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代名将铁枪王彦章 -- 燕人
西西河老规矩。回帖必花。
我说,硬弓是遏制骑兵的有效武器。我国武器历史上缺少大规模硬弓使用的记录,所以抵挡不了游牧民族的骑兵。西汉时出击匈奴,大规模买马装备骑兵,政府几乎破产。
我此处说的骑兵是重甲骑兵,所以说最高境界是金国的铁浮图拐子马。人和马皆披铁甲,普通弓箭无法射穿,确实难以阻挡。
英法阿金考特之战的结果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天降大雨,原野泥泞,延缓了骑兵的冲击速度。其必然性在于英格兰军的硬长弓和训练有素的弓手所发射的远距离箭阵可以穿透普通骑士的锁子甲。另外战马没有披甲。当战马被射倒后,沉重的锁子甲会使得骑士行动缓慢而成为目标。
英格兰长弓手是特种部队,别国所无的。当他们出现的时候,早就没有匈奴了。留在欧洲的蒙古已是强弓之末,连俄罗斯,罗马尼亚诸国都可摆平他们了。
蒙古骑兵都是轻骑兵。他们的优势是可以在马上放箭。这是他们战胜欧洲的关键。设想英格兰长弓手与蒙古轻骑对阵的话,蒙古轻骑的箭阵因为马的疾驰而飞行更远距离,即是说蒙古人有更远程的打击武器。他们边骑边射的话,不待近距肉搏,对方就已受很大伤亡。
首先被李存孝打得直哭,后来看到李存孝的鬼魂就吓破胆逃跑。后来被山东一个小孩子高行周钢鞭打得吐血。他是一个被丑化的角色。欧阳修特别宣传他是有原因的
神臂弓,蹶张弩都算强弓。跟骑兵软软的骑弓比,步弓全算强弓。问题是骑兵部队机动性太强,步兵部队胜不能歼灭,败则大量减员。就纯军事而言,步兵处于守势而且对纪律性要求远高于骑兵。就算这样步兵还是处在输不起的形势,骑兵则可以把握机会保存有生力量以图再战。北宋军队步兵的六七成都是弓箭手,装备量相当可观了。同时复合弓成本高昂,也只有经济发达并且国库充裕的时期才玩得起,同时只有军队素质相对比较高才能发挥战斗力。
反倒是英格兰长弓之所以做得那么长,是因为承担不起复合弓的成本(也许是不会做?么有考证过),以单一材质做弓不得不做得很长才能得到相当的射程。
古书中不乏描写某人神力,“开2石的硬弓”等等。这说明第一,硬弓在工艺上是存在的。第二,以硬弓为武器的人是少见的。
中国历史上没有靠弓箭大规模杀伤对方的实战例子。
晋王是人品好,总是夸自己敌人。但是是不是拿他当回事,要看实际行动。不像王彦章,今天叫这个小名,明天喊那个外号,就是打仗老逃跑。他说的是三日破敌,不是三日下“南城”。如果你不局限于其家人所描述的这一个小片段,而是看整个战役,就知道,他带了十万大军去打北伐,是实实在在失败了。
当时的形势,河北是后唐(李存勖已经称帝),河南是后梁。这个所谓的南城是当初李存审防御德胜渡口,夹河筑的两城。仅是个筑垒,而不是州城、县城那样的大城。先看下面引用的史书记载。
秋七月丁未,唐帝引軍沿河而南。王彥章棄鄒口,復至楊劉。己未,自楊劉拔營退保楊村寨。八月,以段凝代王彥章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戊子,段凝營於王村,引軍自高陵渡河,復臨河而還。董璋攻澤州,下之。庚寅,唐帝軍於胡城,先鋒將康延孝率百騎奔於唐,盡泄其軍機。命滑州節度使王彥章率兵屯守鄆之東境。九月戊辰,彥章以眾渡汶,與唐軍遇於遞防鎮,彥章不利,退保中都。
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甲戌,唐帝引師襲中都,王彥章兵潰,於是彥章與監軍張漢傑及趙廷隱、劉嗣彬、李知節、唐文通、王山興等皆為唐人所獲。
当然,攻取南城是他军事生涯中唯一亮点,值得子孙吹嘘。不过梁方投入十万大军的战略目的,应该要么是打退唐军在黄河南(东)存在(李嗣源在恽州),要么在河北建立稳固的据点,否则这时王铁枪就该欢欢喜喜班师回朝了。当时唐方守卫德勝的是弄臣朱守殷,把主力在北城。王彦章取南城的主要原因就是从上游滑州顺流而下,用水军切断南北城间的铁索浮桥,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他夺取后,并未夺取北城(更有意义,但也更难)。事实上是唐军自己把北城拆了。随后王彦章长期攻击李周防守的杨刘失败,然后攻击博州东岸(梁方一侧)郭崇韬新筑六天的城,再次失败,退保邹口,后再攻杨刘失败,退保杨村。这一连串失败之后再被免职,被段凝代替。总的来说,三日破敌是吹牛了,最后敌没破自己破了,被拿下顺理成章的事情。客观的讲,除了朱守殷是个佞臣,其他的李周、郭崇韬都是出色的将领,他输不算太可耻。但是常败将军哪怕有理由失败,可夸口三日破敌,还是可耻的,被人笑了,也是活该。通鉴有如下记载
百战出身的李晋王对王彦章的态度就是,一边行军一边不耽误打猎,因为李周在足矣。王彦章是节度使兼北面招讨使(北伐军司令)。李周不要说节度使(军区),连个州刺史(地市)都没混到,只是一个镇使(县级?)。他在行动上,看人和我是很类似的。
