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谈习近平和文革 -- llama

共:💬212 🌺1488 🌵7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贴张图

原视频我在楼里发了链接,已经被404了

点看全图

家园 真是造谣不脸红

你拿着这些不知道什么统计方法的搞出来的数字到处宣传文革科技教育大跃进,这跟日本人整天核算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有什么区别?颠倒是非黑白。

我父母文革期间,还在上中学,被下放到农村种地。还上个屁的高中。大学中学全部停课搞政治运动。学校关门,哪来的教育科技大跃进。

我妈走一天一夜从农村走回家,发现外公外婆也全部被下放,大门紧缩,一个人又哭哭啼啼走回去。所有中学全部关门。学生大部分下放种地,少数留在工厂。

我妈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念书。经常晚上梦到回到学校,醒来发现是做梦就坐在床上哭。

你们一帮毛粉为了一己之私,颠倒是非黑白。拿着一个破图表到处造谣。学都没得上,哪来的高中毕业?

通宝推匿名:1
家园 真实状态?

谁没经历过改开前后?

你是不是想说改革开放富起来?

改革开放吃饱饭?

改开了可以开小饭馆卖馒头热菜了?

改开了可以终于看黄色录像,可以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拿着大双卡动次打次了?

改开了可以脑袋上顶着大铝锅练气功了?

家园 别嚎了

我再发两张破图给你看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国家统计局网站自己去一年年查,什么叫官方的数据不支持官方的结论啊?(ಡωಡ)

高中毕业生数 1978

我父亲1950年出生,属于老三届,初中毕业就参加运动了,确实没有上高中。1953年后出生的那一辈,我的长辈里面基本都读到了高中以上,我的老丈人在来宾市忻城县一个山沟沟里的村里,早几年才的通水泥路,都上了高中。那时只要初中毕业成绩正常,都可以上高中,反而到了我们那会高中不好考,分数不够还要花高价读异价,很多人就不读了或者上职高,那还是在城里,农村可想而知。

恼火了?

家园 本来高中初中各上2年就够了

现在弄出来的两个3年纯粹为了考试,在反复折腾。

家园 不停转进就没啥意思了

知青下乡,就是因为我国当时面对美苏强大的军事压力,经济必须向工业、军事偏斜,必须提高剪刀差,所以要下乡支援农村建设,我父亲下乡劳动七年,种田、开荒、修水利几乎一天不得歇,全国几万个小水利大多是那时修建的,改开后就再也没有修缮过。到你这里反而成了农村人口暴增造成失业问题,简直自相矛盾。

至于那时的高中,我母亲毕业去了银行做会计,我老丈人参军做了汽车兵,我大表哥毕业劳动一年后考上了大学,我没觉得哪里不正规了,你非要说他们天赋异禀我也没辙。

其实正是基础教育的大规模普及,成为了后来开放的基础之一,转一段旅居新加坡的学者董玉振在《巨人的背影》里的一段话

197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更达到96.8%的历史最高点,毛逝世后却连年停顿在这一水平线以下,一直到1987年,才恢复到97.2%;初中毕业升学率在1975年为60.4%,从此至2000年再没有达到过这一数据, 1998年为过去二十多年的最高点,才达到50.7% (笔者家乡就是个证明, 1976年高中毕业生每年有十几位,后来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高中生起来越少);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1976年为22.4%,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22.7%,后来再没达到这一比例, 1998年为后来的最高点,才达到17.3%,和“文革"爆发的1966年相差无几(15.7%)。在校中学生数, 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6779.9万;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历史最高点为1976年,达1.5005亿,后来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从来没有达到过上述数据,因学费负担而辍学的问题,自改革开放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过。毛译东时代的升学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高的,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社会的高度平民化色彩,这和今天“贵族”式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这种对比变得更加鲜明。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和香港商人对在中国投资普遍的担忧是:在大陆是否能招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他们以为大陆像菲律宾和印尼)。各级官员和学者也在胡说八道什么“劳动力素质是制约中国吸引外资的障碍",但令最初试探性投资的外商惊奇的是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到处都是,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像的。

我也来一句车轱辘话,毛黑为了黑毛把这些数据怎么解释都可以。

家园 我的意思是既然是讨论就别扯黑粉,没意义

我从来不否认文革某个时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的破坏,其中的利弊讨论这方面的帖子河里楼里已经说了很多了,所以我就不说了,一开始贴了张图,说明文革期间基础教育是很好的,然后你上来说我造谣,直接开骂,我把证据贴出来,你又说是农村为了解决人口暴增造成的失业问题采取的临时措施,不是正规高中教育,举的例子是公关手段,我指出你的逻辑矛盾,说明那时的高中是正规的,你又说我的态度是压制一切批评的声音完全不看文革的缺点,对那时受苦的人冷漠无情(是你脑补的,我从来没有这样的言论),看来这讨论是没法就事论事了。

既然要说讨论,那就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掺杂强烈的个人感情实在是没有太大意义,还容易影响个人判断。文革期间我父亲的家因为在失败了那一派的控制区被抄了几次,因为成分不好,是最早下乡最晚返城的那批人,可是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这辈子有过半句怨言,他对文革始终是非常理解的。

家园 我本人文革后期在城市上的高中

首先赞赏二位的好风度,有理讲理,各让一步。

我1971年在北京市上初中。那时是人人都上,等于是义务教育(不知道文革前初中要不要考?)那会儿为了让所有人都上初中,很多小学都办了初中部,谓之“戴帽”中学。我上的就是七一小学戴帽办的“七一学校”。当时好像没有高中了。但1972年听说要重开高中了,我心中暗喜,只怕不兑现。然而1973年就真的兑现了,原以为是择优录取,结果也是不用考,所有人一起上。为了容纳所有初中毕业生,北京市还新办了多所高中。我1974年开始上的就是西郊新办的189中学,学生来源是海军七一学校、空军育红学校、新华社子弟学校。

说城市上不了高中是不确的。事实上就文革中后期北京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初中、高中大爆发。

家园 主要是要尊重事实,共勉

我再说一点,以文革的成果、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因为文革得以避免的巨大灾难来看,代价是必然和值得的,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时间的紧迫性,也很难做得更好。承认文革的意义,就要承认那一辈人做出的牺牲,一边承认文革的巨大意义,一边把他们比作旧时被日本人欺辱残害的中国人,逻辑上是矛盾的,也是对做出巨大付出的我父亲那一辈人的很不尊重。

台湾已故教授元颜叔三十年前在这篇对文革看法的文章中就指出了这一点

盘古龙之再临

家园 对历史大事件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环境形势

我80年代初中毕业时随父母回四川农村老家,在表兄家破落的一面土墙上看到写满了规整的英语句子,令我这个当时的初中绝对学霸非常惊叹,水平不比我差,为什么会写在这么穷的表兄家墙上。表姐骄傲地告诉我,是表兄1963年上初中时写的(表兄和我父亲年龄相当)。但表兄后来也就是在农村供销社做了个最基层的员工,加上表婶厉害,一辈子穷困窝囊。

那么也就是说在1963年四川农村乡一级的初中已经开始相对很正规的英语教育了。但是,他们学出来却没有任何用处。真正英语能用得上,几乎要20年后。

可以理解为早在60年代初,国家高层就开始为后来的对西方开放做准备了。但真正实现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常化并开始改革开放,是20年以后了。这20年对我表兄个人是耽误了,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轻言可以直接跨越的,当年的国际形势环境形势摆在那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