语:鹤立鸡群,据说就是别人形容嵇康的儿子而来的,王戌听到后说,那是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还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人站着像孤松独立,这个不错;但醉了怎么能像玉山要崩,我想象不来。
嵇康一直非常有名,很多著名的文人骚客都提到过他,这样的一个才华横溢,极有个性的人,以那样一种方式死,还居然能有一曲绝唱,如果不火,天理何在!
估计是年纪的原因,现在小说完全读不来了,只有历史还马马虎虎。其实历史很多时候是人想不出来,就像嵇康,虚构不出这么精彩的故事。但是,恐怕是更重要的但是,读读中国历史,就知道今天的中国,很多,好多类似的事情原来都发生过,只不过也许外表不一样罢了。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融合在历史之中,就正是它的精彩之处,魅力所在。
我觉得嵇康看起来是道家,骨子里是儒家。
道家讲“和其光,同其尘”, “安时处顺”,嵇康坚持理想,宁死不屈,更接近儒家,相比之下,山涛,阮籍,是更接近道家的。
我觉得嵇康的可敬可爱之处,就在于自己可以为理想牺牲,但绝不让儿子为自己的理想牺牲。
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山涛能保护自己的儿子。自己刚打了人家一耳光,这就相当于送脸上门让人家打。
艺术家的尊严很重要,但是哪比得上儿子的性命重要?
送脸上门?没关系的。
每次看到这里,我心里都要赞一声:“大丈夫也!”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估计迅哥也是这么想的
在波士顿大学教马克思主义的曹天予去年出了一本小书叫《世界史中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我买了来看,书中说:自由主义是个伟大的意识形态,解放了每一个人,成就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马克思主义除了强调机会平等还强调结果平等。
后来看一位叫张飞岸的妹子的博士论文叫《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才知道了为了争取经济平等,欧洲的工人阶级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曾经斗争了差不多一百年才完全争取到选举权,书中还说其实持续了上百年欧洲的民主化运动中,社会主义思想一直都在场,后来苏联成立后社会主义更是以实在的方式逼迫前去,这是迫使欧洲统治者让步的一种巨大的压力。
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确实。
古希腊人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有个桥段,希腊贵族对波斯大臣说,我们是主人,你们(虽身居高位但)是奴隶。这就是西方和东方不同的存在,一直没变。民主,要求同质性,排斥多元性。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以来的模式糟点很多,但结果是文明没有中断,大一统一直是人心所向,今后怎么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表达,但是怎么做?村民委员会选举,业主委员会选举,这些直接民主,是很好的尝试,毕竟我们没有这种传统,有的就是魏晋那种士人乡绅说了算的传统。
我看过席勒写的三十年战争史,那时候德意志有400个邦国,可以说各个邦国内的贵族之间实行的是民主制。原来,民主曾经是奢侈品,只有贵族们有权享有,嵇康们是贵族却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力,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士人们不变的痛。如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民主都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是离不开的。于是,去欧美留学的中国孩子们被白人孩子恶心说“你们没有民主!”这些中国孩子憋屈到不知如何对答。
张承志曾经无奈地写到,人民的本质就是生存。能够存续下去,才有希望。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屁民,被台湾人说,具有更强的平等精神,不巧,这是被冠以独裁恶魔之名的毛泽东,通过他发动的文革带来的。
因为竹林七贤我一个也看不上,七个伪君子罢了。他们和王八蛋司马家有啥区别?
五胡乱华的锅算在司马家头上,也要算在这些所谓的竹林七贤头上。这些门阀士族,统统都得为秦汉帝国的瓦解背锅,给乱世中的乞活军谢罪。
希腊奴隶主也不比波斯大臣更民主。
依我看一百个嵇康,也比不上一个夺了司马氏江山的刘裕。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嵇康们,还是司马氏们,他们都没有民主这个传统,不存在投票权或者选举权。
希腊的奴隶主们之间,以雅典为例(我也只看过雅典公民希罗多德的《历史》,也许他是某个殖民地的人不算雅典公民?忘了),决定大事的时候,是通过投票做决定,国王也是奴隶主们选举的。这是西方的传统。
波斯大臣,和中国的嵇康司马氏们一样,不存在投票权或者选举权。
按张维为的说法,白人擅长自组织,有10个人在一个新地方就会组织个club,中国传统擅长选拔(科举也是一种)。两个传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其次,即便古希腊存在,其组织方式和先秦时代也没有本质区别,城邦嘛。
第三,我认为中国人组织力比西方人强,只不过生活中普通中国人的组织力被大一统中央集权压制了。
这个同意。
自组织能力方面,中国人比白人差,我还是同意张维为的说法。
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也有我们的弱项或者缺点。
中国离部落时代太远了,进化时间太长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行为艺术家不少,鲁迅其实也很喜欢并擅长写行为艺术,阿Q,祥林嫂,孔乙己到狂人日记本质上都是一根筋的平面人物。和后世轻小说的中二主角差不多。他一直说要打破屋顶什么的,其实反问一句,你当DM有不用天降奇缘,狂刷幸运,就把阿Q写成成功人士的能力吗?
相比之下,确实差了些。
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都弄成一样的像斯巴达那样真的没有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