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 -- 正名从俗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学生,幼儿,无劳动力老人,都没算入这6亿.
这才是严峻形势.
如果把无"劳动力"老人幼儿无收入学生等计入的6亿人口平均收入每月1000块,根本就是"形势大好"的新闻,而不是反之.
这个措辞表达是够操蛋的。收入分布曲线大致连续平滑,如果这6亿人收入是一千或以下,那这6亿中有两三亿只有几百元,不能说成“也就1千”。如果他想说这6亿人收入是一千左右的范围,那这6亿以外还有不小的数目的人口收入更低,应该加一句"还有不少更低的"。总之表达太马虎,这么多天,应该自己或官方权威出来澄清。都成国际八卦了。
以1978年为例,直到1995年还是以吃饱饿不死为标准:
至于贫困线标准:
基本都是被野狗蚕食,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举例,幼儿园的生活阿姨,我这1200.小区物业楼道清扫1100,但凡底层出卖劳力的薪资都不高。再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习期间也就1000。
从05年开始,就开始拆除学校,拿我这里来说,不止农村。还有城市,就我所熟悉的我所在的这个区就拆除了3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其中大部分地皮都盖了房地产,只有一所小学在原地建起了幼儿园,而学校确没有新增。如今小学基本可以一个教室70多号人,拥挤不堪。至于乡村,当年学校人少的拆除,人多的也照样拆除。导致一个镇只保留一所巨无霸学校,其他的基本拆完,住镇上的上学自然不成问题。那些住的远的,就苦了爹妈和家里人
只是你接触的层面太少,拿幼儿园生活阿姨来说,我这四线高的只有1200,大部分是1000.小区楼道清扫一月是800.可以去查查基层单位给员工开出的工资,基本就差不多了。
一般都和领导有关系,人家贼的很。
当然是压低1978年的数字,因此不准。即使如此,邓的15年GNI国际排名在下降。
(转载)主要探讨狭义次贷,专指向次级群体发放的消费信用贷款。这里的次级群体,是指有信贷需求且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但在现有的市场贷款利率条件下,较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直接获得贷款服务的成年人,不包括未成年、在校生等暂无还款来源的群体。
中国的次贷群体规模有多大?麻袋研究院估算的数据是,6亿人。
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报告》,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共有11.17亿,减去在央行征信系统有过信贷记录的4.8亿人(截至2017年末),并刨除同期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3779万人,大概6亿成年人没有信贷记录。
今天的1000元,换算成1978年值多少钱,见仁见智。
我个人根据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做了一个大致的估算,觉得合理的推断在50~100倍之间,不同的生活阶层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因此我把今天1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换算成当年的20元不到。
那个时候在农村,一年能分400多斤口粮,几十斤经济作物,自留田种点蔬菜,家里养一头猪,5~6个鸡,400~500个工分再分几百斤粮食,一年4口农民之家折算成当年货币的收入大概600~800块钱,和今天的每人1000元基本相当了。
不同人有不同的算法,我的算法比较简单,例如现在的1000元能买多少大米,对比一下,就知道大米的购买力了。
但是要严谨的对比,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首先,要找同等级的大米,东北的五常米,比最普通的米贵很多,你要如何找质量类似的来对比?
其次,当年有粮票,有粮票,自然可以当年的大米价格被政府人为压低,你要如何判断压低了多少?
好吧,假设农村不用粮票,用工分,那么,你又如何换算工分的价值?
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话,我始终认为没有什么可比性。
如果你要计算粮票的价值,就必须加上粮票本身的价值,因此票证本身不影响购买力的计算。
工分的价值在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价值,经营得好的,价值高,经营得不好的,价值低,但是还有一个平均数。我们老家人均耕地不到1亩地,工分的价值低于平均值。
计算购买力本来就是一个统计的加权平均过程,衣食住行都考虑一遍,即使有误差,也不会出现数量级的误差。
就像我前面说的,这类调查肯定不完美,但是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法。不过李克强说的数据来源是北师大。
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不知道《联合早报》可信性如何,但是这种很容易证伪的应该不会造谣。其实北师大也好,西南财大也好,他们应该发个文章讲一下数据采集过程和分析处理方法,而不是靠知乎这类匿名平台。