接替王彦章的段凝,多处都是写他是靠贿赂上位。但是看他的履历,他起码打下过州城。
我对评书不了解,以为评书是你说的《五代史演义》。
老头子了。
王彦章得到东部军权之时,后梁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后唐老家在山西。多年鏖战得到河北和山东北部后,南下与后梁争夺山东西南部。你看地图,济宁西边就是濮阳,距离开封还有多远。王彦章纵有回天之力也不可能扭转整个战局。但是他出奇兵克得胜南城,至少稳定了局势。
王彦章被解职有多方原因,得罪朝廷权臣是最主要的。但是一个政府对委任的方面大将如此不信任,那这个政府确实不能长久。
你说王吹牛,口气未免太大。王如此不堪,李晋王为何多方试图笼络他归顺?早在魏博军变之时,澶州失陷。王彦章在澶州的家小被晋军带回太原受到优待。晋王李存勖遣人以此前来招降王彦章,为王彦章斩杀以示坚决。对付一个吹牛的老头子,为什末要非这莫大功夫?晋王人品如你夸得这末好,那最后索性放了这吹牛皮无用老头子回家岂不好人做到底,何必杀了。
是民国时期作家蔡东藩先生为普及国史而著的系列中国历史演义之一。基本情节以史实为据。史书不清的地方加以演义。与传统的话本演义不是一样东西。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是说书人和地方戏剧中王彦章故事的本源,最著名者为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郭威五龙合战王彦章,后来又演化为五龙二虎,加上先前击败过王的高行周和杨家将开山祖师杨衮。说书的简直热闹极了,却跟史实没有半点关系。是拿王彦章开涮。
我开始还以为《五代史演义》是类似于《三国演义》呢。
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王彦章武力仅次于李存孝,大战高思继三百回合,打死打伤多员唐将,气死李克用,最后是在苦战一夜五帝围殴的情况下被逼自杀,这是主角才有的豪华待遇,他一死后唐军立刻灭梁,相较真实历史这是极度的拔高了。这场大战也是整本书的最高潮,堪比三国演义的赤壁。水浒中六十九回就提到“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真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毫无疑问这是元末明初对王彦章的民间普遍看法。他和李存孝的差距是人和神的差距,没必要因此贬低。
也硬不到哪里去,战阵上玩的都是抛射。
对付骑兵的有效手段永远是骑兵。
弓箭包括弩也只不过是防御性武器。
历史上,即便是史籍中战力软弱的宋,步兵对骑兵,战例也是胜多败少。只不过,胜是小胜,败是大败。这也是步兵对骑兵的先天性劣势带来的,即便是到了西路军的时代。。。
宋是因为产马地不在手中的缘故,马匹太少,支撑不起骑兵。要是有足够数量的轻骑兵压根就不惧怕重骑。历史上持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巅峰的重骑后来慢慢没落是有它的原因的,这个是中国的战争环境,跟西方的不同。
跟英法这个战例接近的就是八里桥之战,但两者还是有点不同,相同点就是战术呆板,法国的重骑迎着长弓烂泥塘里冲跟蒙古马队迎着开花弹冲都是一样的蠢笨。
蒙古在欧洲的横扫,野外对战,只是巧妙结合了马种的耐力的战术运用。其实这个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所谓的欧洲战争垃圾成什么样了,欧洲历史上的名将水分有多大。
从兵器本身来说,长弓的劣大于优,不如中国的反曲弓,更不要提弩了。那玩意太大了,不是一般的大,而且长弓兵的成本太高了。
短时间的高频射击,弩不如弓;长时间的对峙状态,弓不如弩。
步阵的弓箭或者弩的作用是以降低对方骑兵对本阵的冲击力或者减少对方骑兵在己方阵前的来回抛射为主,指望大规模的纯以弓箭击败骑兵不现实,李陵的事例也是因为这种战例太少,就像英法那个一样,比较稀罕。
历史上对金的骑兵着墨太多了,重要的由生女真组成的类似于重步兵突阵一类的写的有点少了。
崤之战中秦军灭掉的滑国就在这里,也是姬姓。
虽然罗贯中冠名作品,更像民间艺人话本被他整编。它拔高王彦章了,但是描写方式是丑化的。王彦章的敌人蔑称其“水手贼”。这不是通常状态下两军对阵。说他武艺高强,就像说金国二王子金兀术无人能敌一样。说到底,这部作品是地主阶级文化对农民阶级精英人物的藐视。
至于水浒那里对王彦章的引用,我猜是施耐庵特意为弟子的作品拉场子。民间看法对王彦章自然是正面的,否则不会有王铁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